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軍
【原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一語出于《論語》。對這條語錄,許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讀:
①儒學大家楊伯峻先生認為孔子借贊揚“古人”之機,行批評“今人”之實:古人求學的目的是修養(yǎng)自己的學問道德,今人求學的目的卻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②南懷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認為:“學者不僅為自己求學,同時也為人求學。這個‘人擴而充之,是為國家、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文化?!?/p>
③錢穆先生的理解是:“孔子所謂為己,指德行之科;為人,指言語、政事、文學之科??鬃臃遣恢鲝垖W以為人,惟必有為己之本,乃可以達于為人之效?!?/p>
④曾國藩先生針對當朝鴻儒之士為人者多、為己者少的現(xiàn)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學者用力,先察為己為人之界,分別明白,然后審端致力;未有根本不正,而枝葉發(fā)生能自暢茂者也。”
學校辯論社將舉辦一場以“現(xiàn)代社會,我們求學更應該‘為己還是更應該‘為人”為辯題的辯論賽。請結合上述材料,選擇正方(現(xiàn)代社會,我們求學更應該“為己”)或反方(現(xiàn)代社會,我們求學更應該“為人”)寫一篇一辯陳詞,或以主持人的身份綜合兩方的觀點寫一篇總結陳詞。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題意闡析】
此題為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要求學生綜合材料內容,圍繞“現(xiàn)代社會,我們求學更應該‘為己還是更應該‘為人”這一辯題展開辯論,且須以“一辯陳詞”或“總結陳詞”的格式行文,文章的主題和形式(體裁)都很明確。
命題材料先出示《論語》中“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名言,而后分別列舉楊伯峻、南懷瑾、錢穆和曾國藩四位名家對這一名言的不同解讀:
楊伯峻先生認為,孔子贊揚“古之學者為己”,是因為他們“求學的目的是修養(yǎng)自己的學問道德”;而孔子反對求學“為人”,則是因為這種“為人”,其實只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南懷瑾先生主張學者求學“不僅為自己”“同時也為人”。他同時拓寬了對“為人”的理解,指出“為人”就是“為國家、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文化”。
錢穆先生指出,孔子的“為人”“為己”之說各有其適用范圍?!盀榧骸笔侵竿ㄟ^求學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為人”則指將所學用在“言語、政事、文學”等各個方面。所以,他認為孔子其實并不反對“學以為人”,只不過從二者的關系看,“為己”是“為人”的基礎。換言之,只有先立定“為己”這個根本,而后才談得上收“為人”之效。
材料所引曾國藩的見解,等于是對前面三人觀點的“總結陳詞”。他也是主張“為人”先要“為己”,“正人”先要“正己”的;但他特別強調的是“先察為己為人之界,分別明白”,也就是在討論問題、發(fā)表見解之前,要先把“為己”“為人”的內涵界定好,弄清楚二者的“分別”即不同在哪里。概念不清而爭吵不休,只會是一筆糊涂賬。這也是在楊、南、錢、曾四人中本以曾所處時代為最早,命題人卻把他的話放在最后說的原因。
所以,從各自表明的觀點說,曾、楊兩位先生似更強調學以“為己”,而南、錢兩位先生更贊成求學可以“為人”;然而,曾、楊、南、錢四位先賢的話放在各自的語境中都是正確的,他們的見解也并非彼此不能相容。而且,曾公“先察為己為人之界,分別明白”的話,也恰是同學們寫好這次作文的不二法門。選擇正方或反方觀點,只是討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并非彼此根本對立。如果選擇寫“總結陳詞”,就更應有辯證思維,要進行辯證說理了。強調“為己”,就必須先界定“為己”是為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學問,而不是以道德學問為資本謀取個人私利;主張“為人”,也必須先界定“為人”是為他人、社會、國家謀幸福,而不是為了炫耀自己比他人高明。我們所不贊成的,也是同學們寫作時最可能犯的錯誤,就是割裂“為己”與“為人”的內在聯(lián)系,偏執(zhí)于一端而不見其余。下面所附的三篇例文,一篇為正方的一辯陳詞,一篇為反方的一辯陳詞,一篇為主持人的總結陳詞,都很好地避免了孤立、片面看問題的錯誤,而且觀點鮮明、論據充實、語言得體,都是成功的可作為范文的佳作。
【例文一】
求學本修行問己無愧心
王曉瑜
各位觀眾,各位評委,各位辯友:
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辯。開辯之前我想將《感遇》中的一副對聯(lián)贈給大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求學之路正是這樣,不必有所待而向外求,更應該內求于己,不待于人,不受外在的限制。
因此,我方一致認為,當代社會,我們求學更應該為己。
我知道在座的諸位都抱負高遠,像南懷瑾先生所言,有“為國家、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文化”而求學的壯心。但如何成就這種壯心?揆諸《論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見欲正人必先正己,只有先飽滿自己的精神與魂魄,磨礪內在,才能溫敦外在,有所作為。這便是求學為己更勝一籌的根本所在。
不僅如此,在當代社會,求學為己更能讓我們在快捷功利的虛榮里堅守自我。
現(xiàn)代社會浮躁紛繁,人們?yōu)榱嗣b點門面附庸風雅的事件時常有之。十年前就有工程院院士卷入論文剽竊風波,近兩年又有翟天臨論文造假一事被證實、仝卓高考作弊被曝光等等。毋庸置疑的是,他們都是受了扭曲的義利觀的驅使,將學問作為一種浮華虛榮的表面,實不可取。倘若我們求學是為了自己,則能更好地沉靜舒展,傾聽自己的足音,在心中修籬種菊,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干擾,在當今鬧市找到一處可供倚靠的窗欞、足以歇腳的驛站。
再者,學而為己,更能讓人在擴充學識的基礎上豐盈素養(yǎng)。為己、為人的一大共同點是能夠充盈知識,讓人腹有詩書。但由于求學目的不同,學習的終點也不同?!盀槿恕倍鴮W有著對象的限制,懷著功利之心容易“有知識而沒文化”,使學習止步于知識層面。相反的是,求學為己更能激發(fā)我們探求文化的內涵與核心。所謂“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不斷汲取文化精神,從而達到學海無涯的境界。
我猜對方辯友可能會說求學為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心態(tài)。但我想說的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存求學為己之心,能更好地夯實基礎,把每一步都落到實處,從而“奮發(fā)精神,擔當宇宙”。就像《孟子》中所描述的那樣“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所以只有先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社會才能大同和美。
最后,我并不是否認求學為人的重要性,但為人須以為己為基礎。欲正人須先正己,只有你首先有了求學為己這樣的溫柔的堅持,才會獲得強大的自信,才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我的發(fā)言結束了,謝謝大家!
【例文二】
志存高遠,求學為人
康姝杭
各位觀眾,各位評委,各位辯友:
你們好,我是反方一辯??鬃訉W于諸子,廣收門徒,以求讓世人守住道德的底線;魯迅棄醫(yī)從文,以筆為刀,以求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梁啟超留學海外,著書立說,以求開啟民智,救國于水火……他們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求學“為人”的力量。路遙曾說:“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斗。”因此,我方堅持認為:現(xiàn)代社會,我們求學更應該為人。
誠然,求學為己的合理性不可否認。我羨慕隱士求學修身正心,修煉到極致,而后散發(fā)弄扁舟的灑脫??晌乙策z憾他的滿腹才華未曾施展,如一把寶劍未曾出鞘,露出鋒芒。這也是時代的遺憾啊。反觀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成立新中國鞠躬盡瘁,如今盛世如他所愿,求學為人顯得愈發(fā)重要。
第一,求學為人更能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有人說:“人生的價值,即以其人對于當代所做工作為尺度。”不知大家是否了解過石磊,2008年從清華大學畢業(yè)的他,在名利繁華與田埂泥濘之間毅然選擇了后者,扎根鄉(xiāng)村為人民。他說:“我們這一代人,一生都與民族和國家復興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機會?!憋@然,他牢牢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如一盞燭火,照亮了棲霞村未來的路。
第二,求學為人更能讓你我溫情常駐。因為正是一個個“個人”,才構成了“時代”。求學為己只求獨善其身,對于他人處境毫不關心,彼此之間隔著一層無形的玻璃罩——無數的陌生人,人人都關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而正是因為有了求學為人者的存在,才讓紅不僅是紅,綠不僅是綠,它還是彩虹的一部分。醫(yī)生精進醫(yī)術,為救死扶傷;記者求學,為賦予文字直擊心靈的力量,還世界以干凈的希望;教師博覽群書,為與時俱進,為祖國未來培花沃土。要知道,你我的志向就是這個社會的方向;你我的溫度就是這個社會的溫度。我期待著,相信大家也期待著求學為人之風吹遍華夏,贏得生機勃勃、元氣淋漓的好景致、大氣象。
第三,求學為人更能凝聚民族復興動力。人人求學為國興,努力不為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那次歐洲人突然翻臉——撕毀此前出售原子鐘的協(xié)議,這讓北斗的研究陷入了困境。重壓之下,北斗人夜而不寐,邊學邊研,終于造出了北斗“心臟”,掙脫了歐美的技術封鎖。追天攬月,牧星蒼穹,一直是中國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從“神舟”飛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眼”探空,還有如今北斗導航系統(tǒng)全球并網:正因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孜孜以求,求學為國,將青春獻給星空,才托舉起了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國人無一旁觀者,國雖小而必興;國人盡為旁觀者,國雖大而必亡?!币粋€人要想航行得更遠,唯有成為中國方舟的船板才可劈波斬浪,而不至于被時代洪流輕易拍翻。求學為人的你終將鑄成社會的巍巍鐵塔,立起社會堅挺的脊梁。
我的發(fā)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例文三】
求學:為己立心,為人立命
禹子睿
各位觀眾,各位辯手:
大家好!我是這次辯論賽的主持人。非常感謝兩方辯手的精彩展示,可謂是強強對決,難分伯仲啊。接下來,由我對兩方觀點進行總結。
約翰·多恩曾說:“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自己必須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然后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彼哉f個人的內涵與堅強是我們的底氣,而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要擁有并且努力實現(xiàn)為社會作奉獻的長遠夢想。
個人的能力與修養(yǎng)是一切為人處世的前提。錢穆先生說過:“文學之造詣,必須以個人道德與修養(yǎng)為準則?!蔽艺J為,錢穆先生所指不僅是“文學的造詣”,而且囊括了人類所有的高尚德行。如果沒有能力,就沒有資本去幫助別人;如果沒有道德,何談文明的發(fā)展與延續(xù)?
正如正方辯友所說:只有“內圣”,才能“外王”。從古至今,身處世間,我們會思考自己的底氣從何而來,也許是清白自知,也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也會去想,一個民族的文明如何得以延續(xù),那便須修身齊家,讓個體的力量變得強大。就好比現(xiàn)在的我們,只有自己將中文學懂、學精,才能以此而讓中文在國際語言體系中加分。由此可知,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鼓勵我們走出去的力量。
但個體的升華離不開“心懷天下”這四個字。梁啟超先生說過:“國人無一旁觀者,國雖小而必興;國人盡為旁觀者,國雖大而必亡。”這是在呼吁我們將個人放置于集體中,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人類的命運連在一起,用家國情懷提升自我,造就偉大的生命。
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反方辯友的觀點:一個人的視角如若局限于自身的修養(yǎng),那便是真正的作繭自縛。沒有全國、全球性的視角,缺少為國效力的夢想與抱負,個人的價值真的會存在且能實現(xiàn)嗎?一個國家真的會因為“人人自掃門前雪”而興旺發(fā)達嗎?所以說求學為民為社會,是廣大青年應有的畢生追求。
所以說,正確理解“為己”與“為人”,它們就都會成為我們求學路上的明燈。大家知道中國唯一一個能將鋼絲拉到毫米級的顧秋亮嗎?他自幼學藝,夯實基礎,不斷提升。而后以自己精湛的技藝,為中國自主研發(fā)的潛艇“蛟龍?zhí)枴必暙I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正體現(xiàn)了求學提升為自己,學得本領為國家的遠大抱負。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奮發(fā)學習,腹有詩書,心存道德;而后目光長遠,適應社會,心憂天下。哪怕身如陌上苔花、滄海一粟,卻依舊是社會運轉必不可少的螺絲釘,問心無愧,舍我其誰?
所以,愿我華夏子孫求學為己,追求道德之完備;求學為人,筑大國風采,成大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