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心
這是年腳之下網上線下激起的一點不大不小的波瀾,一所學校對學子們的“諸多不端”進行了“最嚴通報”。通報什么呢?比如少男少女“眉來眼去”。這個“眉來眼去”,立即引起了網友的質疑,“眉來眼去”怎么“定義”,又何以“定性”?“證據”何在?又是誰“舉報”的?總之非議頗多——其實這個“硬核通報”,并不止于一個說不清的“眉來眼去”,還是“哈欠”“搓手”,以及“將羽絨服放腿上”等等林林總總。這個“通報”,引出了坊間網絡一片議論,直道我們的教育,“究竟是什么目標”,以及“到底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
這個對于莘莘學子的“最嚴通報”,據說涉及了學校的教育規(guī)律,也令人聯(lián)想起學校之外的另一類“硬核通報”——比如說,“一個窗口”的工作人員,因為早上上午連軸轉,累極了,便于午休時分,在空曠無人的辦事大廳內打了幾下羽毛球,于是就被“一體周知”?!坝鹈蚴录币惨鲎h論紛紜,大多認為是“過頭”了。又比如某位公務員,常年患低血糖,所以堅持上崗之時,在辦公室備了一點應急的零食和一盒牛奶?!傲闶呈录庇直弧耙再有в取绷耍驗榫W上有點爭議,“通報”又引出質疑,認為不免少了一點“人情味”。
讀者諸君,應該還記得前幾年那個著名的“娃娃魚事件”吧——十來位“警察蜀黍”,執(zhí)行完艱苦的任務,終于可以歇一下了,隊長掏腰包買單,坐下來一同吃了一頓家養(yǎng)的娃娃魚,于是竟被通報加處分?!巴尥摁~通報”引出的不僅是家養(yǎng)的娃娃魚能不能吃一下,更激起了關于我們的問責也好、通報也好,應不應該更有一點“人性”“人情味”的爭端——總不能說警察只能吃盒飯吧?
世間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不僅堅持“兩點論”,而且是“重點論”者。重點論,一是看主流,看基本面,看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把握事情走到極端走向反面的走向、趨勢,尤其是注意被一個傾向掩蓋著的另一個傾向。拿諸多的“通報”來說,這本是一個糾風問責的好東西,多數地方很好地使用了這個“銳利武器”,從個別事件中發(fā)現(xiàn)共同規(guī)律,從個性到共性,對于那些不正常的“個案特例”舉一反三,防微杜漸,警醒和震懾了那些“起于萍末”的不正之風。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傾向”,一是力度不足,該通報眾所警覺的,僅僅關起門來“個別處理”;二是“過猶不及”,少數層面出現(xiàn)了一刀切、一鍋端,背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事求是,甚至背離了起碼的人性、“人情味”,最終脫離了干部和群眾的大多數——這兩個“傾向”,當然不止是一個“通報”,在某些地方的問責糾風中,似乎不同程度地存在,應當引起注意。
還有這樣的“通報”,或許更為離譜——某地曾通報了一起某機關購買招待煙的事例,卻并不是批評他的“公款”及“招待”,而是通報他不買本地產煙,不扶持地方企業(yè),對本地經濟“沒有感情”。這樣的“通報”,曾被斥為“下錯的紅頭文件”,這樣的“紅頭文件”,現(xiàn)在不知道是否還在下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