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 唐帥
LC 是臨床常見的慢性肝病,病情常呈進行性加重,多為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反復作用而導致的肝臟彌漫性損害[1]。EGVB 是其常見并發(fā)癥,主要由于LC 時門脈壓力增高,導致胃底與食管下段的細小血管開放,引起血流逆行,導致食管和胃底黏膜下靜脈出現(xiàn)擴張充血,從而造成血管破裂,其出血量大、病情危急、致殘致死率極高[2]。內(nèi)鏡下靜脈套扎是治療LC 合并EGVB的常用手段,但其療效具有個體差異性,對于部分患者仍存在療效不佳的問題。近年來,PSE 作為一種先進的微創(chuàng)外科療法,其臨床應用價值得到越來越多臨床專家學者的認可[3]。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研究采用了內(nèi)鏡聯(lián)合PSE 對LC 合并脾功能亢進和EGVB 患者進行治療,并探討其臨床效果,旨在為治療LC 合并脾功能亢進和EGVB 提供一種新視角。
1.1 一般資料 將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80 例LC 合并脾功能亢進和EGVB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并同意,均符合LC 合并脾功能亢進和EGVB 的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合并除肝炎、LC 外其他肝部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其他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孤立性胃底靜脈曲張,合并門靜脈栓塞及肝功能Child-Pugh C 級者;不耐受手術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42 例)與對照組(38 例)。研究組中,男27 例,女15 例;年齡20~58 歲,平均年齡(38.40±6.55)歲;病程2~8 年,平均病程(4.19±2.12)年。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3 例;年齡21~59 歲,平均年齡(38.58±6.82)歲;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4.22±2.1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內(nèi)鏡下靜脈套扎治療[5]:患者取左側(cè)平臥位,采用奧林巴斯公司生產(chǎn)的GIF260J 電子胃鏡以及相關配套靜脈套扎器,從齒狀線上5 mm 處逐漸向上依次結(jié)扎曲張破裂靜脈。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PSE 治療[6]:常規(guī)行股動脈穿刺后作腹腔動脈造影,觀察脾動脈走向,借助導絲置管于脾動脈,注射明膠海綿顆粒栓塞劑,大小約2 mm3,根據(jù)手術前后脾動脈造影計算脾栓塞面積,以栓塞面積40%~60%為宜。
1.3 觀察指標 ①止血效果:記錄兩組止血所需時間、止血成功率、術后3 個月再次出血率。②外周血象: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DxH800)檢測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③門靜脈血流動力學: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GE,LOGIQ E9)檢測兩組治療前后門靜脈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相關操作流程均嚴格參照儀器說明書。④不良事件:記錄兩組術后3 個月發(fā)熱、脾區(qū)疼痛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 研究組止血所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止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術后3 個月再次出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象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門靜脈血流動力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門靜脈平均血流速度、門靜脈血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門靜脈平均血流速度、門靜脈血流量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n(%)]
表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象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象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門靜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門靜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4 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n(%)]
肝纖維化是指肝細胞變性壞死后,網(wǎng)狀蛋白支撐結(jié)構(gòu)塌陷,在肝臟組織修復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包繞殘余肝細胞形成假小葉,最終導致LC 的病理過程[7]。LC 常合并肝脾腫大、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其中EGVB 是導致LC 患者大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8]。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現(xiàn)代的顯微外科技術由于其損傷小、定位精準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治療臨床各類出血。內(nèi)鏡手術由于有著更廣更深度的手術視野,同時具有損傷小的優(yōu)勢,被臨床廣泛應用于治療EGVB,然療效不穩(wěn),術后易復發(fā)。PSE 作為一種新型的微創(chuàng)介入技術,可治療因各種原因造成的脾功能亢進與EGVB,其臨床應用日漸廣泛[9]?,F(xiàn)為探討內(nèi)鏡聯(lián)合PSE 治療LC 合并脾功能亢進和EGVB 的效果,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止血所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止血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3 個月再次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門靜脈平均血流速度、門靜脈血流量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內(nèi)鏡聯(lián)合PSE 可有效降低LC 合并脾功能亢進和EGVB 患者的門靜脈高壓,治療出血效果顯著。究其原因可能是:①PSE 將脾臟動脈分支栓塞,脾動脈血流量減少,使對應的脾組織缺血梗死、機化萎縮,繼而使脾臟體積縮小,并同時形成纖維包膜,進一步限制脾臟再生;②使抗紅細胞抗體減少,緩解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過度活躍,從而改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過分滯留的情況,減輕對外周血細胞的破壞,改善外周血象,能在保證脾臟功能的同時,改善脾亢進;③脾動脈血流量減少,使回流至脾靜脈的血流量也減少,從而緩解門靜脈壓力,進一步加強對EGVB的止血效果[10,11]。另外,本研究中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內(nèi)鏡聯(lián)合PSE 療法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內(nèi)鏡聯(lián)合PSE 可有效降低LC 合并脾功能亢進和EGVB 的門靜脈高壓,治療出血效果顯著,且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