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堯飛 葉節(jié)
摘要: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微”思想潤物無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能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研究的“微”思想只局限于科學教學中的微查、微做、微評、微看。
關(guān)鍵詞:“微”思想? ?核心素養(yǎng)? ?專業(yè)發(fā)展
在現(xiàn)行的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很多教師采用的還是科學知識的講解與觀念的灌輸。這種教學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滿足不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導致教師無法關(guān)注每個學生,細節(jié)問題往往會一帶而過,從而影響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這說明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應占據(jù)課堂的主體地位。只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多思考才能保證教學的質(zhì)量,才能發(fā)揮教育的價值。因此,在課前、課中、課后,教師應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使用教學中的“微”思想,不但可以有效解決教師分身乏術(shù)的困境,還可以讓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長,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
一、微查
(一)查預習、查作業(yè)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提出,有兩個因素影響著學生學習的過程,“預期”和“執(zhí)行監(jiān)控”(元認知),它們共同發(fā)揮著激活和調(diào)節(jié)信息流程的功能。學生在學習后如果抱有期望,那么這種期望反過來會影響他如何感知外部的刺激,如何編碼便于記憶。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關(guān)注學情,從而以學定教。把握學情的策略之一是檢查預習作業(yè),雖然進行預習檢查既費時又費力,但如果不檢查,就會引起學生的惰性。因此,可以采取小范圍微查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公開課“根的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之前,布置預習任務:(1)觀察身邊植物的根。(2)復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詢問部分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引入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學案中畫出熟悉的根。再投影學生的畫圖結(jié)果,進行必要的評價,根據(jù)學生所畫的根來講解根的不同形態(tài)。因為課前小范圍檢查過學生的預習作業(yè),所以學生能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積極作圖,從而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另外,在根尖結(jié)構(gòu)的教學中,要用顯微鏡觀察,通過預習,抽樣微查,能使教學過程更加流暢。
(二)選典型代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成資源,教師如果檢查和利用這些資源,就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既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gòu)認知,對信息的處理過程比較深入,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遷移,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三)隨堂抽查
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課堂練習,判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補救措施。但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對所有學生的情況進行檢查,此時可以抽取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檢查。例如,在鞏固練習時,可以選擇典型的教例進行講授,了解學情。學完新課后,教師指導學生把練習中的錯題摘錄到“錯題庫”中,定期翻閱,從而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在課后作業(yè)或測試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情況,及時彌補教學缺陷。
二、微做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探究、合作交流,這就使學生組成了一個微共體,能營造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氣氛,使學生認識到小組成員各有所長,其知識和技能可以互補,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這個教學模式可概括為“形成問題—獲取證據(jù)—形成解釋—評價解釋—交流解釋”。
(一)微中見深、微中見精
課堂上的教學內(nèi)容往往有主次之分,對于教學重點,教師要深度挖掘、深度研究,再運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加以突出。教學實踐表明,利用“微”思想教學,圍繞重點,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學生通過討論與自主學習,能發(fā)揮主體作用,既調(diào)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凸顯了教學重點。事實上,很多的探究課都可以利用上述模式。只有對學生進行微型分組、微型討論、微型指導,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二)微中見實、微中見型
初中科學教學越來越重視素質(zhì)教育,注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利用“微”思想,以一個微實驗,操作模型,組織三四個學生進行微討論,能讓學生自主領(lǐng)悟科學知識。比如,在“壓力與壓強”公開課教學中,筆者運用PPT展示圖片,把一個凸形物體放在天平上,加砝碼使其平衡。若將物體倒放,則天平是否仍能平衡?為什么?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生1:不平衡,因為受力面積減少了。
生2:仍平衡,因為質(zhì)量沒變。
筆者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并分析。然后,筆者將兩個相同的凸形重物放在海綿上,讓學生繼續(xù)觀察、討論,并得出壓力與壓強概念的區(qū)別。
這個教例是科學概念的具體化過程,筆者利用“微”思想讓學生以“微共體”形式進行討論、分析,讓小組成員共同進步,共同走出對“壓力與壓強”的認識誤區(qū),消除了學生的思維障礙,落實了知識點,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微中見新、微中有升
在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書的引領(lǐng)下,筆者在課堂上設(shè)計一些微小、新穎的活動或?qū)嶒?,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在教學“壓力與壓強”復習課時,筆者適時引入“移移樂”活動,設(shè)置微實驗,讓學生四人一組,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果凍移出來,并說出原理。學生積極探討,想出了很多方案。有學生說,用木棒推(推力大于摩擦力,受到壓力)。有學生說,在一端吹氣,另一端吸氣(氣壓差)。有學生說,將玻璃管豎直放置(利用重力)。有學生說,將玻璃管甩一下(利用慣性)。在這個教例中,筆者將壓力與壓強的知識點以“微裝置”串聯(lián)起來,既新穎又直觀,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
三、微評
學生通過活動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還培養(yǎng)了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學習習慣及尊重他人、與人溝通、團結(jié)協(xié)作的能力, 從而讓學生得以全面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及時、恰當?shù)脑u價能指導學生的目標行為,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關(guān)注學生活動情況的同時,應隨時對學生課堂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每一階段學習結(jié)束,教師應公布活動的評價結(jié)果,包括課堂紀律、行為習慣、實驗操作、實驗記錄及課堂筆記等,并對學生的優(yōu)秀科技小論文、小制作進行展示。組織課堂活動是為了學生能在活動中不斷地自我反思、完善和提高。為此,教師應注意指導和評價的及時性,積極引導學生體驗活動過程,對認知與收獲及時總結(jié)反思,學會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并在評價方法上采用多元評價法,包括活動過程中是否主動認真參與、活動后是否整理好材料、是否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是否做到實事求是等,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和他評。
(一)短語略評
很多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直接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情緒變化,也可以到班級走一走,了解學生有哪些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然后進行評價,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一些簡短卻極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微評價,促使學生不斷思考、逐步深入,如“能否把你們的想法表達得更具體一些?”“真的是這樣嗎?其他小組有沒有補充?”“非常好,大家的想法很有創(chuàng)意!”
(二)手勢輔評
手勢在教學中具有語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義,是教學語言的一種特殊應用形式。加強手勢語言的微評價,既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傳情達意,優(yōu)化教師形象。比如,對認真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豎起大拇指,對暫時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拍拍肩膀表示寬慰。另外,教師也可以和學生約定手勢來表示指定的評價意義,用來輔助教學。
四、微看
“微看”即指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了解學生參與活動的激情,從而洞察學生近期的學習狀態(tài)、情緒變化等。對學生的學案,教師要快速瀏覽,不放過任何優(yōu)秀的作品,也不放過錯誤理解的作品。然后選取典型的作品呈現(xiàn)在投影上,與學生共同評價。從上述教例可以看出,微型觀察能幫助教師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知其生,教其學,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了解學情,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周建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初中科學教學[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6(9).
[3]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5).
[4]毛嬈兒,邵萬亮.提高科學教學預見能力的途徑[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2(1).◆(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海縣教育局教科室? 浙江省寧??h橋頭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