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碧蓮 林長青
德育在學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來,因認知偏差和方法不當,很多時候德育實效性不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德育需要更多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小學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小學生應參與更具針對性、實效性的德育活動,通過活動激發(fā)求知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會做人做事,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學校德育實踐中,我們要從學生的身心成長需求出發(fā),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問題,這不僅對學生個體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都有著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一、注重學生的需求引導,找準道德教育的出發(fā)點
德育的出發(fā)點是人,歸宿點也是人。馬斯洛把人類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五個層次。小學生在不同階段會呈現(xiàn)出不同層次的綜合性的需求,主要體現(xiàn)為五個層面:一是愛與被關注需求;二是獎勵與被尊重需求;三是交流與自我表現(xiàn)需求;四是創(chuàng)造與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是全面發(fā)展需求。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注重引導,明確地診斷學生成長在哪里受阻,需要什么幫助,個別成長需要和集體成長需要是否存在差異、錯位,如何在德育活動中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德育的根本任務。基于這一出發(fā)點,我們首先在校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上下功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置低、中、高年級活動區(qū)域,每個活動區(qū)域的文化布置力求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原則:低年級區(qū)的布置重在應學生安全和愛之需,如展示一些卡通形象、兒童涂鴉作品等;中年級區(qū)的布置重在應學生認知和表現(xiàn)之需,如設置書吧、植物角等;高年級區(qū)的布置重在應學生尊重和交流之需,如設置寫吧、名人故事、校園風采、漂流瓶等??傊谛@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我們更多地從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fā),從而適合學生身心成長的環(huán)境基礎。
二、注重學生的實踐引導,抓好鮮活德育的落腳點
尊重學生的成長需要并不意味著要讓學生的成長需要保持在低層次的需要上,而是要從發(fā)現(xiàn)學生成長需求到激發(fā)引導學生的成長需求,促進學生需求從較低層次發(fā)展到較高層次。因此,學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活動,從而引導和激發(fā)學生自足自主和自我實現(xiàn)。
學校德育要遵循“活動→體驗→升華→內化”的德育活動規(guī)律,創(chuàng)新德育活動的形式,拓寬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形成獨具特色、突顯實效的德育制度與模式。創(chuàng)新德育活動的形式要拓寬思路,擴大視野,結合當?shù)刭Y源充分挖掘各種德育內容。我校通過搭建“小記者”舞臺,成立校園小記者站,通過參觀、訪問、體驗等形式讓學生觸及社會生活,促進人際交流,拓寬學生視野。特別是與報社聯(lián)合舉辦的義賣報紙活動,師生共同參與,一起走上街頭,在廣場、街頭、店鋪門前進行義賣,義賣所得款項全部用于捐助貧困學生。這樣的活動不僅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實踐體驗的機會,也鍛煉了他們的交往溝通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關愛他人的道德品質。此外,學校成立“紅領巾夢想基金”,每個學期舉行一次捐款活動,引導學生省下零花錢,培養(yǎng)他們從小懂得關心他人幫助別人。學校用活“紅領巾夢想基金”,每個學期組織學生代表和教師上門入戶,通過給困難學生發(fā)放助學金、捐贈愛心圖書、發(fā)放愛心公交卡等揚善、揚愛、揚社會責任感。這些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動,不僅可以孕育許許多多個性鮮明、德智并行、和諧發(fā)展的莘莘學子,而且還能創(chuàng)建文明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注重學生的內化引導,把握德育實踐的著力點
學校德育要注重文化引導、道德踐行、德性培養(yǎng),讓德育融入學習生活,融入社會,融入生命,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和感悟進行內化。
一是找準“切入點”,在課程實施中把握導向。學校著力打造“21天美麗行動”習慣養(yǎng)成課程、一日常規(guī)養(yǎng)成教育課程,把德育課程化,引導學生把文明禮儀、三觀培養(yǎng)內化于心。在“21天美麗行動”習慣養(yǎng)成課程中,學校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成長需要,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按學期制訂計劃,按月份安排課程。首先是把課程內容與班隊活動緊密結合,其次是注重學科滲透,最后是密切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找準“著眼點”,在環(huán)境營造中浸潤熏陶。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走廊、樓道、階梯、墻面設置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例如:我校作為一所以武術教育為主要特色的學校,校園環(huán)境處處注重彰顯中華武術文化元素。校園的圍墻欄桿上,武術典故比比皆是;榮譽墻上是學校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得的獎牌;樓梯走廊,隨處可見武術健兒的風采。讓武術元素滲透到校園的每個角落,讓武術文化從小根植在學生的心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四、注重學生的評價引導,鞏固德育成效的關鍵點
德育的目的是“成人”,德育評價是對“成人”、成長的激勵與引導。學校構建科學的德育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有助于營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園風氣。
首先,通過搭建“頒獎臺”,引導價值導向,滿足學生被尊重的需求。一是開展“每周一獎”活動,利用周一升旗儀式,對上周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好人好事進行表彰,同時由學校對這些行為進行簡單的點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是開展“每月一講”活動,每月初,由各班班主任統(tǒng)一布置學生留心發(fā)現(xiàn)并搜集身邊同學感動人的事例,月底舉辦宣講活動,通過講述身邊人的故事,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三是借助家長力量,搭建家校獎臺。家長參與評價對學生成長也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一方面,學校德育成果的鞏固光靠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另一方面,家長評價的介入能夠形成合力,使評價多樣化、全面化。
其次,建立三位一體的評價系統(tǒng),即把學校、班級、家庭評價貫穿于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堅持知識評價與實踐評價相結合,通過親子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等活動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并由家委會建立獎勵機制,對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進行獎勵。
再次,建立“21天美麗行動”德育成效考評體系。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制訂美麗計劃、簽訂美麗契約、開啟美麗之旅、晾曬美麗行為、表彰美麗達人五個步驟,把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轉變?yōu)閷W生自我內化的美麗行動,用這21天的時間記錄每一個學生成長蛻變的過程,做到每日自評,每周互評、他評,每月自我反思,從而實現(xiàn)我們的德育目的,讓每一個學生在快樂成長中,與好習慣同行。
綜上所述,構建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各種框架體系需要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在改革與實踐中,既要立足學校實際,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需求,從而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實驗,及時調整、組織新的活動思路和方式方法,最終成為完整的、和諧的、富有彈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圍的德育。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陽光小學 福建省德化縣龍潯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