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科 楊素芬
宮頸癌是全球范圍排名第4位的女性常見惡性腫瘤,是發(fā)展中國家女性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1]。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宮頸癌新發(fā)病例13萬,占世界宮頸癌新發(fā)病例總數的28%[2]。脈管癌栓浸潤是指在光學顯微鏡下在扁平的內皮細胞圍繞層的間隙中看到至少一簇腫瘤細胞,并且瘤細胞附壁。目前宮頸癌患者脈管癌栓與預后之間的關系雖然尚存在爭議[3-4],但多數研究支持脈管癌栓陽性是影響宮頸癌患者預后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4-6]。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已將是否存在脈管癌栓作為指導ⅠA1期宮頸癌患者治療方案的決定因素[1],說明脈管癌栓已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確,而針對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03例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旨在探討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相關因素,為判斷疾病預后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1.1 對象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確診為ⅠB~ⅡA期宮頸癌并行宮頸癌根治手術的患者103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頭、胸、腹部影像學檢查排除遠處轉移。其中ⅠB期67例,ⅡA期36 例,年齡 27~75(49.1±8.9)歲。
1.2 資料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年齡、臨床分期、病理類型、間質浸潤深度、術前是否行新輔助化療、是否有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是否絕經、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是否陽性等9項可能影響ⅠB~ⅡA期宮頸癌發(fā)生脈管癌栓的因素。臨床分期采用2009版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臨床分期標準。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單因素分析 103例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中,發(fā)生脈管癌栓30例,發(fā)生率為29.13%。間質浸潤深度≥1/2的患者脈管癌栓發(fā)生率高于間質浸潤深度<1/2的患者,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脈管癌栓發(fā)生率高于淋巴結未轉移的患者,術前曾行新輔助化療的患者脈管癌栓發(fā)生率低于術前未行新輔助化療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年齡、臨床分期、病理類型、腫瘤大小、是否絕經、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是否陽性患者脈管癌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單因素分析[例(%)]
2.2 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結轉移是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危險因素(OR=10.79,95%CI:2.93~39.76,P<0.01),術前行新輔助化療是ⅠB~ⅡA 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保護因素(OR=0.07,95%CI:0.01~0.71,P<0.05),見表 2。
表2 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多因素分析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迄今為止宮頸癌仍是威脅婦女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手術治療是早期宮頸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手段,ⅠB~ⅡA期宮頸癌的標準手術方式是廣泛性子宮切除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根據影響此類患者預后的高危因素來判斷術后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輔助治療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脈管癌栓陽性被認為會影響早期宮頸癌患者的預后,但目前關于早期宮頸癌患者脈管癌栓陽性的影響因素研究較少見。本研究發(fā)現淋巴結轉移是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危險因素,術前行新輔助化療是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保護因素。
淋巴結轉移是影響宮頸癌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7]。而脈管癌栓被認為與宮頸癌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8],Milam等[9]甚至還發(fā)現術前活檢標本中出現脈管癌栓與最終手術標本中出現淋巴結轉移有關。目前,單獨就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中兩者之間是否也存在這種關系的研究仍較少,本研究發(fā)現淋巴結轉移是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獨立危險因素。
劉瑩等[10]回顧性分析了512例ⅠB2、ⅡA2期的宮頸癌患者,發(fā)現術前行兩個療程新輔助化療再行宮頸癌根治手術的患者術后病理脈管癌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直接行宮頸癌根治手術的患者。Loizzi等[11]研究也發(fā)現新輔助治療能降低宮頸癌患者的脈管癌栓陽性率。本研究發(fā)現術前曾行新輔助化療的患者脈管癌栓陽性率低于術前未行新輔助化療的患者,且多因素分析顯示術前行新輔助化療是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的保護因素。根據此結果,筆者認為新輔助化療能降低局部晚期的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的脈管癌栓發(fā)生率并可能進一步改善此類患者的預后。因此,筆者推薦符合指征的局部晚期的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積極進行術前的新輔助化療。
本研究中,單因素分析發(fā)現間質浸潤深度是否超過1/2可能會影響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但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其可能為混雜因素。兩者之間的聯系可能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來論證。
綜上所述,淋巴結轉移與ⅠB~ⅡA期宮頸癌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密切相關;針對局部晚期的宮頸癌患者,術前新輔助化療可明顯降低ⅠB~ⅡA期患者的脈管癌栓發(fā)生率,并可能進一步改善此類患者預后。宮頸癌間質浸潤深度可能與ⅠB~ⅡA期患者發(fā)生脈管癌栓有關,間質浸潤深度≥1/2的患者在術后輔助治療時可以考慮采取更積極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