摘要:作文命題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止,可無論命題形式如何改變,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都需要結構清晰、說理透徹、語言準確。在作文的構思和行文過程中,考生若能借助傳統(tǒng)文化資源,從內容、形式以及語言的角度進行探索,可以幫助其提升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及美感,形成一篇文質兼美的作文。
關鍵詞:論證;情境任務型作文;傳統(tǒng)文化
從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從任務驅動型作文到情境任務型作文,高考作文命題的改革得到進一步推動和完善。無論命題形式如何改變,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不僅要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要能讓人從中感知學生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文化積淀。富于表現(xiàn)力的作文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語言和思維技巧使讀者獲得時空張力的審美感受,而傳統(tǒng)文化視角為學生作文張力的形成提供了“滋養(yǎng)”和可能。擬以2020年部分地區(qū)高三下學期語文聯(lián)考試卷作文題為例,從傳統(tǒng)文化視角,闡述如何完成一篇具有審美張力的文章在內容和語言層面的建構。
作文題目: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fā)。為抗擊疫情,冒著肆虐的病毒,無數(shù)人勇敢地挺身而出,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逆行而上,沖在抗疫第一線,不懼兇險,幫助病人戰(zhàn)勝病毒的醫(yī)護人員是英雄;84歲再次臨危受命的終南山院士,每天只睡3小時和病毒賽跑的李蘭娟院士,這樣的專家是英雄;排查疑似病人,追蹤密切接觸者,在社區(qū)嚴防死守,努力做好服務的社區(qū)工作人員是英雄;還有那些僅用十天時間,就建起一座上千張床位醫(yī)院,日夜奮戰(zhàn),為一線做好保障的建設工人也是英雄。但也有人說,其實他們只是普通人,不過是盡職盡責,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設想,當疫情過后,班級召開“致敬英雄,學習英雄”的主題班會,請你寫一篇演講稿,表達你的認識與思考。
作文的材料給考生提供了“新冠肺炎疫情下主題班會”的寫作情境,并提出了明確的寫作任務:“寫一篇演講稿”來致敬英雄,學習英雄。作文題目是與現(xiàn)實緊密相連的材料,學生在行文中如何展現(xiàn)文章的張力呢?
一、通過古今文化資源的對比,實現(xiàn)論證思維的張力
在行文過程中,古今時間的交錯能讓文章形成虛實相映的藝術張力,產生一種時空的差異,從而產生強烈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以及宗教、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等傳統(tǒng)為議論文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運用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可以將古與今融合在一起,形成對比的結構,拉大時空的距離,造成認知上的差異,進而產生文采和美感??梢哉f,運用古今的文化資源的對比有利于學生思維上的提升,也是對文章內容形成厚重感的關照。
對于“致敬英雄,學習英雄”這個作文主題,學生除了要明確“演講稿”的寫作任務以及行文的語言特點外,行文中也可以運用傳統(tǒng)的文化資源,在寫作的過程中實現(xiàn)古與今內容的對比,調整文章的節(jié)奏,形成文章內容上的張力。例如:
何為英雄?人們總認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是英雄本色??扇祟愔詡ゴ螅鐣圆粩喟l(fā)展,正是由許多平凡的英雄努力而來的。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同志是英雄,有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的王進喜是英雄,那些在抗疫第一線,不懼兇險,幫助病人戰(zhàn)勝病毒的醫(yī)生也是英雄,而同時他們也是一群普通人。他們在自己崗位上堅守著職業(yè)操守,默默地奉獻自己,不求回報。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撐起了國家的棟梁,帶領著社會進步。所以,我們要向英雄致敬,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個盡職盡責的人,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在上述文段中,作者通過多個人物來詮釋“英雄”的內涵,而在例子的選擇上從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中汲取素材,選擇“雷鋒”“王進喜”“抗疫醫(yī)生”三個例子,形成古今的對比,“英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這個論點縱橫古今,跨越時空,成為一個永恒的命題,形成時空拓展的閱讀張力。
二、運用以退為進的技巧,實現(xiàn)論證角度的張力
“以退為進”的人生觀和文化觀,為文章的論證過程提供了新的論證角度。與傳統(tǒng)的直接論證角度相比,“以退為進”的技巧讓論證角度更為多元,使得文章更具有吸引力。而“以退為進”的技巧需要先肯定一方的價值和優(yōu)勢,再突出另一方更高的價值和意義。這個技巧的關鍵在于前半部分,這是論證的基礎,也決定了論證的深刻程度。例如:
誠然,有人認為英雄們只是在完成“分內之責”。這種想法在邏輯上沒有錯誤,但卻過于“理性”,缺乏了處在社會群體中的人同時也具有“感性”特征的認知?!案行浴辈粌H是人類社會的粘合劑,更是將人區(qū)別于其他物種的“人性”的體現(xiàn)。毋庸置疑,人類社會需要更多的“人情”來凝聚個體。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更是強調集體觀念的國家,認為對英雄主義的歌頌沒有必要,“英雄”只是在“盡本份”的普通人這一想法,從人性角度評價,是不科學的。為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凍斃于風雪,我們理應感恩、致敬,學習英雄。
上述文段先退一步承認英雄也是在盡分內之責是符合邏輯的,然后對這種觀念進行評價,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應該感恩致敬英雄,以退為進,欲揚先抑,營造了閱讀的吸引力,形成了更強的論證力量。又如:
然而,可能有人會說,他們只是普通人,只是盡職盡責地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但我想說的是:英雄雖也是普通人,但卻擁有一顆偉大的心。那些在社區(qū)嚴防死守,努力做好服務的社區(qū)工作人員,那些在冰天雪地里為來往的人們測量體溫的交警,那些把自己的家人拒之窗外的醫(yī)務人員,他們都是普通人,但他們以他們的平凡之軀,為我們的安全構筑了一道道防線,扼住死神的咽喉,把無數(shù)生命從虎口奪出。是的,他們做了他們在那個崗位應該做的事,可如果沒有一顆將別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還要重的心,他們又如何能在疫情面前沖鋒前線,不畏死亡?
上述文段先退一步承認英雄是普通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的觀點,接著立論“他們有一顆偉大的心”,然后再圍繞這個觀點進行闡釋分析?!耙酝藶檫M”打開了論證的角度,也使得論證的語言更容易被讀者所接受,產生巨大的感染力。
三、借助傳統(tǒng)寫作行文方式,實現(xiàn)論證審美的張力
考生作文在表達方式上習慣運用虛實相生的思維,議論中雜以抒情、描寫。當然,不同的表達方式具有不同的表達效果,可以“曉之以理”,也可以“動之以情”。而這種傳統(tǒng)的寫作行文方式運用在議論文的寫作中也可以產生強大的審美張力,或情感淋漓,或思想風發(fā),或語言噴薄,這樣的議論文,直達心靈,使讀者思想上感受到震撼。例如: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备螞r是沖鋒前線的醫(yī)護人員、臨危受命的專家學者、全身心為人民服務的社區(qū)工作者、保障一線基礎設施的建筑工人……千千萬萬的涌泉之恩,使中華民族挺過突如其來的疫情。防護服短缺,自己有被感染的風險仍勇往直前;日睡三鐘,研究充滿未知和挑戰(zhàn)也在所不辭;自己不被贊頌,力量綿薄微小也盡忠職責;輿論逼人,建設工作完成遙遙無期,他們也竭盡全力。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役中,他們義無反顧,面對如此巨大的奉獻與犧牲,我們不應該感激他們嗎?我們又怎能不致敬他們呢?
上述文段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排比句的渲染,有對事例的敘述,也有對名句的引用,理性分析與感性語言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語句形式以及內容表達上形成審美感受。
當然,議論文要注重抒情的成分,但并不意味著每一處都要充溢著情感的激昂。一般來說,論據的展示用陳述語氣即可,而針對內容的分析,或褒揚肯定,或貶斥怒斥,或諷刺批評,或幽默風趣……將這些不同的情感提升到一個高度,在論據的分析中一起體現(xiàn),才能達到入情入理的效果。
四、借助傳統(tǒng)的語言形式,實現(xiàn)論證語言的張力
文章有魅力除了內容豐富,思維準確,還需要語言文字的張力。語言的張力是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情感的強化和美化。而其主要集中在語言形式的變化上。通過古詩文與白話的結合,可以使語言具有古典韻味。對古詩文的直接引用或者間接的化用,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看出其文學素養(yǎng);文言的形式比白話形式表意更為凝練,格式也更為典雅。整散句相結合,使文氣順暢,文章的語言表達也更錯落有致。結構相似的整句,不受約束的散句,對古詩文的引用,文言詞匯的嵌入,打破了單一的表達方式,通過形式多樣的句式變化,語言生姿的詞語,都能使文章在語言上形成一種張力美。例如: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英雄,無畏向前奔走,置生死不顧,舍小家為大家,他們的博愛精神以及胸襟,應是我們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方向。何其有幸,生于中國。當全國的醫(yī)護人員不顧生死馳援于武漢,當防疫專家不遠萬里前往國外災區(qū),他們不僅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滴水也能匯成河的力量,讓我們感受到這群逆行的英雄們的決心和擔當。何謂英雄?用自己的專業(yè)譜寫過程,用自己的生命抒寫中國的歷史,他們“山高不阻其志,澗深不斷其行,流年不改其意”,縱使前方荊棘遍野,他們仍奮勇直前,值得我們致敬與學習。
上述文段既有古詩文“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的引用,又有文言詞匯句式“何其有幸,生于中國”的嵌入,還有整散句“山高不阻其志,澗深不斷其行,流年不改其意”等的應用,文章讀起來有言辭清麗、格調典雅之美感。
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視角,借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在時空感、論證技巧、行文方式、語言形式等方面幫助文章形成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及美感,在作文教學中應該給予更多的重視,以得到更多地應用,從而促進作文教學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凌匡.如何讓議論文表達富有張力[J].語文月刊,2017(5).
[3]陸珺潔.基于文言詩文的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探究[J].漢字文化,2019(12).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專門項目“基于高中語文課程資源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Z2018009】
作者簡介:楊宇燕(1984— ),女,廣東省中山市龍山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傳統(tǒng)文化傳承以及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