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凱 君懿
眾所周知,中華美食自古就名揚天下。漢代時,民間流傳有“民以食為天”之說。歷經(jīng)盛世隋唐以及五代十國的民族融合,宋代飲食文化被推向了一個新的巔峰。緣于宋代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jīng)濟和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宋人對美食的垂涎與烹飪的考究可謂至臻盡善。據(jù)記載,富貴人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凡飲食珍味, 時新下飯, 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增價酬之,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與前代相比,宋人的飲食結構有了較大變化,素食成分逐漸增多,菜品式樣亦是種類繁多。尤其是北宋年間宵禁的取消和市坊格局的打破,使人們逐漸改變了兩餐制,衍生出三餐制,對今天的飲食習慣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那么,宋人的飲食文化究竟有何特色呢?
先來說說“飲”。宋代可沒有如今滿大街的“星巴克”或“喜茶”,但要論及宋人喝的“飲料”,要比當代快餐式?jīng)_飲考究得多。在《清明上河圖》中,“久住王員外家”旅店門前有一個撐大遮陽傘的小攤,掛著一塊木牌子,上書“香飲子”?!跋泔嬜印本褪撬稳顺:鹊娘嬃稀K未娘嬃嫌址Q為“湯”“熟水”“涼水”?!笆焖毕喈斢诂F(xiàn)在的廣式?jīng)霾?,南宋末年民俗學家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收錄了數(shù)種“造熟水法”的秘方,比較常見的有香花熟水、沉香熟水、紫蘇熟水、豆蔻熟水。《事林廣記》還收錄了多種制作果汁飲料、鮮花飲料的湯方,有干木瓜湯、水芝湯、蓮實湯、無塵湯、荔枝湯、木犀湯、橙湯、香蘇湯、烏梅湯等。這些湯的做法大體相同,通常是先將花果鹽腌、曬干、烘焙,碾成細粉,然后裝入器皿密封儲存。招待客人之時,取出若干沖泡成飲料,類似于今天的速溶咖啡,而且“凡四時之內(nèi)所開之花,嗅之香、嘗之甘者,皆可依法為之”。
李清照寫過一首頗為傷感的詞:“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蘊藉,木犀花?!贝笠庹f的是,李清照晚年身體羸弱多病,不敢飲茶,只能喝豆蔻熟水。朱弁撰寫的文言小說集《曲洧舊聞》中記載了一種竹葉熟水,據(jù)說很可口:“新安郡界中,自有一種竹,葉稍大于常竹,枝莖細,高者尺許,土人以作熟水,極香美可喜?!逼饺绽铮稳藥缀跫壹覒魬舳家獪蕚滹嬃?,以招待賓客。朱彧在《萍洲可談》中說:“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奔抑衼硪停纫床?,送客時,需再端上飲料。
除了“湯”之外,宋人還喜歡喝“藥”。此“藥”非彼藥,指的是各種制作精美的茶。以“煎香茶”為例,它的制作方法是:約百錢香茶嫩芽,加上1升去殼蒸熟的綠豆和10兩細磨而成的山藥,摻入腦、麝各半錢,放在一起搗杵20下,再放入罐中密封好。窨過3天后,再把這種香茶放在水里煮,營養(yǎng)成分隨即溶入水中,好似煎藥。宋人煎茶的流程十分考究,煎茶時間越長,味道也就越好。煎茶之法,就是用炭火將茶水燒得滾沸,然后用冷水點住,待茶水再滾沸時,再用冷水點住。如此點3次,才能有色香味俱佳的功效。對于妙齡女子而言,或許不太喜歡“煎香茶”這類“硬核飲料”。倘若想要來點香甜可口的水果茶, 那“阿婆茶”應該是首選,它的主要成分有烤黃的板栗、炒熟的白芝麻、江南連核帶肉的橄欖、塞北去殼的胡桃等。按煎茶流程細細煎熬,香氣襲人。
古人相聚,曲水流觴,甚是快哉。倘若飲酒過度,身體感到不適,那就一定得來一碗“二陳湯”,這是宋代最為流行的一種醒酒茶?!岸悳钡某煞趾椭谱鞣椒H為講究,服用此湯無需拘泥特定的時間。從中醫(yī)調(diào)理角度而言,“二陳湯”能起到解酒作用;即便不需要解酒安神,早上起來喝上一盞“二陳湯”,也有提神養(yǎng)身的功效。因此,北宋文豪歐陽修還特地寫詩贊美“二陳湯”,“論功可以療百疾,輕身久服勝胡麻”。
倘若你穿越到宋代,行走于大街上,或許看到的飲品,個個都堪比現(xiàn)在的“網(wǎng)紅飲品”。據(jù)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記載:六月時節(jié)的汴京“巷陌路口,橋門市進”,均有人叫賣“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追憶了南宋臨安城內(nèi)街頭擺賣的各種涼水:“甘豆湯、椰子酒、豆水兒、鹿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團、雪泡縮脾飲、梅花酒、香薷飲、五苓大順散、紫蘇飲?!眳亲阅了秹袅讳洝芬灿涊d,杭城茶肆“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馓子、蔥茶,或賣鹽豉湯,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類”。這些琳瑯滿目、品類繁多的飲品令人垂涎欲滴;但宋代的美食文化,還遠不止于此。
除了飲料之外,宋代人喜歡吃哪些主食呢?
如果非要畫一張宋代美食地圖的話,“南米北面”的飲食格局在宋代已然形成。東京汴京一帶的百姓就愛吃面食,并且花樣繁多、頗具特色,絕不遜于現(xiàn)代。毫不夸張地說,汴京主食菜譜上的名目可與今日星級酒店菜品一較高下,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
僅面食就有罨生軟羊面、桐皮面、鹽煎面、絲雞面、插肉面、三鮮面、蝴蝶面、筍潑肉面、子料澆蝦面等?;蛟S你會好奇,如今享譽全國的蘭州牛肉拉面,在宋代是不是也已經(jīng)有了呢?喜歡吃牛肉拉面的食客,在宋代或許要失望了。因為在農(nóng)耕文明時代,牛是很重要的一種生產(chǎn)工具,耕牛是不可以隨意宰殺的。但是你也不用過于失望,因為還有一種比牛肉拉面更好吃的“云英面”。“云英面”不僅菜名意境悠遠,而且做法也別具特色:將藕、蓮、菱、芋、雞頭、荸薺、慈菇、百合等混在一起;然后選擇凈肉爛蒸,用風吹晾一會兒,在石臼中搗得非常細;再加上四川產(chǎn)的糖和蜜,蒸熟;然后再入臼中搗,使糖、蜜和各種原料拌均勻;之后取出來,形成一團。待冷卻變硬后,用干凈的刀隨便切著吃。切下來的薄片像雪白的花瓣一般煞是好看,所以謂之“云英面”。
面點中還有一種叫“酥瓊?cè)~”的,就是把夜里蒸好的饅頭切成薄薄細片,涂上蜜或油,在火上烘烤,然后在地上鋪上紙,散火氣,烤好后的薄片顏色焦黃,又酥又脆。只要嚼上一口,就會像北宋詩人楊萬里在《炙蒸餅》中所言:“削成瓊?cè)~片,嚼作雪花聲?!贝送猓z頭類還有羊肉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糖肉饅頭、裹蒸饅頭、菠菜果子饅頭、雜色煎花饅頭等。燒餅類有千層餅、月餅、金花餅、乳餅、菜餅、胡餅、牡丹餅、芙蓉餅、熟肉餅、菊花餅、梅花餅、糖餅等。糕點類則有糖糕、花糕、蜜糕、糍糕、蜂糖糕、雪糕、彩糕、栗糕、麥糕、豆糕、小甑糕、重陽糕等。
今日的五星級大飯店,菜譜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么豐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北宋的汴京與南宋的臨安兩座都會,簡直就是美食者的天堂。殷實之家舉辦筵席,八珍玉食、珍饈美饌,令人贊嘆不已。光是開胃的羹湯,就有鵪子羹、螃蟹清羹、蓮子頭羹、百味韻羹、青蝦辣羹、小雞元魚羹、雜辣羹、骨頭羹、鴨羹、肚兒辣羹等。喝罷開胃羹湯,再來一份“按酒果子”。
“按酒果子”可不是一般的果品,而是精心制作的果脯,是宋人在正餐前食用的佐餐,其種類多達30余種,如皂兒膏、裹蜜、蜜麻酥、炒團、澄沙團子、甘露餅、荔枝膏、蜜姜豉、糖豌豆、烏李、蜜棗、烏梅糖、薄荷蜜、琥珀蜜等。
除了面、羹之外,主菜也是必不可少的。宋人喜食鮮美之物,以鮮蝦豬肉等為主。
享譽天下的莫過于東坡肉?!皷|坡肉”晶瑩剔透,肥而不膩, 入口即化,味醇汁濃,成為民間爭相模仿的名菜。鮮魚也是宋人喜愛的食材之一。如今開封名菜鯉魚焙面、杭州名菜西湖醋魚,就緣起于宋代。當然,最鮮美的魚莫過于河豚。北宋詩人、素有“宋詩開山鼻祖”之稱的梅堯臣撰寫有《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盛贊河豚:“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于此時,貴不數(shù)魚蝦?!碧K東坡本人也酷愛河豚。據(jù)說,一次有人在家中宴請?zhí)K東坡,所上之菜就有河豚。這家女主人久慕蘇東坡的文采,欲聽聞他賦詩一首。誰知,蘇東坡筷不離手,大口咀嚼,卻一句話也不說,主人家頗感失望。正在此時,蘇東坡放下筷子,大喊“也值一死”!主人家聽聞后大喜,足見河豚之味美。事實上,宋人已經(jīng)知曉在烹制河豚之時如何規(guī)避魚毒。據(jù)史料記載,宋人已知河豚的眼睛和魚子有劇毒,必須剔除,魚肉也要洗過幾十遍到色白如雪之時才能烹制。
深秋之際是宋人品蟹的絕佳時節(jié)。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食客品蟹主要有兩種經(jīng)典吃法:一是“洗手蟹”,即將生蟹拆開,調(diào)以鹽梅、椒橙,然后洗手再吃,故謂之“洗手蟹”,旨在保留秋蟹最原始質(zhì)樸的鮮味;二是“橙釀蟹”,這是一種較為藝術的吃法,即將黃熟帶枝的大橙子截頂、去瓤,只留下少許汁液,再將蟹黃、蟹油、蟹肉放在橙子里,仍用截去的帶枝的橙頂蓋住原截處,放入小甑內(nèi),用酒、醋、水蒸熟后,用醋和鹽拌著吃。這種“橙釀蟹”不僅色香、味鮮,更主要的是它能使人領略到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交融后的美味。
除了水中游的美味以外,天上飛的美味也令宋人垂涎不已。據(jù)說,北宋權相蔡京最愛吃的就是黃雀鲊,這是只有在汴京豐樂樓這類高檔酒肆才能吃到的美食。鲊,就是腌制品。黃雀鲊的做法是:將黃雀收拾干凈后,用熱水清洗擦干;再用麥黃、紅曲、鹽椒、蔥絲調(diào)和;在扁罐內(nèi)鋪一層黃雀,上一層料,裝實;用篾片將筍葉蓋固定住,等到罐中腌出鹵,便將鹵倒掉;再加酒浸泡,密封好,可以慢慢吃很長的時間。
看到這些美食,想必各位讀者也看餓了,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機想點外賣。其實,宋代的宅男和宅女足不出戶也可遍享天下美味。
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外賣的雛形。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市井經(jīng)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币馑际钦f,宋代已經(jīng)開設有專供外帶食物的商鋪。宋代的年輕人和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一樣,也喜歡點外賣,省時又省力?;蛟S你會質(zhì)疑,即便宋代有外賣,難道也能送貨上門嗎?宋代還真有外賣專送服務。店鋪接到訂單后,會“逐時施行索喚”,按照訂單的先后順序依次配菜,并按照預定的地址,派伙計前去送餐。當然,那時候并沒有快遞小哥騎的電動車,擁擠的汴京街頭也不可能讓伙計騎著駿馬快馬加鞭,只能靠伙計的兩條腿前行。《清明上河圖》中的“十千”腳店旁,就有這樣一個伙計,左手拿著兩個打包盒,右手拿著兩雙筷子,身上還穿著店里的圍裙,正給食客送餐。
事實上,除了外賣之外,今天我們常吃的食物,譬如火腿、火鍋、包子、爆米花等,在宋代都能吃到。此外,人們所熟知的“角子”(餃子)、“索餅”(面條)、“焦堿水錐”(炸元宵)、“浮團子”(湯圓)、“油條”、“蛋炒飯”等,在宋代也可以吃到。
正如美國學者安德森在他的《中國食物》一書中所說,中國偉大的烹飪產(chǎn)生于宋代。宋代美食的做法有煎、炒、烹、炸、燒、烤、燉、熘、爆、煸、蒸、煮、拌、泡、涮等十余種,倘若生在那個時代, 做一個單純的 “吃貨”,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