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一種食物,愛它多少都不嫌多,作為南方人、作為吃貨、作為碳水愛好者,我必定要提名——米!
小時(shí)候,大米是長輩“粒粒皆辛苦”的田園贊歌,長大了,大米就成了“走遍千山萬水,還是這邊味道獨(dú)好”的切身感悟。米不光是填飽肚子的主食擔(dān)當(dāng),更有千變?nèi)f化數(shù)不清的美味化身,感謝勤勞樸實(shí)智慧的我們先輩,把大米吃出了花兒。
大米的一百種吃法,你吃過幾種呢?
作為廣東最普遍的小吃,腸粉白如雪,薄如紙,表層油光閃亮,吃進(jìn)去鮮香滿口,餡兒料可隨心自選,一日三餐,餐餐吃不膩。
把大米做成面皮,然后烤出來,然后面皮上涂上各種各樣的醬料,好吃的餌塊就出鍋啦。
螺螄粉、過橋米線桂林米粉等
同樣是米為原料,經(jīng)過種種工序,大米變成了條狀、絲狀的米制品,米粉是也。不同的調(diào)味有不同的享受,加入熬制多時(shí)的螺螄濃湯,就是一碗柳州螺螄粉;配上幾疊新鮮小菜肉片,用滾湯一澆,就是過橋米線。
鍋巴本是燜飯時(shí)因?yàn)榈走厹囟忍叨菇Y(jié)成塊的一層飯粒,卻因?yàn)橐氯ニ上闼执嗟目诟?,逐漸成為了一種平民美食。
醇香四溢,辛而不辣,入喉甘香順滑,大米燒算得上是人人都愛的中式小甜酒啦。
米豆腐不是豆腐,貓耳朵不是耳朵。做米豆腐費(fèi)時(shí)費(fèi)力,把珍珠似的米打成米漿,在柴火灶上煮沸,再添加谷草灰制成的天然堿,米漿便慢慢凝結(jié),趁熱捏出形狀,冷卻后就是米豆腐了。米豆腐拌上油辣椒、折耳根,也許你愛吃,也許你也不愛吃。
什么酒不醉人?米粉里加些酒釀,蒸出來后再撒些桂花,香甜可口不醉人。
大米磨成粉,放點(diǎn)糖放點(diǎn)芝麻,放到灶上蒸出來。熱乎乎一出鍋,米香配著芝麻香,難忘難忘。
濕燙皮,干燙皮
據(jù)說燙皮是廣東腸粉的前生,它既可作小吃,又可為主食,既有干的,也有濕的。蒸、煮、炒、炸,百變吃法,令人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