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luò)
為了這塊肉,費了很多豬
要想變成餐桌上的把子肉,沒有一頭豬能隨隨便便成功。在做傳統(tǒng)把子肉的行家眼中,最適宜的豬體重約40公斤左右。太大的豬,肉容易老,口感容易過肥膩;太小的豬,肉又太嫩,香味和嚼勁容易不足。有了合格的豬,還要精選腹部“五花三層”的肉。
接下來處理豬皮:先用鑷子拔掉豬皮粗毛,再通過烙鐵或火槍去除細毛。為完美呈現(xiàn)那一層噴香彈牙的肉皮,脫毛這件事極為重要,必須一絲不茍地將所有毛孔處理干凈。然后掄起大刀切肉,把帶皮五花切成長條大片,每片厚約小半寸,長不到一拃,寬約兩寸。
再是捆肉。最早,切好的肉要用取自本地湖水或荷塘里的蒲草捆起來再下鍋,這樣肉不僅保持形狀完整,而且能吸收植物的清香。用草繩捆住,肥肉和瘦肉熟爛之后仍是可以把在一起,“把子肉”得名于此。
過去大明湖周邊水域廣闊,蒲草叢生?,F(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大變,大多小店改用棉線來代替,但講究的老字號依然堅持用蒲草。捆好的肉下熱油鍋炸一下,再去除多余油脂,燉熟后才能香而不膩;接著就是鹵肉,講究的把子肉做法是不用鹽、不加水,純用優(yōu)質(zhì)的醬油調(diào)味,加上花椒、八角等調(diào)料,有些店家還會加入各種中藥材燉至酥爛。
大鐵鍋大火燒湯燉肉,等到冒泡時熄火將肉燜熟,用筷子一戳,皮爛肉酥,就能出鍋。
剛出鍋濃油赤醬的把子肉,到底有多饞人?美食家都愛用的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軟爛香糯……一股腦都搬出來,也都不如吃上一口來得真切。自稱“人比黃花瘦”的濟南人李清照,也曾寫過“酒肉堆中不知老”,也許她吟詠“常記溪亭日暮”的時候,說不定也在思念故鄉(xiāng)的把子肉。
好米干飯,吃把子肉絕配
這里的“干飯”特指撈飯,主打把子肉的飯店,多以“干飯鋪”為招牌?!皳骑垺比サ袅瞬糠值矸酆吞欠?,口感粒粒分明、干爽勁透,最適合拌上肉湯大口吞咽。此時外地人可能會疑惑:一億山東人不是人均每頓三個大饅頭嗎?是的,山東是面食王國,日常饅頭面條大餅是主流,但偏偏有了把子肉的存在,山東人愿意為它改變習(xí)慣,讓滿大街開起了“把子肉干飯鋪”。在粗獷豪爽的北方大地,濟南可是一塊被垂青的“北國江南”,正所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城內(nèi)外泉水成群、水系發(fā)達,向來出產(chǎn)名優(yōu)稻米。
本地人最愛吃的是黃河大米,產(chǎn)于濟南北郊。每年中秋節(jié)前,黃河沿岸遍地金黃,水稻豐收。而大蔥的故鄉(xiāng)章丘所產(chǎn)的明水香稻,由清冽甘甜的泉水灌溉,出產(chǎn)的稻米顆粒飽滿,色澤淡黃透明,且泛著油光,煮熟后清香爽口。
三餐把子肉,花式吃配菜
把子肉干飯鋪對于濟南百姓的日常來說,是食堂一樣的存在。用當?shù)孛朗炒竽猛趵匣⑾壬脑捳f:這東西(把子肉)在濟南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曾有人做過統(tǒng)計,當?shù)匾患野炎尤饪觳瓦B鎖店,每天要消費掉5萬多塊、大約1萬多斤豬肉,加上遍布大街小巷的把子肉好米干飯鋪、深夜出攤的肉攤,肉的消耗量不計其數(shù)。
學(xué)生著急吃早飯?來份把子肉米飯,省事兒!上班族中午扎堆吃飯?走,一起把子肉米飯!下班回家不想做飯?把子肉米飯打包,再來幾個配菜!深夜加班饑腸轆轆?橋下路邊,總有冒著熱氣的把子肉米飯攤,等著夜歸人。
都說大魚大肉容易油膩,但濟南人的一天,能三餐都在把子肉里度過。能天天吃肉不膩歪的秘訣是各種配菜,最常見的就有醬辣椒、醬雞蛋、醬豆腐、醬面筋、四喜丸子、海帶結(jié)、醬卷尖、醬豆角……這些配菜,都是在老湯里“醬”出來的,讓素味足足吸飽了肉香。
醬辣椒|把子肉的紅顏知己
把子肉配上一兩根完整油亮的醬辣椒,是許多濟南吃貨的最愛。醬辣椒,選的是個大結(jié)實的青尖椒,肉湯煨熟,顏色變成暗綠,表皮泛起褶皺,辛辣之氣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辣中帶著微甜。這種辣度,對于不太嗜辣的山東人來說剛剛好,能解掉五花肉的厚膩,又不會過分,不會壓倒醬肉的醇香。一口肉、一口醬辣椒,不知不覺半碗飯就下去了。
醬雞蛋|肉湯拌飯來一個
用醬雞蛋,搭配把子肉米飯,可以增強飽腹感,有的把子肉店家做醬雞蛋之前,把煮熟的雞蛋下鍋炸一下,再投入肉湯里醬制,這樣就做出了“虎皮雞蛋”。炸過的雞蛋表皮更能吸收醬汁。咬開之后,把浸滿醬香肉味的蛋黃和著肉湯一起拌在飯里,每一口都值得回味。
醬豆腐| 加一片拌飯更香
醬豆腐,則是大片豆腐下鍋炸透,再用肉湯熬煮。賣把子肉的地方賣的醬豆腐,有種特別的韌勁,咬下去表皮筋道、肉香十足,而內(nèi)里卻保留著豆腐的白嫩。這種反差萌帶來的食欲,男女老少都無法抗拒。
把子肉“三結(jié)義”:濟南徐州濟寧
除了濟南,把子肉在江蘇徐州和本省的濟寧也是一道名吃。不過,把子肉到了濟寧換了個名叫甏肉。徐州在地域上與山東接壤,方言、文化與魯西南無縫對接。濟南把子肉和徐州把子肉都以醬香見長,但也有區(qū)別:濟南把子肉通常先過油再鹵制,使瘦肉部分更有嚼勁,而徐州把子肉一般沒有過油這一步,而是提前腌制晾干,再上糖色、醬色,湯底是豆芽白汁高湯。濟寧甏肉也是“五花肉+米飯”的搭配,卻多了一些“藥膳”的風(fēng)味。制作時,許多店家選用白芷、肉桂、肉蔻、香葉、甘草等等中藥調(diào)味,然后再加以鹵制。濟南把子肉、濟寧甏肉以醬香濃郁見長,一般作為午餐、晚餐和夜宵;徐州把子肉或許受南方美食影響,味道更為清爽。在吃把子肉這個愛好上,就像劉關(guān)張的桃園結(jié)義一樣,濟南、徐州、濟寧也組成了“把子肉”界拜把子的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