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寫定、刊行時間辨

      2021-06-15 12:46:50劉駿勃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自序刊刻叢書

      劉駿勃

      (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 北京 100875)

      孫德謙(1869—1935年),字受之,又作壽芝,號益葊,晚號隘堪居士,室號四益宧,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孫氏生當(dāng)同、光之際,辛亥后心系前朝,立場保守,但學(xué)兼四部,尤長于子學(xué)。孫氏治子學(xué)宗章學(xué)誠“文史校讎”之旨,“以章氏治史之法治諸子”[1],論者以為開辟了近代諸子研究的“第三條路”[2]。除子學(xué)外,孫氏亦博通經(jīng)史,暮年所作《太史公書義法》(以下簡稱《義法》)“尤為一生精力之所萃”[3]張爾田序葉:3a。然孫氏向以子學(xué)著名,故《義法》一書在其身后并未受到太多重視,直至近年始有一二研究者為作專文,表而彰之。惟于《義法》一書的寫定時間和刊刻時間,此前一些書目及館藏著錄頗有異說,而專文研究者或未遑顧及轉(zhuǎn)生訛誤,或者有所辨正但仍有不夠確切之處,故不避淺陋,試為重新考定之。

      1 對《義法》刊刻時間的不同說法

      《太史公書義法》最常見的版本為收在《孫隘堪所著書》中的叢書本。《孫隘堪所著書》為孫氏個人獨(dú)撰叢書,共收書四種,分別是《太史公書義法》《六朝麗指》《漢書藝文志舉例》《劉向校讎學(xué)纂微》。檢《中國古籍總目》(以下簡稱《總目》),其中《太史公書義法》著錄有兩處,一在史部,一在叢書部,而史部所著錄該書時指明其版本即“《孫隘堪所著書》本”[4],故《總目》所著錄實(shí)僅叢書本一種。《總目·叢書部》將《孫隘堪所著書》的刊刻時間著錄為“民國十二年至十七年”,并列出了所收四種書各自的刊刻時間,依次為“《太史公書義法》二卷民國十四年刻;《劉向校讎學(xué)纂微》一卷民國十二年刻;《漢書藝文志舉例》一卷民國七年刻;《六朝麗指》一卷民國十二年刻”[5]。按四種書各自刊行時間涵蓋的時間段和《總目》對該叢書著錄的刊刻時間階段未能符合,未知何據(jù)。又《總目·叢書部》中所列《孫隘堪所著書》子目各書的刊刻時間與《中國叢書綜錄》(以下簡稱《綜錄》相同,但《綜錄》并沒有為整套叢書注明起止時間[6]。

      《總目》在《太史公書義法》條下沒有注出收藏單位,在《孫隘堪所著書》條下注明收藏單位有中國國家圖書館(簡稱“國圖”)、上海圖書館(簡稱“上圖”)、山東大學(xué)圖書館(簡稱“山大圖書館”)、南京大學(xué)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簡稱“浙圖”)、湖北省圖書館數(shù)家[5]。此外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簡稱“北大圖書館”)、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簡稱“復(fù)旦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簡稱“北師大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簡稱“人大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簡稱“華師大圖書館”)等也藏有該叢書,經(jīng)檢索各單位網(wǎng)站所得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各收藏單位對《太史公書義法》的著錄情況

      據(jù)前引《總目》可知,《孫隘堪所著書》所收各書的刊刻時間是不同的,表中有些收藏單位為《義法》著錄了單獨(dú)的刊刻時間(第1-9條),而有些則只著錄了《孫隘堪所著書》的整體時間(第10-14條),這其中有些列有叢書的子目,有些則連子目也沒有。在明確著錄《義法》刊刻時間的9條中,除第3條所著錄是一個寬泛的時間段之外,其余8條中,6條著錄為民國14年(1925年),2條著錄為民國15年(1926年)。前者不僅在數(shù)量上占優(yōu)勢,也與《總目》和《綜錄》的說法一致,故研究者論及孫氏《義法》之刊刻時間時多同此說,如張晏瑞的碩士學(xué)位論文《孫德謙及其校讎目錄學(xué)研究》附錄一詳列孫氏各種著作版本,其中《義法》除后來影印本外所著錄即民國14年本[7],吳平、周保明所編《〈史記〉研究文獻(xiàn)輯刊》影印出版《太史公書義法》時也稱其為民國14年刻本[8]。

      采用民國15年說的除上述著錄外還有吳丕績所作《孫隘堪年譜初稿》的記載。吳丕績(1910—1972年),原名丕悌,號偉治,江蘇松江人,為孫德謙的入室弟子。1935年孫氏卒后,吳丕績先作《孫隘堪先生年譜大綱》,刊于1935年12月13日的《大夏周報》,此后在《大綱》基礎(chǔ)上完成《孫隘堪年譜初稿》,較前者更為詳盡?!赌曜V初稿》上半部分于1944—1945年分三次刊載于《學(xué)海》月刊,下半部分未及刊載,僅有抄本存世,近來始經(jīng)研究者整理后全文刊布[1]。編者按:對于《義法》之成書,前后兩種年譜記載詳略稍有不同。《孫隘堪先生年譜大綱》在民國15年(1926年)記云“是年《太史公書義法》二卷成”[9],而《孫隘堪年譜初稿》則在民國13年(甲子)記云:“秋,寫定《太史公書義法》。丙寅,序而刊之。”[1]民國13年(1924年)可見后出的《年譜初稿》明確將《義法》刊行時間系于民國15年(1926年)。

      以上為書目、館藏著錄及年譜中出現(xiàn)的兩種異說,此后研究者又有新說。按專文研究《義法》者目前所見僅湯黎與吳天宇兩家。湯黎《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的史學(xué)價值》是較早討論《義法》的一篇論文,該文將孫氏此書的五十篇?dú)w納為三個方面,頗具綱領(lǐng)。但湯文并未述及《義法》的寫作時間及刊行時間,只在引用《義法》原文時注明來源為“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一九二三年四益宧刊本”[10],與此前兩說皆不同,且不知何據(jù)。吳天宇《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考述》是新近發(fā)表的討論《義法》此書的一篇佳作。吳文將孫氏此書放回民國初年的學(xué)術(shù)史語境中分析其立場與文化觀念,實(shí)為有見。對于《義法》的寫作與刊行時間,吳文特別在注釋中作了辨正,認(rèn)為刻于民國14年(1925年)之說有誤,《義法》“于民國15年(1926年)完成,翌年由張爾田作序并刊行”[11]。吳文提出《義法》的刊行時間為民國16年(1927年),亦與此前書目及館藏之著錄不同,但吳文指明了判斷的依據(jù)。

      綜上,關(guān)于《義法》的刊行時間,共出現(xiàn)了民國12年(1923年)、14年(1925年)、15年(1926年)、16年(1927年)四說。以下即通過考察《義法》文本及刊刻經(jīng)過對諸說加以考辨。

      2 《義法》刊行時間考辨

      首先考察《義法》一書文本本身能揭示的時間線索?!读x法》一書開卷第一葉正面是鄭孝胥的題簽,右起是“乙丑夏五”四字,居中是“太史公書義法”的書名,左下為署名與鈐印,背面為“四益宧刊”字。次葉為張爾田所作的《孫隘堪所著書序》,末署為“丁卯夏五錢塘張爾田”。此下為孫德謙為《義法》所作的自序,末署“丙寅十一月長至日元和孫德謙”。此后即五十篇的目錄與上下卷正文[3]。

      以上幾個時間點(diǎn)按順序依次為民國14年(1925年)鄭孝胥的題簽、民國15年(1926年)孫德謙的《自序》、民國16年(1927年)張爾田的序。這三個年份正對應(yīng)前述書目館藏的兩種著錄及吳文的說法。可見,《總目》《綜錄》及國圖、上圖等著錄的民國14年(1925年)說,其依據(jù)為《義法》書前鄭孝胥“乙丑夏五”的題簽,而北大圖書館、人大圖書館及《年譜初編》采用的民國15年(1926年)說,其依據(jù)則為《義法》書中孫德謙丙寅年的自序。至于吳文的說法,據(jù)“翌年由張爾田作序并刊行”[11]來看,其依據(jù)乃是民國16年(1927年)張爾田的序文。

      據(jù)此,則四說中除民國12年(1923年)說不詳其來源外,后三說均各有依憑。但三說彼此矛盾,必不能同真。因此須對三說之依據(jù)綜合考察。首先,據(jù)常理可知,請名人題簽時,往往有預(yù)先請人題好以備用的情況,因此題簽時間未必就與書籍刻成的時間相同,而可能早于刻成時間。因此,在其他說法有更堅(jiān)實(shí)依據(jù)的情況下,題簽時間的可靠程度是不能優(yōu)先的。其次,自序、自跋和他人序跋都是判斷刊刻時間的常用手段,當(dāng)諸序跋時間不一致時,一般來講當(dāng)以諸序跋中最晚一篇的時間作為刻成時間(前提是沒有修訂再版等情況)?!读x法》的張爾田序作于民國16年(1927年),較孫氏自序更晚,故收在叢書中的《義法》其刻成時間似乎應(yīng)當(dāng)定在民國16年(1927年),吳文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故稱《義法》完成后“翌年由張爾田作序并刊行”[11]。

      此說若要成立必須先對兩個問題作出回答。第一,張爾田這篇序文題為《孫隘堪所著書序》,可見張序是為孫氏這套叢書整體所撰,而并非直接針對《義法》所發(fā)。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導(dǎo)致表1中以《孫隘堪所著書》為著錄對象的5條(第10—14條)中有3條即將其刊刻時間著錄為張爾田作序的民國16年(1927年)。因此,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張爾田這篇針對整部叢書而撰的總序其時間與《義法》刊刻的時間有何聯(lián)系,即是否能夠以張序的時間說明《義法》刊刻的時間?

      一般來說,叢書如果是一次同時刻成的(篇幅較大時或至耗時甚久,但文本均已定稿),則總序(此處均特指叢書完成時記述具體撰寫刊刻情況的一類總序,而非預(yù)先寫就的泛論式總序)其時間可代表各子目的刊刻時間,但《孫隘堪所著書》并非一次同時刻成。從《綜錄》和《總目》所開列的《孫隘堪所著書》子目刊刻情況來看,這套叢書顯然是寫定一部刊刻一部。張序作為總序,與《義法》本身沒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雖然由于《義法》被裝訂時排在子目的第一位,導(dǎo)致張序即位于《義法》書前,但并不能因此就將張序與《義法》聯(lián)系起來。實(shí)際上,《義法》雖然裝訂在第一種,卻是最后寫定的一部。對于這類隨寫隨刻的叢書,在最后一種寫定付梓時,請人為叢書撰寫總序,然后與最后一種同時刊行,是符合情理的。由于《義法》恰是該叢書中最后刻成的一部,因此總序的撰寫時間可以等同于收入?yún)矔摹读x法》的刊刻時間,這也是吳文的理解思路。

      何以要強(qiáng)調(diào)是“收入?yún)矔摹读x法》”?這便關(guān)系到必須回答的第二個問題,即《義法》一書有沒有先于叢書本的單行本。須知《孫隘堪所著書》所收四種書中,除《義法》外其余三種均有四益宧刊單行本。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證明:第一,在各收藏單位檢索其余三種書,會發(fā)現(xiàn)有些著錄中會提到叢書項(xiàng),有些則沒有,這并不是遺漏的叢書信息,而是由于此三種書在收入?yún)矔耙延袉涡斜尽5诙?,更具說服力的是,孫德謙直到1927年才計(jì)劃將自己的著作收為一套叢書。當(dāng)年十月(舊歷,下同)孫德謙致信曹元弼時曾言及對這套叢書的設(shè)想:

      弟今合前刻共有四種,總名之曰《孫隘堪所著書》,用《漢藝文志》“劉向所序”“揚(yáng)雄所序”例。以后陸續(xù)加入《諸子通考》。今足成名、墨數(shù)家,內(nèi)篇告?zhèn)?,明年?dāng)付殺青。弟擬撰《群經(jīng)義綱》一書,題目已寫定,如能草就,小小叢刻之中,四部全有矣。欲乞公賜總序一篇,冠諸簡首,想必蒙印可[12]。

      按:此札末署“十月晦日”,無年份,據(jù)整理者考定作于1927年[12],可從。從這段表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孫隘堪所著書》這一叢書的設(shè)想與命名在1927年方始提出,且原有陸續(xù)加入新著、以實(shí)現(xiàn)涵蓋四部的計(jì)劃。其中所謂“今合前刻共有四種”,正表明此前已刻成書數(shù)種,但此前既無叢書之計(jì)劃,則“前刻”必然為單行本。《綜錄》《總目》等著錄的《孫隘堪所著書》各子目具體的刊刻時間,其實(shí)正是各子目作為“前刻”單行時的時間,結(jié)合對《孫隘堪所著書》實(shí)物的考察,可推知其著錄依據(jù)皆是各書前之題簽,見表2。

      可見,除《義法》外,其余三種書均已在民國7年(1918年)和民國12年(1923年)刻成單行,各有序跋及題簽可據(jù)。正因如此,《總目》遂按照這三種書的例子,將《義法》的刊刻時間也據(jù)題簽及序跋加以著錄(只不過由于題簽早于自序,實(shí)際上照此著錄時應(yīng)據(jù)自序著錄為民國15年(1926年)而非14年(1925年)——然而其前提則是《義法》也像其余三種一樣在收入?yún)矔坝幸芽坛傻膯涡斜尽?/p>

      表2 《綜錄》對《孫隘堪所著書》子目刊刻時間的著錄情況

      從表1中對各收藏單位的檢索結(jié)果來看,只有第7條與第9條在著錄《義法》時沒有注明叢書項(xiàng),比例較低,難以確定是確有單行本還是著錄時有所遺漏。假如《義法》與前另三種一樣,在題簽和序跋的時間點(diǎn)即有單行本,則這一單行本的刻成時間應(yīng)定在自序的丙寅年(民國15年即1926年)。不過,孫氏自序作于丙寅年冬至,公歷為1926年12月22日,已近年關(guān),而次年即有輯為叢書之舉,五月張爾田撰成序文,故即使丙寅年有單行本刻成,其存在時間也不長,很快就被叢書本所取代。所謂取代,實(shí)際上就是在《義法》書前增加了叢書名一葉和張爾田的總序數(shù)葉,因?yàn)楦鶕?jù)其余三種書的單行本與叢書本的對比情況來看,兩者在版式上完全一致。唯一的不同即在于整套叢書起首處的書名葉和總序,而《義法》裝訂在叢書的第一種,故《義法》如有單行本,應(yīng)表現(xiàn)出沒有叢書書名葉和張爾田序的特征(而其余三種收入?yún)矔鴷r則不需任何改變,直接以單行本裝函或用舊板重新刷印后裝函即可),但目前似未見到《義法》有這樣的版本。

      1927年孫德謙致信曹元弼,其中提到“拙著《太史公書義法》近始刻成”[12]。按:此信末尾原無時間,但信中提到王國維“本月初投昆明湖死”,王國維自沉在1927年五月初三(公歷6月2日),故整理者據(jù)此指出此信作于該月[12],殆無疑議。如此則信中所言“近始刻成”,宜指五月前之三數(shù)月,而非去歲之謂。再聯(lián)系到張爾田的總序正作于本年五月,則《義法》“始刻成”即在張爾田作總序前后,這意味著《義法》此前并無單行本,刻成即在叢書中,其時間在民國16年(1927年)。

      綜上,經(jīng)過考辨,關(guān)于《義法》刊行時間的四種說法中,民國12年說未見任何線索與依據(jù),顯為無稽之談;民國14年說是依據(jù)了鄭孝胥該年的題簽,但由自序等均在題簽之后可知題簽時間不可信據(jù);民國15年(1926年)說是依據(jù)了孫氏該年自序,但實(shí)際刻成已在次年,故亦不確;只有民國16年(1927年)說符合事實(shí)。吳文稱《義法》“于民國15年完成,翌年由張爾田作序并刊行”[11],雖未述及張爾田總序與《義法》的關(guān)系等問題,但認(rèn)為刊刻時間在民國16年(1927年)的結(jié)論是正確的。

      3 《義法》寫定時間考辨

      關(guān)于《義法》寫定的時間亦有兩說。一為民國13年(1924年)說,見吳丕績所撰《孫隘堪年譜初稿》該年條。二為民國15年(1926年)說,見前揭吳天宇文章。

      吳丕績所撰《孫隘堪年譜初稿》于民國13年(1924年)記云:“秋,寫定《太史公書義法》。丙寅,序而刊之。”[1]民國13年(1924年)《年譜初稿》雖為指明來源,但吳丕績作為孫德謙入室弟子,所據(jù)當(dāng)有原始材料。吳天宇文稱:“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序》所題落款時間為‘丙寅十一月長至日’,再結(jié)合吳丕績《孫隘堪先生年譜大綱》所記,可知《太史公書義法》于民國15年(1926年)完成,翌年由張爾田作序并刊行。”[11]從中可見,關(guān)于刊行時間,吳文判斷的依據(jù)是張爾田序,這是正確的,已見前文,而關(guān)于完成時間,吳文的依據(jù)有二,一是孫德謙丙寅年自序,二是吳丕績所作《年譜大綱》。考《年譜大綱》,關(guān)于《義法》僅見民國15年(1926年)一條記載,云“是年《太史公書義法》二卷成”[9],但此“成”字頗有歧義,難以確認(rèn)其為寫成還是刊成。如前所述,吳丕績后來在《大綱》基礎(chǔ)上撰成《孫隘堪年譜初稿》,更為詳盡可信,而其中則將《義法》完成時間系于民國13年(1924年),而將民國15年(1926年)定為“序而刊之”的時間,由此則知《年譜大綱》中民國15年(1926年)的“成”字系指刻成,而非寫成。吳文將《年譜大綱》的“成”字理解為寫定完成,略嫌武斷。

      吳文另一個依據(jù)為孫氏自序,該自序時間是否等同于寫定時間,值得詳考。按孫氏《自序》云:“余為《太史公書義法》,并依《史·自序》例,已以《引旨》一篇列于后矣??陀幸娖鋾浦?,進(jìn)而語余曰:‘……曷略言讀史之法,以啟牖后人乎?’余應(yīng)之曰‘可’。今夫……客欣然而去??图韧?,于是以余讀史之法所與約略言之者,書之簡首,為后之善讀《史記》者告焉。丙寅十一月長至日元和孫德謙?!盵3]自序葉:1a-5b從行文看尚不能得出《義法》即寫定于丙寅年的結(jié)論。同時這篇《自序》中還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義法》一書本身已有一篇自序類的文字,即列在全書最后一篇的《引旨》,是仿《史記·太史公自序》的體例對寫作經(jīng)過的記述和對全書的概括總結(jié)。因此《引旨》篇對寫成時間的判斷也極為重要。考《引旨》篇,其中云“于今歲秋始寫定五十篇”[3]卷下葉:69b,這是對寫定時間的原始記述,惜其并未言及年份。綜合《引旨》與《自序》,前者作于某年秋,后者作于丙寅十一月,據(jù)此是否能得出《引旨》即作于丙寅秋,同年冬孫氏借答客問之機(jī)又作《自序》這樣的推測?這看似頗合情理,但實(shí)則缺乏有力的證據(jù)。

      此兩說孰真孰假?根據(jù)對孫氏往來書信的考察可知,《引旨》所言的“今歲”乃民國13年(1924年),正是《年譜初稿》所記的甲子年,而非自序的丙寅年。

      1925年孫德謙曾致信曹元弼,其中有云:“弟去秋八月后當(dāng)亂離之際,又成《太史公書義法》都二卷,共五十篇……已付子蘭寫樣,俟刻成后當(dāng)求誨政?!盵12]這是孫氏對《義法》寫定時間的精確記述,也與《引旨》所言吻合。惟此信末尾原無時間,整理者據(jù)此信后文提到的高吹萬之外甥姚光致信并往見孫德謙的線索,考察《姚光全集》所收書信,得出此信作于乙丑年(1925年)的結(jié)論[12],考證精詳可據(jù)。由此則知信中所稱“去秋”,即甲子年,正與吳丕績《年譜初編》所記相符合,彼此印證,可知《義法》寫定于民國13年(1924年),《引旨》所謂“今歲秋”乃民國13年(1924年)秋八月,而丙寅冬的自序則是《義法》寫定兩年后孫氏所新撰,故這篇自序的時間并不能代表《義法》寫定的時間。

      綜上,《義法》一書寫定于民國13年(1924年)八月,民國14年(1925年)五月鄭孝胥題寫書名,民國15年(1926年)十一月孫德謙撰自序,民國16年(1927年)五月張爾田撰叢書總序,同年《義法》刻成。

      4 余論

      對古書刊刻時間的鑒定,前賢已總結(jié)有若干方法,考察序跋即重要途徑之一。有些序跋(尤其是跋)中會直接記錄刊刻時間,這可以作為直接的依據(jù),但有些則偏重對內(nèi)容的揭示。對于序跋中沒有提到刊刻事宜的情況,嚴(yán)佐之先生指出:“一般來說序年和刻年相近,所以在缺其他證據(jù)時,也可以根據(jù)序跋年代來鑒定,著錄時稱作‘序刻本’?!盵13]不過,用序跋時間代替刊刻時間只是別無良策下的權(quán)宜之計(jì),因?yàn)樗^序跋年和刻年相近的前提只是一個基于經(jīng)驗(yàn)的推測,正如李致忠先生所說:“寫序?qū)懓现?,有時是刻書之年,有時就不是刻書之年。”[14]對此要結(jié)合牌記、字體、版式、紙張、避諱、刻工、書籍內(nèi)容等方面綜合考察,對于晚近一些采取古籍裝幀的書籍或缺少版權(quán)信息的書籍,則可根據(jù)日記、書信、評論等資料勾稽,而不能過于相信序跋,例如胡適《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初版只有一篇蔡元培作于1918年8月的序,但該書刻成出版已在次年2月[15]。

      除刊刻時間外,文本寫定的時間也是一些著眼于某部書成書經(jīng)過的研究者十分重視的信息。不過,相對而言,序跋與寫定之間的時差往往要比其與刊刻之間的時差更大一些。因此特別要注意的是,除非序跋中明確記錄了寫定時間,否則該序跋只能作為參考,須另外根據(jù)文集、日記、書信等相關(guān)資料勾稽其寫定時間,如直接將這類序跋的時間作為文本寫定的時間,則是武斷而危險的,如《義法》中孫德謙自序就晚于寫定時間兩年。

      同時,對于晚近書籍還要注意時間信息中鄰近歲末的干支與公元的轉(zhuǎn)換。如《義法》自序已在丙寅年冬至(1926年12月22日),則即使沒有次年張爾田序文等材料也能推知其刻成時間極可能已進(jìn)入公元1927年。又如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自序雖無落款,但其中說“壬子歲莫,旅居多暇,乃以三月之力寫為此書”。壬子為1912年,但歲末又加三月,則寫定時間極有可能已經(jīng)進(jìn)入公歷次年。實(shí)際上,據(jù)研究者考察,此書寫定于壬子年十一月廿八日,于公元已在1913年1月了[16]。

      綜上,對于一部書的寫定時間與刊刻時間,均不能直接根據(jù)序跋時間作出簡單的推定,而應(yīng)當(dāng)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廣泛搜集各種資料勾稽考證,已取得最接近事實(shí)真相的結(jié)論。

      猜你喜歡
      自序刊刻叢書
      ABSTRACT
      “人梯書庫”叢書
      少年漫畫(藝術(shù)創(chuàng)想)(2020年4期)2020-07-28 15:43:36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國學(xué)(2020年1期)2020-06-29 15:14:38
      讀友·少年文學(xué)(清雅版)(2020年1期)2020-03-23 06:18:14
      《胡適論紅樓夢》自序
      論晚明元劇選刊刻現(xiàn)象及其文化審美意義
      戲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18
      可以聽,可以讀,可以彈——舒澤池自序
      流行色(2017年10期)2017-10-26 03:04:18
      《社會組織培訓(xùn)教材叢書》簡介
      大社會(2016年5期)2016-05-04 03:42:03
      《我在何方:一分為三論》再版自序
      汨罗市| 禄丰县| 延长县| 神农架林区| 即墨市| 灵丘县| 旬阳县| 怀宁县| 仙桃市| 那曲县| 迁安市| 泰兴市| 涞水县| 界首市| 辰溪县| 奎屯市| 濮阳县| 合阳县| 清原| 张北县| 成安县| 军事| 镇巴县| 当雄县| 含山县| 油尖旺区| 河间市| 象州县| 潢川县| 九江市| 高陵县| 平阴县| 博湖县| 秭归县| 探索| 潜山县| 东辽县| 偃师市| 卢龙县| 衡水市| 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