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將來能否在職場中獲得競爭優(yōu)勢,更好地面對和適應這個社會,不僅與知識、技能有關,還與心理資本有關。2021年,本刊邀請知名積極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關梅林博士,講述如何培養(yǎng)和開發(fā)兒童的心理資本。
這期專欄,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感恩”這一潛在的心理資本。
所謂“潛在的心理資本”,是指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韌性這4個核心要素以外的一些積極心理品質(zhì),它們也是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內(nèi)在心理資源。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埃蒙斯將“感恩”定義為:“在獲得一個禮物之后,一種感激和快樂的感覺,而這個禮物可以是從某個特定他人那里獲得的一種有形的好處,也可以是自然之美所激發(fā)出來的一個平和的歡樂時刻?!?/p>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茨提出:“感恩是當人們收到來自他人特意給予的利益時感到感激?!?/p>
感恩又分為“狀態(tài)感恩”和“特質(zhì)感恩”?!盃顟B(tài)感恩”指的是我們從他人或自然處獲得好處時體驗到的積極情緒,也就是因為得到而感恩。
“特質(zhì)感恩”則是指個體更容易在不同情境中體驗到感恩的一種情緒傾向,也就是生活中經(jīng)常自然伴隨的一種感恩的感覺。
這兩種感恩,都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期待他人擁有的品質(zhì),但非常遺憾的是,有些人在得到他人的給予時很少表現(xiàn)出感恩,更不要說日常經(jīng)常體驗一種感恩的情緒了。不懂感恩好像還挺具有普遍性,以至于有時我們會因此對人性產(chǎn)生懷疑。
為什么人類有時不易感恩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進化心理學是如何解讀這一心理現(xiàn)象的。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對于改善的生活很快就會習慣、適應,然后又想要更好的生活。
這種心理傾向?qū)M化有一定積極作用,它使人類不會止步不前,而是不斷追求更好。
但是,這種傾向也會讓人類對已獲得的利益不再關注,從而較少產(chǎn)生感恩之心,或者難以長時間保持感恩的心態(tài)。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男性相比于女性更少體驗和表達感恩,因為男性認為感恩會導致虧欠感和債務感,所以他們傾向于回避感恩。
由此可見,感恩恐怕不是人類本能的傾向,而是需要我們后天去進行社會學習的積極品質(zhì)。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感恩為什么是一種心理資源?
因為心懷感恩的人不是理所當然地接受各種饋贈和好處,而是努力去關注和欣賞生命中的積極面。
這樣的視角有助于他體驗到一種獲得感(比如,每天都會因睜開眼睛而心存感激),并因此產(chǎn)生滿意、幸運等積極情緒,從而更加幸福。
同時,感恩會激發(fā)對他人和世界的感激,也有利于我們?nèi)ビ醚孕谢貓笏耍M而建立與世界和他人的聯(lián)結(jié),從而獲得更多的外部支持,減少壓力感受,提高個體自尊,激勵道德行為,并最終促進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所以,感恩對于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意義重大。
那么,我們?nèi)绾闻囵B(yǎng)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首先,父母要幫助孩子“去自我中心”,也就是讓他明白: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包括父母),沒有人有義務幫助和回應自己。所以,別人善意的幫助是一種真正的給予,值得感激。
同時,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積極視角和積極語言的訓練,比如每天發(fā)現(xiàn)3件好事,每天都對別人說出真誠感謝的話。幫助孩子感受到感恩之心的正向力量。
總之,用心去發(fā)現(xiàn)和感恩每個擁有,是幸福和健康的重要法則,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擁有這個幸福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