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麗
目前,家校合作共育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家長、教師和學校對家校合作共育認識不到位,參與度不高;家庭和學校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教育責任邊界不清;家校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單調、缺乏實效性,主要停留在傳統(tǒng)的家長會、家長志愿者等單項活動上,多以集體性活動主導,家庭和個體需求常被忽視,等等。面對復雜的教育環(huán)境,我們的教育要如何達到立德樹人的最佳狀態(tài)和最優(yōu)效果?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場所,如何產生最大的教育合力,實現(xiàn)5+2>7?
山西省忻州師范學院附屬中學(以下稱“忻州師院附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做真實的教育”辦學思想和“為學生健康發(fā)展導航奠基”辦學理念為統(tǒng)領,形成了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和社區(qū)教育為兩翼,構建系統(tǒng)化的健康教育目標、生活化的健康教育活動和科學化的健康教育評價體系的“一體兩翼三化”德育體系,力爭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最大合力。
家長學校高位引領
為幫助家庭形成良好教育氛圍,使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忻州師院附中通過家長學校、家長讀書會、特色家長會、家長智慧課堂等多種形式,進行了有益嘗試——
有效推進對家長的階段性指導。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學業(yè)特點,開展系列講座,如初中的“走進中學我引航”“擁抱青春我導航”講座、高中的“追逐夢想共起航”“奮發(fā)有為我陪航”講座等,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了解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在理解、陪伴的基礎上育人。
多種平臺助力家長成長。借助網絡平臺,開啟家長智慧課堂、公益課堂、線上讀書等活動,由專人定期組織家長群內學習、交流,幫助家長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協(xié)助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組織家長線下面對面交流。各年級、班級組織線下家長讀書、聽講座、與教師面對面溝通、與學生面對面互動等,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情況,理解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如:家長給孩子的一封信活動,通過講述親情故事,培養(yǎng)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我陪你變老”活動將家長化裝成老人,引導孩子珍惜時光、感恩父母。高中部教師安鳳偉組織部分教師和家長輯錄了自己的教育經驗,編撰成書,鼓勵教師和家長分享體會與收獲,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同時,讀書會還倡導家長建設和諧家庭,助力學生成長。通過幫助家庭友好結對、組織家庭聚會等活動,為獨生子女提供群體生活體驗。此外,學校還成立專家講師團、教師講師團和家長講師團,定期組織家長活動,給家長和教師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
家校活動有效推進
學生、教師和家長作為家校合作的主要參與對象,需通過多樣化的活動相互了解、相互融合?;诖耍弥輲熢焊街谐浞职l(fā)揮家委會的作用,盡力使各種活動常態(tài)化、生活化,通過“四化”,有效促進家校合作,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好家長”評比制度化。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家長交流平臺,促進家校有效溝通,開展多方面的家長學習評比活動,如某些班級每個學年末的最暖心媽媽、愛讀書爸爸、最美家庭等評比,有效激發(fā)了家長參與教育的活力。此外,根據(jù)家長學校學員出勤率、學習成績等情況,還會評出標兵學員、模范學員等。評選出的“好家長”將受邀在全年級的“家長讀書交流會”上進行經驗交流,分享家庭教育故事。
“同主題活動”德育化。為鼓勵學生走入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學校積極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依托家長、社區(qū)等社會教育資源,以年級、班級或縣域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多種職業(yè)體驗和專業(yè)實踐。通過鼓勵和引導家長、老師陪同參加,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家、校、社間的凝聚力;通過共同參與、共同實踐,增進家校、師生、親子間的言語溝通、行為互動和思想共識,促進家校關系良性發(fā)展。
“家長進課堂”課程化。家長理性參與學校教育教學,能夠使教學相長,促進學校制度的完善;將豐富的家長資源納入學校課程體系,能有效彌補教師的知識局限和學校課程資源的不足。為此,忻州師院附中設立家長講師團選修課,讓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職業(yè)的家長走進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部分家長提供的優(yōu)質知識資源,還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家長開放日活動”縱深化?,F(xiàn)代學校治理體系賦予了家校合作共育新的意義,也對家校關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三年級每周三、周六的家長開放日,家長除了可以陪伴孩子上課,還可以在圖書館、教室內學習和工作。一批積極踴躍的家長通過送愛心、送溫暖,營造出“和諧大家庭”的氛圍。還有的家長組成朗讀者團隊,于固定時間到校為孩子們朗讀經典著作。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家長親近學校、親近孩子,成為學生成長的助跑者。
親師合作多元立體
讓家長會多層次、網格化。家長會不是表彰會,也不是批評會,而是經驗交流會,是研討會,是家校合作的共贏會。除了傳統(tǒng)的學校家長會和班級家長會外,學校還開展學部家長會,介紹階段性教育教學活動、目標,吸納家長建議,統(tǒng)一家校共育目標;開展年級家長會,針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學業(yè)特點,提出科學合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生培養(yǎng)建議;開展學習小組家長會,將個別問題個別解決,助力學生發(fā)展。一系列家長會為面向個體的教育提供了平臺和思考空間,有效融洽了家校關系。
建立多樣化的溝通反饋機制。除了班級群、學科學習交流群等線上交流平臺外,學校每學期還會發(fā)放一次家長通知書,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情況予以綜合評價;階段性發(fā)放“學生健康教育評價表”,向家長反饋近一階段學生在校的品行、學習、生活等情況,家長知情后填寫反饋意見或填寫學生在家相關情況,以便教師全方位了解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的交流,家長和教師能全面地了解學生表現(xiàn),使家校合作共育的步調一致。
同時,學校舉辦“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與父母說說心里話”等活動,作為親子關系的“調和劑”,幫助家長理解學生、為學生減壓。高三年級的家長讀書會上,家長經常與孩子互通書信,通過文字表達愛意,對教育過程進行反思,使親子關系更加融洽,家校共育更具溫情。
讓心理關愛生活化。青少年心智發(fā)展還不成熟,在長期的課業(yè)負擔下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和困惑,學生的不良情緒也容易使家長產生焦慮,所以生活化的心理關愛十分必要。學?!瓣柟庑恼Z屋”集管理與服務、科研與教研于一體,面向全體師生和家長提供服務。在完成日常心理健康課程研發(fā)、講座、活動、男生(女生)課堂、集體和個體輔導外,定期組織家庭教育講座,結合學生、家長心理特點,對不同年級的家長進行分層次輔導;帶領班主任開設情商課,疏導家長情緒,引導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幫助班主任為特殊孩子和特殊家庭提供個性心理支持,解決問題。
讓家訪活動常規(guī)化。家訪是較為傳統(tǒng)的一種家校聯(lián)系手段,教師通過家訪和家長溝通交流,可以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親情關系、家庭生活等,有利于教師適時掌握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tài),以便“對癥”解決問題。
良好的家庭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和諧家庭關系的構建與家長教育認知水平的提升是關鍵因素。學校教育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也需要家長認可,理念與認識一致,就可以形成合力,家校共育就會效果顯著。
(作者系忻州師院附中校長、山西省名校長、山西省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