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山
武術(shù)的站樁可增氣增力,有的樁法具有極強的技擊寓意。本文將以大成拳的矛盾樁為例,以剖析由定態(tài)的站樁如何衍變?yōu)閯討B(tài)的技擊妙法。矛盾樁特有的間架結(jié)構(gòu)既利于勁力的培養(yǎng),又蘊藏著有效的搏擊特征,前手為盾用于防守,后手為矛用于出擊。當勁力的蓄積達到一定程度后,可進行攻防應用的訓練,此種訓練就是將定態(tài)的樁逐漸演化為動態(tài)的實用形式。后手的矛通常有四種出擊方式。
以圈捶出擊:所謂圈捶即拳由身側(cè)以拋物線的形式向前上方擊出。先站成左式的起始態(tài):左手為空握拳置于胸前約15厘米距離,右手為空握拳置于身側(cè)。左臂以“盾”掤出,左拳至頭部左前方約25厘米距離;右拳的“矛”以圈捶之勢由體側(cè)向前上方拋出。此后,肢體各部恢復至原位,再做第二個盾掤矛擊的動作(圖1、2、3)。
左右交替練習,右圈捶擊出后,左拳落至體側(cè),右拳回拉;在上身右轉(zhuǎn)、右臂的“盾”掤出之際,左拳的“矛”以圈捶擊出(圖 4、5)。此后再進行左盾右矛的圈捶練習。如此循環(huán)練習。
以炮拳出擊:之所以稱之炮拳,意即所擊之拳如重炮發(fā)出。其練法與擊出圈捶類同,不同之處是矛以炮拳的方式打出。先保持左式的起始態(tài),上身左轉(zhuǎn),與此同時,左臂以“盾”之勢向左上方掤出,右拳的“矛”以炮拳之勢向前擊出,拳高略低于頭,拳心向下。此動完成后,兩拳向右下方回歸原位,再擊出第二個炮拳(圖6、7、8)。
左右交替練習,右炮拳擊出后,左拳下落至體側(cè),右拳回拉至胸前約15厘米距離,然后,在上身右轉(zhuǎn)的同時,右臂以“盾”之勢向右上方掤出,右拳至頭部右前方約25厘米距離;左拳的“矛”則以炮拳之勢向前擊出,拳高略低于頭,拳心向下(圖9、10)。此后,再使左拳回拉,右拳下落,如此反復練習。
以鉆拳出擊:所謂鉆拳,就是所擊之拳如鉆頭鉆出。具體方法為:擊出的拳由體側(cè)邊外旋邊向前上方打出,其目標是對方咽喉或下頜。方法和炮拳的出擊基本類同。
在起始態(tài)的前提下,左臂以“盾”之勢向左上方掤出,同時,右臂邊外旋邊使右拳的“矛”以鉆拳之勢向前上方擊出,拳心向上。當兩臂兩拳恢復至起始狀態(tài)后,再重復下一個練習(圖11、12、13)。
左右交替練習,右鉆拳擊出后,左拳落至體側(cè),右拳回拉;隨著上身的右轉(zhuǎn)使右臂的“盾”掤出,左拳的“矛”以鉆拳擊出,拳心向上(圖14、15)。此后循環(huán)操作即可。
以崩拳出擊:崩拳屬于低位拳法,它是由體側(cè)直線向前擊出,拳眼向上。所擊之拳要以整體之力,拳擊之處如山崩地裂之威猛。此種練法的前臂為盾,后手的崩拳為矛。
先站成起始態(tài),上身稍向左轉(zhuǎn),使左臂的“盾”掤出,在整體力的驅(qū)動下,右拳的“矛”以崩拳之勢向前擊出,拳眼向上。隨之,上肢恢復原位,再重復下一個左盾后矛的崩拳練習(圖 16、17、18)。
交替練習,右崩拳擊出后,左拳落至體側(cè),右拳回拉;上身右轉(zhuǎn),右臂“盾”掤出,同時,左拳的“矛”則以崩拳擊出,拳眼向上(圖19、20)。此后左右交替練習。
以上的“矛”是以炮、圈、鉆、崩四種拳法出現(xiàn)的。但實際上,擊出的“矛”可為任一技法招式。這體現(xiàn)了矛的多變性。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