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琪 莊一兵
摘要:核雕是一種精巧復雜的微型雕刻技藝,以其巧奪天工的雕刻技法聞名中外。隨著時代發(fā)展變遷,許多優(yōu)秀民間手工藝人的雕刻手藝瀕臨失傳,如何傳承和發(fā)展核雕藝術成為迫在眉睫的現(xiàn)實問題。本文從核雕藝術的造型風格溯源、核雕藝術的題材選擇、雕刻技法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核雕藝術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地位,并結合當下藝術發(fā)展的背景,探討如何在當代發(fā)揚與傳承核雕藝術。
關鍵詞 :核雕;題材;審美造型美;藝術價值
一、核雕藝術造型風格溯源
我國的民間手工藝,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核雕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作為我國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之一,更是歷史悠久,歷久彌新。其運用體積小巧的橄欖核、桃核 、杏核等材料進行雕刻,工藝精細復雜,令人驚嘆。最早的核雕起源于我國蘇州舟山一帶。根據(jù)歷史資料,核雕藝術的巔峰時期在明清時期。明代說明文《核舟記》中,詳細生動地記載了“核舟”這一精妙絕倫、細致入微的民間手工藝作品?!懊饔衅媲扇嗽煌跏暹h,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讓我們領略了一代奇人王叔遠巧奪天工的核雕藝術。
明清時期核雕工藝盛行造就了一大批民間手藝人,如明代的江蘇人王叔遠,他的雕刻技藝出神入化,能用直徑僅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皿、鳥獸花蟲、人物場景等,雕刻作品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又如乾隆年間的陳祖章,其代表作品為《東坡夜游赤壁》。再如杜士元,代表作品為核桃雕八仙過海。這些杰出的核雕手藝人是我國古代核雕技藝的代表性人物,他們追求在精巧細微的物體上進行復雜的雕刻,雕刻技藝傳神,同時其作品內容形式豐富、題材寬泛、造型生動傳神,精湛的表現(xiàn)技法一直延續(xù)至今。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南北方文化差異很大。隨著歷史發(fā)展和文化積淀,核雕在發(fā)展中逐漸分化成了南工北工兩大派別。這兩大派別的差異十分明顯,這種差異不是僅憑借地域來評判,而是從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上進行區(qū)分。
南工的地域分布,以蘇州舟山為代表,輻射福建、廣東一帶,雕刻材料一般為橄欖核。南派在雕刻中更追求細節(jié)的完美,確保每件作品精細、精致、巧妙。北工集中在河北、山東、東北一帶。雕刻材料主要為桃核。雕刻作品線條粗獷隨性,跟隨材質肌理走線。南北派別雖然在雕刻選材、雕刻技藝、風格形式方面不盡相同,但都呈現(xiàn)出了核雕藝術精細入微的技藝之美。
二、核雕藝術的題材之美
核雕作為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核雕的興起與流傳,承載著普通老百姓對于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人們希望核雕可以帶來平安、健康、財運,因此,核雕是具有美好寓意的情感載體。
傳統(tǒng)的核雕作品大部分選材來自民間傳說、生產生活場景,其主要題材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人物形象造型
人物主要以宗教題材為主,如彌勒佛、羅漢像、福祿壽、太上老君、八大財神等佛像、神像人物。這些人物含有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等特殊的寓意。在核雕中這些人物形象被刻畫得細致入微、精妙傳神。
彌勒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保佑平安的常見人物形象。人們賦予其化解煩惱、保佑平安的特定含義。在核雕創(chuàng)作中,手工藝人也喜歡這一題材。達摩為我國禪宗始祖,法力的高深可想而知,可以抵擋一切災難和苦難,寓意化險為夷、驅邪避難。財神是我國人民崇拜的人物形象之一,深受世人信奉,在各種民間藝術作品中也是重要的靈感創(chuàng)作元素。在核雕作品中,八大財神手串作品深受大家的喜愛。八大財神手串刻畫了八位財神的形象,分別是“正財神爺”趙公明,“文財神爺”比干、范蠡,“武財神爺”關羽,“偏財神爺”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爺”劉海蟾,“老年財神爺”王亥。設計師運用圓雕與淺浮雕等雕刻手法,將八位財神的形態(tài)細致地刻畫出來,在方寸之間展現(xiàn)了雕刻的美感。財神自古以來就是富貴的象征,每年家家戶戶都會把財神供奉起來,希望財神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財運,它寓意著招財進寶、財源廣進、保平安,寄托了勞動人民的真實情感,承載著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情感期望。
(二)生活場景
核雕作品的另一個重要題材是生活場景。題材內容源自生活,展現(xiàn)淳樸自然的生活場景。核雕作品通過寫實性手法還原了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場景,充滿質樸純真之感。這類題材的核雕作品,也深受大家的喜愛。
(三)動物題材
動物題材也深受人們喜愛,人們會賦予動物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寓意。比如蟬,被人們喻意為一鳴驚人;蟾,蟾與錢諧音,人們會在雕塑時,塑造蟾口中銜著錢的造型,寓意富有錢財。龍、鳳、麒麟、貔貅等神話形象,在人們心中是祥瑞的化身,龍鳳寓意著龍鳳呈祥、成雙成對。還有十二生肖、蝙蝠、大象等動物,皆因諧音,或在傳統(tǒng)故事中人們賦予其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這些蘊含美好寓意和期盼的動物題材,展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和廣大人民對于自然、神靈的尊敬和信奉以及對平安祥和的殷切期盼。
(四)園林景觀類題材
園林類核雕題材,具有風雅別致的造型風格,符合風雅之人的審美需求。其一般以寫實、圓雕和深淺浮雕的雕刻技法來展現(xiàn)園林景觀,主要以山水、園林等為景觀題材。此類作品具有儒雅、清新脫俗的風格意境,深受文人墨客的追捧。
核雕作品中,題材的選擇包羅萬象,但都承載著普通老百姓對于自然的尊敬、神靈的崇拜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核雕作品是展現(xiàn)人民真實情感、反映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的現(xiàn)實載體。分析核雕的題材與內容,也能讓我們洞悉社會的發(fā)展狀況與時代的發(fā)展潮流。
三、核雕藝術的技法之美
所謂技法,就是在創(chuàng)作核雕過程中,手藝人對于空間和造型的處理。這種創(chuàng)作手段主要體現(xiàn)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是一個通過雕刻、削減廢料,循序漸進地展現(xiàn)雕刻造型的過程。核雕造型的產生離不開各種獨特刀法的緊密協(xié)調和配合。因此,核雕藝術中最重要也最有意義的就是開發(fā)探索不同種類的刀法,只有精湛的刀法才能獨到地展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意圖。
核雕工藝分薄意、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鏤空雕、鑲嵌等。傳統(tǒng)核雕以圓雕為主,圓雕立體感強,各個方位都能欣賞到雕刻的工藝,但也有一定的缺點,不適合表現(xiàn)復雜形象和層次感,有一定的局限性。浮雕是以平面剔地雕刻為主的雕刻技法,根據(jù)雕刻的物體厚度,分為深浮雕和淺浮雕兩種。浮雕是根據(jù)設計所需的深淺視覺效果進行的多層次雕刻,深層雕刻可以運用圓雕技法處理,整個形體呈現(xiàn)半圓形隆起。淺浮雕僅僅是進行表面簡單的重疊穿插。浮雕技法的輪廓線條通常以寫實線條為主,寫意線條較少。
核雕創(chuàng)作過程精細而復雜,分選料、設計、定型、粗刻、細刻、打磨、拋光等多道工序。選材方面,應選擇體積略大、核厚、顏色鮮艷紅潤、形態(tài)飽滿的果核。設計方面,核雕的特別之處在于先選材料,基于材料的形狀再進行針對性的題材選擇與設計,構思出恰當?shù)膭游?、人物、園林風景等。定型方面,根據(jù)設計的構思確定設計圖案,在果核上定型。在定型后,手藝人將運用多種雕刻技法進行粗刻和細刻。最后進行打磨、拋光,為核雕作品加以潤色和修飾。
四、核雕藝術的美學價值
(一)獨一無二的藝術特點
藝術作品都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不可復制性,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設計師運用嫻熟的技藝,將神形理趣融于方寸之中,化腐朽為神奇,將果核變?yōu)樗囆g品,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技法。核雕復雜繁瑣的雕刻紋理,展現(xiàn)著作品本身的藝術語言。就如同人的手紋一般,獨一無二。核雕作品在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中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一項需要獨特靈魂的藝術創(chuàng)作。
(二)文人思想與技法表現(xiàn)的完美融合
很多核雕作品是文人墨客和手藝人共同參與創(chuàng)作而成的,其中蘊含了文人墨客的思想和情趣,也凝聚了手藝人巧奪天工的技藝以及他們對文人墨客思想的領悟與解讀。核雕承載了重要的文化信息與文化內涵,它不僅具有欣賞價值,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價值。
(三)蘊含匠心精神
核雕雕刻工藝復雜、難度極高。在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背后,蘊含的是手工藝人傳承民間文化的決心和手工藝人的匠人精神。這些作品凝聚了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雕刻技法和心血。因此,核雕作品并不僅僅是一件雕刻藝術品,它早被創(chuàng)作者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特定的設計思想,承載的是可貴的匠人精神和時代發(fā)展的證明。
五、核雕藝術的傳承與保護
文化在不斷發(fā)展前進,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新的時代審美取向中也不斷呈現(xiàn)出新的時代文化特征。新的核雕藝術表現(xiàn)形式更是隨著文化藝術發(fā)展的變化而不斷地推陳出新。核雕是以賞玩和滿足審美需求為主要目的的民間工藝美術形式,其逐漸超越了原來以工巧為核心、以材美為首選、以吉祥如意為功用的標準而成為時代新動向。
核雕制作與其他類型作品的雕刻手法基本相同,但由于核雕是在各種微小的果核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工藝復雜度相當高,再加上現(xiàn)代機器工藝的傾軋,核雕手工藝和其他傳統(tǒng)中國工藝藝術一樣,面臨著失傳的困境。要想對核雕藝術進行傳承與保護,應創(chuàng)建全方位的核雕藝術傳承與保護體系。
(1)充分發(fā)揮政府的主體作用。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指導,進行核雕藝術文化的梳理、記錄和存檔。
(2)充分調動民間力量。為了保護和傳承核雕工藝,政府出資成立核雕工作室和核雕傳承基地,大力發(fā)展和扶持核雕技藝。加大對核雕藝術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核雕藝術講座和專題講座,能讓更多人了解核雕藝術、學習核雕雕刻技法,使核雕藝術擁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
(3)將傳統(tǒng)核雕技法與當代藝術審美需求有機融合,是探索傳統(tǒng)核雕藝術發(fā)展的新途徑,有助于核雕工藝在雕刻技法和文化內涵方面進一步發(fā)展。薪火相傳,中國的古老技藝總是有一代又一代的匠人愿意付出一生的時光去守護它、賡續(xù)它。今天雖然沒有了王叔遠等偉大的核雕傳奇人物,但仍有無數(shù)優(yōu)秀手工藝人肩負著傳承發(fā)展核雕藝術的歷史重任。傳承之路任重而道遠,人的生命有限,但優(yōu)秀的核雕傳統(tǒng)手工藝不應像生命一樣有限,它的發(fā)展不應是逐漸衰敗的,而應是欣欣向榮、蓬勃發(fā)展的。
作者簡介
張佳琪,1995年生,女,黑龍江黑河人,漢族,碩士,北京化工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為藝術理論。
*通訊作者:莊一兵,1970年生,男,江蘇盱眙人,漢族,教授,研究方向為產品設計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蔣輝煌.清心無極—李雙核雕十八羅漢藝術[J].藝術品鑒,2020(23):5-6.
[2]林錫旦,姜晉.中國傳統(tǒng)核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3]葉志明.中國核雕[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
[4]丁濤.半調集·藝苑漫步錄[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5]張博,趙剛,張磊.秋果核雕雕出大千世界[J].黑龍江畫報,2019(18):28-31.
[6]李騰飛.研究北方核雕—沈陽地區(qū)的傳承與發(fā)展[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