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雜劇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所以元雜劇翻譯可以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動力,促進國家和地區(qū)之間文化相互學習和共同發(fā)展。本文通過參考平行文本和論文,研究相關的翻譯范式,總結(jié)出元雜劇中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文本類型的翻譯方法,即曲詞部分主要采用語境增譯法和文化替代法,賓白主要采用直譯法和音譯法,以及科介部分主要運用注釋法,該模式可以為元雜劇文本的對外傳播提供可能,也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推波助瀾。
【關鍵詞】元雜劇;跨文化交流;英譯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9-0126-03
一、元雜劇的時代意義及文本英譯的必要性
(一)元雜劇的時代意義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tǒng)戲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間(13世紀后半期—14世紀)。
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 《倩女離魂》 《漢宮秋》 《梧桐雨》等。
其內(nèi)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jié)構(gòu)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元雜劇的形式和內(nèi)容豐富多彩,在歷史發(fā)展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且元雜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作為元代文學的代表,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并稱的地位。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加強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元雜劇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在當今時代也同樣發(fā)揮著其時代意義。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明確肯定了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植根在中華文化之中。
這些元雜劇文本,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xiàn)和傳承,應該發(fā)揚和傳播。在大力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今天,對元雜劇的推廣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的構(gòu)建和發(fā)展,以及深化道德建設和價值觀建設。豐富的元雜劇內(nèi)容可以激發(fā)當今文化研究者進行更多挖掘和發(fā)現(xiàn),更加有利于文化的傳播以及對后代的教育和影響。它是無價之寶,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這在當今時代更加突出了其歷史性、價值性,也體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底蘊和歷史積淀。
(二)元雜劇英譯的必要性
元雜劇雖然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和形式,且有關元雜劇的戲曲名家及其著作也是家喻戶曉,但對元雜劇的英譯模式研究和傳播力度并不理想。
如今正處于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下,各國、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世界各國都在注重文化建設,文化軟實力也逐漸成為衡量國家發(fā)展的標準之一。
因此,文化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跨文化交流也成為重要議題。要想讓世界更加認識中國,就應該讓中華文化“走出去”,傳播元雜劇文化,讓這些文化形式和歷史名著重新發(fā)光發(fā)亮。元雜劇的類型多樣,且內(nèi)容豐富多彩,英譯可以使其受到更多的關注和了解,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途徑,同時也會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以于大于小,元雜劇的英譯是必要的。
二、元雜劇英譯及方法的相關論文分析
(一)有關元雜劇英譯的論文統(tǒng)計
因在一些文獻中是把雜劇和散曲統(tǒng)稱為元曲,且一些文獻中是散曲即為元曲。故在查閱文獻時,為做到資料搜集的全面性,在網(wǎng)絡搜索時,輸入關鍵詞“元曲英譯”后,得到的結(jié)果如下圖:
論文數(shù)量
由圖可知,關于對元曲英譯的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從2014年至2018年只有9篇,且平均每年只有1到2篇相關論文,2019年至今沒有相關論文發(fā)表。由圖可以說明,學者對于元雜劇的英譯研究很少,且對這一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并不理想。元雜劇的英譯可以促進國家間的交流和發(fā)展,有利于世界各國、各民族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當前,元雜劇的英譯研究是被需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二)元雜劇的英譯的方法統(tǒng)計
在查到僅有的論文中,總結(jié)出譯者所推薦和提倡使用的關于元雜劇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如圖所示:
由圖可知,許多譯者認為在翻譯元雜劇時,大多采用的方法為直譯、音譯、語境增譯、文化替代和注釋,且五種方法的使用頻率都大致相同。因雜劇中的意向詞較多,有些出現(xiàn)率低的詞語連中文讀者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注釋在翻譯中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可使譯文讀者充分理解文章;而直譯多出現(xiàn)在一些專有名詞或特有的文化元素中,有著特殊的文化內(nèi)涵,也在英文譯文中更加突出中華特色;東西文化雖然有著差別,但也有很多共性,有許多諺語、歇后語等在英語中也有同等含義的句子,所以文化替代這一方法也被采用;雜劇中出現(xiàn)的一些人名、地名等則需要進行音譯;在翻譯中出現(xiàn)的一些詞匯有時也需要根據(jù)語境進行增譯和解釋,這樣譯文讀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會更高。因此,在對元雜劇的翻譯中,翻譯方法和策略的正確運用會很大程度提高譯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三、元雜劇中不同部分文本的英譯方法及范例分析
(一)元雜劇中曲詞部分文本翻譯方法及范例分析
主要為語境增譯法和文化替代法。元雜劇中的“曲詞”意為配曲的唱詞。曲詞是組成元雜劇的三大部分之一,在元雜劇的劇本中占有絕大部分。曲詞中的文本大多帶有抒情性或者敘事性,且它善于從古典詩詞中汲取材料,其中的語言特色豐富,文化底蘊和文化背景深厚,語言表達的措辭和結(jié)構(gòu)復雜多樣,有著濃厚的民族特點。
眾所周知,漢語和英語差別在漢語注重邏輯和內(nèi)在,而英語注重形式和結(jié)構(gòu)。漢語在意合,英語在形合。在元雜劇英譯的過程中,一些句子為保證譯文的流暢,為了使譯文讀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原文含義和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需要進行增譯。如“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王實甫,《西廂記》)中提到離愁之重,車子載不動這一意境寫作手法,在翻譯時應進行增譯,意為“How can such vehicles load these annoyances,which are too heavy to be beard in heart,to be moved?”
這樣可使譯文讀者正確理解為心中煩惱太重,連車子都載不動。曲詞部分的文本的內(nèi)容大多是在一定的文化和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其中會大量地運用方言和俗語,使曲詞內(nèi)容生動活潑,質(zhì)樸清新。而一些俗語和成語在英文中也有對應的單詞、短語和句子。在翻譯時,為使讀者更加容易讀懂其中意思,理解原文含義,可以運用文化替代這一方法。如“急張拘諸”和“乞留曲律”(康進之,《李逵負荊》)等元代俗語在英語中的對應詞分別為“too anxious to be calm down”和“l(fā)ose one’s breath”還有一些俗語,如“不打不成交”對應的是“no discord,no concord”“金玉滿堂”對應為“treasure fill the home”等等。在翻譯這一類的詞句時,文化替代這一翻譯方法也是屢試不爽。
(二)元雜劇中賓白部分文本翻譯方法及范例分析
主要為直譯法和音譯法。元雜劇中賓白也叫道白和說白,它是曲詞之外演員所說的話、包括人物之間的對白或獨白,又叫做韻白和散白。對白與話劇的對話相似,獨白有著敘述的性質(zhì),賓白在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塑造上有著重要的作用。賓白部分文本大都是劇內(nèi)任務的獨白或者對話,因此表達的內(nèi)容不像曲詞那樣注重形式和表達,文本簡單易懂,既利于敘事,又吸引觀眾。因此可以進行直譯,其中提到的一些專有名詞或者一些文化負載詞,可以直接音譯。這樣譯文既可以傳遞出原文所要表達的信息,又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文的結(jié)構(gòu)和形式。但賓白要講求明白易曉,不宜過文,且說賓白之難不下于曲(王驥德,《曲律·論賓白三十四》)。所以在直譯和音譯的過程中,也需要準確傳遞原文含義,避免錯譯和漏譯。這樣譯者可以積極介紹源語文化,努力傳達原作特色,盡可能忠實再現(xiàn)原作整體文化氛圍(楊曉榮,1989)。
比如,“你問我去哪里?一頭離了鶯花地”(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雜劇》)這一賓白句子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可直接直譯為“Are you asking me where I am going?Leaving this place firmly.”以及“你休言語我跟下說辭”(尚仲賢,《漢高皇濯足氣英布》)可直譯為“Do not make comments to what I am saying.”這樣的翻譯簡單易懂,表達準確,也保持了原文結(jié)構(gòu),做到了忠于原文。另外,賓白中提到的一些專有名詞和文化負載詞可直接進行音譯,如“蓬萊”可直接英譯為“Penglai”,“蒲州”音譯為“Puzhou”。因此,直譯法和音譯法可以在賓白部分得以借鑒和運用。
(三)元雜劇中科介部分文本翻譯方法及范例分析
主要為注釋法。科介也稱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動作,元雜劇中指示人物動作和表情的術語??平樗磉_的一般包括四種,分別為人物的一般動作、武打動作、人物的表情以及中間穿插的歌舞。科介部分是一種最為直觀和形象的記錄方式,其語言通常實在描述劇本中人物的表情和動作,或者人物動作中所用到的道具、服裝等??平橛米钪庇^的方式向讀者呈現(xiàn)劇本中人物的狀態(tài)和神情,把讀者帶到情境之中。
在翻譯科介部分文本時,大多會出現(xiàn)一些元代的動作、服裝、道具等名詞,且這些都具有深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典故。為了更加深入傳播元雜劇文化,也使譯文讀者更加了解中國歷史和元雜劇歷史,需對其進行注釋。比如,“玉環(huán)舞蹈”(白樸,《梧桐雨》)的翻譯應該進行注釋,因提到了楊玉環(huán)這一歷史人物,所以在雜劇中對這一科介的翻譯應對楊玉環(huán)進行注釋“Yang Yuhuan,who is the imperial concubine of Emperor Xuanzong,can dance and sing well”。這樣的翻譯也會使讀者更加明白和理解其中含義。以及“自取寫奩房斷送陪隨”(關漢卿,《魯齋郎》)中所用到的道具“奩房”也應對其進行注釋,其中文意思為陪嫁的嫁妝,故將其譯為“A woman's dowry”另外,楊憲益將“竇娥”直接音譯為“Dou E”汪榕培將《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音譯為“Du Liniang”這樣譯文讀者會更加理解劇中的情節(jié)和內(nèi)容。
四、元雜劇文本英譯模式總結(jié)和認識
(一)元雜劇文本的英譯模式總結(jié)
在對所查閱資料和論文分析后得出,在英譯這元雜劇文本時,可以運用和借鑒以上的翻譯方法。因元雜劇歷史久遠,劇本中存在大量文化負載詞、專有名詞、歷史名人和具有元代文化元素的詞匯。
且元雜劇中流傳了很多家喻戶曉的名著,如《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以及《趙氏孤兒》等歷史著作,如今仍然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地位,所以對其的英譯應該加以重視。在英譯元雜劇類文本的過程中,通過以上分析和總結(jié)出的元雜劇中不同部分的內(nèi)容和詞句所采用的不同翻譯策略,可以借鑒和總結(jié)出元雜劇的英譯方法和模式。這樣不僅大大加強了元雜劇文本翻譯譯文的準確性,也可以使譯文讀者更加了解元雜劇歷史和文化,使我國當前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更上一層樓。
(二)啟示
雖然總結(jié)出英譯模式可在元雜劇的翻譯中更加地道和準確,但翻譯模式并不只是局限于以上幾種,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研究者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譯者在翻譯的方法和模式上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譯者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加強,這樣就會使雜劇文本的英譯版本不斷更新,也更加準確和完美。因此,翻譯的方法和模式是在推陳出新,也是相輔相成,在繼承,也在創(chuàng)新。對于雜劇文本的翻譯也應如此,不僅要借鑒和運用既有的翻譯方法和模式,也應該不斷研究和創(chuàng)新出更好的英譯版本。這樣,元雜劇也會逐漸實現(xiàn)文化“走出去”,并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熊太榮.元雜劇中曲詞的語言藝術[J].銅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3).
[2]王東.元雜劇賓白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
[3]周亞莉,藺艷,元雜劇中的文化意象英譯策略微探[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2,(06).
[4]曹廣濤.文本類型視角的元雜劇英譯質(zhì)量評估[J].韶關學院學報,2016,37(09).
[5]李小霞.文化“走出去”與典籍英譯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36).
[6]姚艷.基于翻譯倫理視角的漢語典籍英譯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33(14).
作者簡介:
王瀾,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