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珩
在托勒 密生活的時代,東方也有一位改變了人們宇宙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出生于公元 78年,他比托勒密大12歲,從小就喜歡聽祖母講北斗七星和月亮的故事。他還會問祖母星星會不會掉下來,月亮為什么時而彎時而圓?雖然祖母無法解答這些問題,但這樣的疑問使張衡對天文學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戰(zhàn)亂、經(jīng)濟文化比較發(fā)達的時期。那時,人們崇尚科學技術,國家專門建有研究天象和氣象的機構,設有負責天文、氣象觀測的靈臺。古時候,大約會有四十多人在靈臺上候氣、候風、候日、候星,可謂機構龐大,分工精細。管理靈臺的官員叫作“靈臺丞”,靈臺丞屬朝廷太史令直接管轄。公元115年,37歲的張衡被漢安帝任命為太史令,專門負責觀測天象、制定天文歷法等。張衡就是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通過大量觀測,確定了2500顆星星的準確位置,并把它們劃分成了320個星官,記錄在星圖上。
古時候,人們思考宇宙的起源和結構,發(fā)展出了不同的學說:有認為“天圓地方”的“蓋天說”;有認為宇宙是沒有一定形狀的氣體空間,天體飄浮在氣體之中的“宣夜說”;還有認為天如雞蛋殼,地如雞蛋黃,日月星辰都在蛋殼上不停轉動的“渾天說”。
張衡將“渾天說”發(fā)展到極致,認為宇宙起源于一片無形無色的精氣,其中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清濁兩氣互相交匯形成了萬物。他還認為宇宙在空間上沒有邊界,在時間上沒有起點,這種思想已與現(xiàn)代宇宙演化學說的精神不謀而合。
公元117年,張衡在落(luò)下閎(hóng)的研究基礎上,精心設計了一個能夠自行運轉的漏水轉渾天儀。他利用漏壺的原理,讓人把水傾倒在最高的一個漏壺里,通過漏孔,讓水從高處向低處不停地流動,以流動的水推動著一套齒輪組轉動,再帶動銅球不停地運轉,通過控制水流速度,使銅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天體的運動規(guī)律,如恒星的出沒和位于正中天的時間等。它還有一個叫“瑞輪莢”的附屬機構,是一種機械日歷,由傳動裝置和渾天儀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后每天落一葉片。漏水轉渾天儀轉動一周是一個晝夜,它能夠把天象變化形象地演示出來,以便人們了解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這架儀器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先進的天文學知識,是東方天文學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