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記片大都可以歸入“主旋律片”的范疇,創(chuàng)作者帶有“樹碑立傳”和“鼓舞后人”的雙重目的。這也使中國的傳記片天然有著“神圣”的光暈,觀眾必然帶著仰視的視角觀之;因而當主人公選擇某項事業(yè)或者某條道路時,觀眾會認為這是天命所在,是歷史的必然,卻難以追索人物行動的心理邏輯和性格邏輯。同時,中國傳記片中的傳主一般已有了歷史定性或者政治定性,創(chuàng)作者不可能像一般的故事片那樣,去著力刻畫人物性格的復(fù)雜性,更不要說揭示人物內(nèi)心的猶豫、動搖、退縮心理。這就不奇怪,當人物身處矛盾的旋渦中,陷于兩難情境或絕境中,觀眾會默認為他們無所不能,無所畏懼,根本不會為他們擔心,這無疑會消解情節(jié)的張力和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因此,我們樂于見到《功勛》這樣的人物傳記片的出現(xiàn)。這些共和國的功勛們,是英雄,是偉人,但他們首先都是一個“人”。正如《功勛》在片頭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這些獲得共和國勛章的主人公正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國劈波斬浪地前進的先鋒。而我們更不應(yīng)忘記為我們共和國建立付出血和生命代價的英雄們,警鐘長鳴,燈塔長明。
也正因為紅色主旋律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當下的重要性和價值不言而喻,所以我們也應(yīng)對文藝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僅僅消費愛國情懷。因此,諸如《長津湖》這樣的當下熱門紅色電影,在票房高漲的時候,我們不妨挑一挑刺,是為看到未來更多成熟、優(yōu)秀、經(jīng)典的紅色影視劇作品誕生。本專題《長津湖》評論作者認為,從頭打到尾的戰(zhàn)爭愛國片不宜過多,容易審美疲勞的同時也缺乏在新時代對愛國情懷的培植能力和影響力。就此而言,系列電視劇《功勛》之《能文能武李延年》,得《上甘嶺》編劇真諦而踵事增華,口碑炸裂,堪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