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林
(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5)
滬蘇通長江大橋是新建滬蘇通鐵路的控制性工程,位于江陰長江公路大橋下游約45 km,是世界上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鐵大橋。主橋長2 300 m,橋跨布置為142+462+1 092+462+142(m)雙塔鋼桁梁斜拉橋,主跨1 092 m(見圖1)。橋址處江面寬度5.4 km,兩主塔位于江中心,離岸邊距離1.5~2.0 km。
圖1 主橋立面布置圖(單位:m)
主塔28#、29# 墩結構尺寸相同,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面以上為倒Y 形,下塔柱內收為鉆石形。塔頂高程為+333 m,塔底高程為+8 m,承臺以上塔高325 m。斜拉索為扇形三索面,每個主塔共36×3=108 對斜拉索,其中有99 對斜拉索錨固在鋼錨梁上。鋼錨梁豎向間距從上到下依次為2.8 m、3.0 m、3.2 m、3.4 m。全塔鋼錨梁根據(jù)尺寸和管徑,分為A、B、C 三類。鋼錨梁斜拉索預埋套筒分為3 段(L1、L2、L3),L1 預埋于混凝土塔壁中,通過勁性骨架定位,L2 焊接于牛腿預埋鋼板上,并與L1 通過法蘭盤連接,L3 焊接于錨墊板上,并與L2 之間留20 mm 間隙以適應鋼錨梁的彈性伸長。
鋼錨梁定位精度要求很高,設計要求索道管進出口空間位置為±5 mm,兩管口連線與設計位置夾角不超過5”。由于兩主塔距離岸邊控制點太遠,常規(guī)的坐標放樣法精度難以滿足設計要求,應根據(jù)施工情況進行控制點加密。
根據(jù)施工測量控制需要,結合施工實際,控制網(wǎng)采取分階段進行加密,即隨著橋墩從基礎到上部結構施工,加密點從沉井基礎到承臺再到墩身頂部,逐步上移。加密點與岸上首級控制點采取同步擴展的方式進行加密。
主橋平面網(wǎng)采用GNSS 控制網(wǎng)[1],等級為二等。其中26D,31D 位于26# 墩、31# 墩帽上,28D,29D 位于主塔下橫梁上,其余點為岸上點,均為強制對中墩。加密網(wǎng)形如圖2 所示。
圖2 主塔施工控制點和加密點布設圖
由于大橋中線為直線,為了方便測量鋼錨梁的偏位,可以建立以橋軸線和墩中線為軸線的橋梁獨立坐標系[2]。在獨立坐標系下,主塔28# 墩、29# 墩中心坐標分別為(17248.84,0),(18340.84,0)。
尺寸檢查:鋼錨梁在工廠內加工制造,由機床下料、在特制胎架上進行焊接,在拼裝場內將各單元件拼裝成整體。用全站儀測量鋼錨梁及索道管各特征點三維坐標,檢查鋼錨梁高度、螺栓孔與預留孔道間距、結構對角線尺寸等,用鋼尺復核結構尺寸,各結構尺寸偏差須小于3 mm。
鋼錨梁與鋼牛腿的組拼:拼裝在經過調平的臺座上進行。首先建立拼裝測量控制網(wǎng),單節(jié)鋼錨梁預拼在場地上平行布設2 個平臺,調整平臺頂面高程,將鋼錨梁吊裝在平臺上并作簡易固定,起吊兩側壁板進行初步組拼。測量壁板尺寸和四角高差、錨固點高程、索道管與鋼錨梁軸線相對位置關系、壁板四角上下對角線長度等,滿足設計要求后進行鋼錨梁連續(xù)預拼。
連續(xù)預拼:將單節(jié)鋼錨梁整體起吊,與下一節(jié)鋼錨梁進行對接,形成整體。測量項目除進行常規(guī)的尺寸復核外,還要測量兩側壁板的累積高度和頂面的四角高差、傾斜度等,見圖3 所示。組拼完成后,在橫梁上標示上、下層對應軸線及特征點,作為塔柱上安裝測量的位置基準。
圖3 鋼錨梁連續(xù)預拼圖
鋼錨梁和斜拉索區(qū)一般位于上塔柱,塔柱施工按爬模法分節(jié)段施工,其施工工序和鋼錨梁測量定位步驟如下:
(1)鋼錨梁底下塔柱施工→(2)基準點埋設與測量→(3)鋼支架安裝定位→(4)剛牛腿、鋼錨梁安裝定位→(5)塔柱勁性骨架及鋼筋安裝→(6)塔柱模板檢查→(7)索道管三維位置復查→(8)澆筑混凝土監(jiān)測→(9)索道管竣工測量→(10)下一節(jié)鋼錨梁定位。
由于主塔遠離岸上控制點,鋼錨梁定位主要采用內控法進行。所謂內控法[3],是將全站儀架設在塔柱內部的基準點上,后視塔上另一基準點,來進行鋼錨梁的定位。此處的基準點,是指埋設在塔肢上,用來精確定位塔柱、鋼錨梁、鋼筋勁性骨架等設施且位置相對穩(wěn)定的測量控制點。基準點一般采用強制對中裝置,焊接在勁性骨架或鋼管樁上,以消除儀器對點誤差。因此,基準點的測設及測量精度,成為鋼錨梁精確定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基準點的測設主要有GNSS 靜態(tài)測量法和邊角后方交會法。
3.2.1 GNS S 靜態(tài)測量法
GNSS 靜態(tài)測量法,是在塔頂基準點上安置GNSS 衛(wèi)星接收機(至少2 臺),與南北兩岸的控制點進行靜態(tài)聯(lián)測,解算基線進行平差,得出基準點坐標。由于受到環(huán)境溫差、混凝土收縮徐變、風力等因素的影響,高塔柱會有扭轉和變形,因此GNSS 靜態(tài)測量只適合在晚上塔柱變形最小時,才可進行。
3.2.2 邊角后方交會法
邊角后方交會法是用帶有自動照準目標、高精度的全站儀(測角精度0.5″)架設在基準點上,觀測岸上控制點的距離和角度,通過平差計算得到基準點的平面坐標。由于塔上基準點和岸上控制點高差最大達330 m,邊長投影改正最大約50 mm/ km,因此測量距離時,應往返測量邊長斜距,將邊長投影改化到相應的高程面后進行平差計算[4]。
邊角后方交會法要求基準點與控制點間距離不宜大于1.5 km,夾角不應小于30°,控制點不少于4個。
觀測技術要求[4]:
邊長觀測:每邊觀測4 測回;一測回讀數(shù)較差限值為2 mm;測回間較差限值為3 mm;一測回是指全站儀盤左、盤右各照準一次,每次讀數(shù)2~4 次;邊長經氣象、儀器常數(shù)、投影高程面改正后取平均值作為邊長觀測成果。
水平角觀測:采用全圓觀測法分別照準控制點,角度觀測6 個測回;半測回歸零差不大于4″;一測回內各方向2C 互差不大于8″;同一方向值各測回互差不大于4″;各測回觀測結果取平均值作為水平角的最終成果。
首節(jié)鋼錨梁安裝前要對主塔進行變形監(jiān)測。中塔柱施工完成后,塔柱高度已超過200m,考慮到日照、溫度、風力等外部因素對塔柱的變形影響很大,首節(jié)鋼錨梁定位前須根據(jù)塔的變形情況對放樣數(shù)據(jù)進行修正。
3.3.1 塔柱的變形監(jiān)測
在已竣工的每個上塔柱段的上、下游側埋設棱鏡,進行48 h 連續(xù)觀測,觀測頻率為1 次/2 h,同時測量大氣、塔柱四面等環(huán)境溫度。利用兩臺全站儀同步觀測塔上棱鏡,固定設站點和后視點,分別觀測從橫梁至上塔柱的所有埋設棱鏡,取兩臺儀器觀測值的平均值,作為塔柱變形測量的初始值。繪制縱、橫橋向塔柱的變形曲線,確定塔柱“零變形”狀態(tài)時的坐標值,溫度和觀測時間。
3.3.2 基準點測設
在塔柱“零變形”狀態(tài)的時間段內,對基準點進行加密測量,基準點測設應采用兩種方法進行校核。
3.3.3 鋼錨梁定位測量
首節(jié)鋼錨梁由四根鋼管樁來支撐,精確測量四個支撐管樁位置和高程,放樣出鋼錨梁和剛牛腿的設計位置(高程需考慮主塔壓縮量),并彈好墨線。起吊整節(jié)鋼錨梁,放在預先畫好的墨線上,運用全站儀測量索道管錨固點和出塔口坐標,反復調整鋼錨梁直至設計位置。
用“內控法”定位鋼錨梁,放樣坐標是不需修正的,因為基準點和塔柱的變形近似同步,可以實現(xiàn)鋼錨梁定位全天候作業(yè)。但為了進一步提高定位精度,定位測量仍然選擇在塔柱“零變形”狀態(tài)下進行。
3.3.4 索導管定位器
為了方便測量索道管錨固點和出塔口中心位置坐標,根據(jù)索道管的型號尺寸,定做出相應的索道管定位器,其錨固端口和出塔口分別為圓形和橢圓形,標志出定位器中心,鋼錨梁定位時可直接測量出管口中心點坐標,見圖4 和圖5 所示。
圖4 錨固點中心定位器之實景
鋼錨梁在制造和安裝時尺寸存在偏差,隨著塔柱高度的不斷增加,鋼錨梁定位偏差也逐漸累積加大。因此,當鋼錨梁安裝到一定高度后(每5 節(jié))要進行糾偏。糾偏采用微調螺栓,在鋼錨梁分組對接牛腿位置,設置一批微調螺栓,根據(jù)測量的鋼錨梁實際傾斜、偏差情況,調整微調螺栓,控制鋼錨梁累計偏差。
圖5 出塔點中心定位器之實景
在邊墩(26#、31#)墩身施工和主塔墩(28#、29#)下橫梁施工完成后,應進行水準貫通測量,將岸上高程控制點加密至邊墩帽梁和主塔橫梁(承臺)上,測量方法為測距三角高程法[5],見圖6 所示。
圖6 高程加密水準傳遞示意圖
塔柱高程傳遞主要方法有:全站儀天頂測距法,懸掛鋼尺法,三角高程差分法等。測量時,通常要應用兩種方法相互檢核。
利用全站儀的光電測距功能,對處于同一鉛垂線上不同高程的兩個點進行垂直測距,則兩點間高差就是全站儀所測的豎直距離與儀器高度之和。
作業(yè)時,要保證棱鏡中心和全站儀中心在一條鉛垂線上。儀器高度測量可以采用水平視線法,把儀器安置好后放平望遠鏡(天頂距為90°00′00″),從已知點A(點A 與設站點距離較近)處所立的水準尺上讀取讀數(shù),從而實現(xiàn)從已知點A 到待求點a 之間的高程傳遞,消除了直接量取儀器高而帶來的測量誤差。施測時,應多測回、多時段測量,取平均值以保證a 處高程測量的精度。
在無風、氣溫穩(wěn)定狀況下,在鋼尺上懸掛一個15 kg的重物,水準儀測量下橫梁A 處水準尺的讀數(shù)和豎直懸掛塔身上的鋼尺的讀數(shù),測得橫梁至塔身的高差,從而將下橫梁點A 的高程傳遞到塔身上面。如圖7 所示,塔身B 點處的高程為:HB=HA+a+(a1-b1)-b。高差測量讀數(shù)四次,取其平均數(shù)。計算高差時,應進行鋼尺的尺長改正。
圖7 懸掛鋼尺傳遞高程法示意圖
三角高程差分法,是在一高程控制點上架設全站儀,利用單向三角高程法,測量塔柱下橫梁上高程控制點的高程。因為球氣差的緣故,測出的高程值與原高程值存在差值△h,可根據(jù)△h反算大氣折光系數(shù)K,改正儀器內的系數(shù)K值,再次測量高程直到接近目標高程后,方可進行高程傳遞。
以28# 主塔為例:全站儀架設在26# 墩頂高程點,精確量取儀器和棱鏡標高度,單向測量26# 墩頂高程點至28#下橫梁控制點間高差h。根據(jù)下述公式計算K值:
式中:h為兩點實測高差;△H為兩點間理論高差;D為兩點間水平距離;R為地球平均曲率半徑。
由于K值隨著大氣的狀況不同而變化,在日出后及日落前2 h 內,K值變化劇烈,不宜進行三角高程差分測量。在主塔高程傳遞過程中,要每0.5 h 進行一次差分計算,確保K值選取準確。
鋼錨梁安裝完成后,需要進行竣工測量。竣工測量方法與定位測量方法相同,在對鋼錨梁定位的同時,運用索導管定位器,對上一節(jié)段已灌注混凝土索道管的錨固點和出塔點進行竣工測量,并與設計值進行比較。若偏差超限,應查明原因,在下一節(jié)段進行糾偏。
滬蘇通長江大橋主塔鋼錨梁定位方法實用,精度可靠。從竣工測量數(shù)據(jù)來看,索道管錨固點、出塔點偏位、鋼牛腿,以及鋼錨梁高程均滿足設計要求。鋼錨梁的安裝定位結合施工條件和外界環(huán)境,定位精度高,為后續(xù)鋼梁架設,斜拉索安裝,斜拉索索力調整提供了技術保障,保證了施工按時完成。該方法在兩主塔墩的成功應用,為其他同類橋梁及類似工程應用提供了技術指導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