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毅 喬燕 何方 李永 馮乃龍
摘要:太白草醫(yī)遵循“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運用“群君群臣”、“藥隨引轉(zhuǎn)”、“巧用佐藥,使藥為和”等方法以組方遣藥。其“巧用佐藥”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巧用“陰陽配”、“巧”用藥量、“巧”用藥味上。
關(guān)鍵詞:太白草醫(yī);佐藥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4-089-02
太白草醫(yī)遵循“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運用“群君群臣”、“藥隨引轉(zhuǎn)”、“巧用佐藥,使藥為和”等方法以組方遣藥。筆者學(xué)習(xí)研究太白草醫(yī)理論50余年,現(xiàn)將太白草醫(yī)“巧用佐藥”理論介紹于后,望同道斧正。
佐,古字寫作“左”,有“幫助”的意思?!墩f文解字》段注云:“左者,今之佐字?!笫忠?。謂左助之手也。以手助手,是曰左?!钡瑫r,它又有“不幫助”的意思。《左傳·襄公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佐之?!笔柙唬骸叭擞凶笥?,右便而左不便,所以所助者為右,所不助者為左?!弊羲幱凶糁⒆糁?、反佐的作用,佐藥在處方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有:
一是協(xié)助君藥、臣藥發(fā)揮治療作用,旨在提高君藥、臣藥的治療效果;二是治療次要癥狀;三是根據(jù)處方用藥適當(dāng)配伍,以消除君藥臣藥毒性和烈性;四是根據(jù)寒熱虛實錯雜病情的需要,選擇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五是在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乘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格拒。
太白草醫(yī)“巧用佐藥”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一、巧用“陰陽配”。
在處方中佐以治療作用相反的藥物,通過陰藥陽藥巧妙的配伍,往往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如疾病在其過程中,以邪實為主,要佐以補虛之品,使驅(qū)邪而不傷正;以正虛為主,要佐以祛邪之品,使扶正而不留邪;或既有邪實,又有正虛,確立治則,當(dāng)補虛瀉實并用,以扶正驅(qū)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還有寒熱藥物、散收藥物、升降藥物等并用于一方之中,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如透骨消配桂枝,利尿通淋、溫陽化氣治療淋證;黃連配吳茱萸,治療肝火犯胃的吞酸;大黃配附子,治療寒結(jié)證;桔梗配枳殼,調(diào)節(jié)肺的肅降功能;麻黃配生石膏,宣肺清熱,治療肺熱壅盛證;梔子配干姜,治療上熱下寒或胃熱脾寒證;紫蘇配黃連,治療妊娠嘔吐、心煩不安;肉桂配黃柏,溫陽堅陰,治療腎虛尿閉;黃連配細辛:治療胃火牙疼,口舌生瘡;麻黃配熟地,通血脈,散陰凝,補腎益肺;細辛配五味子,兩藥一開一合,止咳定喘;人參配磁石,補肺納腎等等。
臨床陰陽配還有以下幾種用法:
1、補瀉配。在使用補劑時,病無實邪而用瀉藥,或使用瀉劑時,病無體虛而用補藥,通過補、瀉佐制藥配伍,使方中諸藥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發(fā)揮治療作用而不出現(xiàn)偏性、峻性及毒性。
如使用補氣之劑時,要加用化濕和行氣之品,以免引起氣機郁滯;使用補血劑時,要加入活血之品,使其補而不滯。使用補陽之品,要佐以滋陰之劑,以免壯陽之品,傷及陰液;使用補陰之品,根據(jù)“陰陽互根”的原理,要佐以助陽之劑,凡使用補劑,均根據(jù)病情及正邪之輕重緩急,正確使用佐藥,以達到平衡陰陽寒熱氣血之目的。
又如治療瘀血內(nèi)停時,活血不忘補血;治療水飲內(nèi)停時,攻逐水飲佐以緩和主藥俊猛之性之品。
2、寒熱配。病證中沒有熱證而用寒藥,沒有寒證而用熱藥,如此組方之后,則能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如病為陽虛失血,治當(dāng)溫陽止血,其治若盡用溫?zé)嶂?,熱易傷及脈絡(luò),引起新的出血證。因此,用苦寒之品佐制溫?zé)崴幹裕蛊錅仃柖换療?、不損傷脈絡(luò),并能達到止血的作用。
如《傷寒論》中大承氣湯則用苦溫之厚樸,且其用量較大,因方中盡用苦寒藥相伍,作用雖峻猛,但用之稍有不當(dāng),即有可能引起寒凝氣機,使邪熱無泄路,方中厚樸佐制苦寒藥清泄而不寒凝,并使邪熱因厚樸溫通而外瀉,從而達到寒下而不寒凝,且能達到治療目的。
3、散收配。病無邪留而用宣散,病無耗散而用收斂,方中藥物相互配伍后,則能明顯增強治療效果。
如疏肝理氣之劑中配以酸斂之劑,以防疏肝之劑疏泄太過;治療水飲內(nèi)停時,在大劑量辛散之品中佐以收斂之劑,使辛散祛邪利飲化飲而不戕伐耗散肺氣等;止血劑中,為了避免止血留瘀,故伍以辛散之品,使收斂止血而不留瘀,達到斂血歸經(jīng),攝血止血而不留瘀的目的。
4、升降配。人體氣機以升降出入為常。一旦氣機升降出入失調(diào),即會引起諸多病證。病者因降泄太過且用降藥,或因濁氣上逆且用升藥,方藥相互配伍后,則也能明顯加強其治療效果。
如三物白散中伍以清輕上浮上升之桔梗,是因方中巴豆作用峻猛,直趨于下,難以達到攻逐胸中寒飲,因此用桔梗佐制巴豆能走于上、攻于上,使在上之寒飲從下而去?!队喺齻撟ⅰ吩唬骸笆挂越酃#瑸橹圯嫞d巴豆搜逐胸邪,悉盡無余?!?/p>
表里、寒熱、升降、補瀉等相左配伍的方法,在草醫(yī)方劑的配伍中,是非常常見的。正確使用佐藥,“巧用佐藥”、靈活使用佐藥,是運用方劑治療疾病的關(guān)鍵。
二、“巧”用藥量。
中藥的劑量,隨疾病的不同而用量不同,相同的藥物隨著使用劑量的不同而作用各異。如柴胡量大解熱(20克以上),量中解郁(10克左右),量少升陽(3-6克左右)。白術(shù)大劑量(30—60克)益氣通便,小劑量(6—10克)健脾止瀉。同樣使用佐藥應(yīng)注意其用量,要“巧”用藥量。如在使用“淋三味”( 透骨消、八月瓜、桂枝)治療腎系病證時,無論何種腎系病證均可佐以“淋三味”,當(dāng)患者出現(xiàn)“五淋”、尿濁之證時,少量使用桂枝以助氣化;當(dāng)治療癃閉時,桂枝用量要大,以溫陽助膀胱氣化;當(dāng)患者出現(xiàn)水腫時,重用八月瓜,以利水消腫。用陰陽配時,佐藥用量宜小,補益之劑中佐以風(fēng)藥有“風(fēng)動生機”之妙,但用量也要少,如用六味地黃丸中少佐以長春七3—5克,歸脾湯中加太白羌活3g或川芎3g等等,都起到以助生機,助其補益的作用,關(guān)鍵在于“巧用藥量”,臨床需仔細體會。使用佐藥應(yīng)注意:
1、佐用應(yīng)季藥時,藥量要少;
2、協(xié)助君藥、臣藥發(fā)揮治療作用時,藥量要較大;
3、消除君藥臣藥毒性藥和烈性時,藥量要適中;
4、用陰陽配時,藥量宜小;
5、服藥格拒量宜少;
三、“巧”用藥味
佐藥的運用,還要注意藥味的多少,臨床使用時,在主證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隨其兼夾癥的不同而進行藥味的加減,加減后方劑功效和適用范圍都會相應(yīng)發(fā)生變化。
如《太白本草》記載的桃兒寄生湯 (李白生方),此方為感受風(fēng)寒濕邪,日久傷及肝腎,邪阻腰脊而引起的腰脊疼痛而設(shè)。方中桃兒七、柳寄生兩藥共為君藥以補肝腎強腰脊,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痛;臣以威靈仙、見血飛、紅萆薢、獨活、羌活、香白芷以增強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散瘀止痛之力;佐以鈕子七 、抓地虎兩味藥物,以養(yǎng)陰清熱,活血止痛,以防君臣藥發(fā)散太過;使以青皮行氣止痛。諸藥合用使風(fēng)寒濕邪得除,腰脊疼痛得解。
又如杏蘇散主治外感涼燥證,證見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脈弦。方中蘇葉辛溫不燥,發(fā)表散邪,宣發(fā)肺氣,使涼燥之邪從外而散;杏仁苦溫而潤,降利肺氣,潤燥止咳,二者共為君藥。前胡疏風(fēng)散邪,降氣化痰,既助蘇葉輕宣達表,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蘇葉理肺化痰,共為臣藥。半夏、橘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茯苓滲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潤干燥,五味中藥是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拮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諸藥合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使外感涼燥之證得除。
以上方例佐藥有兩味的也有五味的,臨床使用佐藥時,要“巧”用藥味:
1、用應(yīng)季藥做佐藥時,藥味要少(1—2味);
2、助君藥、臣藥藥力時,藥味不宜過多(1—3味),以免影響君臣藥物的作用。
3、監(jiān)制君藥、臣藥副作用時,藥味要少(1—2味);
4、治療兼證時,藥味不限,隨兼證不同而隨證用之;
5、反佐時,藥味要少(最好1味)。
用藥不難,難在用佐藥;組方不難,難在平衡。佐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容忽視。恰當(dāng)配伍,靈活變化方中佐藥,是運用方劑,提高療效的關(guān)鍵。但并不是每首方劑都需配伍佐藥,在什么情況下配伍佐藥,是須醫(yī)者,細心觀察病情,專心領(lǐng)悟,不斷體驗,方能掌握運用。
1.楊陵仁和中醫(yī)醫(yī)院?陜西楊陵?712100;2.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寶雞?7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