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華,楊玉亞,梅 香
冠狀動脈微血管心絞痛(CMVA)是指病人具有心絞痛癥狀或者類似心絞痛的癥狀(如呼吸困難),冠狀動脈造影無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冠狀動脈狹窄<50%或冠狀動脈血流儲備>0.8)或者冠狀動脈造影提示慢血流現(xiàn)象,造影劑從注射至消失大于3個心動周期或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試驗(TIMI)血流幀數(shù)>25幀。冠狀動脈微血管心絞痛診斷依據(jù)2017年冠狀動脈血管舒縮障礙國際研究學組制定的標準:病人心電圖可正常,也可有非特異性的ST-T改變,平板運動試驗陽性[1]。臨床上常將此類心絞痛稱為微血管心絞痛,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微血管功能障礙及內(nèi)皮功能異常導致心肌血供和氧耗不匹配從而引起心肌缺血癥狀。冠狀動脈微血管心絞痛的預后雖然良好,但由于有反復的心絞痛癥狀,常導致病人反復門診或住院治療,日常工作受影響,生活質量下降。本研究觀察寬胸氣霧劑治療冠狀動脈微血管心絞痛的療效及對血漿內(nèi)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心內(nèi)科收治的冠狀動脈微血管心絞痛病人72例,所有病人均在住院期間行冠狀動脈造影檢但,出院后門診隨訪。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狹窄<50%或提示存在慢血流現(xiàn)象,造影劑從注射至消失>3個心動周期或TIMI血流幀數(shù)>25幀。病人心電圖可正常,也可有非特異性的ST-T改變,平板運動試驗為陽性。將入選的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齡(58.2±5.6)歲;高血壓病12例,高脂血癥7例,糖尿病7例。對照組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齡(56.7±7.2)歲;合并高血壓14例,高脂血癥6例,糖尿病5例。
1.2 入選標準 ①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為冠狀動脈微血管心絞痛;②平板運動試驗為陽性;③就診前1周心絞痛發(fā)作3次以上者;④年齡40~65歲;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①對乙醇過敏,有硝酸酯類藥物禁忌證者;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嚴重心律失常者;④存在認知障礙無法配合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硝酸酯類、他汀類等藥物治療,控制危險因素。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寬胸氣霧劑(南洋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2噴,每日3次,連用1個月。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血漿中ET-1、NO水平的變化,同時觀察治療組使用寬胸氣霧劑后的不良反應情況。
1.6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2011年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的《中藥、天然藥物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制訂。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如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消失或明顯減輕,1個月后同等程度運動量不引起心絞痛或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80%;有效:治療后上述臨床癥狀緩解,1個月后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80%;無效:治療后上述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1個月后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性別、合并疾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ET-1、NO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ET-1、NO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ET-1均較治療前下降,NO均較治療前上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ET-1低于對照組,NO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T-1、NO水平比較
2.4 不良反應 治療組出現(xiàn)口干、舌麻1例,頭暈、頭脹2例,心悸2例,惡心1例,癥狀均輕微,未予特殊處理,均自行緩解,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6.7%。
心絞痛常見于冠狀動脈阻塞性疾病,但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心絞痛病人并不存在冠狀動脈阻塞,而是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微血管心絞痛,其對血管收縮刺激的敏感性增強及對血管擴張功能減弱??赡艿陌l(fā)病機制是<200 μm的冠狀動脈微血管及其微循環(huán)結構和功能發(fā)生異常所致[2]。冠狀動脈微血管心絞痛與大血管阻塞所致的冠心病有許多一致危險因素[3]。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在心肌供血供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微動脈通過自身調節(jié)維持毛細血管壓力,微靜脈通過肌源性反應控制局部血管阻力。微循環(huán)血管內(nèi)皮細胞可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如ET-1和NO,ET-1具有強烈的收縮血管作用,抑制前列環(huán)素的合成與釋放,引起微循環(huán)功能障礙[4]。NO是血管內(nèi)皮釋放的重要舒血管物質,可舒張血管,抑制單核細胞和血小板聚集黏附于血管內(nèi)皮,改善內(nèi)皮功能。
寬胸氣霧劑由國內(nèi)著名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學專家陳可冀院士在經(jīng)典驗方“哭來笑去散”(宋代《集驗方》)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fā)而成。寬胸氣霧劑由檀香油、蓽茇油、細辛油、高良姜油、冰片等組成。檀香油、蓽茇油為君,高良姜油、細辛油為臣,冰片為佐、使。共同發(fā)揮芳香溫通、化瘀定痛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2%;兩組治療后ET-1均較治療前下降,NO均較治療前上升,且治療組治療后ET-1低于對照組,NO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寬胸氣霧劑可改善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功能障礙病人血管內(nèi)皮功能[5],刺激血管內(nèi)皮細胞釋放內(nèi)源性NO,降低ET-1,增加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對抗毛細血管通透性,達到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本研究同時也觀察了寬胸氣霧劑的不良反應,如口干、舌麻、頭暈、頭脹、心悸、惡心等,發(fā)生率為16.7%,高于Yang等[6]報道的9.29%,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所有病例癥狀輕微,未予以特殊處置均自行緩解。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寬胸氣霧劑治療冠狀動脈微循環(huán)功能障礙,能改善病人內(nèi)皮功能,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