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林
(朝陽市第二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本文主要探討健康教育對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并發(fā)癥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單位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確診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的8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0~75歲,平均(68.62±6.04)歲;病程2~10年,平均(5.64±1.39)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中專18例,大學/大專及以上16例。實驗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0~78歲,平均(69.52±6.70)歲;病程2~12年,平均(5.69±1.42)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中專17例,大學/大專及以上15例。納入患者均確診為重癥冠心病合并心肌梗死;隨訪可聯系;依從性佳;家庭監(jiān)護完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1)制定模塊化的多學科協(xié)作健康教育護理方案,形成以護長為主導的上層護理質量監(jiān)督小組,計劃各項護理教育的實施途徑與目標;不局限于健康宣教手冊,而是多利用如多媒體示教視頻、微信平臺的視頻與圖文宣教內容、病情宣教講座、病友交流會等形式,開展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工作。(2)護方向患者盡可能詳盡地進行疾病發(fā)生機制、誘發(fā)因素、癥狀、治療目的與方法、并發(fā)癥類型及鑒別與預防手段等各項內容的宣教,提升患方對疾病與預后的認識。醫(yī)方承擔責任在于圍治療期間,就患者不良癥狀進行深度的病理性講解。為避免講解內容深奧,可結合信息化工具。(3)護理期間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聯合微信視頻等途徑,向患者提供可視化的康復訓練教學,護理前后為患者提供按摩護理。生活中配合患者進行各項生活行為鍛煉。在康復指導期間,準備好各項搶救藥品與設備,避免心肌梗死等癥狀的出現。(4)在病期為患者提供健全的飲食教育。為患者提供多種可選的優(yōu)質食譜,遵循少食多餐、低膽固醇、低脂、清淡易消化、高纖維、低鹽的飲食原則。囑患者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煙酒、咖啡、濃茶。肥胖患者嚴格控制體質量,適當加強運動,改善心臟負荷。(5)由護士、主治醫(yī)師、心理咨詢師共同予以患者心理干預。指導患者病期維持良好情緒狀態(tài)。適當予以患者家屬心理護理方法培訓,強調家庭在患者病期健康心態(tài)維持中的重要性。(6)基于微信平臺進行院外隨訪,指導患者使用微信的基本方法,定期開展線上健康教育,并組建病友微信群,為患者提供互動平臺。
1.3觀察指標 自我管理行為測定量表(ESCA):共四項評分維度,總計43個小條目,各條目分值區(qū)間0~4分,滿分172分,分值與自我管理行為呈正比。比較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2.1ESCA得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我管理技能、自我管理責任感四項評分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上述ESCA四項評分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t=9.515、6.197、10.725、7.813,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ESCA得分的比較分]
2.2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兩組發(fā)生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情況分別為,實驗組1例、0例、1例、0例;對照組2例、1例、3例、2例。實驗組并發(fā)癥為發(fā)生率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χ2=4.114,P<0.05)。
文獻[1-4]顯示,健康教育可改善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自護效能,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ESCA中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該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經多學科協(xié)作視域下開展健康教育,確可有效提高此類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效能,改善患者預后結局。
本次研究通過前期構建健康宣教體系,明確新時期下的多學科健康教育實施方向、主體與工具,有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疾病認知教育提升患方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有助于避免患者因未知而產生的恐懼,并由此鞏固患方護理依從性。良好的健康教育,可改善老年重癥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水平,降低并發(fā)癥風險[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