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卓
歷史學家羅素說:“一樁貌似單純的歷史事實,實際上包含著有一千零一樁更細小的事實。要把它們都說清楚,至少需要幾百頁大部頭的書。”不錯,宏大的歷史敘事固然重要,而真正能打動人的,還是那些溫暖的細節(jié),但讀史時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老子《道德經(jīng)》載:“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奔刺煜碌拇笫露际菑募毿〉牡胤揭徊讲叫纬傻?。而且俗語還說“四兩撥千斤”,意思是,用輕飄飄的四兩撥動千鈞的功夫是一種大智慧。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一些不起眼的細微末節(jié),有時會在無意間掀起劃時代的浪濤,就像我們常說的“蝴蝶效應”,這就是“歷史的細節(jié)”。
——題記
從蜀布邛杖識古道
讀過《史記·西南夷列傳》的人一定會對張騫通西域的傳奇故事耳熟能詳,這是中華一統(tǒng)史上極其重要的事件。現(xiàn)代法國著名漢學家、絲綢之路研究專家布樂努娃在其《絲綢之路》一書中評說:“中國史學家們認為,中原王朝與西域地區(qū)的外交和經(jīng)濟關系,在公元前2世紀時就開始存在了?!饔蚝芸赡苁怯芍膹堯q出使西域‘鑿空的。此事發(fā)生在漢代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這次出使的動機是戰(zhàn)略性的,即尋求與匈奴敵對部落首領結成軍事同盟,以從背后襲擊匈奴人。”這里說的“鑿空”是司馬遷的原話,意思是對未知領域的探險。
據(jù)確鑿的歷史記載,中國統(tǒng)一國家的源頭最早是夏朝。然而,夏朝的疆域只是后來大中國的一小部分。大約西起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今河南、山東和河北三省的交界處;而勢力范圍最多延伸到黃河南北,直至長江流域。這塊疆域史稱中原,又稱中土。歷史上,中國并非閉關鎖國。中原地區(qū)與西方諸國的交流一直通過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的河西走廊進行,這一條通道經(jīng)過甘肅通往新疆。當時,中原四周生活著與夏族聯(lián)系密切的所謂“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等民族。后來,在發(fā)展過程中中原演變出了春秋、戰(zhàn)國等相互紛爭的時期。至于對周邊的“四夷”,大多數(shù)中土人并不十分了然。公元前4世紀末葉,戰(zhàn)國七雄中的秦國滅了“南夷”和巴蜀兩國之后,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巴蜀徼外(塞外)西南蠻夷”的些許情況。不過,秦漢時期西南夷民族形成眾多的部落,政治上呈分散狀態(tài),其發(fā)展程度不一。尤其是現(xiàn)在的滇西一帶,因山川阻隔,云遮霧罩,中原王朝對所謂的“徼外”知之甚少。過去,漢朝想開通西南夷,雖然花費了不少錢財,但連一條道路也沒法開通,只好作罷。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里也只是一筆帶過,說這一帶“君長以什數(shù)”,具體情況十分模糊。漢初,王朝開始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執(zhí)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曾一度放棄秦代以來對西南夷地區(qū)的重視。因為,殘酷的現(xiàn)實使富有進取精神的漢朝一直遭遇到北方強敵匈奴的騷擾,對西南地區(qū)無暇顧及。匈奴常常以“南下牧馬”為名,乘機掠奪中原地區(qū)的人畜和財產(chǎn),往往使?jié)h王朝疲于抵御。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匈奴冒頓單于率領騎兵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高祖帶領30萬大軍迎戰(zhàn),結果被圍困七天七夜,援絕糧盡,險些喪命;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逼近漢朝腹地,燒殺搶虜,官民不得安生。因此,這種局面讓漢朝受夠了60多年的窩囊氣。直到公元前141年,16歲的劉徹登基,號武帝,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被譽為具有“雄才大略”的王者。即位之后,自前133年馬邑之戰(zhàn)起,他一改漢朝初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決心解決匈奴這個外患。從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對匈奴的戰(zhàn)爭,經(jīng)衛(wèi)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從西漢西北邊境上過來的威脅才暫時得到緩解。故歷史學家評價說:“漢武帝執(zhí)掌朝政時期的中國歷史,是一部西征的歷史,也是一部向西域擴張中原影響和中原向西部開放的歷史?!?/p>
在一次戰(zhàn)爭中,漢武帝從匈奴投降者的口供中獲悉,匈奴西面的小國大月氏,一直受匈奴的欺凌,嚴重到了互相之間有殺父之仇。漢武帝如獲至寶,他認定如果聯(lián)合了大月氏就會使匈奴腹背受敵。
為此,漢武帝多次派出通往西域大月氏的使者,但終因沿途阻力太大,大多無功而返。
漢武帝是下了決心就會百折不撓的王者,而且還是慧眼識珠的伯樂。在屢屢失察之后他居然發(fā)現(xiàn)了一位其貌平凡的張騫。
那么張騫是什么樣的人呢?
張騫原是陜西西南的城固縣人士,大約生于漢文帝(前179~前157年在位)的中后期,漢武帝時,張騫已經(jīng)30多歲,在皇宮擔任“郎”的職務,也就是皇帝的侍從,郎官平時負責守衛(wèi)宮殿門戶、皇帝外出時侍車騎這些雜事。雖然地位不高,但往往忠于職守整日待在宮中,“近水樓臺先得月”,成了最高統(tǒng)治者選拔人才的淵藪。
張騫年富力強,辦事靈光,鞍前馬后,很得皇上青睞。這位博學而睿智的非凡人才,曾獲得史家極高的贊譽。司馬遷在《大宛傳》里說他“鑿空(打通道路),以為質(誠信),外國由此信之”,說他“為人力強,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即他為人堅強有力量,心胸寬大,誠實可信,蠻夷之人都喜歡接近他。近人梁啟超則稱他為“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歷史學家翦伯贊評價:“張騫使中國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還有廣大的西方世界,從而開辟了中國史上政治和經(jīng)濟之新時代。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同時又是一員戰(zhàn)將,真可謂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
布樂努娃說:“張騫非常勇敢,體力過人,堅定而果斷,非常善于聯(lián)絡人,同時也非常熟悉匈奴人與西域的事態(tài)。漢朝為他調撥了99名隨從,大部分都是低級軍官或普通士卒,同時還有幾個很貧窮的人。這批人中,有個名叫甘父的人,非常善射。甘父實際上是被漢軍俘虜?shù)男倥?,最早曾被分派給山東的一名貴族堂邑氏為奴。后來被釋放并招募進漢軍中。外出西域時一直成了張騫非常忠誠和能干的助手?!?/p>
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受漢武帝派遣,肩負著聯(lián)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的政治使命,離開了京師長安(即今西安),踏上漫長的征途,向西進發(fā)。甘肅敦煌莫高窟第123號洞中有一幅壁畫,就是反映這次出使西域時張騫一行向漢武帝告別的場景。
不幸的是,當使團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南)出發(fā),將走入河西走廊時因為迷失方向被匈奴俘虜。張騫巧妙地與匈奴的陰謀手段周旋,雖然匈奴單于為籠絡他而配給他匈奴女為妻,但他還是留居11年后乘機逃脫。然而,在這場冒險的近百名參與者之中,僅有張騫及其妻子和對他忠誠不二的甘父,一個漢人和兩個匈奴人平安返歸長安。
回來后,張騫向漢武帝上表,敘述了他在驚險的行途中在西域親眼所見所聞的一切。他說:“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的南邊。這里的人們聚居一處,有城市集鎮(zhèn),但沒有大君長,往往在各個城鎮(zhèn)設置小君長。他們的軍隊十分軟弱,害怕打仗,因此最終被大月氏吞并。大夏人口多,大約有一百萬,他們善于做買賣,經(jīng)常到東南邊的身毒(印度)國經(jīng)商?!睆堯q最后說:“我在大夏時,看見市面上有邛竹杖、蜀布,便問當?shù)厝耍骸銈兪菑哪膬旱玫搅诉@些東西的?大夏國的人說:‘我們的商人到身毒國買回來的。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大約幾千里。我估計,大夏離漢朝一萬二千里,處于漢朝西南。身毒國又處于大夏東南幾千里,有蜀郡的產(chǎn)品,這就說明這個國家離蜀郡不遠?!?/p>
這席話使?jié)h武帝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并且不斷地插話詢問。事態(tài)終于超越了漢武帝的夢想,因為他原先只能想象中華帝國將來就會擴展到帕米爾和喀喇昆侖山一帶,而這些地區(qū)又是他一無所知的地界。張騫不經(jīng)意的信息,對于漢王朝的霸權顯得至關重要。張騫的這個話,為漢武帝打開了新世界許多不為人知的域外王國。
歷經(jīng)冒險與危險,張騫一行的返歸轟動了京城。人們?yōu)樗纛5挠^察力所折服,你看他能夠在陌生而琳瑯滿目的域外集市商品中發(fā)現(xiàn)并不起眼但有益和神奇的特產(chǎn)“蜀布”和“邛竹杖”,并且領悟到被人忽視的玄機,好生了得。因此,布樂努娃極致地評價說:“通過這一事實,我們對于張騫于今天成了全體中國人中最著名的民族大英雄之一,便不會感到驚奇了?!?/p>
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等出擊匈奴。張騫因在匈奴待了很久,熟悉情況,以校尉(副將軍)隨軍出征,結果大獲全勝。漢武帝曾破格封他為博望侯,意思是“廣博瞻望”的使者。
確實,對于中華帝國的偉業(yè)而言,邛竹杖和“蜀布”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歷史細節(jié),但其產(chǎn)生的歷史效應卻是劃時代的。邛竹杖按字面講,“邛”是古代四川境內的地名,與之相近的“筇”一般指當今四川省西昌市,亦作“筇竹”。所以學者認為邛竹由這里產(chǎn)生的?!罢取蹦??一般指拐杖,但歷史上還是信物的代稱,早期還是權位的象征,如祥云大波那漢代部落頭人木槨墓出土的鳥形杖首就是例證。另外的例證是史載的“漢節(jié)”,其主體是長八尺的竹竿,也是皇帝象征國家權力授予使臣的信物。不僅是漢廷派往匈奴等處的使者持節(jié),皇帝派往分封于各地諸侯王的使者同樣如此。使臣持節(jié),簡稱就是“使節(jié)”,延用至今。故作為漢武帝的使者,張騫不能不對邛竹杖產(chǎn)生敏感。
蜀布也是如此。蜀是四川的簡稱,是商代甲骨文“蜀”的古字形象有大眼睛的蟲子,本義指蛾蝶類的幼蟲。因蜀地擅于養(yǎng)蠶,故蜀錦名世。不過,張騫所稱的蜀布與蜀錦有別,所以不會產(chǎn)在蜀地。其實蜀布是四川商人從別處販來的商品,其出產(chǎn)地在蜀地相鄰的西南夷哀牢國,是此地最有特色的工藝特產(chǎn)。哀牢國物產(chǎn)富饒,其中以“哀牢布”為著,史稱“花布”或“白疊”“都布”(榻布、答布),即木棉布,是用木棉織成的潔白不污的布。這種布經(jīng)蜀賈轉手販運,在秦漢之際就已遠銷南亞和中東,被人稱為“東方一絕”。
當然蜀地特產(chǎn)絲綢也是一絕,這也引起張騫的注意。因此,人們同樣把張騫的名字與今天所說的“絲綢之路”聯(lián)系在一起,說他發(fā)現(xiàn)的是“南方絲綢之路”。
漢武帝還有一件改變中國歷史的事,這也是張騫引發(fā)的。在稟報西行時張騫說:“大夏離漢朝一萬二千里,處于漢朝西南。身毒國又處于大夏東南幾千里,有蜀郡的產(chǎn)品,這就說明大夏離蜀郡不遠了。如果出使大夏,想從羌人居住區(qū)經(jīng)過,則這里的地勢險要,羌人可能反抗;要是稍微向北走,就可能被匈奴俘獲。而從蜀地通過,則是直道、又沒有侵擾的民族。大宛和大夏、安息等都是大國,出產(chǎn)很多奇特物品,人民安居樂業(yè),與漢朝人的生活頗為相似,加上他們的軍隊軟弱,希望能獲取漢朝的財物。如果安撫了他們,用道義使他們歸屬大漢,那么就可以將漢朝的國土擴大萬里之廣,從而使?jié)h朝的聲威和恩德傳遍四海內外?!边@席話更加觸發(fā)起漢武帝的雄心,于是他決定封張騫太中大夫(相當于皇帝的首席顧問),令他從蜀郡和犍為郡派遣秘密行動的使者,繞開與匈奴的接觸分四路同時從成都出發(fā)去探討這條通往大夏的道路。結果,這一路使者遭遇到了強悍的“昆明族”阻撓,無法前行。據(jù)從滇池地區(qū)歸來的使者繪聲繪色地說:“如果一定要和他們對陣,那么強悍而又熟識水戰(zhàn)的昆明人,會將入侵者擊潰無疑。”于是,鐵了心的漢武帝下令在長安開鑿一個叫“昆明池”的人工湖,并修造有樓層的大型戰(zhàn)船,專供士兵操練水戰(zhàn)使用,這就是“漢習樓船”的典故。有趣的是,據(jù)說開鑿昆明池時,工匠深挖地層時發(fā)現(xiàn)下面有一層黑土。對此大家都疑惑不解,請教學者東方朔,東方朔也不明就里,說西域胡人會了解實情。直到后漢明帝時,一位西域僧人竺法蘭來洛陽。有人向他問起此事,他解釋說:“經(jīng)書上說,當年世界遭遇劫難毀滅時,大地遭受烈火的焚燒。這些灰就是劫火燒后的余燼?!薄敖佟笔欠鸾逃谜Z,佛教認為天地自形成到毀滅為一劫。后以此喻指巨大災難后的遺物,或指因兵火戰(zhàn)亂,也就是說出黑土意味著世事要發(fā)生巨大變化,可見漢武帝是先知先覺者,他早就估計勝利在望,故堅定了開發(fā)西南夷的決心。元封二年(前109年),他派將軍郭昌入滇,用經(jīng)過水戰(zhàn)訓練的水兵先征服滇池東北方面勞浸、靡莫等部落,然后舉大兵臨滇。滇人見大勢已去,不得不臣服于漢朝。從此,漢武帝先后在西南地區(qū)設置了四個郡,其中就有洱海周圍的葉榆縣。這一破天荒的舉措,為以后南詔的興起并建立統(tǒng)一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拓了中國統(tǒng)一的輝煌新時代,這標志著從此云南地區(qū)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
虎食六王的傳奇
“陳述歷史就是演繹故事”。南詔的出世是大理史冊上最為輝煌的一頁,這一頁中含有諸多的神話故事,其中哀牢夷的故事最為曲折有趣。唐竇滂的《云南別錄》是最早追溯了南詔根基的書。他說:“歸義(南詔王皮邏閣)之先,本哀牢地?!边@也就是后來常說的“南詔哀牢祖之”,即南詔是哀牢夷的后裔。
今洱海風情島上有當代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創(chuàng)作的沙壹姆像,所反映的就是哀牢人的九龍(九隆)神話。神話說:哀牢山有婦人名沙壹,常在水中捕魚。有一次,她不小心碰在一段沉木上,因此有感而孕,十月后生下十個男孩。又過了一段時間,水中那段沉木幻化成活生生的一條龍,并對沙壹說:“你為我生下的兒子在哪里?”話剛說完,沙壹身邊的九個兒子見到龍后,驚恐地逃走了。唯獨最小的孩子背龍而坐,龍父親切地?他的臉。沙壹所在地的人稱“背”為“九”,稱“坐”為“隆”,稱十子為“九隆”。很巧的是,哀牢山下有一對夫婦生下十個女兒,長大后,九隆兄弟各娶十女為妻。九隆之后,“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長期與外部世界隔絕,不知別有天地。
歷史上真實的哀牢國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發(fā)展而成的。哀牢部落九隆生活的時間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商、周之間,所轄區(qū)域很廣。隨著哀牢王國的形成和不斷擴大,國內雜居著許多種民族,而哀牢民族就不再單指原來的哀牢部族,而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內的所有“國民”。據(jù)有的史家推測,哀牢是巂、昆明的后裔,兩者是同一民族,只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而已。《華陽國志》說哀牢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其范圍大半與東漢所設全國第二大郡永昌郡轄地基本一致,即東起洱海區(qū)域,西止于伊洛佤底江,南達今西雙版納南境,北抵喜瑪拉雅山南麓,即《后漢書·西南夷傳》所說:“其稱邑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八百九十,人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但“未嘗交通中國”。
這種閉關鎖國、擁兵自固,有如夜郎自大的獨立王國的心態(tài),自然形成哀牢王國經(jīng)常欺凌“附塞夷”(周圍弱小鄰邦)的霸權。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年),不可一世、野心勃勃的哀牢王賢栗貿(mào)然派兵乘竹木筏南下,謀圖兼并依附永昌郡一個叫“鹿茤”的弱小部落。無奈行途中雷聲震動,天降暴雨,刮起南風,江水倒流,二百多里的江面大浪翻涌,竹筏沉入水中,造成數(shù)千士卒淹死。但賢栗并不死心,繼續(xù)派出六名小王率一萬多士卒強攻鹿茤。鹿茤王不得已迎戰(zhàn),將來犯的六名小王殺死。哀牢族的老人一起埋葬了他們的尸體,夜間老虎將六具尸體翻出來吃了,剩下的哀牢兵見狀倉惶退走。這件事讓賢栗十分惶恐,他突然醒悟,對老人們感嘆道:“我們哀牢人開拓邊土,自古如此。現(xiàn)在攻打鹿茤,卻遭到上天如此懲罰,是不是漢朝出了圣明的帝王?現(xiàn)在上天保佑他們,這不是神明又是什么?!苯ㄎ涠吣辏ü?1年),賢栗不得已率2770戶、17659名族人,向漢朝的越巂太守鄭鴻投降,請求歸附,年年朝貢。到了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本性不改,王類牢又忍不住攻打漢朝的邊縣博南,太守下令昆明夷鹵承與諸郡兵共同反擊。從此,哀牢衰微且不知下落,終至消亡。
綜觀哀牢歷史和南詔立國的傳說中神話故事的細節(jié),都共同反映一個天意的主題。
傳說,南詔第一位國王細奴邏是哀牢夷蒙苴篤的36世孫。有一天,星相師稟報中原王朝西南將有王者興起,他會統(tǒng)一各自為政的邊陲。于是皇帝命永昌太守到處尋找這個未知的王者。最終,在一個平民家找到。為了萬無一失,太守即刻讓家人將還在襁褓中的嬰兒藏在一條狗的懷中,偷偷送往洱海南邊的巍寶山避難。長大后,這孩子成為忠厚老實名叫細奴邏的躬耕農(nóng)夫,有一天,他因省嘴招待化作乞討老者的神僧,從而美德遠播。在洱海酋長張樂進求卜選繼任人的祭柱儀式上,一只神鳥突然落在細奴邏的肩上,從而被選中,并在砍石盟約后,成為西南大一統(tǒng)的南詔國開山祖。
從此,哀牢國消失,南詔國崛起,在西南廣闊的土地上細奴邏及其后繼者演出一場場波瀾壯闊、風云突起的變革,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在講述大理歷史時,總是突出那些輝煌的事件,對那些貌似不起眼的細枝末節(jié),總因屬“寒煙衰草”而棄之。然而諸如虎吃六王也好,神鳥傍肩也好,砍石盟約也好,都深刻地啟迪世人的深思:“天意難為?!边@就是在中華大一統(tǒng)過程中的時代潮流,誰也無法阻擋。一統(tǒng)是人們的共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樸素理念,它的表述就是天意。古代哲學家董仲舒說,人與天是相合的,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違背此天意,災害遲早都會發(fā)生,那是譴責與警告。如果一意孤行,不思悔改、不知敬畏,那么大禍必將臨頭?;⑹嘲Ю瘟醯奈⒀源罅x,就是如此的簡切明了。
“有船無車”的交通
1931年3月,美國作家《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游滇,他在《馬幫旅行》中有一段生動的游記:“十天以來,我就是沿著這條曲曲彎彎的羊腸小道,踏著無數(shù)馬蹄印和草鞋印,不停地走著、爬著、滑著,時而也可以騎著。我們已經(jīng)爬到整整六千、七千、八千英尺的高度了,甚至還要翻過埡口,又沿著陡坡而下,直下半英里、一英里,才來到一個范圍有限的峽谷。有時候整天都往上拔高,每走一英尺都是爬一步峻峭難登的陡坡。但是,僅僅在一個鐘頭的時間內,急促的下坡又使我們失去了已經(jīng)取得一行又一行像刀刃一樣的山脊。但是,極目遠望,矗立在前面的,仍然是一模一樣的屏障,一大片茫茫的峰巒把我們和遙遠的內陸文明隔絕開來了。我們已經(jīng)深入到中亞地區(qū)令人憂心忡忡的巍峨的山巒中來了。顯然,云南人最喜歡抄短路,只要有可能就挑最短的路走。從來不走迂回曲折的緩坡,從來不讓上坡的人能夠稍稍松一口氣。全部都是正面攻擊,直接從巖面爬上去,攀登高聳入云的頂峰,坡度有時達到四十五度。這里面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雨季一來道路就成為山洪的河床。等到秋天伊始馬幫踏上征途時,沒有多少蹤跡可以留下來。今天,大部分鋪過石板的道路,石頭已經(jīng)破損,往往是石片口子鋒利的一面朝上,所以每走一步路,都有可能扭傷或擦破腳踝。在根本沒鋪過路面的地方,路上有許多坑坑洼洼,這是因為馬往往總是踏同一個地方而造成的,有的窟窿有一英尺深,這種路云南人叫做‘梯子路,意思是說,走這樣的路,就仿佛‘爬樓梯一樣?!?/p>
早在斯諾之前1200多年的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右武將軍梁建方將出兵西洱河的見聞寫了一份被后人稱為《西洱河風土記》的報告給王朝,稱:“西洱河地區(qū)有數(shù)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沒有大的君長,有數(shù)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jù)山川,不相役屬。這里出產(chǎn)的五谷雜糧與中原相同,人們所說的語言雖然與內地略有差異,不過大致能與漢人相通話。他們能養(yǎng)殖早蠶和放牧六畜,并會織染布料?!弊詈?,他特地寫道:“這里的交通情況是‘有船無車?!?/p>
“有船無車”,這充分表述了西洱河地區(qū)因地制宜的出行特點。山高路遠,當然不能行車,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滇緬公路草創(chuàng)之前斯諾所描述滇西行的艱難險阻。
人際交往離不開行路,故孫中山曾說:“路乃文明之母。”古代行路除用腳力之外,通常是搭車或乘船。民族學家普遍認為,西洱河地區(qū)的河蠻大多都是白族的先民,因此可以根據(jù)白族人對車船的稱呼,大致斷定這一地區(qū)車船的歷史。據(jù)《正字通》釋,船早稱“彝”,源于周禮祭祀,祭品裝在彝器里,而船像“彝”,故以象形命名船曰“彝”,今白語稱船為“彝”,白語稱車為“居”,《說文解字注》:稱“自漢以來,車始有‘居音”。因此,可以推定西洱河了解“車”晚于使用船。近年,在5000多年歷史的洱海銀梭島遺址出土的陶船模型亦可知西洱河地區(qū)早已有船的證據(jù)。
歷史上,西洱河地區(qū)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幾個著名的典故,講述了這里的航運史:一是漢武帝為打通古道,在皇都“漢習樓船”的事;二是唐天寶十三年(754年),唐玄宗企圖征服南詔,派遣唐將李宓在洱海東岸修造戰(zhàn)船的事;三是13世紀忽必烈“元跨革囊”的典故。
1922年,美國學者洛克到麗江乘的就是革囊。他在《中國西南納西王國》一書中寫道:“在金沙江的優(yōu)羅渡口,納西泅渡者脫去衣服,把羊皮革囊用吊帶綁在他們的臀部,像穿褲子一樣套上去。他們用一只手提著羊皮革囊的頸部,將其對著嘴吹氣,這樣容易把它吹脹。這種皮筏是由8張羊皮革囊綁在幾根棍子上制成的。過渡時,行人俯臥在皮囊上,每次能渡一個人和一口箱子。馬和騾子只能游泳過去,但必須由綁著皮囊的一個或兩個人牽著過江。”在這里,革囊就是一種地道的船。
洱海航運因受水下地形及風向的影響,船只全靠自然風力、人力撐劃或人力拉牽,船民稱之為“看風行船”,速度低且勞動強度大,發(fā)展緩慢。直到1949年,洱海里還沒有一艘機帆船,僅有木船157艘,總噸位942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洱海航運和捕撈事業(yè)的發(fā)展,機動船舶修造有了長足發(fā)展。
使用船作為交通工具,只能在有水的地方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有行船的局限性。云南尤其是滇西,山地連綿,“橫斷山路難行”。因此,無法行車,在“有船無車”的古代,這里的陸地交通就主要靠被稱作“山地之舟”的馬匹。
歷史上,大理馬早就馳名在外。成書于公元九世紀唐咸通年樊綽至云南的實錄《云南志·云南管內物產(chǎn)》載:“馬出越賧川東面一帶。”《新唐書·南詔傳》亦載:“越賧之西產(chǎn)善馬,世稱越賧駿?!彼畏冻纱蟆豆鸷S莺庵尽份d:“蠻馬出西南諸番,大理馬為西南番之最?!痹劫y馬、大理馬都是當時滇馬的別稱。那么,為什么大理馬會聞名于世?
大理馬是中國云南西南地區(qū)著名的古老馬種,原泛指古南詔、大理一帶的馬種為役用型品種,多用于馱載和乘騎。大理馬主要分布在大理州的山區(qū)、半山區(qū)和部分壩區(qū),集中分布在云南省西部橫斷山系東緣地區(qū)的鶴慶、劍川、大理、洱源、賓川等縣市,以及漾濞、巍山、云龍、永平、南澗、祥云、彌渡等縣的橫斷山脈縱向平行的峽谷區(qū),分布區(qū)具有寒、溫、熱三種氣候類型。而且這些地方地形復雜多變,各地所產(chǎn)的類群有耐高海拔寒冷和低海拔溫熱的特點。冬春旱季,山草枯黃,纖維粗硬,馬匹完全靠自由采食過冬,形成滇馬耐寒、耐粗飼、適應性強的特性,馬匹進行舍飼、白天牽牧或系牧。在這樣降雨稀少、草場狹窄、植被稀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自然培育成耐苦耐勞、輕便靈活、善于攀登、具有馱乘兼?zhèn)涞膬?yōu)良性能,以馱載能力持久見稱的小型馱用種群??傊@種馬體質結實,體格短小,結構勻稱。頭略重,額寬或微凸,鼻平直、頸短、髻甲低平、胸寬深、肋拱圓、背腰平、腹圓而微收、尻短斜;四肢干燥,關節(jié)堅強明顯,肌腱發(fā)育良好,后肢微呈刀狀,蹄質堅固。鬃、鬣、尾毛均發(fā)達。公馬馱重60~100公斤,母馬馱重40~60公斤。成年公馬平均體高112.6厘米,成年母馬平均體高110.7厘米。 日行30公里,可連續(xù)使役半月以上。乘騎一般日行45公里。《南中雜志》載:“滇中之馬,質小而蹄健,上高山,履危徑,雖數(shù)十里而不知喘汗,以生長山谷也。”
宋代,“茶馬互市”(以內地出產(chǎn)的茶葉換取滇境的馬匹)是大理國與中原王朝經(jīng)濟交流的主要內容。大理馬品種優(yōu)良,可與西北馬媲美,北宋在成都設茶馬司,所購的主要就是大理馬。南渡以后,中原斷了西北馬的來路,因而大理國成為補充騎兵坐騎的主要來源。傳說宋朝岳飛與金兵交戰(zhàn)過程中,大理馬曾起過相當大的作用。通過橫山寨等博易場輸往內地的大理馬,每年多者四五千匹,少者也達三五百匹,成為邊貿(mào)的重頭戲。
在云南境內使用馬的創(chuàng)舉就是一種特殊經(jīng)濟組織的形式,這就是馬幫。雖然這是當時落后社會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但卻是世界交通史上獨創(chuàng)的運輸形式,蘊藏著無窮的推動力。它的大規(guī)模出現(xiàn),是一縷文明之光。有了馬幫,關山阻隔的人群之間的交往得到了空前的擴展,峻嶺險川分割的封閉地域被開啟。因此,美國人愛爾烏德說過:“馬之畜牧,其影響于世界的原始文化,很相似于汽車發(fā)明之影響于我們現(xiàn)代的文化?!庇辛笋R幫才會有近年被炒得沸沸揚揚但提法并不準確的“茶馬古道”。
如今大規(guī)模的馬幫已經(jīng)消失,但在現(xiàn)代交通的死角,農(nóng)民還是使用馬力運輸。埃德加·斯諾在他在《馬幫旅行》一書中還有一段生動的記述:“實際上,現(xiàn)在在云南修筑公路還沒有必要,因為全省只有5部汽車,其中3部是戰(zhàn)前老型號的破車,全部為政府所有。盡管如此,這幾輛公共汽車還維持了從云南府到安寧州之間20英里的交通運輸?!庇谑?,斯諾西行的秘境旅行就一直依靠馬幫的幫助。他激動地寫道:“馬幫,一個令人心醉的字眼,蘊藏著神秘,蘊藏著不可知的推動力?!?0世紀40年代,俄國人顧彼得來麗江,他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寫道:“我們的馬幫又彎彎曲曲行進在綠色的田野里,向著有森林的高山進發(fā),道路變得狹窄而擁擠。我們在不知不覺地然而穩(wěn)步地向上爬,空氣變得涼爽而清馨。馬幫頭開始敲鑼,聲音深沉地響在山谷中回蕩。行進中,馬鑼是不可少的,因為以馬幫行進的速度而論,如果沒有警告,兩隊馬幫相遇在一起,那將是一場大災難。”
馬幫的存在和運作,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從而構成了一個極為特殊的社會群體。在驛道上磨得光亮的石板上有無數(shù)深淺不一的馬蹄,足見馬幫來往之多之久。據(jù)記載,清道光年間,大理銀橋塔橋村“五福號”的馬幫從下關出發(fā),前面的已經(jīng)到了40里外的家里解馱,后續(xù)的最后馬幫還沒有啟程。
開初,作為人力背運的一種補充形式,馬運只是一家一戶的個體行為,隨著社會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若干戶逐漸搭幫結伙組成馬幫。馬運戶一般僅有3至5匹馬,多作短途運輸,而馬幫則中型的有幾十匹馬,大型的有一、二百匹馬,多則上千匹馬,多為商運。像大理銀橋的馬幫趕起來浩浩蕩蕩,馬蹄聲噠噠、鑼聲咚咚,聲勢壯觀。
馬幫組織嚴密,有大鍋頭、二鍋頭和管事等頭領,有分配制度和行動紀律以及獎懲辦法。他們像現(xiàn)代運輸組織愛護汽車一樣,對騾馬百般護養(yǎng)。有一首云南民歌對走在前面的頭騾和二騾有這樣的描繪:“頭騾打扮玻璃鏡,千珠穿滿馬套頭,一朵紅櫻遮吃口,腦門心上扎繡球;二騾打扮掛銀鈴,兩朵纓花飄耳根,紅彩一匹一丈六,飄飄灑灑走人前?!鳖^騾頭戴紅纓、頂一簇火紅的牦牛尾巴、脖掛兩顆大響鈴,花籠套正中鑲有一面圓形“照妖鏡”,前胸兩邊掛一簇紅纓叫“前超”,后腿兩邊也掛一簇紅纓叫“墜腿”。鞍心架梁一般插有一面錦旗,旗上繡馬幫的代號。二騾又稱追騾,脖上掛的一串小的銅鈴,一般有18顆?!吧介g鈴響馬幫來”,當由成百上千的馬匹組成的馬幫行進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時,“咚咚”铓鑼聲與“噠噠”馬蹄聲和著趕馬人時起時落的調子聲,浩浩蕩蕩,這是何等壯觀的風景線。尤其是那首云南民歌《趕馬調》膾炙人口、悠遠情深:
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囡莫給趕馬人,
他三十晚上討媳婦,初一初二就出門,
你要出門莫討我,若要討我莫出門,
我討你差下一番賬,不走夷方賬不清,
你家三代祖公差下的連根賬,一個名聲拿我背,
我家三代祖公沒有差下連根賬,為討小妹賬差著,
我勸你夷方路上你莫去,把田地賣掉把賬還清,
我家的田地我不賣,我大哥二哥要盤呢,
我家白銀差下幾十兩,差下的銅錢數(shù)不清,
我勸你夷方路上你莫去,我紡線織布把賬還清,
你紡線不夠我鹽巴錢,織布不夠我打油點,
我石頭瓦喳勸亡掉,我冷水勸了會點燈,
我石頭勸嘍有口面,唯有我小小丈夫勸不依,
你要去要去我搭你去,燒燒煮煮也要人,
你大人說出娃娃話,哪個出門帶婆娘,
你要去要去我搭你去,補補連連也要人,
我出門只有帶朋友,哪有出門帶老婆,
我叫你一聲隔壁親大嫂,請你幫我勸勸她,
勸她要燒干柴上山砍,要吃涼水找井挑,
我勸你夷方路上莫去嘍,夷方路上瘴氣大,
瘴氣它大由它大,我有蛤蟆治療它,
我頭騾要配白馬引中雪蓋頂,二騾要配花棚棚,
三騾要配喜鵲青,四騾要配四腳花,
前所街把騾馬配好掉,又到馬街配鞍架,
我家織土布賣幾件,家鄉(xiāng)的瓜條也賣上,
賓居辣子買兩馱,永白瓷碗辦一雙,
我的貨草辦好嘍,我要去嘍(莫要去嘍),
凈紅繞子你帶去,去到夷方做號頭,
我叫你打馬莫把石頭打,石頭打馬馬會驚,
你莫說嘍來莫說嘍,我呢頭騾去嘮嘍,
頭騾它去由它去,去到坡頭它站著,
你長說短說莫說嘍,我呢二騾去嘮嘍,
二騾它去由它去,去到坡腳它站著,
你莫哭嘍來莫哭嘍,我呢三騾去嘮嘍,
三騾它去由它去,去到彎子它站著,
我站在龍頭望四方,望著小郎去夷方,
他高樓大廈不得在,架子底下把身安,
石頭就是花花枕,草皮就是絲綠氈,
他頭發(fā)棵里升露水,草帽頂上下白霜,
三個石頭搭眼灶,就地挖坑做臉盆,
請問趕馬哥來趕馬哥,給見我呢親丈夫,
你家丈夫咋個樣,你看說來我聽聽,
他頭上的繞子有面篩大,士林布衣裳有好幾件,
別人的紐子朝右扣,他呢紐子左扣著,
你的丈夫我認得,搭我同鍋吃了三頓飯,同床睡了三晚上,
他思茅得病普洱死,尸魂落在九龍江。
另一首納西族《盼馬幫》,情真意切:
早早晚晚
晨晨暮暮
我望著你走過的那條山道
也許你正在翻越山巔了
在漫長的山間壩里
我正找尋最青最嫩的那棵草
記得你的頭騾掛著串鈴
記得你的二騾系著串鈴
當鈴聲飄到我的耳邊
我就背著青嫩的草籃
等待在馬店門前
20世紀50年代拍攝的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和2010年錄制的同名電視連續(xù)劇插曲,把趕馬人的鄉(xiāng)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清清河水流不完,鮮花開滿山。
重重青山望不斷,馬幫行路難。
太陽升起,白云散開。
山間鈴響馬幫來。
——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插曲
多少人到過這個地方
世世代代講述著過往
恍惚中
我又回到了故鄉(xiāng)
又一次
聽到了馬幫鈴兒的聲響
多少人到過這片山川
祖祖輩輩留下的期盼
等待中
已山花爛漫芬芳
一串串
馬鈴聲又在山谷中回蕩
一條路帶來了希望
一條路撐起了天堂
想問這條路到底有多長
究竟穿越了多少時光
這條路馱起了風霜
這條路乘載了滄桑
古往今來
依舊人來人往
更多故事
就在路延伸的前方
——電視劇《山間鈴響馬幫來》片尾曲
其實馬幫只是比人背先進一些,并不像文藝作品里描寫的那樣浪漫。趕馬人長年累月與窮山惡水打交道,伴隨他們的是默默無聞的馬群,以地為席,以天為幕。長途跋涉不說,還常常遭遇盜匪的侵擾,甚至有性命之虞。但馬幫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頑強樂觀地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出文明之光,這種價值卻是不容低估的。
兩個垂暮老人的樂池
近年出版的《古今詩人詠大理》一書,收錄了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劉灣、白居易等有關戰(zhàn)爭的詩篇。其中有“渡瀘及五月,將赴云南征”“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蒼天滿愁云,白骨積空壘。哀哀云南行,十萬同已矣”“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這些詩句所描述的都是血淋淋的慘景。不言而喻,這場戰(zhàn)爭就是發(fā)生在洱海邊的天寶戰(zhàn)爭,這么多的大腕詩人發(fā)聲,足見其在歷史上的影響。
上世紀70年代成書的美國學者查爾斯的《南詔國與唐代的西南邊疆》說:“唐朝在將近三個世紀的統(tǒng)治時里,四周威脅最大的是吐蕃?!?/p>
為了防御吐蕃的騷擾,唐王朝竭盡能事拉攏安撫南詔,終致馴虎坐大難羈,加上糊涂天子唐玄宗偏聽偏信,引發(fā)了這場“白日晦景,紅塵翳天,血流成河,積尸雍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從而震驚朝野的戰(zhàn)爭,最終南詔以不得已叛唐為由臣服吐蕃。事情的結局是:南詔與吐蕃如沙泥一般結在一起。但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人們,只有共同的文化基礎,才能結成永久同盟;否則,就像沙泥一樣不能和牢?!赌显t野史》說:“異牟尋、尋閣勸二世事唐唯謹?!笔份d:“異牟尋有智數(shù),善撫其眾,頗知書。”而有深厚中華涵養(yǎng)的唐地被俘縣令鄭回,長期作為南詔王室的家庭教師,鳳伽異、異牟尋皆師事之。經(jīng)過40多年疙疙瘩瘩的結盟之后,萬事俱備,南詔背離吐蕃歸唐已經(jīng)瓜熟蒂落。唐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暗中聯(lián)絡,招撫南詔,又有鄭回的一句肺腑之言激發(fā)了異牟尋的意志,雙方默契。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10月26日,韋皋派遣的判官崔佐時到達南詔王都陽苴咩城。提前10天,即15日,異牟尋就已經(jīng)派遣曹長段南羅各同倫判官趙伽寬等九人與清平官尹輔酋及親信李羅札率領二十匹大馬到安寧迎接唐朝使者,由子弟羽儀六人沿途視事。唐使到來時,又派安寧城使段伽諾出步軍二百人、馬軍一百人夾道排立,帶甲馬六十隊引前,步槍五百人隨后,離城五十里迎候。19日到曲驛(今楚雄),鎮(zhèn)守使楊盛派出馬軍一百三十隊、步軍一百七十隊,夾道排立,帶甲馬二百人引前,步槍三百人隨后,到驛外10里迎接。21日過欠舍川(今南華縣地),首領父老百余人、蠻夷百姓數(shù)千人,路旁羅列而拜,馬上送酒,云南節(jié)度帶50匹馬來迎接。23日到達云南城(今祥云)。節(jié)度蒙酋物帶馬軍一百隊、步軍三百人,夾道排立,帶甲馬一十隊引前,步槍五百人隨后,到城外10里迎候;門前父老二百多人、吐蕃封王數(shù)人,在路迎拜,這一天前來迎接的還有南詔使大軍將兼戶曹長王各苴。24日使節(jié)到達白崖城,城使尹磋遷出動馬軍一百隊、步軍二百隊,夾路排立,引馬六十匹、步槍五百人,離城五里迎候;同時,南詔派大軍將李鳳嵐帶細馬一千匹并伎樂來迎。到了渠斂趙(今鳳儀),中路客館館前父老二百余人、百姓五六十人,路迎馬前;大軍將喻于儉派出馬步軍三百隊夾路排立,引馬60匹、步槍三百人,離城五里迎候;南詔妹李波羅諾率細馬10匹來迎接。當天,唐使者入往龍尾城客館,異牟尋的皇叔阿思率大馬二百匹來迎。26日,唐使路過太和城,異牟尋堂兄弟蒙細羅勿與清平官李異傍、大軍將李千傍等帶細馬60匹前來迎接,夾路馬步軍排隊20多里。南詔王異牟尋穿金甲、披虎皮、執(zhí)雙鐸鞘到陽苴咩城外五里迎接,隊伍中先有大象21頭在前,接著馬軍隊、伎樂隊,最后則是手持斧鉞的兵士;皇子蒙閣勸在傍,步槍千余人隨后,在馬上拱手行禮。如此蔚為壯觀的歡迎儀式,足足延續(xù)熱鬧了半個月,沿途兩百多里人頭涌動,可謂盛況空前。
這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歸唐儀式“蒼山會盟”在點蒼麓陽苴咩城隆重舉行,南詔王異牟尋及清平官以下,各具儀禮,面北序立;宣慰使東向立,宣敕書,讀冊文訖。緊接著異牟尋離位接受唐朝冊封,并受貞元十年歷。這一天,異牟尋舉行了隆重的慶功儀式。割牲祭祀時,異牟尋指著裝祭祀肉用的兩個銀平脫馬頭盤說:“這是天寶初年先人任鴻臚少卿宿衛(wèi)時,開元皇帝所賜。至今,這個寶藏我們一直珍藏著不敢動用。”然后,他轉身指著樂池里伎樂中的一位吹笛老人和一位唱歌的老婦人動情地感嘆道:“當年先人覲見開元皇帝,皇帝賜給他胡部龜茲音聲各兩部并隨派相關樂隊。如今樂隊成員大多已經(jīng)死亡零落,就只剩下這兩位年逾七十的老者了。”這段說詞,感人肺腑,令眾人撫今追昔感慨萬端!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對這個感人至深富有人情的細節(jié),長期以來卻被有關南詔歸唐的歷史和藝術所忽視,有的甚至忽略不記,有的輕描淡寫冷冰冰地一筆帶過。
就身世而言,在這長達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里,風燭殘年留下來的老人是如何度過這漫長歲月,這本來就是一出曲折傳奇富有人性的悲?。核麄兊脑庥鍪怯褂闺[居市井、默默遁入空門,還是賣藝流落街頭呢?
天寶四年(745年)皮邏閣派遣他的孫子鳳伽異朝貢長安,入朝宿衛(wèi)(擔任警衛(wèi))。唐玄宗授給鳳伽異鴻臚少卿(官名,鴻臚寺的副主官,主要掌朝會儀節(jié)等)、嫁予宗室女子,同時賜給南詔一部龜茲樂,這兩位不幸的暮年老者即此次隨樂團來南詔的樂工之一。
唐玄宗將異國音樂賜給南詔是有用心良苦深義的。在儒家的禮儀文化體系中,禮與樂相輔相成,兩者的關系形同天地?!抖Y記·樂記》中說:“樂以天作,禮以地制?!倍Y樂結合就是天地萬物秩序的體現(xiàn)。可以說,沒有樂的禮不是禮,沒有禮的樂不是樂。唐玄宗的這部“龜茲樂”則有更深的意圖,那就是要加強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
在這種背景之下,這批來到異國他鄉(xiāng)的花季少年,就是兩國友好的文化使者,其身價當然非同小可,無異于天之驕子,顯得何等光鮮和榮耀。
那時,他們純真活潑、無憂無慮,在格外蔚藍天空下的云貴高原上,活躍在洱海邊的文化樂土中,顯得幸運無比。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六年后的天寶十年,一聲驚雷,令人們萬萬意想不到的災難從天而降,猝不及防地毀滅了他們純真的使命和信念,這就是讓他們刻骨銘心、心花破碎的“天寶之戰(zhàn)”。有人說這是“糊涂天子”偏聽偏信奸臣的挑撥,有人說因為南詔背信棄義而坐大難羈,有人又說是南詔“不得已叛唐”。為什么如此,少年們從來未曾想過,也無法理解,總之,從此他們的命運徹底改變了。
從閃電突發(fā)而來的這一天起,樂工們如同驚弓之鳥戰(zhàn)戰(zhàn)兢兢,惶惶不可終日。滿街都是強悍兇猛的吐蕃士兵,一不留神就會遭遇他們的侮辱。最令樂工們恐怖而刻骨銘心的是天寶十三年(754年)六月的鏖戰(zhàn),那一天氣急敗壞的唐將李宓想決一死戰(zhàn)。閣羅鳳暗中讓人在西洱河上架了一座朽木吊橋,當李宓騎馬在橋上聲嘶力竭對罵閣羅鳳時,突然落入水中而亡,南詔軍乘勝追殺殘兵,唐軍全被殲于戰(zhàn)街(即今天寶街),二萬多首級使西洱河為之阻塞。白居易的《兵車行》寫到“古來白骨無人收”,然而南詔卻有忠心而不忘禮義,收“亡將等尸,祭而葬之”?!赌显t德化碑》說:“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忘大禮?!边@段經(jīng)歷,使兩位樂工銘記終生。
試問,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防不勝防的生死情節(jié),我們歷史學家的真實原則在哪里?藝術家的想象空間又在哪里?這里蘊含著無窮的令人深思的人性!
對于邊疆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歷史學家曾經(jīng)概括:“文化認同,中華一統(tǒng),華夷無間?!贝_實如此,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基石。這就是為什么過了漫長的40多年歲月,南詔最終還是與唐朝重歸于好的原因。對于南詔和吐蕃之間當時和好的粘合劑遠沒有與唐朝的牢靠,根源就是吐蕃和南詔二者之間的文化差異甚遠,即如鄭回對異牟尋的告誡:“中國有禮義,少求責,非若吐蕃婪刻無極也。”這句話,正契合異牟尋之心。民族認同,就是尋求文化的相互交流契合,在先進文化潛移默化中得到共識,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這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xù)的精神支柱。按當代學者所說:“大理國文化是云南文化的交流和整合,即洱海區(qū)域土著文明向東發(fā)展與華夏文明向西傳播互相碰撞的產(chǎn)物。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文化是在中原儒家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影響下以各民族創(chuàng)造出來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它成了中華民族牢固的粘合劑?!?/p>
《南詔德化碑》上特別闡明南詔建國以來一直按照唐朝“修文習武”“闡三教,賓四門”“通三才而制禮”思想,把中華傳統(tǒng)的儒學作為治國的方略。直至歸唐前夕,異牟尋在給韋皋寫的信上就曾強調:“曾祖有寵先帝,后嗣率蒙襲王,人知禮樂,本唐風化?!薄靶尬牧曃洹保址Q“修文敦武”,即修習文章,踏實演練武藝,這是儒家一直重視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功,故古代科舉中設有文進士和武進士科;“闡三教”,即深刻地理解儒、釋、道三教的真諦;“賓四門”,語出《史記》,賓于四門是說賓客(有才能的門徒)都在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名黃歇等四賢士的門下,即網(wǎng)羅重視人才。對這些理念的契合,也就是文化認同。
還有,中華文化的精髓極其重視禮樂,禮就是指各種禮節(jié)規(guī)范,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中華“禮樂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諧為代表,其中“樂”的精神是以天地自然的秩序為基礎的?!昂椭C”(樂的精神),能生化萬物。尤其是樂最能激發(fā)起人們的情感、想象,將人們從日常生活境地導引入與神溝通的幻想世界。樂舞首要的是作為祭祀天神、地壇、山川、四望、先妣、先祖的儀式。故古人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樂記》釋音時說:“歌之所從出也。歌者,所以補言之不足也。”
這就是唐廷賜南詔樂隊,以及異牟尋在復歸唐儀式上動情地介紹兩位老年樂工的真諦,細節(jié)不細!
編輯手記:
大理因為美麗的自然風光馳名中外,而大理的人文歷史同樣值得每位大理人自豪。從劍川海門口遺址、祥云大波那木槨銅棺墓遺址、大理銀梭島遺址等遺存可以看出大理先民的勞動成果和智慧。地理位置和政治上的機緣巧合,使大理如同西域一樣,自始至終是中原王朝關注的地方。橫斷山脈是亞洲東部與西南部的天然隔斷,大理又處于這個天然隔斷中少有的交通要沖位置,中原王朝如果想擴展自身的影響力,必然繞不開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發(fā)生的沖突和交流,也促使大理地區(qū)在很早的時期就接受了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也以此為原點,將影響力繼續(xù)向外擴展。云南以及大理地區(qū)上所產(chǎn)生的文明和政權的歷史貢獻,不僅在于融合了中原文化,還在于當中原文化在擴張影響力的時候,它們并沒有加以阻止。
本文順著時間的線索,從政權交替、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變遷等方面,將大理、云南從古至今的歷史進行了梳理,相信讀者在閱讀后,會對大理甚至云南的歷史文化形成比較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