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zhèn)西
蘇霍姆林斯基的辦學想法其實很樸素:“我希望盡可能充分地滿足孩子們多種多樣的興趣和企望。換句話說,我希望使孩子們生活和學習得有意思?!保ā杜练蚶资仓袑W》第28頁,B.A.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這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
說到教育,我們往往想到的是“有意義”。所謂的“意義”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說的,我們的責任、使命、理想,我們的教育目的,我們要傳遞給學生的真善美品質(zhì),我們要培養(yǎng)的公民意識與創(chuàng)造精神,以及我們點燃的思想火花和拓寬的海洋般的胸襟與視野……教育沒有了“意義”,那教育也就沒有了??商K霍姆林斯基說的卻是“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有意思”呢?我想,這是站在孩子們的角度說的。情趣、浪漫、好玩兒、妙趣橫生、其樂融融、心花怒放、歡呼雀躍、心靈激蕩、淚流滿面——或是教室里講的一個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師生之間在田野上的追逐……
蘇霍姆林斯基當然沒有否定教育的意義,他的全部實踐與著作都在闡述著教育的意義。但他同時強調(diào)教育要“有意思”,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教育思想的兒童視角。
而在帕夫雷什中學,“有意思”的教育太多了!
當時媒體報道了飛行員的幾次遠程飛行,在宇航英雄考察探險壯舉的鼓舞下,蘇霍姆林斯基和孩子們一起,把一座廢棄的半坍塌的舊農(nóng)舍改造布置成了一間類似輪船船艙的艙室。他們想象著自己正在一艘海輪上,還給這艘海輪取名叫“北方魯濱遜號”。蘇霍姆林斯基帶著孩子們在這里閱讀著名探險家的故事,繪制他們想象中地理新發(fā)現(xiàn)的地圖。
蘇霍姆林斯基動情地回憶道:“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些秋天的夜晚,窗外大風呼嘯,雨點敲擊著我們海船的‘舷窗玻璃,而我們聚在熊熊燃燒的爐火旁,屏住氣息去感受阿蒙森(注:挪威極地旅行家和考察家)和米克魯霍-馬克萊(注:俄國民族學家)的奇特傳奇故事——跟他們一道在北極的冰山中和赤道的原始森林里跋涉。冬天,我們堆砌雪屋和冰山——做‘契留斯金號探險隊游戲?!保ā杜练蚶资仓袑W》第28頁,B.A.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25年過去了,這樣浪漫有趣的游戲,又延續(xù)在那間舊農(nóng)舍里。蘇霍姆林斯基說:“而今,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后,還是在那個半坍塌(稍做修繕但依然特地保留了半坍塌狀態(tài))的農(nóng)舍里,我早年學生的孩子們又在玩宇航員游戲了。這間‘艙室里依然是一派浪漫主義氣氛,漫長的深秋夜晩,室內(nèi)火爐里依然有木柴燒得噼啪作響。我深信,沒有浪漫主義精神,沒有家庭式的友愛場合,讓孩子們能像我們在‘北方魯濱遜號那樣跟老師待在一起,就不可能教育孩子?!保ā杜练蚶资仓袑W》第29頁,B.A.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這本身就是一個教育童話??!
而編織這樣的童話,并不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心血來潮,而是帕夫雷什中學的慣例。可以說,每一個從帕夫雷什中學畢業(yè)的孩子,都有這樣美好的回憶。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校有一個傳統(tǒng),每逢暑期,每個教師都要帶孩子們到野外去宿營幾天。孩子們特別喜歡在草場上宿營。他們迫不及待地盼著那些令人神往的夜晚的到來。那時,他們將在繁星閃爍的夜空下,在散發(fā)清香的干草堆上,傾聽關(guān)于遠方國家和遙遠星空世界的故事,靜聽夜間的沙沙聲。繁星的閃爍,可口的米粥,篝火引燃的炭火,黎明前那逼人躲進草堆的寒氣,河岔中的嬉水——這一切,都在孩子的心靈里留下不可磨滅、無法忘懷的印象。”(《帕夫雷什中學》第71頁,B.A.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幾十年來,每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文字,我都會想,如果他不是卓越的教育家,也一定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蛘哒f,蘇霍姆林斯基是作家,也是教師,他將二者完美統(tǒng)一: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響無數(shù)的讀者,讓自己的思想與情感通過文字進入讀者的精神世界;教師將每一個孩子當作自己的作品,在每個孩子身上傾注熱情,揮灑生命,幫助他們把人生變成一首雋永的詩或一部厚重的小說。純真、激情、妙趣、敏銳、深刻、浪漫、智慧、責任……這是教育的要義,也是文學的元素。“淡妝濃抹總相宜”“道是無情卻有情”“為有源頭活水來”“潤物細無聲”“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是文學的表達,也是教育的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的確如此完美——他的文字閃爍著教育的光芒,他的教育散發(fā)著文學的芬芳!
蘇霍姆林斯基自豪地說:“毫無疑問,我們的學生對青年時代會留下最溫暖、最親切的回憶。學校生活中的某些活動已經(jīng)代代相傳,成為傳統(tǒng)?!保ā杜练蚶资仓袑W》第29頁,B.A.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而除了“北方魯濱遜號”的“艙室”,除了每年暑期星空下的篝火,在帕夫雷什中學,孩子們還有許多特別的節(jié)日:“首次鈴聲節(jié)”“最后鈴聲節(jié)”“母親節(jié)”“女孩節(jié)”“歌節(jié)”“花節(jié)”“鳥節(jié)”“云雀節(jié)”“面包節(jié)”……
“首次鈴聲節(jié)”是專門為一年級新生設(shè)立的,在小朋友們上課的第一天進行。這一天,畢業(yè)班的學生先祝賀小朋友們加入學校大家庭,給每個新同學贈送一本題寫了贈言的書,然后帶小同學到校園里,把他們在10年前第一天上學時親手栽種的樹移交給新同學照管。隨后,舉行傳統(tǒng)的儀式——栽植永恒學校友誼樹,畢業(yè)生跟新同學同栽一棵蘋果樹苗。而這些小朋友10年后,又將作為畢業(yè)班的學生為剛進校的一年級小朋友贈送小書,共植新樹。
“最后鈴聲節(jié)”是為畢業(yè)班的學生舉辦的,在畢業(yè)生上課的最后一天舉行。畢業(yè)生和一年級新生班對班地排成兩列。一年級新生給每個畢業(yè)生獻上鮮花和一本題有贈言的書。這些贈書包括普希金的詩集、歌德的《浮士德》、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荷馬的《荷馬史詩》等世界名著。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參加活動的不僅有一年級新生和畢業(yè)班學生,有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以前從學校畢業(yè)的學生。在新生給畢業(yè)生的贈書上,孩子們用稚嫩的詞語題寫感人祝愿,字寫得很大,充滿童趣。在活動中,事先安排一個小同學走近鋪著天藍色臺布的桌子,拿起系著天藍色緞帶的鈴鐺。當響起鈴聲時,從高年級學生隊列中走出一名男青年或女青年,代表集體向老師們致簡短的謝詞。這篇謝詞是預(yù)先經(jīng)過長時間準備的,但在典禮前一直保密。
2019年10月,我在帕夫雷什中學正好遇上學校的“面包節(jié)”,這是一個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校園里到處擺放著各種造型的香噴噴的面包,教師和孩子們身穿盛裝,臉上洋溢著笑容。一群小姑娘穿著漂亮的裙子,載歌載舞。雖然我聽不懂她們的歌詞,但她們的快樂深深地感染了我。
當時,看著逆光中舞蹈的烏克蘭小姑娘,我想到了中國許多“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的孩子,突然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在中國的一些學校,而且往往是一些名校,學生在校的每一分鐘都是被規(guī)定好的,甚至連洗漱、吃飯、上洗手間都被嚴格限定了時間。這樣做有一個共同目的——考高分,上好大學。原本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被壓縮成兩個字——刷題。
然而,很多人為這種扼殺人性、以犧牲孩子健康為代價換取優(yōu)異考試成績的“教育”辯護。他們說:“不這樣,就無法贏得高考!”對此,我特別贊同楊東平先生的話:“如果我們給學生以尊嚴、自由和健康反而會降低其學習的效果,這就說明我們所有的教育規(guī)律、學習科學都是胡說八道,最野蠻的管理才是最高明的。”
在這個背景下,我就特別向往蘇霍姆林斯基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shè)和營造的校園生活。請別說什么“國情不同”,無論國家與民族之間有多少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人性永遠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教育焉能例外?
難道中國的孩子就不能擁有那童話般的教育?所幸中國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不少學校通過教育改革,正盡量讓教育回歸正常,讓孩子們的校園生活充滿浪漫氣息。無論是在現(xiàn)代都市中的北京十一學校,還是在大山深處的廣元范家小學,或是許多新教育實驗學校,我都看到了這種希望。
其實,我們中國的教育也曾如童話般美麗。小時候,看過一部名叫《祖國的花朵》的電影,其中的插曲傳唱至今——
讓我們蕩起雙槳,
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
四周環(huán)繞著綠樹紅墻。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
我盼望,今天中國的孩子也能夠享受這樣溫馨浪漫的時光,能夠閉著眼睛感受“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相關(guān)鏈接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在低年級,從教學的最初步起,知識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詞,讓詞在兒童的意識里活起來,歡蹦亂跳,使詞成為兒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識的工具,這是多么重要啊。
寬容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dǎo)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其實,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奇特的音響。要是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語調(diào)。
(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