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實,王曉明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沈陽 110004)
圖1 測量雙側新紋狀體區(qū)體積及平均相位值示意圖 A.3D-TFE-T1WI; B.SWI相位圖 (a:右側尾狀核;b:左側尾狀核;c:右側殼核;d:左側殼核)
鐵是腦內含量最多的順磁性金屬元素,可引起MRI信號變化。腦內鐵代謝異常在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病變中扮演重要角色。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可通過分析組織相位值計算得出局部組織內鐵沉積[1-3]。新紋狀體區(qū)由尾狀核和殼核組成,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患者新紋狀體區(qū)存在鐵沉積及形態(tài)異常。本研究采用SWI觀察健康成人新紋狀體區(qū)鐵沉積及體積與年齡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2016年9月—2018年12月收集45名成人健康志愿者,男24名,女21名,年齡23~79歲,平均(50.1±16.8)歲;均無認知功能障礙,右利手,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評分28~30分,平均(29.69±0.59)分;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評分均為0分。根據年齡將其分為3組,每組15名。A組年齡23~37歲,平均(30.5±4.2)歲;B組年齡42~58歲,平均(50.4±5.5)歲;C組年齡61~79歲,平均(69.4±5.3)歲。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6PS323K),檢查前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Philips Ingenia 3.0T MR儀行頭部MR檢查。采集三維快速梯度回波-T1WI(three-dimensional turbo field echo-T1WI, 3D-TFE-T1WI),TR/TE 9.9/4.6 ms,FOV 240 mm×240 mm,層厚1 mm,平行加速因子2.0;SWI,TR 31 ms,TE 7.2 ms,FOV 230 mm×230 mm,翻轉角15°,矩陣342×342,空間分辨率0.6 mm×0.6 mm×2.0 mm,掃描時間4 min 30 s。
1.3 圖像分析 應用Freesurfer軟件(www.freesurfe.net)分析3D-TFE-T1WI,自動測量雙側尾狀核及殼核體積(圖1),并以顱腔體積進行校正,校正體積=絕對體積/顱腔體積。采用Philips EDW 4.0 workstation軟件分析SWI,參考T1WI于相位圖中的雙側尾狀核及殼核中間2個層面手動勾畫ROI,盡量避開大血管、骨質、腦脊液等,測量其相位值,每個層面測量3次,取平均值為最后結果(圖1)。采用公式f(x)=-x×π/4 096計算平均相位值以代表鐵沉積量[4],f(x)、x、π分別代表平均相位值、實際測得相位值及圓周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否則以中位數(上下四分位數)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或秩和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比較3組參數,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符合正態(tài)分布)或Nemenyi法(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不同性別受試者雙側新紋狀體區(qū)平均相位值及校正體積的差異,以Pearson相關性分析觀察雙側新紋狀體區(qū)平均相位值與校正體積之間的相關性。采用線性回歸分析雙側新紋狀體區(qū)平均相位值及校正體積隨年齡的變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間左側及右側尾狀核和殼核平均相位值及校正體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健康受試者雙側新紋狀體平均相位值及校正體積比較
圖2 雙側新紋狀體區(qū)平均相位值與校正體積的相關性線圖 A.左側尾狀核; B.右側尾狀核; C.左側殼核; D.右側殼核
全部受試者左側尾狀核平均相位值(-0.018±0.006)與右側(-0.018±0.00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0,P=0.85)。左側尾狀核校正體積(0.034 0±0.000 5)小于右側(0.003 6±0.000 5,t=-2.24,P=0.03);左側殼核平均相位值(-0.031±0.015)及校正體積(0.005 8±0.000 8)與右側(-0.031±0.017、0.005 5±0.000 8)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7、1.55,P=0.94、0.13)。
男性左側尾狀核(-0.018±0.006)、右側尾狀核(-0.019±0.006)、左側殼核(-0.032±0.017)、右側殼核(-0.032±0.019)平均相位值與女性(-0.018±0.006、-0.018±0.007、-0.030±0.013、-0.029±0.014)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3、0.14、-0.61、-0.50,P均>0.05);男性左側尾狀核(0.003 3±0.000 5)、右側尾狀核(0.003 6±0.000 5)、左側殼核(0.005 8±0.000 8)及右側殼核(0.005 5±0.000 8)校正體積與女性(0.003 4±0.000 4、0.0036±0.000 5、0.005 7±0.000 7、0.005 5±0.000 6)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2、-0.27、0.30、0.02,P均>0.05)。
左、右側尾狀核平均相位值與校正體積均呈正相關(r=0.84、0.83,P均<0.01);左、右側殼核平均相位值與校正體積均呈正相關(r=0.77、0.61,P均<0.01),見圖2。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左、右側尾狀核及左、右側殼核平均相位值(b=-0.83、-0.79、-0.78、-0.84,P均<0.01),左、右側尾狀核及左、右側殼核校正體積均與年齡呈負相關(b=-0.92、-0.87、-0.85、-0.67,P均<0.01),見圖3。
WANG等[4]發(fā)現新紋狀區(qū)鐵沉積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多,尾狀核鐵沉積于年齡60~70歲達高峰,殼核鐵沉積于50~70歲達高峰。組織的平均相位值f(x)絕對值越大,代表鐵沉積越多[4]。本研究發(fā)現雙側新紋狀體區(qū)平均相位值均為負數,隨年齡增長而縮小,平均相位值絕對值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表明雙側新紋狀體區(qū)鐵沉積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多,且左、右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DAUGHERTY等[5]指出,尾狀核鐵沉積與記憶功能障礙密切相關,尾狀核鐵沉積越多,記憶功能障礙越明顯。機體衰老過程中,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在腦鐵代謝中起主要作用[6-7]。ZECCA等[8]發(fā)現膠質細胞中的神經黑色素能有效存儲鐵。在新紋狀體區(qū)的神經元中,鐵-神經黑色素復合體濃度隨年齡增長而升高,過量鐵釋放增加線粒體氧化應激反應,導致線粒體損傷。過量的鐵由神經黑色素中釋放的機制尚不明確,年齡可能是這種現象的基礎[9]。隨著年齡增長,線粒體利用鐵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能力不斷下降,鐵代謝紊亂,產生過量的鐵[10],最終導致一系列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變。
圖3 年齡與雙側新紋狀體區(qū)平均相位值及校正體積的線性回歸圖 A.雙側尾狀核平均相位值與年齡呈負相關; B.雙側殼核平均相位值與年齡呈負相關; C.雙側尾狀核校正體積與年齡呈負相關; D.雙側殼核校正體積與年齡呈負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紋狀體區(qū)體積隨年齡增長而縮小,雙側殼核體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右側尾狀核體積大于左側。目前對于新紋狀體區(qū)體積是否對稱仍存在爭議。部分學者[11]認為雙側紋狀體區(qū)體積無明顯差異,另有研究[12]則認為雙側可存在差異。雙側紋狀體區(qū)體積不對稱的機制尚不清楚,組織微結構損傷可能是導致不對稱性的原因。LARISCH等[13]發(fā)現右側紋狀體區(qū)與多巴胺D2受體的結合能力高于左側,致使右側新紋狀體區(qū)腦功能高于左側,可能與其體積不對稱有關。RAZ等[14]認為左側尾狀核,可能比右側更易受圍產期缺血損傷的影響。本研究所有受試者均為右利手,右利手優(yōu)勢是否對新紋狀體區(qū)體積不對稱產生影響尚待觀察。新紋狀體區(qū)隨年齡增長而萎縮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根據多巴胺能去傳入假說[15],尾狀核和殼核均受起自黑質致密部的多巴胺能投射纖維支配,黑質致密部隨年齡增高而退變,多巴胺能傳入神經元受到損傷,故新紋狀體區(qū)多巴胺能活性隨年齡增長而顯著降低,體積也隨之縮小。
DAUGHERTY等[16]認為鐵沉積增多是導致體積萎縮的重要原因。鐵含量增加能誘導氧化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一方面可導致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擾亂星形膠質細胞對細胞外鐵的調節(jié);另一方面會破壞少突膠質細胞,導致神經元破壞和丟失,引起形態(tài)學的萎縮[17]。本研究發(fā)現新紋狀體區(qū)平均相位值與校正體積呈正相關,而平均相位值均為負數,其絕對值越大,代表鐵沉積越多,提示鐵沉積與校正體積呈負相關。但本組樣本量較小,結果可能存在偏倚;測量平均相位值采用手動方法,可能存在誤差。
綜上所述,隨年齡增長,健康成人新紋狀體區(qū)鐵沉積增多、體積縮小,可為研究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