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悟白居易的涉佛詩

      2021-04-27 02:20:01崔淼
      博覽群書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士大夫白居易佛教

      崔淼

      “余早棲心釋梵”的白居易,留下了大量涉佛文字,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文學(xué)、信仰等不同層面所受到的佛教因素影響。這其中與佛教直接相關(guān)的,便是佛教交游詩文。包括游覽佛寺、酬唱僧侶之作,為寺院、僧人創(chuàng)作的眾多碑記贊頌,以及以寺院為背景,寫給其他士大夫的詩文等。這些文字,不只是通常所認為的作者避禍全身等消極心態(tài)的反映,也同時蘊含著重要文化內(nèi)涵,從中可以探尋白居易曲折復(fù)雜的心靈軌跡,以及在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士大夫信仰形態(tài)。

      徘徊于世俗與方外間的多元心態(tài)

      從青年起,佛教交游活動幾乎伴隨了白居易的一生,老而彌甚。這種交游對不同人生狀態(tài)下的作者心理產(chǎn)生了微妙影響。白居易既對方外生活無限向往,時時表現(xiàn)出出世之姿,同時又對現(xiàn)實生活不能完全忘情。這種世俗與方外間的張力,構(gòu)建了作為官員士大夫的白居易的復(fù)雜心態(tài)。

      首先是佛寺的清幽環(huán)境,使白居易浮沉宦海的心靈得到了暫時的休憩與撫慰。特別是在貶謫期間,這種作用尤為明顯?!洞罅炙绿一ā肥潜娍趥髡b的名篇,但一些讀者可能沒有注意到這首詩實際上出自《游大林寺序》。元和十二年(817)四月,貶授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和僧俗十七人:

      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huán)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于時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fēng)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

      結(jié)合詩中“芳菲盡”等語,“別造一世界”就不單是指此處的異樣春色,也指向與紛繁塵世隔絕的心理空間。對比同時期的《琵琶行》等詩,明顯可以感到,此時詩人“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的謫居之苦得以緩解。清代宋長白《柳亭詩話》認為此詩與宋代流行的一首比丘尼所作的“著意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都具有道在目前的禪意。這樣,白居易筆下的佛寺意境就轉(zhuǎn)化為禪境。

      晚年的白居易,不僅有更多的時間享受這種方外之樂,還主動營造現(xiàn)實中的寺院空間。據(jù)其《修香山寺記》可知,文宗大和六年(832),白居易用替元稹寫墓志銘的酬金,修繕洛陽龍門的香山寺:

      關(guān)塞之氣色,龍?zhí)吨跋?,香山之泉石,石樓之風(fēng)月,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

      這里也成為其晚年重要的游憩之所。在佛寺中的放松心態(tài),也使白居易偶爾會露出文人幽默的一面。穆宗長慶年間任杭州刺史時,白居易寫下兩首以花為主要意象的贈僧詩,一為《題靈隱寺紅辛夷花戲酬光上人》:

      紫粉筆含尖火焰,紅胭脂染小蓮花。

      芳情鄉(xiāng)思知多少,惱得山僧悔出家。

      一為《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

      山榴花似結(jié)紅巾,容艷新妍占斷春。

      色相故關(guān)行地道,香塵擬觸坐禪人。

      瞿曇弟子君知否?恐是天魔女化身。

      花在佛教中有多重意蘊,既有大迦葉拈花微笑的頓悟,也有象征感官虛幻的過眼空花,以及《維摩詰所說經(jīng)》中象征著修行未足的沾衣天花。而這里詩人則將花比作女子,以戲謔的口吻告誡僧人勿被色相所擾。

      而佛寺中的清靜心態(tài),又使詩人能夠仔細觀摩物象,佳句頻出。如《孤山寺遇雨》:

      拂波云色重,灑葉雨聲繁。

      水鷺雙飛起,風(fēng)荷一向翻。

      空蒙連北岸,蕭颯入東軒。

      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

      通過云色、雨聲,以及遠近變化的視覺,清涼可感的觸覺,將湖光山色中的雨景動態(tài)地呈現(xiàn)在讀者目前。又如《寄韜光禪師》: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臺花發(fā)后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前六句皆有重字,卻妙合天竺寺實景,且充滿云水相接、真俗不二的禪意。陳衍《石遺室詩話》評曰:

      此七言律創(chuàng)格也……無一字不真切,故此詩不可無一,不能有二。惟東坡能變化學(xué)之,《游西菩寺》次聯(lián)云:“白云自占東西嶺,明月誰分上下池?”略翻樂天意說之也。

      其次,是厭離官場、歸守田園的情緒流露。如作

      于長安為官時期的《青龍寺早夏》:

      春去來幾日,夏云忽嵯峨。朝朝感時節(jié),年鬢暗蹉跎。

      胡為戀朝市?不去歸煙蘿。青山寸步地,自問心如何?

      《贈別宣上人》:

      嗟予牽世網(wǎng),不得長依止。

      離念與碧云,秋來朝夕起。

      《寄山僧時年五十》:

      眼看過半百,早晚掃巖扉。白首誰能住?青山自不歸。

      百千萬劫障,四十九年非。會擬抽身去,當(dāng)風(fēng)斗擻衣。

      仕途之?dāng)_與流光之迅,無一不在提示詩人當(dāng)及早跳出塵網(wǎng),回歸清凈本心。長篇巨制《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以至清至幽之寺容山景,引出末段“今來脫簪組,始覺離憂患……身著居士衣,手把《南華》篇。終來此山住,永謝區(qū)中緣”的人生感悟。晚年分司洛陽的詩作中,此種心態(tài)更加顯豁。如《舒員外游香山寺數(shù)日不歸,兼辱尺書,大夸勝事。時正值坐衙,慮囚之際,走筆題長句以贈之》云:

      白頭老尹府中坐,早衙才退暮衙催。庭前階上何所有?累囚成貫案成堆。豈無池塘長秋草?亦有絲竹生塵埃。今日清光昨夜月,竟無人來勸一杯。

      《晚歸香山寺,因詠所懷》:

      我年日已老,我身日已閑。

      …………

      吾亦從此去,終老伊嵩間。

      吾道本迂拙,世途多險艱。

      嘗聞嵇呂輩,尤悔生疏頑。

      巢悟入箕潁,皓知返商巔。

      豈唯樂肥遁?聊復(fù)祛憂患。

      對繁瑣的公務(wù)感到倦怠,對艱險的世途感到畏懼,并聯(lián)系古人遭遇和《周易》“遁”卦,肯定了知足保和的隱居生活。這種隱遁往往是逃向詩人腦海里所構(gòu)建的僧侶生活,《春憶二林寺舊游,因寄朗、滿、晦三上人》:

      一別東林三度春,每春常似憶情親。

      頭陀會里為逋客,供俸班中作老臣。

      清凈久辭香火伴,塵勞難索幻泡身。

      最慚僧社題橋處,十八人名空一人。

      《香山寺二絕》其二:

      愛風(fēng)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棱。

      且共云泉結(jié)緣境,他生當(dāng)作此山僧。

      自比于東晉慧遠住持的白蓮社成員,懷念起貶謫期間的生活,不得不說是一種極為特殊的仕宦心態(tài)。正如羅宗強先生所說:“白居易信佛是真信……他后來的整個人生態(tài)度,都表現(xiàn)了這種絕競爭、消煩惱、求解脫的基本傾向?!保ā端逄莆宕膶W(xué)思想史》)但白居易作為同時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官員士大夫,是很難與世俗生活,特別是政治生活徹底劃清界限的。他只能借佛教尋求一種心靈的超越而不是的肉體疏離。作于長慶元年(821)的《蕭相公宅遇自遠禪師,有感而贈》,無疑更將出處之矛盾表露無疑:“宦途堪笑不勝悲,昨日榮華今日衰……應(yīng)是世間緣未盡,欲拋官去尚遲疑?!奔幢愕搅四耗辏娙巳栽诟锌凹胰阅罨榧?,身尚系官班……長閑猶未得,逐日且偷閑。”(《宿天竺寺回》)這可以說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種普遍心境的真實寫照。

      再次,白居易還喜歡以佛寺游覽和僧侶交游為背景,來寫友朋之思。如作于永貞元年(805)的《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元和五年(810),又寫下《重題西明寺牡丹時元九在江陵》,寫其對好友元稹的思念,惜春之意加上仕途感慨,可謂兩重惆悵。白居易雖無涉于牛李黨爭,然牛黨亦有詩交,文宗開成元年(836),白居易作《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其《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獨游香山寺》: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當(dāng)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顧索素琴應(yīng)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

      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

      難怪隨時面臨湯鑊之危的“夔龍”牛僧孺,要對白居易這只泥龜?shù)碾[退生活表示羨慕了。二詩都作于香山寺??梢姡皇劳獾乃略?,為詩人提供了得以庇護的心理空間,使其能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與政治友人對話。

      白居易在交游詩中也屢次表達對僧人的好感與情誼。元和二年(807),白居易在長安作《送文暢上人東游》:

      得道即無著,隨緣西復(fù)東。貌依年臘老,心到夜禪空。

      山宿馴溪虎,江行濾水蟲。悠悠塵客思,春滿碧云中。

      據(jù)贊寧《宋高僧傳》,文暢為“洪州禪”開創(chuàng)者馬祖道一的再傳弟子,因此白居易贊揚其心空無著、隨緣任運的禪宗風(fēng)范。文暢是在當(dāng)時士大夫群體中頗有影響力的一位能文僧人。權(quán)德輿、呂溫有同題之作,稱贊其“桑門許辯才,外學(xué)接宗雷”的文化素養(yǎng)和“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的瀟灑姿態(tài)。而此前韓愈、柳宗元亦有詩文相贈。可以看出,借與僧侶的文字交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立場,已經(jīng)成為唐代士大夫的一種普遍行為。

      白居易在杭州時,曾邀請韜光禪師至家中用齋:

      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

      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黃葉,紅姜帶紫芽。

      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招韜光禪師》)

      而禪師答詩云: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種金蓮。

      白云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

      (《謝白樂天招》)

      白居易以潔凈素齋招待韜光,但光仍覺有富貴塵俗之氣。從中可見,白居易對僧侶的世外生活是非常歆羨的。而白居易在晚年寫給老友佛光如滿禪師的“勞師送我下山行,此別何人識此情?我已七旬師九十,當(dāng)知后會在他生”(《山下留別佛光和尚》),則已經(jīng)與世俗的友朋之情別無二致了。

      禪宗影響下的文學(xué)觀念和文學(xué)活動

      文學(xué)觀念亦屬心靈軌跡之一面,以往關(guān)于佛教觀念如何影響白居易作品主題、意象、風(fēng)格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充分。這里,主要圍繞“綺語”觀念和文集流傳方式,對佛教在這方面給予白居易的影響作些討論。

      綺語是佛教中與“十善”相對的“十惡”之一,隋慧遠《大乘義章》云:“邪言不正,其猶綺色”。而禪宗更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修行特色。白居易就有反映這一觀念的《戲禮經(jīng)老僧》:

      香火一爐燈一盞,白頭夜禮佛名經(jīng)。

      何年飲著聲聞酒,直到如今醉未醒。

      在禪宗思想的長期影響下,白居易認為自己所做的很多詩文,都屬于這種“綺語”,并希望由此產(chǎn)生的業(yè)力能夠借佛力消除。在《蘇州南禪院白氏文集記》中,白居易這么評價自己的文章:

      其間根源五常,枝派六義,恢王教而宏佛道者多矣;然寓興放言,緣情綺語者,亦往往有之。樂天,佛弟子也,備聞圣教,深信因果,懼結(jié)來業(yè),悟知前非。故其集家藏之外,別錄三本,一本寘于東都圣善寺缽塔院律庫中,一本寘于廬山東林寺經(jīng)藏中,一本寘于蘇州南禪院千佛堂內(nèi)。夫惟悉索弊文,歸依三藏者,其意云何?且有本愿,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綺語之因,轉(zhuǎn)為將來世世贊佛乘、轉(zhuǎn)法輪之緣也。

      作者在《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記》中表示將《白氏洛中集》保存于龍門香山寺也是出于同樣的心理。

      但同時,佛教特別是禪宗對語言文字也有辯證的看法。禪宗雖然反對修行者執(zhí)著語言文字,但又認為可以善用語言文字。對白居易影響較深的“洪州禪”的開創(chuàng)者馬祖道一弟子大珠慧海指出:

      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過語言文字,何向數(shù)句中求?是以發(fā)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蹄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

      因此,白居易在一些交游詩文中,又表現(xiàn)出對“文”的欣賞?!顿洸萏米诿苌先恕繁阍疲骸氨M離文字非中道,長住虛空是小乘?!边@種欣賞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佛教經(jīng)典的贊美。白居易保存文集的寺院,往往都建有供奉佛經(jīng)的經(jīng)藏堂,白居易有《東林寺經(jīng)藏西廊記》《蘇州南禪院千佛堂轉(zhuǎn)輪經(jīng)藏石記》《香山寺新修經(jīng)藏堂記》等文。除了贊美經(jīng)藏堂“土木丹漆之外,飾以多寶,相好嚴麗,鄰諸鬼功。雖兩都四方,或未前見。一切經(jīng)典,盡在于內(nèi),蓋釋宮之天祿石渠也”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外,也肯定佛經(jīng)的重要作用:

      信有以表旌覺路也,脂轄法輪也,示火宅長者子之便門也,開毛道凡夫生之大竇也。

      《題香山新經(jīng)堂招僧》亦云:

      煙滿秋堂月滿庭,香花漠漠磬泠泠。

      誰能來此尋真諦,白老新開一藏經(jīng)。

      而據(jù)《白氏長慶集后序》,白居易的文集大多就藏于這些經(jīng)藏堂。白居易還有《送后集往廬山東林寺,兼寄云皋上人》等詩記敘保存文集的經(jīng)過。由于白居易文集保存和傳播渠道的特殊性,這些文集在僧人中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白居易自云:

      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xiāng)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

      (《與元九書》)

      五代時,南吳僧人匡白作《江州德化東林寺白氏文集記》,高度稱贊了白居易詩文的諷諭之旨和婉麗文辭。齊己則有《賀行軍太傅得白氏東林集》:

      樂天歌詠有遺編,留在東林伴白蓮。

      百尺典墳隨喪亂,一家風(fēng)雅獨完全。

      常聞荊渚通侯論,果遂吳都使者傳。

      仰賀斯文歸朗鑒,永資聲政入熏弦。

      此也側(cè)重于白作的風(fēng)雅諷諭之旨。沒想到白居易所感慨的因“意激而言質(zhì)”“宜人之不愛”的諷諭詩,竟在釋氏中得到關(guān)注,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xiàn)象。

      此外,也表達了對自己和僧人所作文字的欣賞?!叭濍R故?,吟詠散秋懷。笑問東林老,詩應(yīng)不破齋?”(《問遠師》)“漸伏酒魔休放醉,猶殘口業(yè)未拋詩”(《寄題廬山舊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侶》 )等詩句就充分表現(xiàn)了這種自得。特別是《題道宗上人十韻》,詳細論述了對僧人作詩的看法:

      如來說偈贊,菩薩著論議。是故宗律師,以詩為佛事。

      一音無差別,四句有詮次。欲使第一流,皆知不二義。

      精潔沾戒體,閑淡藏禪味。從容恣語言,縹緲離文字。

      旁延邦國彥,上達王公貴。先以詩句牽,后令入佛智。

      人多愛師句,我獨知師意。不似休上人,空多碧云思。

      也就是說,僧詩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讓人欣賞其文辭的優(yōu)美,而是領(lǐng)悟佛理,通過“恣語言”而最終達到“離文字”,這與上述慧海之語如出一轍。白居易對當(dāng)時著名詩僧的詩才更是不吝贊美,如《廣宣上人以應(yīng)制詩見示,因以贈之。詔許上人居安國寺紅樓院,以詩供奉》:

      道林談?wù)摶菪菰?,一到人天便作師?/p>

      香積筵承紫泥詔,昭陽歌唱碧云詞。

      紅樓許住請銀鑰,翠輦陪行蹋玉墀。

      惆悵甘泉曾侍從,與君前后不同時。

      廣宣為當(dāng)時著名詩僧,不僅與韓愈、劉禹錫、白居易等名士詩歌酬唱,還憑借詩才得到憲宗的召見。據(jù)《瀛奎律髓》卷四十七:

      唐中貴人多引僧為內(nèi)供奉,寫字吟詩,俾之應(yīng)制。廣宣者,憲宗以來居紅樓院,其詩曰《紅樓集》。

      《答次休上人》云:

      姓白使君無麗句,名休座主有新文。

      禪心不合生分別,莫愛余霞嫌碧云。

      此詩以謝朓和湯惠休作比,認為次休之詩足以和文人媲美。

      又如《讀僧靈徹詩》:

      東林寺里西廊下,石片鐫題數(shù)首詩。

      言句怪來還校別,看名知是老湯師。

      靈徹(一作澈)是與道標(biāo)、皎然齊名的中唐著名詩僧,宋惠洪《題徹公石刻》云:

      徹上人詩初若散緩,熟味之,有奇趣。字雖不工,有勝韻。想其風(fēng)度清散,如北山松下見永道人耳。公雖游戲翰墨而持律甚嚴,與道標(biāo)、皎然齊名。吳人為之語曰:“余杭標(biāo),摩云霄;霅溪晝,能清秀;稽山徹,洞冰雪?!保ā妒T文字禪》)

      可以說,在這種“綺語”交往中,白居易是充分得到精神上的審美享受的。

      以白居易為代表的士大夫信仰特征

      白居易的信仰對象、信仰方式歷來受到關(guān)注,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已對其思想中的佛道因素進行了比較。孫昌武、尚永亮、蕭麗華等當(dāng)代學(xué)者也對此進行了深入討論。從這些研究來看,雖然白居易的信仰兼容佛道,但其中佛教所占的比重不可謂不大。就佛教來看,雖然亦兼容各宗派,但無疑要以禪宗特別是“洪州禪”為主干?!跋闵骄邮俊弊鳛橛H佛士大夫的典型,其信仰特征也影響了此后傳統(tǒng)社會中的絕大多數(shù)同類士大夫。這種信仰特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在私人感情上親近佛教并不妨礙在政治觀念上排斥佛教。“交游一半在僧中”的白居易也作過《議釋教僧尼》和《兩朱閣刺佛寺浸多也》這樣的排佛詩文。雖然承認佛教的慈悲因果等觀念可以“誘掖人心,輔助王化”,但認為儒家學(xué)說已經(jīng)發(fā)揮了這些功能,宣揚佛教只會“貳乎人心”,耗資財、壞人倫。這種觀念自東晉以來已有之,并不新奇,但卻是至宋代理學(xué)從義理上批判佛教前的主要排佛依據(jù)。這也是由批判者的官員士大夫身份所決定的。

      其次,義理成為佛教吸引士大夫的最重要因素。如白居易曾作《與濟法師書》,請教大小乘經(jīng)典的適用范圍、“色”“行”在五蘊和十二因緣中為何順序不同兩個專門問題。濟法師覆信已佚,宋釋惠洪代擬答辭一篇,可見白居易所問非門外之言。當(dāng)然,在義理上對白居易影響最大的還是馬祖道一開創(chuàng)的“洪州禪”。這一禪法提出“平常心是道”,道一云:“謂平常心無造作……只如今行住坐臥、應(yīng)機接物盡是道?!薄昂橹葑谌颂岢S順自然的生活禪,主張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超越現(xiàn)實的目的?!保ǚ搅⑻欤骸吨袊鸾陶軐W(xué)要義》)這無疑對不能完全脫離世俗生活、在兼濟與獨善間徘徊的士大夫具有強大吸引力。明朱時恩《居士分燈錄》載,白居易在杭州時,曾寫詩與鳥窠道林禪師:

      特入空門問苦空,

      敢將禪事叩禪翁。

      為當(dāng)夢是浮生事,

      為復(fù)浮生是夢中?

      此時他還把真、俗相對立,欲拋開現(xiàn)實生活另尋凈處。而到《讀禪經(jīng)》時,則已領(lǐng)悟了“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的洪州禪真義。另如“有營非了義,無著是真宗。兼恐勤修道,猶應(yīng)在妄中”(《感悟妄緣,題如上人壁》),“借問不流水,何如無念心”(《對小潭寄遠上人》),“令人見即心無事,每一相逢是道場”(《贈僧五·自遠禪師》)等詩句都有自然任運的生活禪色彩。特別是“凈名事理人難解,身不出家心出家”(《早服云母散》),“誰知不離簪纓內(nèi),長得逍遙自在心”(《菩提寺上方晚眺》),以維摩詰居士自比,直接點出了在生活中、在官場上磨煉心性的信仰特色?!对诩页黾摇愤@一詩題無疑就是對這種觀念的最好說明。因此,以往認為白居易佛學(xué)水平膚淺的觀點有重新討論的必要。

      再次,白居易還有一些具體的佛教修行活動。如向長安興善寺惟寬、洛陽圣善寺法凝等高僧請教修行方法,按佛教儀軌請人繪制西方凈土、兜率凈土圖像,為佛教人物刺繡作贊等,體現(xiàn)了士大夫?qū)Υ鸾套谂傻碾s糅態(tài)度?!栋藵u偈并序》《六贊偈并序》《西京興善寺傳法堂碑銘并序》《華嚴經(jīng)社石記》《畫西方幀記》《畫彌勒上生幀記》《繡西方幀贊并序》等文就反映了這些內(nèi)容。在這些文章中,白居易儼然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樂天歸三寶、持十齋、受八戒者有年歲矣”,并發(fā)愿往生佛國凈土。

      白居易這種調(diào)和儒釋、即入世而出世的信仰特征,在后世士大夫中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孫昌武先生指出,白居易是宋代居士思潮的先驅(qū)(《白居易與禪》)。蘇軾兄弟對白居易源于禪宗的生活態(tài)度極為稱贊。蘇軾云:“樂天作廬山草堂……乃知世間、出世間,事不兩立也?!保ā稏|坡志林》卷一)蘇轍亦云:“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xí)禪定,既涉世履憂患,胸中了然,照諸幻之空也。故其還朝為從官,小不合,即舍去,分司東洛,優(yōu)游終老。蓋唐世士大夫,達者如樂天寡矣?!敝劣谟畏鹚隆⒍U理、交僧侶、作碑記等與佛教直接相關(guān)的信仰實踐活動,在宋代士大夫間已成為普遍風(fēng)氣,促進了“三教合一”思潮的進一步發(fā)展。

      (作者系文學(xué)博士,任職于江蘇第二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

      猜你喜歡
      士大夫白居易佛教
      宋韻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中華書畫家(2022年2期)2022-11-04 14:33:00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ART IN THE FIELD
      漢語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48
      佛教藝術(shù)
      家教世界(2021年34期)2022-01-13 12:04:50
      早冬
      早春(節(jié)選)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養(yǎng)
      法律史評論(2020年1期)2020-09-11 06:24:52
      從宋初筆記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國情懷”——以《南唐近事》《江南別錄》等為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04
      BUILDING EUROPE
      即事
      茶博覽(2017年1期)2017-02-27 06:49:09
      宝山区| 威宁| 柏乡县| 吐鲁番市| 琼结县| 湘潭县| 溆浦县| 辽阳县| 平谷区| 深州市| 托克托县| 边坝县| 衡东县| 玛曲县| 绥棱县| 高雄县| 临澧县| 大石桥市| 北宁市| 靖安县| 措美县| 南漳县| 长乐市| 东乡县| 阿图什市| 子长县| 伊宁县| 深水埗区| 宁津县| 陆河县| 太和县| 南岸区| 丽江市| 景泰县| 湟中县| 安康市| 洪泽县| 北海市| 古浪县| 晋州市|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