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古蜀歷史、文化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有關古蜀文化、歷史的研究工作,也大多依賴于文獻中的只言片語,因而顯得很不客觀、全面、深入。但這種尷尬的局面,通過四川地區(qū)考古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觀。
翻閱古蜀歷史文獻,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蜀王們一個個忽而從石窟中誕生,忽而如天女散花般從天而降,忽而又都仙去,有的還變作悲戚的杜鵑,有的活了數(shù)百年,還有一位蜀王的妻子甚至從井中冒出來……古蜀國早期的“歷史”熱鬧喧騰,卻蒙著一層不真實的面紗。
對歷史文獻抽絲剝繭,古蜀人似乎不僅與黃帝沾親帶故,也與大禹緊密相關。不過,古蜀帶有自身鮮明特色的歷史,應當從蠶叢講起。
“蜀之先王名蠶叢?!卑词芳铱甲C,蠶叢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帶。由于山高路險,只能在山崖上鑿起窯洞似的石室用以居住。蠶叢氏是一個善于養(yǎng)蠶的部族,長相和穿著都很奇特——“是時人蔭,椎髻左衽,其目縱,不曉文字,未有禮樂。”也就是說,他們的眼睛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頭發(fā)在腦后梳成椎髻,衣服的樣式左邊是斜著分了叉的。從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確出土了不少與蠶叢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縱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飾等。
后來,蠶叢氏為了尋找一塊更好的地方安居樂業(yè),向成都平原遷徙,來到了廣漢三星堆一帶。可能此時的三星堆一帶已有部落聚居,但勢力不夠強大,很快就被蠶叢氏吞并和同化了。
這次遷徙,沿途留下了許多古地名,如《蜀中名勝記》中的蠶崖關、蠶崖石、蠶崖市等。
蠶叢氏雖然“始稱王”,但明顯還不具備國家君主的性質(zhì),可能僅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集團酋長。
按照史籍記載,蠶叢、柏灌、魚鳧為蜀國早期的三代王,他們之間一脈相承,彼此間權力平穩(wěn)過渡,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此三代各數(shù)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換句話說,蠶叢、柏灌、魚鳧變作一股濃煙消失之后,他們的人民也隨之化去了。這不過是“春秋筆法”罷了,所謂“隨之化去”,自然是死的死,逃的逃,逃得慢的只好甘作俘虜。在人類早期社會以及后來的歷史中,“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無疑是鐵定的歷史規(guī)律。
柏灌是蜀王中的第二代,但我們只知道他的名字,至于他的族屬、長相、來歷等,一概不知。好像史籍對他根本不感興趣,大概是因為他平庸到不值一提。魚鳧的史料相對要多一些。他是初期三代蜀王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最先統(tǒng)一蜀國的人,所以在傳說和考古材料中都能見到他的影子。他的活動區(qū)域就在今天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稖亟h志》說,溫江縣城北15里有古魚鳧城,從近年對該遺址的調(diào)查和考古發(fā)掘看,此處的確是早期蜀人的一個中心聚落。
從三星堆遺址中,可以一窺魚鳧的蹤影和形象。三星堆文化二至四期,曾出土大量的鳥頭勺柄。這種勺的造型是“長喙帶鉤”,和魚鷹的頭頸極其相似。1號祭祀坑所出金杖,有人頭鳥魚的圖紋。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帶,上面也雕刻有魚身鳥頭像。
從蠶叢到魚鳧,無非說明了古蜀之地經(jīng)歷了養(yǎng)蠶時代到漁獵時代的過渡。
魚鳧氏在成都平原的勢力雖然比柏灌、蠶叢時期要強大,但還不夠鼎盛。到了杜宇取代魚鳧,蜀的國力和疆域范圍才開始大規(guī)模地拓展,從而開創(chuàng)出一個更大規(guī)模的蜀王國。
杜宇是如何取代魚鳧的?史籍上只含混地交代:“(魚鳧)王獵于湔山,便仙去。”意思是,有一天魚鳧前去湔山打獵,突然就丟下江山社稷和百姓,登仙而去了。史家歷來愛用“天子狩于某”的筆法來為王者諱,指代不夠光彩或不宜記入歷史的事。這段描述實際上可能是在告訴我們,魚鳧在湔山打了敗仗,從此不再出現(xiàn),時代再次變了。
隨著政權的更迭,考古發(fā)掘中常見的實物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魚鳧時期標志性的器物黯淡沉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種踏實平穩(wěn)的作風。
取代魚鳧后,杜宇定都“汶山下,邑曰郫(今成都郫都)”,或“治瞿上(今成都雙流),為別都”。杜宇比魚鳧更有政治家的氣派,他首先將國都定在郫,為了同時震懾和管理好其他地區(qū),又在瞿上定了一個別都。史籍記載他“教民務農(nóng)”,看來是一個務實的農(nóng)業(yè)專家,以至于他死后還心懷農(nóng)業(yè),每年到了農(nóng)歷三月都要變作一只杜鵑鳥,飛到平原上用叫聲催促百姓不要忘了農(nóng)時趕快播種。
杜宇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是不一樣的,甚至連魚鳧時期不肯受降的人也紛紛從躲藏之地出來,即所謂的“化民復出”,愿意跟著杜宇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杜宇具有一種氣吞山河的帝王氣派,他大膽地開拓疆土,使蜀國北達漢中,南抵今青神縣,西至今蘆山、天全一帶,向東則直抵嘉陵江。他還與中原的周王室保持良好的關系,盡管周王室逐漸式微,許多諸侯“或不朝,相伐”,杜宇仍每年派使臣攜重禮朝見周王。
盡管杜宇在政治上有突出的才能,但在治理洪澇方面明顯缺乏經(jīng)驗。在這樣的情況下,來自荊地的鱉靈登場?!妒裢醣炯o》在記載這段歷史時,已不像之前那般閃爍其詞、敷衍了事了,而是明確地說,杜宇以鱉靈為相,主持治水。誰知鱉靈上任后,“望帝(杜宇)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鱉靈即位,號曰開明。
鱉靈即位是否真如《蜀王本紀》所載那般平和姑且不論,但野心與實力并存的開明王朝最終成了完全“據(jù)有巴蜀之地”的泱泱大國,為古蜀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開明王朝有著全然不像魚鳧、杜宇時代的政治制度。雖然杜宇也曾經(jīng)設立宰相,但并未成為一種制度,更像是臨時設置。到了開明時期,朝中氣象大變,可考的職官至少有傅、相、郎中令等,而且對于王朝的皇室成員,開明王均實行諸侯式的分封制,把他們趕出舒適的宮殿,讓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鍛煉,以保持上層統(tǒng)治者的清醒頭腦和應有的為國服務意識。《華陽國志·蜀志》就曾記載:“蜀王別封弟葭萌于漢中,號苴侯,命其邑葭萌焉。”
這一時期的蜀王,開始為自己的祖先設立宗廟,希望開明王朝的基業(yè)能夠千秋萬代地傳下去。據(jù)《華陽國志·蜀志》記載:“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未有謚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黑、黃、白帝也?!边@說明到開明九世時,蜀王恍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祖先還沒有牌位,因此開始設立宗廟。但這些宗廟的設立方法不是用謚號,而是只設立前五世開明王的宗廟。因為蜀人認為“五”是一個最吉利的數(shù)字,也是一個最完整的數(shù)字,所以就立廟祭祀前五個開明王朝的國君,廟的名字也正好套用“五顏六色”的“五”。
開明王朝承襲了十二代,最后才為秦國所滅。其皇家墓地,在近年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新都木槨墓和成都商業(yè)街船棺墓。雖然這兩處墓葬均被盜墓賊洗劫過,但從遺存下來的器物可以看出,當時的宮廷用品已經(jīng)十分豪華精美。應當說,開明王朝已經(jīng)是個政治體制相對完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相對發(fā)展的奴隸制社會,已經(jīng)具備了國家的形態(tài)。
然而在浩蕩歷史大勢下,公元前316年的秋天,秦惠王派遣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率領秦軍從金牛道南下伐蜀,一時間古棧道上戰(zhàn)旗飄飄、鑼鼓聲響。蜀王倉促應戰(zhàn),卻為時已晚。逃到彭山東北部時,蜀王被秦軍包圍,慘死于亂箭刀劍之下。
至此,經(jīng)歷過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十二世的古蜀國歷史宣告結束。
滅蜀后,秦惠王派宰相張儀來成都筑城。張儀所筑的成都城是按照咸陽的格局修建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屯駐秦國的軍隊。這座城池在歷史上被稱作“大城”,城內(nèi)終日飄蕩著戰(zhàn)馬的嘶鳴和軍隊的刀光劍影,不允許當?shù)匕傩站幼?。隨著人口增殖和蜀地反秦情緒的增長,一座少城又修建起來,這就是成都城的發(fā)端。
蜀地歷史,迎來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