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騰
美國《哈佛大學報》刊登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跑步愛好者的受傷比例為30%~80%,其中最常見的為“跑步膝”,就是膝蓋附近疼痛。那么,該如何破解“跑步膝”呢?答案是加強臀部肌肉鍛煉。
明明是膝蓋疼,為啥要練臀肌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其中的奧秘吧!
“跑步膝”在臨床上被稱為髂脛束摩擦綜合征。髂脛束是包繞大腿的深筋膜——闊筋膜的外側增厚部分,屬于纖維性結締組織,它起始于骨盆外側,經(jīng)過臀部和大腿外側,直達膝蓋外側小腿上。可以這么簡單地理解:人的大腿外側是沒多少肌肉組織的,最主要的結構就是髂脛束,可以把髂脛束想象成是一根巨大的橡皮筋,它連接著人的大腿和小腿,是固定膝關節(jié)的重要結構。在跑步過程中,膝關節(jié)要不停地做伸膝屈膝動作,如此,緊張的髂脛束就會不斷地摩擦股骨外上髁,過度的摩擦就會導致髂脛束疼痛。
實際上,髂脛束疼痛的問題關鍵不在于膝蓋,而在于臀部肌肉,尤其是臀中肌。臀中肌的功能是穩(wěn)定骨盆,并使髖關節(jié)做除了內(nèi)收以外所有方向的運動。若穩(wěn)定髖關節(jié)的肌肉薄弱,穩(wěn)定骨盆的任務就需要膝關節(jié)和股骨外側的肌群來承擔,也就是說,如果跑步者的臀中肌較弱,那么骨盆以上身體的重量都會毫無保留地通過股骨直接向下傳遞,首當其沖的就是膝蓋。這也是髂脛束綜合征被稱為“跑步膝”的原因。所以,如果想徹底解決“跑步膝”,關鍵還是在于強化臀中肌。
髂脛束摩擦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為膝關節(jié)外側的屈伸疼、上下樓梯時疼痛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其治療是一個長期的綜合管理過程,目標包括控制疼痛、改善肌肉及關節(jié)的結構形態(tài),減輕局部炎癥反應。
運動療法:一旦急性炎癥被控制,就可以開始進行牽伸訓練,以放松髂脛束,減輕其與股骨外上髁間的摩擦,提高髖外展肌的柔韌性。
方法包括:①站立位,將患側從后方伸展至健側,向健側側屈腰部,盡量將身體壓向健側,牽伸患側髂脛束。保持這個姿勢15~20秒,重復3~4次。②患側臥位,將泡沫軸橫向至患側大腿下方,緩慢用身體重力向痛點施加壓力,至疼痛能耐受范圍,然后緩慢柔和地滾動泡沫軸,使其沿髂脛束部位反復滾動。牽伸訓練應被患者列入自己的長期訓練計劃中。
當患者在牽伸訓練過程中完全無疼痛,就可以開始訓練臀中肌的力量。
方法包括:①蚌式——身體側臥,讓肩、髖在同一條直線上,臀中肌發(fā)力緩慢抬起上方腿并保持膝蓋的穩(wěn)定,抬到最大限度再緩慢恢復至初始位置,重復15次,換另一側做15次。②跪姿髖外展——以雙手、雙膝蓋、雙腳尖支撐著地,保持脊柱中立位且不塌腰,肘部微微彎曲,然后一側腿向外抬起與臀部齊高,注意這個過程中骨盆保持不動,最后回到初始位置,重復此動作15次,換另一側做15次。
其他:選擇合適的鞋具、佩戴護具及調(diào)整運動方式等。如蹬功率自行車時可將鞍座高度調(diào)整至大轉子位置;也可以使用髂脛束帶將其固定在膝蓋上方,人為制造另一個受力支點來減少髂脛束與股骨外上髁的摩擦,從而改善運動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