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冰 ,占 美 ,田方圓 ,蔣學華
(1. 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臨床藥學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惡性胸腔積液(MPE)為晚期肺癌常見并發(fā)癥,易反復發(fā)作,導致療效欠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且與不良預后相關[1]。有效管理MPE 仍是一個臨床挑戰(zhàn)。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與MPE 的形成有關,一項肺腺癌模型小鼠試驗顯示,VEGF 受體磷酸化可抑制MPE的形成[2]。貝伐珠單抗屬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可阻斷循環(huán)中的VEGF 與其受體結合。有研究證實了貝伐珠單抗聯合化學治療(簡稱化療)胸腔灌注治療MPE 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但該藥胸腔灌注屬超藥品說明書用藥,腔內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克隆嵌合抗體(BEV)的具體應用尚無明確共識,對于給藥劑量、間隔和療程尚無統(tǒng)一標準。本研究中通過網狀Meta 分析對不同劑量貝伐珠單抗胸腔灌注治療MPE 的臨床研究進行系統(tǒng)評價,為規(guī)范貝伐珠單抗臨床超藥品說明書用藥提供更多循證依據?,F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研究類型,國內外公開發(fā)表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或非隨機對照研究,發(fā)表時間及研究地域不限。研究對象,經胸部超聲或CT 等檢查提示有胸腔積液,且積液中找到惡性腫瘤細胞的患者。干預措施,試驗組患者胸腔灌注化療藥聯合不同劑量貝伐珠單抗,對照組患者單用胸腔灌注化療藥。主要結局指標,總有效(CR +PR)率,包括完全緩解(CR,胸腔積液及相關癥狀完全消失,并持續(xù)4 周)和部分緩解(PR,胸腔積液減少1/2 以上,癥狀明顯減輕并持續(xù)4 周);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次要結局指標,包括總生存期(OS)、無進展生存期(PFS)、VEGF 含量、生活質量。
排除標準:病例報告;非癌性胸腔積液的文獻;回顧性研究;單臂試驗;無法獲取數據或治療方案描述不清的文獻。
采用計算機檢索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萬方、維普、中國知網、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等。檢索時限為各數據庫自建庫起至2020 年7 月30 日。英 文 檢 索 詞 為 “Bevacizumab”“Avastin”“hydrothorax”“pleura effusion”,中文檢索詞為“貝伐珠單抗”“阿瓦斯汀”“安維汀”“胸水”“胸腔積液”。
由2 名研究者獨立閱讀文獻,若遇分歧與第三方討論后決定。提取的主要信息包括作者及發(fā)表年限、研究類型、患者基本信息及臨床特征、偏倚風險評價的關鍵要素、干預治療措施、結局指標。根據Cochrane 系統(tǒng)評價員手冊5.3.0 推薦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納入的RCT 進行質量評價,對非隨機對照研究按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OS)進行質量評價。
網狀 Meta 分析采用 Stata 13.1 軟件和 R 3.4.1 軟件,Meta 分析采用 RevMan 5.3 軟件??傆行室员戎当龋∣R)及其 95%置信區(qū)間(CI)表示。采用 χ2檢驗分析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檢驗水準α =0.10),若各研究間統(tǒng)計學異質性較?。↖2<50%),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若>50%,討論異質性原因后,必要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采用倒漏斗圖評價發(fā)表偏倚。
初檢共獲得906 篇相關文獻,經篩選后,最終納入16 篇[3-18]。文獻篩選流程見圖 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Fig.1 Literature screening flow chart
16 篇納入文獻的研究人群均為國內患者,其中13 項為RCT,3 項為對照研究。所有研究中均以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藥物進行胸腔灌注,同時給予全身化療。其中貝伐珠單抗的單次給藥劑量9 項研究為5 mg/kg,6 項研究為 300 mg,1 項研究為 200 mg;在單次給藥為5 mg /kg(本研究近似為 300 mg)或 300 mg 的研究中,有5 項研究給藥頻次為每 3 周 1 次,5 項研究為每 2 周1 次,5 項研究為每周 1 次。詳見表 1。
13 項[3-6,8-10,12-14,16-18]為 RCT 研究,質量評價結果見圖 2,其中有 5 篇[9-10,14,17-18]描述了隨機方法;所有文獻數據完整,均未采用盲法,所有文獻均未提及分配隱藏。3 項研究為回顧性研究,質量評價結果見表2。
16 項研究均報道了總有效率。各研究間異質性較?。↖2=1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Meta 分析。共有5 項干預措施參與網狀Meta 分析:化療+貝伐珠單抗每周150 mg、化療 +貝伐珠單抗每3 周200 mg、化療 +貝伐珠單抗每周300 mg、化療+貝伐珠單抗每周100 mg,以及單純化療。證據關系見圖3(線的粗細代表納入研究數量的多少,點的大小代表各干預措施下患者數的多少)。化療+貝伐珠單抗每周300 mg 的總有效率并不優(yōu)于化療 + 貝伐珠單抗每周 150 mg[ OR = 1.40,95% CI(0.45,5.30)]和化療 + 貝伐珠單抗每周 200 mg[ OR =1.60,95% CI(0.18,16.00)],見圖 4。采用 SUCRA 法對5 種干預措施的總有效率排序結果可見,化療+貝伐珠單抗每 3 周 200 mg >每周 150 mg >每周 300 mg >每周100 mg >單純化療。
表1 納入研究基本特征Tab.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studies
圖2 偏倚風險條形圖Fig.2 Bar graph of bias risk
表2 納入研究NOS 量表評價結果(分)Tab.2 Evaluation results of NOS scale included in the study(point)
有 15 項研究[3-6,8-18]單次給藥劑量為 5 mg /kg 或300mg,其中 6 項[4-5,10-11,14-15]為每 3 周 1 次,4 項[3,8,17-18]為每2 周 1 次,5 項[6,9,12-13,16]為每周 1 次,見圖 5。結果顯示,每2 周1 次聯合給藥效果最佳,其次是每周1 次[ OR =0.69,95% CI(0.19,2.20)]。概率排序為聯合給藥每 2 周1 次 >每周1 次 >每3 周1 次 >單純化療。
圖3 5 項干預措施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網狀關系圖Fig.3 The network diagram of five interventions for treating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由于研究報道的不良反應數據較少,未能進行定量分析?;仡櫧谘芯?,CHEN 等[19]將貝伐珠單抗分為低劑量組(每周100 mg,每3 周200 mg)和高劑量組(每周200 mg,每3 周400 mg),接受低劑量治療的患者有更長的總生存期(17.40 個月比 14.00 個月),接受高劑量治療的患者有更長的 PFS(6.65 個月比 6.30 個月),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83,P =0.090)。有研究表明,高劑量的貝伐珠單抗可能引起內分泌異常[20]。CHEN 等[19]的研究表明,高劑量組3 級以上貝伐珠單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低劑量組,嚴重毒性反應為蛋白尿、血栓、高血壓和胃腸道穿孔。
圖4 5 項干預措施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網狀Meta 分析森林圖A.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100 mg per week) B.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150 mg per week)C.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200 mg every three weeks) D.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300 mg per week) E.ChemotherapyFig.4 Forest plot of network Meta -analysis:Efficacy of five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圖5 不同給藥頻次下的網狀Meta 分析森林圖A.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 (once every three weeks) B. 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once every two weeks)C. 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once a week) D.ChemotherapyFig.5 Forest plot of network Meta - analysis:Efficacy of different frequency of admini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以總有效率為指標,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及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一致,提示本研究結果可靠。以總有效率為指標繪制倒漏斗圖,詳見圖6。各研究散點基本呈對稱分布,提示存在發(fā)表偏倚的可能性較小。
MPE 為晚期惡性腫瘤的常見并發(fā)癥,其治療的主要目標是緩解呼吸困難,提高生活質量。VEGF 對于非小細胞肺癌(NSCLC)MPE 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MPE 的診斷在生化分析、細胞病理學、胸腔積液影像學檢查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大量研究證明,貝伐珠單抗治療MPE 安全、有效,特別是對于NSCLC,可改善NSCLC 和MPE 患者的生活質量,一定程度提高生存率。但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討與傳統(tǒng)治療的效果相比,而常忽略優(yōu)化最佳劑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化療+貝伐珠單抗每周150 mg 及每3 周200 mg 劑量下的總有效率較好,由于每3 周200 mg 劑量僅1 項研究支撐,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風險,而2 種劑量的OR 值≈1,且無統(tǒng)計學差異。對報道較多的單次給藥為300 mg(或約等于)的研究進行亞組分析發(fā)現,當每2 周1 次給藥時的效果優(yōu)于每周或每3 周1 次。因此當臨床采用每次300 mg 給藥時,推薦每2 周1 次給藥方式。
圖6 總有效率的倒漏斗圖A. 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100 mg per week) B. Chemotherapy +bevacizumab(150 mg per week) C.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200 mg every three weeks) D.chemotherapy + bevacizumab(300 mg per week)E. ChemotherapyFig.6 Inverted funnel plot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各研究樣本量??;第二,納入研究質量普遍較低,多數研究未表明隨機方法;第三,多數納入的患者接受了不同方案的全身抗腫瘤治療。另外,為了方便對不同研究進行劑量分組,參照 CHEN 等[19]和 KEUNEN 等[20]的研究采用了平均周劑量的方法,但由于多數研究未報道總治療時間,因此治療時間的長短是否會影響結果仍有待驗證。
綜上所述,臨床建議單次 300 mg(或 5 mg/kg)、每2 周1 次給藥,可帶來最大有效率的獲益,該結論尚需頭對頭的高質量臨床試驗驗證,未來確定胸膜內BEV的最佳劑量需要復雜的試驗設計,同時也依賴于更準確的BEV 療效預測的生物標志物的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