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保供穩(wěn)價”政策效果顯現,工業(yè)品價格回落明顯,前期壓制制造業(yè)生產的因素明顯緩解,因此制造業(yè)景氣面有所擴大,并逐步傳導至中下游行業(yè),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yè)、裝備制造業(yè)和消費品等自身周期向好的行業(yè),景氣擴張進一步加快。從企業(yè)規(guī)模來看,在價格壓力緩解、海外假期鄰近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中小企業(yè)景氣反彈,但持續(xù)性尚有待觀察。11月份非制造業(yè)方面呈現一定的分化,受散點疫情影響,服務業(yè)景氣水平回落,但在基建施工加快的帶動下,建筑業(yè)景氣擴張加快。
國泰君安:PMI回暖,供給回升是主要貢獻,上游價格明顯回落,國內“脹”的特征有所緩解。需求端受益于供給壓制產業(yè)鏈修復、出口高景氣,整體回升,但BCI創(chuàng)新低預示內需仍偏弱,“滯”的特征未實質改善。往后看,基建已有發(fā)力跡象,政策放松加碼有待需求主導下行邏輯進一步演繹。
平安證券:總體來說,中國經濟短期繼續(xù)回溫。臨近歲末,政策在為明年蓄力的同時也已邊際調整,以做好今、明兩年的政策銜接。財政政策方面,新增地方專項債僅剩約1900 億留在12月發(fā)行,國常會指出研究提前下發(fā)2022年新增額度,專項債也加大了對重大項目的支持;貨幣政策方面,通脹壓力邊際緩解,減少了對貨幣寬松的掣肘。短期內不宜對降準、降息等總量寬松政策抱有過高期待,但對于年內的流動性環(huán)境也無需太過擔憂。
浙商證券:我們認為,“先立后破”格局逐漸形成,“新能源+”相關投資有望持續(xù)驅動我國經濟增長。新能源體系“立”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消耗能耗指標,通過能耗雙控快速淘汰落后產能以實現“破”的過程已被糾偏,黑色、有色、建材、化工行業(yè)均開始恢復性生產,生產指數大幅回升3.6個百分點至52%,價格指數同步回落。從“立”的角度出發(fā),我們需要加大制造業(yè)投資力度,未來將形成由“新能源+”驅動的供需雙旺格局。另外,碳中和不僅是中國的碳中和,而且是全球的碳中和,11月新出口訂單中汽車、電氣機械行業(yè)表現較好,或與全球推動碳中和有一定關聯,我們認為,全球范圍內的“新能源+”建設已經啟動,對于我國相關制造業(yè)投資形成較強支撐。
民生證券:11月PMI數據與10月經濟數據相互印證,進一步驗證了當前上下游供需格局的改善。前期受到抑制的中下游制造業(yè)改善,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的短期變量在于內需。然而與之前經濟狀態(tài)一脈相承的是,本月PMI讀數反映內需與就業(yè)沒有顯著改善。服務業(yè)PMI甚至受制于疫情防控進一步下滑,非制造業(yè)PMI從業(yè)人員指數表現類似。在服務業(yè)受制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短期內經濟的騰挪空間在于基建和地產,尤其應該關注基建和地產政策。
12.7%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服務進出口總額41980.3億元,同比增長12.7%;服務出口增幅大于進口27.9個百分點。1—10月,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18566億元,增長13.3%,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4.2%。
27.4%
據海關統(tǒng)計,1—10月,我國與非洲貿易總值為1.34萬億元,同比增長27.4%。其中,出口7825.4億元,增長24.5%;進口5581.4億元,增長31.7%。
49.9
12月1日公布的11月財新中國制造業(yè)PMI 錄得49.9,較10月下降0.7個百分點,繼8月之后再次位于榮枯線以下。12月3日公布的11月財新中國通用服務業(yè)經營活動指數(服務業(yè)PMI)錄得52.1,較10月回落1.7個百分點。
53.6%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fā)布的2021年11月份中國物流業(yè)景氣指數為53.6%,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中國倉儲指數為54.1%。
13%
國家能源局消息,截至目前,全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0015萬千瓦,占全國電源總裝機比例約13%,發(fā)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約7.5%,較2020年底分別提升0.3和1.3個百分點,風電對全國電力供應的貢獻不斷提升。
1156億美元
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束玨婷表示,今年以來,中俄貿易增勢強勁,前10個月貨物貿易額1156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規(guī)模,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