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中 效
(陜西理工大學 兩漢三國文化研究中心,陜西 漢中 723000)
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專家、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在《天朝技術(shù)與思想》一書中感慨:“中國的科學之王既不是神學,也不是物理學,而是歷史?!倍袊穼W之父司馬遷繼往開來,繼承了孔子作《春秋》的史學思想,獨創(chuàng)了影響中國乃至東亞的正史體例,開創(chuàng)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使《史記》成為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著。因此,司馬遷被百代敬仰、萬古流芳,他的墓祠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塊圣地。自西晉以來,韓城司馬坡上的司馬遷墓祠千百年來歷代維護,沿革有序,祭祀不絕,文人憑吊,形成了彪炳千古的墓祠文化。
司馬遷,韓城高門原人?!短饭孕颉吩疲浩渥嫦仁乔貒麑⑺抉R錯,錯孫司馬靳,“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市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1]2484。由此可知,司馬遷家族墓地在高門,其故鄉(xiāng)應(yīng)在墓地附近。唐人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唐人李泰的《括地志》云:“高門原,俗名馬門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八十里。漢司馬遷墓在韓城縣西南二十二里?!盵1]2485司馬遷成長在這里,“遷生龍門,耕收河山之陽”[1]2489。《史記正義》引《括地志》曰:“龍門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盵1]2489司馬遷逝世后,葬于現(xiàn)韓城市芝川鎮(zhèn)東南高崗上。西枕梁山,東臨黃河,北繞芝水,遠望龍門,祠貌雄偉,景色壯麗,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史學文化的圣地。司馬遷祠原有的建筑物,主要有寢殿、獻殿、祠門、山門和四座牌坊,除第三座牌坊已不存在外,余皆完好。見于記載的司馬遷祠墓第一次大規(guī)模整修在西晉永嘉四年(310),距今已有1700余年。時任漢陽太守的邑人殷濟回鄉(xiāng)為母丁憂,期間癡讀《史記》“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奏請永嘉皇帝批準,為司馬遷“建石室立碑樹柏”。工程歷時兩年,殷濟親自撰寫了《創(chuàng)建太史祠碑記》。有祠必有祀,司馬遷祠的祭祀活動從西晉漢陽太守殷濟開始。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陽太守殷濟精廬南。俗謂之子夏廟。陶水又南逕高門南,蓋層阜墮缺,故流高門之稱矣。又東南逕華池南,池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陽城西北四里許。故《司馬遷碑》文云:高門華池,在茲夏陽。今高門東去華池三里。溪水又東南逕夏陽縣故城南。服虔曰:夏陽,虢邑也,在大陽東三十里。又歷高陽宮北。又東南逕司馬子長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短饭孕颉吩唬哼w生于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溪水東南流入河。昔魏武侯與吳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盵2]292-293陶水即陶渠水,亦即今之芝水。從地形地貌與山川河流走向來看,在西晉之前司馬遷墓已在那里。夏陽縣故城,秦漢時故城遺址在今韓城市城區(qū)南10公里,芝川鎮(zhèn)瓦頭村以西,呂莊村之北,堡安村以東地帶。夏陽縣故城城址規(guī)模非常龐大,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7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夯層厚7~9厘米;城內(nèi)還發(fā)現(xiàn)陶窯、冶鐵遺址及墓葬區(qū)。[3]505秦漢夏陽城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是司馬遷成長成才的歷史文化背景。隋唐時期,天下大一統(tǒng),司馬遷與《史記》受到文人敬仰。初唐人李泰等人編撰的《括地志》記載:司馬遷墓在韓城縣南二十二里。中唐詩人牟融有《司馬遷墓》詩:“一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跡剩殘碑?!弊C明司馬遷墓是文人憑吊之處,“遺跡”與“殘碑”仍存。北宋東魯人尹陽酷愛《史記》,非常敬仰司馬遷。宣和七年(1125),他出任韓城縣令,認為司馬遷祠“卑庳如此,其不稱公之辭與學也甚”[4]7。于是率領(lǐng)芝川百姓整修司馬遷祠墓,建寢殿三間等,并在少梁之南,芝川之西得太史公塑像,將其供奉于殿中。然后“作述事享神之歌,使邦人習之,歲時以樂公之神”[4]8。縣令尹陽開啟了民祭太史公神位的先河。到北宋靖康改元(1127)四月重建寢宮。以后,千余年來屢經(jīng)修繕、增建。南宋時期多民族融合,韓城先后為金、元政權(quán)管轄,受《史記》大一統(tǒng)民族思想感召,金、元政權(quán)對司馬遷祠祭祀重視程度進入了空前時期。司馬遷祠現(xiàn)存金人修復和祭祀司馬遷祠的石碑5通,元代石碑1通,都是重量級的祠廟修繕和祭祀史料。金大定十九年(1179),韓城知事趙振在《大定己亥修太史公墓小碣》中就說司馬遷死后,“葬于梁山之崗,至今韓人享祀不絕。惜乎時代歷久,舊冢傾頹。今春姚定乃率里人命工修復,其意欲以光華文史之風,激勵衰鄙之俗”[4]13。其中“享祀不絕”一語道破天機,說明了當時的香火之盛。金明昌三年(1192),提刑副使高有鄰為司馬遷墓祠題詩二首,這是此前碑文中職務(wù)最高的人撰寫的。元代延祐元年(1314)延安路儒學學正段彝在《重修漢太史司馬祠記》中說:“(司馬遷墓)后存巨冢,互嵌山石,刻諸新詩雄文,乃宋金矩人魁士之作也。”“延佑(祐)甲寅,來監(jiān)是邑,構(gòu)其祠,使韓民以奉祀?!盵4]18修祠墓,祭太史。司馬遷祠保存的眾多歷史碑文中,倡導祭祀的碑文當數(shù)金、元時期的碑文。太史公墓冢是一座蒙古包式的磚砌冢,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元代所做,其意在于表明蒙古人把司馬遷看成是自家的親人,因為司馬遷的大一統(tǒng)民族思想為元朝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性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韓城當?shù)匾惨恢庇性雷婧霰亓译访漓胨抉R遷祠、修繕司馬遷墓冢的傳說,當時的八思巴文字祭文經(jīng)人整理后收錄在韓城市政協(xié)組織編寫的《古韓雄鎮(zhèn)》一書中。這次祭祀,當是司馬祠有史以來的唯一一次國祭。從明代開始,司馬遷祠的民祭活動不斷舉行,進而形成祭祀規(guī)格和禮儀上的定式。明隆慶五年(1571),時任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的邑人張士佩偕邑舉人馬永亨、張邦敬等二十九人祭掃司馬遷祠墓,張士佩作了祭文:“惟公學貫天人,道窮古今,百世文宗,萬代良史。士佩等幸生太史之鄉(xiāng),默承斯文之佑。屆茲清明,用伸祭掃。尚饗?!盵4]32韓城縣令為這次祭祀作了《奠漢太史司馬公祭文》:“既陳牲鹵,逾閥東觀:時天朗氣清,中條在望,倏然古城之北,大河之壖,有鳥數(shù)只,其羽如雪,其次若鴻,溯飛而來,經(jīng)祠前徐盤三五,若朝若臨,既復端翔祠上;暮間,漸亙長空而西,眾咸異之?!盵4]32-33這是明代民間祭祀司馬遷的最早文字記述,祭祀者為地方達官、學士、鄉(xiāng)紳,祭祀活動為地方政府所重視,有“牲鹵”等祭品,又描述了一個白鳥繞祠的天人合一景象。明萬歷六年(1758),韓城知縣劉從古向“欽差整飭潼關(guān)等處兵備兼分巡關(guān)內(nèi)道、陜西按察司”申報,獲批將司馬遷祠“應(yīng)祀牲儀品物,動支公費官銀,載入祭祀項下。每春秋祭掃之時,令本縣掌印官以主其祭,永為定例”,“每祀各用豬一口、羊一只、帛一段、燭一對,合用銀一兩五錢六分,照數(shù)易買,于本年秋季致祭”,并且“永為令典”[4]44-45。顯然,這是由韓城縣地方政府組織承辦的“少牢”規(guī)格的祭祀,屬公祭范疇。清康熙七年(1669),韓城縣令翟世琪上書康熙皇帝,為司馬遷請謚號,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未獲準,但翟世琪對司馬遷祠進行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擴建和維修,使祠墓突破了封建帝王規(guī)定的墓葬規(guī)格。隨后設(shè)立了由當時芝川地區(qū)的農(nóng)八社和商八社為主辦方的農(nóng)歷二月初八司馬廟廟會,倡導廣泛的民祭活動??滴醵?1681),韓城縣知縣何憲曾為司馬遷祠題“史冠古今”匾,并題寫“山高水長”牌坊。直到清朝末年,對司馬遷墓祠的維修祭祀歷代不絕。
現(xiàn)在的司馬遷祠墓,總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坐西朝東,坐落在韓城芝川鎮(zhèn)南奕坡旁的懸壁頂端,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回,形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市諸名勝之冠。從東北坡腳拾級而上,進入建筑群前,壯觀的木牌坊正中高懸金字額書“漢太史司馬遷祠”。穿過牌坊,循緩坡上行,經(jīng)太公廟至岔道口,又有一木牌坊,約建于明代以前,上書“高山仰止”。此后坡勢驟峻,迤邐而上,穿過山門及“河山之陽”磚砌牌坊,有99級階梯到達祠院。祠院平面略呈長方形,周環(huán)垣墻;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為祠門、獻殿、寢殿及墓冢。祠院內(nèi)古柏參天,環(huán)境清幽。門額上題“太史祠”,筆體瀟灑,蒼勁有力。祠內(nèi)碑石林立,多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記和名人憑吊吟詠,詩文雅健,書法挺秀。祠院后是司馬遷墓,青磚裹砌為圓形,周圍嵌以八卦磚雕、花卉圖案16幅;南北兩面嵌金、清兩代碑石4方,墓前石碑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陜西巡撫畢沅題“漢太史司馬公墓”。墓頂古柏枝干遒勁,猶如巨掌撐天,矯龍摯云。清初李因篤曾有“海岳飄零同絕筆,乾坤一半到斯岑。尚余古柏風霜苦,空對長河日夜深”之句,認為明末清初乾坤扭轉(zhuǎn)之時,天下文人翹首司馬坡,太史公經(jīng)受風霜之苦的坎坷人生,給人們以精神的鼓舞和文化的寄托。
司馬遷墓祠自西晉以來歷代維護不斷,祭祀不斷,名篇佳作,鏤之金石,書之匾額,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碑石文化?,F(xiàn)在祠內(nèi)的石碑,宋代以來、清末之前的尚有50余通,內(nèi)容豐富,文化厚重,既是太史公祠墓變遷的真實記錄,又是千百年來民眾崇敬司馬遷的真實寫照,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學和文化、旅游價值?,F(xiàn)據(jù)李國維、張勝發(fā)的《司馬遷祠碑石錄》[4]11-13列表1。
表1 司馬遷墓祠碑石題目、署名、時間及方位
續(xù)表1
從太史公祠“高山仰止”牌坊向上,直至太史公墓,共得碑石56通,其詩文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全方位地記錄了司馬遷墓祠的歷史沿革,展示了歷代瞻仰、祭祀司馬遷墓祠的文化歷程。
首先,司馬遷墓祠是中國史學的圣地。國學大師梁啟超指出:“中國古代,史外無學,舉凡人類智識之記錄,無不叢納之于史?!盵5]41司馬遷乃中國史學之父,不僅開創(chuàng)并確立了中國正史的體例與地位,而且將史學提升到與儒學并駕齊驅(qū)的地位,甚至讓儒學借史學得以傳承。司馬遷墓祠碑石生動而真實地記錄了司馬遷“史圣”地位的確立與演進。例如金國己亥(1179)二月,趙振的《重修漢太史公墓》說:“(司馬遷)乃述陶唐以來至于麟趾,石室金匱之書,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上協(xié)《六經(jīng)》,馳騁古今,不虛美隱惡,可謂命世之良才?!盵4]13充分肯定了司馬遷在史學史上的地位。明英宗正統(tǒng)三年(1438)刊立的《重修太史司馬廟記》云:“遷作史,述陶唐以來迄于麟趾,上下數(shù)千百家,功光史籍。”[4]23認為司馬遷有功于中華史學。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張士佩的《奠漢太史司馬公祭文》云:“維公學貫天人,道窮古今,百世文宗,萬代良史。”[4]32將司馬遷視為文宗良史,評價極高。清康熙年間,認為司馬遷“其文閎闊肆外,開二十一史之先”[4]98,贊許太史公“史冠古今”。明末左懋第在《祭司馬子長文》詩說:“六經(jīng)既往,惟史是求。體本《尚書》,義則《春秋》。先生不往,神在茲丘?!盵6]43認為“六經(jīng)”之后的文化巨著就是《史記》。清朝咸豐八年(1858),馬景星的《重修太史廟南儉墻并文星閣及羊城序》曰:“太史公千古之史才也,而亦千古史書之祖。”[4]137認為司馬遷是中華文化的文宗史祖。
其次,司馬遷墓祠碑石記錄了太史公墓祠的演變歷程。例如北宋尹陽的《芝川新修太史公廟記》,不僅是現(xiàn)存最早的碑石之一,更是研究司馬遷墓祠最重要的文獻資料。碑文說:“宣和七年秋,予始官韓城,尋遺訪古,乃在少梁之南,芝川之西,得太史公遺像焉?!薄皩僦T耆老而告之曰:‘司馬公文為百世之英,而所居不能蔽風雨;學為記述之淵,而所藏不能去荊榛。今洪河汨流漾乎前也,中條崛起峙乎東也。河岳深崇,氣象雄渾,公文實似之。而冢廟卑庳如此,其不稱公之辭與學也甚矣。獨不為邦人之恥歟?’”[4]7于是率眾維修太史公墓祠,使整個墓祠面貌煥然一新,為后世祭祀與參謁太史公的文化活動奠定了基礎(chǔ)。
清初康熙二十三年(1684)韓城知縣何憲曾的《漢太史令司馬公祠墓碑記》記載:“惟公之墓在芝水之南,憑高俯下,坐兌向震,黃河自龍門而來,繞于其前,芝、澽二水會焉,左抱象顛之鼻端,右揖中條之雷首,負梁山,面汾睢,為韓之勝概久矣?!薄凹鬃又俅海蟹ζ澩?,首閱邑志,祠之建不詳所自。始宋宣和七年,東魯尹陽為令修之,自為記;元延佑(祐)甲寅,宣差羅里從仕來監(jiān)是邑,修之,延安路儒學學正段彝為記;明嘉靖丙申,邑令蒲坂姒昂修之,邑紳郭宗傅為文以記。其他或亦有修之者,載籍無征,莫可考?!薄褒堥T名勝,居然千古。而歷代官茲土之君子,崇文雅意,并附傳不朽矣。余于是顏公之堂曰:‘史冠古今’,表公之坊曰:‘山高水長’?!盵4]98-99何憲曾的碑記,不僅描述了太史公祠的山川形勝,而且考證了歷代修祠墓的著名人物,更敘述了他修祠墓的情形,至今“史冠古今”“山高水長”等匾額仍然高懸在太史公墓祠之上。
司馬遷墓祠經(jīng)過千百年歷代文人詞家拜謁、憑吊和吟詠、贊頌,形成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詩詞歌賦文化和駢散結(jié)合的文章文學瑰寶,不僅是研究司馬遷文化的寶貴資料,更是古代文學的美妙華章。
首先,太史公墓祠的詩詞歌賦,是記錄墓祠沿革的歷史文化實錄。目前已知現(xiàn)存最早的詠司馬遷墓祠的詩,是唐代牟融的《司馬遷墓》:“落落長才負不羈,中原回首益堪悲。英雄此日誰能薦?聲價當時眾所推。一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跡剩殘碑。”[6]1作者看到的司馬遷墓祠是比較荒涼的,用“堪悲”“殘碑”等詞,抒發(fā)了憑吊司馬遷墓祠的感受。北宋太常博士李奎的《司馬太史廟詩二首》。第一首描寫了墓祠的地理風貌與文化景觀:“生在龍門境,葬臨韓奕坡?;撵襞R后土,孤冢壓黃河。澽水愁聲遠,梁山慘色多。一言遭顯戮,將奈漢君何?!盵6]5北宋尹陽的《芝川新修太史公廟記》附有詩歌一首,是獻給太史公神靈的“享神之歌”,但實際上是記述祠墓的史詩?!肮粲腥琰S河流,黃河吐溜昆侖丘。上貫星躔經(jīng)斗牛,下連地軸橫九州。崩崖搏石轉(zhuǎn)氵伏流,騰煙跐霧飛蛟虬。邇來宏放三千秋,班沿范襲非公儔。公鑿混沌開雙眸,力敵造化窮冥搜。公祠慘淡連古丘,甍摧瓦落風蕭颼。我獨來兮為公愁,新公祠兮去榛杞。肴甚豐兮酒甚旨,民仿佛兮公燕喜。韓之原兮山之趾,云亭亭兮河沵沵。公之來兮歲豐美,云為車兮飆為轡?!盵4]8-9描寫了舊祠的落寞和新祠的煥然一新,說明班固與范曄不能與司馬遷相比。
其次,太史公墓祠的詩詞歌賦,是對太史公開創(chuàng)中國史學正史體例與史學文化的贊歌。北宋仁宗時期,張昪的《司馬太史墓》云:“天地不終秘,云物自無窮。秦火余殘簡,靈鐘太史公。沉酣通載籍,周覽拓群蒙。不沿董賈跡,卓犖立宗風。貨殖言利藪,游俠振瞽聾。是非良有意,蜚然推匠工。巍峨西山古,浩瀚大河雄。于今冢上柏,郁郁復蔥蔥。攝衣瞻拜處,斯文在此中?!盵6]3作者從秦漢之際的歷史背景出發(fā),贊美司馬遷是中國史學之父,是漢代文化的泰山北斗,其地位遠在賈誼、董仲舒之上。北宋李奎的《司馬太史廟詩二首》之二說:“著書雖已先三史,論道如何后六經(jīng)。因雪李陵為國士,豈期武帝有宮刑。叢生荊棘迷墳冢,舊畫龍蛇照廟庭。為覽遺文來一奠,不知何在子長靈?”[6]6贊美司馬遷的《史記》開創(chuàng)了中國正史的體例,為他功業(yè)與結(jié)局不相稱而憂傷。金國時代高有鄰的《司馬太史廟詩》云:“漢庭文物萃君門,良史獨稱司馬尊。七十卷書終始備,三千年事是非存。李陵設(shè)若無先見,王允何由有后言。古廟風霜香火冷,白云衰草滿平原?!盵4]15-16既描寫了司馬遷偉大的史學貢獻,也為祠廟香火冷清而感傷。明代伍福的《過太史司馬遷墓》詩云:“天馬行空間世才,壯游蹤跡久塵埃。云霞五色凝生氣,松柏千秋鎖墓臺。故里龍門猶在望,余年蠶室重堪哀。我來謁拜微誠滴,薄采溪毛奠一杯。”[4]27借祠墓表達對太史公的崇敬。明代龐勝的《題漢太史司馬遷詩》說:“先生學繼獲麟傳,千載與情著簡編。書法嚴謹文切直,是非明辨義精研。李陵力屈因降虜,武帝刑施不惜賢。此恨綿綿無釋處,至今清夜有啼鵑?!盵4]28-29肯定太史公非凡貢獻的同時,又為他的不幸遭遇鳴不平。歷代文人因此對太史公惋惜不已。
最后,太史公墓祠的詩詞歌賦,在贊美司馬遷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他人生遭遇的同情與不平。明朝隆慶年間,張維新《吊漢太史公墓》說:“爾魂游廓落,而我撫松楸。一掬高山淚,千秋大塊愁?,幘幱酀h草,砥柱俯秦流。不盡林中色,云煙莽自浮?!盵4]36-37河山之間蒼松翠柏之中的司馬遷墓祠,在保留文化瑰寶的同時,也讓人為太史公傷愁不已。葉夢熊《謁太史公墓》說:“國士漂零同感慨,一杯和淚滴重泉?!盵4]35將太史公視為“國士”,為他的遭遇感傷。明萬歷年間,孫廷秀的《步張?zhí)熳鸬跛抉R祠后》說:“悠悠漢太史,孤冢依長楸。遺事漁樵話,荒山草木愀。編摩空世代,憤激噎河流。賦客停驂處,蒼然煙靄浮?!盵4]47-48作者用“孤?!薄盎纳健薄澳俱浮薄皯嵓ぁ钡仍~,表達了對司馬遷的同情。明朝崇禎年間,虞檀的《吊司馬遷墓》說:“荒墳寂寞萬山橫,遺碣猶傳太史塋。識得李陵臺上望,夢魂夜夜到韓城?!盵4]55作者也是同情司馬遷的遭遇。明朝萬歷年間的韓城知縣蘇進在《吊太史公墓》中云:“高瞻司馬若堂封,翁仲支離百感叢。白動遺墟蒿冷月,秋生老樹鳥凄風。衣冠憤積篇章外,今古思余蘋藻中。賴有祠前文曲水,波濤滾滾為君雄?!盵6]40作者在瞻拜司馬遷墓祠的同時,為太史公人生的冷月、凄風而報不平,但墓祠前后的山水正是司馬遷精神的永恒??滴醭跄觏n城知縣尹龍光的《題司馬太史子長祠》云:“美哉太史翁,述史麟經(jīng)同。百有三十篇,紹明先圣功。豎儒尚一說,安知是非公?石室藏編古,奇氣一代雄。世愛千秋名,何論委質(zhì)窮!班氏所譏言,適彰信心胸。春秋任筆削,曷嘗按前蹤。獨恨遭陵禍,明哲非未工?;内L斓乩希蚂裟涸品?。龍門伊在望,殘碣伴青松。”[6]48認為太史公的文化貢獻可以與孔子媲美,但因李陵之禍而留下千載遺恨。清朝康熙年間,和寧的詩云:“芝川煙雨冪平庭,司馬坡前拜漢墟。蠶室至今遺恨在,龍門終古大名余。翼經(jīng)左氏堪爭座,續(xù)傳班生敢近居。河有波瀾史有筆,世間多少未成書?!盵4]90作者認為司馬遷開創(chuàng)了史學的通史傳統(tǒng),班固等后世的史學家不能與其相提并論,但他的“蠶室”之痛令人唏噓不已。康熙時的韓城縣令吳曹直在《題漢太史令司馬子長墓》中說:“刪涂墳典更窮搜,成一家言雅擇尤。議論傷時多寄托,文章腐后帶牢愁。故人空有任安札,俠客兼編郭解流。不信少卿真負漢,千秋遺恨蓋荒丘?!盵4]107司馬遷《史記》成一家之言,但因李陵事而遭“腐刑”,成為千古遺恨。清嘉慶韓城知縣張琛的《四壁韓原峻》詩云:“蠶室非其罪,龍門寄此魂。黃河匝地轉(zhuǎn),青史比天尊。死后文章重,生前寺宦論。大人都見屈,灑涕石留痕?!盵4]126作者在充分肯定太史公在中華文化發(fā)展中的文史之宗地位的同時,對他的“蠶室”之苦憤然不平。
司馬遷的曲折人生與悲慘結(jié)局是一般人無法承受的,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向皇威屈服,而是以刑余之人的柔弱之身,扛起了撰寫《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重任,其負重前行、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前無古人,激勵來者。司馬遷墓祠讓其精神英氣長存,而且被歷代傳承光大。
首先,司馬遷墓祠是太史公英魂長在的精神載體。明代李炯然的《題漢太史司馬遷詩》云:“天馬行空羨雋才,荒祠今過首頻回。龍顏冒犯徒為爾,蠶室行刑亦慘哉。千古是非終莫辨,一時孤憤亦堪哀。九泉若使英魂在,莫怪沙鷗苦見猜?!盵4]31慘烈野蠻的刑法,并未屈服司馬遷的精神。孤憤之氣,沖灑天地,終成巨著,告慰天人。明代孫廷秀的《步張?zhí)熳鸬跛抉R祠后》詩說:“悠悠漢太史,孤冢依長楸。遺事漁樵話,荒山草木愀。編摩空世代,憤激噎河流。賦客停驂處,蒼然煙靄浮?!盵4]47-48沒有因屈辱而倒下,而將“憤激”之情轉(zhuǎn)換為巨大的精神力量,寫出了“編摩空世代”的文化巨著。清人李因篤的《寄題子長先生墓》詩云:“六經(jīng)刪后已森森,幾委秦煙不可尋。海岳飄零同絕筆,乾坤一半到斯岑。尚余古柏風霜苦,空對長河日夜深。故國撫塵遲縮酒,天涯回首漫沾襟?!盵4]69李因篤是清初關(guān)中乃至全國的著名思想家和關(guān)學大家。他將《史記》放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的歷史長河中去看,認為司馬遷墓不高的冢,乃是一座文化之山,薈萃了先秦至秦漢中華的奧秘與精華,以此來贊美太史公保存?zhèn)鞒兄腥A文化的偉大功績與不朽精神。清代李夢白《題太史公祠墓》詩云:“道隆五百正當期,太史文章炳在茲。千載褒誅開手眼,片言歌嘯動須眉。書藏巖穴云煙護,義取《春秋》霄漢知。古柏悲風來日暮,穆然清廟系人思?!弊髡哒J為太史公是孔子之后的文化圣人,他的《史記》超越孔子的《春秋》,其精神永垂不朽。韓城縣令吳曹直在《題漢太史令司馬子長墓》中說:“若堂封樹大河濱,遺跡猶傳柱下臣。闕里以還誰作者?靈均而后更無人。出經(jīng)入史編摩苦,述往思來感慨頻。浩蕩文瀾難舉似,黃流檻外得其真?!盵4]106-107作者認為雄居黃河岸邊的司馬遷墓祠,是史學文化的遺存。司馬遷是孔子與屈原之后,中國文化與中華文學的旗手。[7]
其次,司馬遷完成《史記》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明代成化五年(1469),陜西布政司左參政于璠的《漢太史司馬遷墓詩》云:“曾讀遺書慕令名,祠堂今喜睹儀型。數(shù)莖白發(fā)期霜雪,一寸丹心貫日星。文藻不隨秋色老,英靈常伴曉峰青。窮碑猶記當年事,三復令人涕淚零?!盵4]25-26作者從早年讀《史記》開始崇敬司馬遷,然后成才后拜謁墓祠,進一步加深了對司馬遷“一寸丹心貫日星”精神的理解。清代張?zhí)炫嗟摹额}太史公祠墓》詩云:“太史詞源孰問津?河流萬里浩無垠。激昂每挾風雷起,混沌初懸日月新。細剖是非宗往圣,堅留血性付其人。試看蒼帝文成后,幽感真能泣鬼神?!盵4]72-73認為司馬遷的言行與功業(yè),驚風雷、泣鬼神。清人翟世琪的《題子長墓》詩云:“五百年來道欲亨,大哉司馬應(yīng)期生。自從魯狩韜尼筆,適有秦書著漢京。日月兩中權(quán)義利,祁姚百代遜章明。功高守待傳何遠,正史于今纘大成?!盵4]88贊美司馬遷是孔子之后的文化巨匠,其開創(chuàng)的正史傳統(tǒng)讓中華成為歷史的圣殿,一部二十四史讓中華文明獨步天下,太史公精神永存。清人張開東的《謁太史公祠墓》詩云:“文章西漢起龍門,左國莊騷一氣奔。百代縱橫歸大海,六經(jīng)浩漫見真源。獨追典冊長懷古,同覽山河始吊魂。瞻仰墓庭悲壯切,昌黎去后有誰論?!盵4]117認為司馬遷《史記》熔先秦文史哲于一爐,成為垂范后世的文學名著與文化巨著。認為“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實際上得益于司馬遷《史記》,他認為《史記》“雄深雅健”,其古文運動以《史記》為楷模。正如明末左懋第的《新漢太史司馬子長廟垣門坊記》所云:“惟子長上記軒轅,下至其時,質(zhì)本《尚書》,而其增損予奪略仿孔子《春秋》之旨,錯綜則變必左氏。周秦以后為文宗,可以嗣《六經(jīng)》,傳來世,豈不偉哉!唐韓退子者,讀子長書而變化出之,當時謂其起八代衰,山斗之,而謂子長何如者耶!”[4]58他道出了唐宋古文運動的奧秘。韓城知縣張琛的《四壁韓原峻》詩云:“四壁韓原峻,松楸一帶青。冢高埋圣筆,河岳護文星。史例開三代,詞善重《六經(jīng)》。如何漢天子,卻上大夫刑?!弊髡哒J為司馬遷是史學的“圣筆”,是文學的“文星”。
最后,司馬遷的人格與精神和他生長在河山之陽的龍門有密切關(guān)系,文人墨客用山水勝景來表達對司馬遷壯美精神的崇敬。明末韓城進士解引樾的《高門》詩云:“漢家宮闕草芊芊,下里猶聞記馬遷。金石好留千古在,三川春水日潺湲?!盵6]45與荒草遍地的漢朝宮殿遺址相比,歷代都在維護整修司馬遷墓祠,澽水、沆水、芝水環(huán)繞著司馬坡,象征著司馬遷精神的永生。康熙年間的趙于京在《拜太史公子長祠墓》云:“漢代文章貴,龍門氣象雄。天才君獨潔,史學世能工。丘壟黃河護,英靈華岳空。救陵千載事,慷慨有余風?!盵4]101作者以“龍門”指代司馬遷,認為黃河與華山之間的司馬遷墓祠,是英靈長眠之地??敌袃g的《重修子長祠》云:“河出龍門闊,山從西嶺分。儀型留勝地,今古仰高文?!盵6]65認為太史公墓祠得江山之勝,這里的龍門顯然是指黃河上的“龍門”,而不是“龍門山”。清朝嘉慶年間,韓城知縣冀蘭泰在《修葺太史公祠》詩中云:“漢社四百年,太史祠千古。梁麓大河旋,奇氣互吞吐。宮墻萬仞高,柏蟠起復俯。巋然土一抔,自昔披云睹。斯文天未喪,善筑豈小補?”[4]125-126作者認為東臨黃河、西靠梁山的太史公祠墓,矗立在天地之間,是中國史學文化的圣地,是“斯文”的標志。嘉慶進士宋湘的《司馬遷》云:“六經(jīng)以外文章盡,三代而還世變興。天扶日月風云氣,史有龍門詩少陵?!盵6]81作者以“龍門”指代司馬遷,認為史公與杜甫同為文史雙雄。清末著名學者魏源的《太史公墓》詩云:“河岳高深氣,《離騷》郁律膺。龍門神禹穴,馬鬣李陵朋。”[6]83黃河與華山之間的龍門附近,是太史公魂歸之地,其文史偉業(yè)與河岳共存。清代咸豐年間,蔣琦淳的《太史公墓》詩曰:“河色照前楹。日暮龍門遠。……河岳鐘神秀,奇才聚一門?!盵4]135-136作者認為黃河與華山之間,芝水環(huán)繞、梁山護佑下的司馬遷家鄉(xiāng),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成就了司馬家族的文化世家地位。清朝光緒年間,孫爾熾的《謁太史公墓》詩曰:“古墓文章種,崇祠著作才。河聲寫悲壯,岳色狀崔嵬。西望茂陵杳,荒蕪良可哀?!盵4]143作者也認為河岳之間的司馬遷墓祠,雖然有點荒蕪,但這里是中國文學與史學鼻祖的魂歸之地。光緒年間韓城知縣王增琪的《謁司馬公墓》詩云:“生前奇氣難埋沒,穿冢長松百尺斜。兩漢而還誰作者,六經(jīng)以后此名家。黃河注海波瀾闊,太華參天日月遮。留得雄文共欣賞,冤沉蠶室莫咨嗟?!盵6]90黃河的壯闊,華山的巍峨,正是司馬遷人生歷程與偉大人格的寫照。清人周光邦的《太史公祠墓》云:“大雅西京舊,文章《史記》存。斯人下蠶室,百代仰龍門?!盵6]101詩人以“龍門”作為司馬遷的象征符號。在為太史公遭遇感傷的同時,以“龍門”指代司馬遷。清人李善初的《司馬遷》說:“河山秀氣毓龍門,司馬篤生里尚存。太史勤修先代業(yè),文章自富一家言。”[6]106作者也認為黃河與華山之間的山水文化培育了“龍門”司馬遷。黃河是華夏母親河,禹鑿龍門標志中華治水社會開啟。用“龍門”代稱司馬遷,“龍門氣象雄”,“太史祠千古”,正是河山之間英氣在,司馬坡上有漢魂,標志著太史公開創(chuàng)了中國史學與史傳文學的新時代。因此,也有詩人與當?shù)孛癖娤M抉R遷神靈護佑一方百姓。明代李簡的《重修太史司馬廟記》頌辭云:“芝山之嵎,河水之湄。陰云冥迷,仿佛神旗。神功煊赫,民心則夷。神既醉喜,錫民繁祉。庾有稻粱,箱有絲枲。衣食飽暖,疫癘不起。參政修廟,從民攸好。春而有祈,秋而有報。猗千萬年,君子是效?!盵4]23-24這是一首很特別的頌辭,作者希望司馬遷的神靈降福祛災(zāi),保佑當?shù)孛癖娢骞蓉S登,生活幸福美滿。而現(xiàn)代著名文化大家郭沫若的詩,高度肯定了龍門靈秀地對司馬遷的培育和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yè)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盵4]148
慎終追遠、尊祖敬宗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百代文心、千古史圣太史公的祠墓遺產(chǎn)豐厚,自西晉以來沿革清晰,自宋代以來維修有序,自明代以來官祭與民祭結(jié)合,形成了積淀豐厚的祠墓文化。一是歷代為官仕宦的知識分子,由閱讀《史記》而上升為對司馬遷的敬仰,進而主動維修太史公祠墓;二是宋代之后隨著《史記》文本的普及,下層民眾在國家動蕩衰落之時,向往強漢的大一統(tǒng)盛世而主動祭祀太史公;三是自唐代開始,為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從而垂青司馬遷《史記》,使得朝廷和地方政府重視保護太史公墓祠。“司馬子長,曠世逸才,然必周行萬里,網(wǎng)羅見聞,然后著為《史記》?!盵8]5歷代文人則以司馬遷為榜樣,拜謁太史公墓祠,然后再周行萬里。
河出龍門、潤澤天下是中華奉獻精神的寫照。太史公墓祠承載著司馬氏家族在秦漢時期所代表的奉獻精神。其一,是紹繼周室太史的家族文化,“顯功名于虞夏”“揚名于后世”[1]2490;其二,繼承周公孔子的禮樂文化,彌補春秋至秦朝的文化斷裂,“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1]2492;其三,留下西漢大一統(tǒng)盛世的百科全書,“貫穿經(jīng)傳,馳騁古今上下數(shù)千年間”[1]2511。司馬遷身處中華文化大整合的西漢盛世,以孔子的“修舊起廢”“補敝起廢”為目標,雖遭李陵之禍,但百折不撓,以鑄就三代至漢的文化道統(tǒng)為己任?!熬S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絕業(yè)”?!鞍倌曛g,天下遺聞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續(xù)纂其職?!盵1]2507正是這種擔當與奉獻精神,讓司馬遷墓祠成為歷代文人凈化心靈、文化報國的勝地;成為普通民眾敬仰先賢、祈求保佑的心靈福地;成為夢回大漢、天下一統(tǒng)的施政高地;成為文宗史圣、精神不朽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