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嬋 廖瑞欣
摘 要: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關于人的發(fā)展的、綜合性較強的課程。文章以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模塊中的“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為例,研究如何在探究式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養(yǎng)。要在“論”中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在“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在“析”中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在“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思想政治;核心素養(yǎng);德才兼?zhèn)?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6-0018-02
思想政治新課標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線,強化了學科屬性,明確了“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關于人的發(fā)展的課程”。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其核心素養(yǎng)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要素。因此,思政教師的教學活動應當關注對學生品格、思辨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經歷觀察、質疑、討論、探究的過程,逐步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yǎng)。實踐證明,以探究為主的探究式教學符合這一要求。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以議題討論、案例研究等方式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其核心環(huán)節(jié)在于“問題設計”,由“問”引領整個探究過程?,F(xiàn)以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模塊中的“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為例,研究如何在探究式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養(yǎng)。
一、在“論”中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作為思想政治學科首位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主要體現(xiàn),為其他素養(yǎng)培育提供方向指引。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所處的社會,學會理性思考,提高公共參與能力,強化責任擔當,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教學“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一課時,可以聯(lián)系時事熱點“新冠肺炎”設計思辨性問題,促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感悟事物聯(lián)系的普遍性。上課之前,可以指導學生閱讀了解“新冠肺炎”的相關材料;上課伊始,可以播放“日本政府及民間向中國捐獻醫(yī)用口罩、防護服等抗疫物資”的視頻,接著提出問題:日本為什么幫助中國抗擊疫情?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新冠肺炎”的相關材料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日本與中國的地理位置、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反向思考,即如果周圍的國家疫情控制不利,會對日本造成什么影響?學生通過討論,能夠認識到中國和日本是鄰邦關系,這種“關系”正是哲學上的“聯(lián)系”。由此,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聯(lián)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這一內涵。
二、在“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即科學精神,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精神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定力,提高辯證思維能力,立足基本國情,拓展國際視野,在實踐創(chuàng)新中增長才干。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最終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行為。因此,教師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應精心創(chuàng)設現(xiàn)實問題情境,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透過事物現(xiàn)象看本質,增強理性思考能力。
例如,“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一課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聯(lián)系觀分析問題。教師進行情境問題設計時需要考慮以上問題,做好相應預設,在探究中適時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這一課可供選擇的情境問題有很多,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最關心“新冠肺炎”,因此教師選擇這一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設計本課的總議題:為何世界各國要共同抗擊疫情?設置三個子議題:日本為什么幫助中國抗擊疫情?疫情擴散是否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美國疫情爆發(fā)為何卻拒絕從中國進口口罩?分析“日本為什么幫助中國抗擊疫情”這一問題,可讓學生了解聯(lián)系的含義以及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這一特點,明白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不要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分析“疫情擴散是否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一問題,可讓學生了解聯(lián)系具有客觀性這一特點,明白要從事物固有聯(lián)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分析“美國疫情爆發(fā)為何卻拒絕從中國進口口罩”這一問題,可讓學生了解聯(lián)系具有多樣性這一特點,明白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與發(fā)展的有利及不利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以上問題符合理性精神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理性精神。
三、在“析”中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關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同時也是公共參與的前提。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思政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法治教育,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入一些與法律法規(guī)相違背的社會沖突、違法犯罪案例,通過其導致的后果促使學生意識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從而強化學生的認知選擇,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例如,疫情爆發(fā)之后,作為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意大利進行封閉管理,但部分人卻抵觸這一措施,甚至在毫無防護措施的狀態(tài)下上街。教師可以適時提問:疫情擴散是否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事實上,疫情擴散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違反禁令的人不但有可能傳染或者被傳染“新冠肺炎”,還會擾亂社會秩序,導致疫情更加嚴重。由此,學生可以體會到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lián)系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人們試圖建立新的具體聯(lián)系時,必須根據事物固有的聯(lián)系(包括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才能成功。這樣一來,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增強法治意識,明確在社會生活中應做到遵法守法、有序參與。
四、在“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
探究式教學以觀察、質疑、討論、探究為手段,最終目的是“行”,即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行為,進行公共參與。公共參與是政治認同、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的外在表現(xiàn)。從哲學上看,公共參與主要強調“做”,即實踐,要求學生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到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之中。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大到國際事務,小到個人生活。
受現(xiàn)實條件制約,很多時候無法讓學生直接參加社會實踐,教師可以設計現(xiàn)實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間接參與。如美國疫情爆發(fā)卻拒絕從中國進口口罩,教師可以以此設置問題“美國為何拒絕從中國進口口罩”。設置這一問題并非簡單地讓學生意識到這一行為的不妥和矛盾之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從哲學的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聯(lián)系觀分析美國這一行為的本質,明白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性質、形式、地位和作用多種多樣,各有自身的特點,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條件。借此現(xiàn)實問題情境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能夠實現(xiàn)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與公共參與相統(tǒng)一,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探究式教學能夠突破傳統(tǒng)思想政治課堂的局限,引導學生由機械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轉變,將書本知識與時政熱點相結合,通過現(xiàn)實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在觀察、質疑、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強化政治認同,培養(yǎng)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素養(yǎng)。探究式教學符合教育教學改革要求,教師今后仍需不斷探索并完善這一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改革開放40年我國課程教學改革的三個階段[J].課程·教材·教法,2019(09).
[2]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1).
[3]胡琴.政史巧融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05).
[4]趙昆,孫建國.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