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 金衛(wèi)東
筆者在解讀2020年全國卷Ⅲ中的第37題時發(fā)現(xiàn),第(1)問難度大,分值大(8分),結合參考答案也很難理解,更難給學生一個合理的、準確的解釋。在網(wǎng)上搜索同仁們關于該問的解讀,大部分老師對該問避而不談,筆者找到了一個解釋,即“一般而言,風沙沉積越多,風沙活動越強。從圖中可以看出,Ⅰ階段湖沼沉積增多,湖沼面積有所擴大,風沙沉積略有減少,風沙活動波動中略有減弱;Ⅱ階段湖沼沉積最多,湖沼面積達到最大(極盛),風沙沉積先減少后增加,風沙活動先弱后強;Ⅲ階段湖沼沉積急劇減少,湖沼面積驟減,風沙沉積波動較大但呈增多的趨勢,風沙活動劇烈波動增強,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此消彼長?!边@只是試題參考答案的“翻版”,沒有解釋清楚毛烏素沙地東南部的湖沼沉積與湖沼面積的關系。也有老師簡單地認為“湖沼面積越大,湖沼沉積作用越強,湖沼沉積越多”,這不是一般規(guī)律,例如,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湖水面積約為4 568平方千米,每年沉積物質的總質量約為141.5萬噸,而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平水位時的湖水面積約為3 150平方千米,每年沉積物質的總質量約為800萬噸。就是同一個湖沼,也不一定面積越大,湖沼沉積越多。但在該題中正好碰巧了“湖沼面積越大,湖沼沉積越多”這一特例。
筆者經(jīng)過深入學習并與同仁交流,與命題專家“談心”,理解命題專家的命題意圖和思維角度(考查考生的綜合思辨能力),對該問進行深度解讀,請各位讀者和專家給予指正。
【例】(2020年全國卷Ⅲ,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烏素沙地中流動沙地、固定沙地與湖泊、河流、沼澤等景觀并存。上述景觀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響下可發(fā)生轉化。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湖沼面積減小。一般而言,風沙沉積越多,風沙活動越強。某科研團隊調查1萬年以來毛烏素沙地東南部湖沼沉積和風沙沉積數(shù)量的變化,結果如圖1所示。圖2示意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氣溫、降水的變化。
圖1
圖2
(1)分別簡述圖1所示Ⅰ、Ⅱ、Ⅲ三個階段湖沼面積和風沙活動的變化特征,并歸納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的關系。
(2)說明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積減小,試對此做出合理解釋。
(4)近些年來,毛烏素沙地綠化面積逐漸增大,有人認為“毛烏素沙地即將消失”。你是否贊同?表明你的態(tài)度并說明理由。
【補充材料】
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南部、陜西省榆林市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鹽池縣東北部,萬里長城從毛烏素沙地南緣穿過,面積達4.22萬平方千米,多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大面積位于半干旱地區(qū),年降水量250~440 mm,降水季節(jié)和年際變率大,多雨年降水量是少雨年的2~4倍,常發(fā)生旱災和澇災,且旱多于澇,使毛烏素沙地中的流動沙地、固定沙地、湖泊、河流、沼澤等景觀發(fā)生轉化。無定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曾是水草肥美之地,唐五代以來,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流量不穩(wěn),深淺不定,清濁無常,故得名無定河,它發(fā)源于陜西省定邊縣白于山北麓,流經(jīng)梁峁溝澗區(qū),向東北流經(jīng)毛烏素沙地南緣,后向東南流經(jīng)黃土高原,在陜西省清澗縣注入黃河。河源段的紅柳河,河床比降大,割切劇烈。當紅柳河流域因暴雨導致水位暴漲,洪水泛濫,淹沒毛烏素沙地南部部分地區(qū),使湖沼面積擴大。1959年以來,人們通過營造防風林帶、修建草方格沙障、引水拉沙、引洪淤地等工程,使80%的沙地得到了治理。
【深度解讀】
該題第(1)問的難點在于如何利用風沙活動、風沙沉積和湖沼沉積數(shù)量推斷湖沼面積的大小,從而歸納出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的關系。改卷時發(fā)現(xiàn)該題得分率較低,反而那些誤把湖沼沉積量判讀為湖沼面積的考生“歪打正著”得了高分。湖沼沉積是湖沼水中的物質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在湖沼中逐漸下沉堆積的過程。湖沼沉積量與湖沼面積不一定呈正相關,要看湖沼沉積物的來源,湖沼沉積一般包括化學沉積、泥沙沉積和生物沉積,泥沙主要靠注入湖沼(毛烏素沙地東南部)的河流(紅柳河)搬運而來,是由河流含沙量和流量決定的,毛烏素沙地東南部的湖沼還接納風沙沉積,生物沉積是生長在湖沼中的生物,尤其是植物死亡堆積、轉化而成的。如果湖泊接納的泥沙很少,湖水清澈,就是面積再大,沉積量也不大。
解答該問的關鍵是依據(jù)圖文材料和毛烏素沙地的地理特征,在已知的風沙沉積與風沙活動關系的基礎上,進而厘清風沙沉積數(shù)量與湖沼沉積數(shù)量、湖沼沉積數(shù)量與湖沼面積的關系。讀圖1可得,總體來看,風沙沉積數(shù)量與湖沼沉積數(shù)量呈負相關。“一般而言,風沙沉積越多,風沙活動越強”,即在自然狀態(tài)下,當風沙活動增強時,說明大氣降水減少,沙地植被受損,部分固定沙丘被激活,風力搬運和沉積增強,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響下流動沙地、固定沙地與湖泊、河流、沼澤可發(fā)生轉化,部分湖沼被流沙掩埋;大氣降水減少,氣候變干,湖沼蒸發(fā)量增大,部分湖沼植物枯死,湖沼生物量減少,生物沉積數(shù)量減少;大氣降水減少,雖然毛烏素沙地東南部注入湖沼的河流含沙量提高,但流量減小,搬運能力下降,注入湖沼的泥沙和水量減少;雖然風沙活動增強,但因湖沼面積縮小,接納的風沙沉積減少,故當風沙活動增強時,湖沼沉積數(shù)量減少,湖沼面積縮小。當風沙活動減弱時,說明大氣降水增多,沙地植被恢復,抑制沙丘流動;大氣降水增多,氣候變得相對濕潤,湖沼蒸發(fā)量減少,湖沼植物恢復,湖沼生物量增加,生物沉積數(shù)量增加;大氣降水增多,注入湖沼的河流流量增大,搬運能力提高,注入湖沼的泥沙增多;雖然風沙活動減弱,但因湖沼面積擴大,接納的風沙沉積數(shù)量增多,故當風沙活動減弱時,大氣降水增多,注入的河水增多,湖沼面積擴大,風沙沉積、生物沉積和河流搬運注入湖沼的泥沙增多,湖沼沉積數(shù)量增加。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圖1,即風沙活動越弱,湖沼沉積數(shù)量越多,湖沼面積越大;反之,風沙活動越強,湖沼沉積數(shù)量越少,湖沼面積越小,并歸納出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的關系是此消彼長。為使問題更加簡潔明了,為使思維更加清晰,筆者繪制了風沙活動與湖沼面積的關系示意圖(見圖3)。
圖3 風沙活動與湖沼面積的關系示意圖
第(2)問主要考查降水與植被、植被與流沙之間的關系,即當降水增多時,利于植被生長,植被具有防風固沙功能,使流動沙丘(地)趨于固定;反之,當降水減少時,植被受損(稀少),植被對沙丘的固沙功能減弱,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活化,流沙增多。
第(3)問主要考查導致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積減小的人為原因,讀圖2可得,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氣溫變化不顯著、降水波動增加,從自然的角度講,降水增多會使湖沼面積擴大,但實際上卻是湖沼面積減小,因此主要是“人類活動強度增加,生產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導致蒸發(fā)(騰)增加,地表水減少”導致的。
第(4)問為開放性試題,該題主要考查沙地存亡的主要原因。贊同的理由是:讀圖2可得,2013年毛烏素沙地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 mm(年降水量大于400 mm屬于半濕潤地區(qū)),氣候趨于濕潤,降水增多,植被生長較好,流動沙地趨于固定;“毛烏素沙地綠化面積逐漸增大”,說明隨著科技進步和資金投入,植樹造林及農業(yè)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蓋率上升,沙地景觀最終消失,故毛烏素沙地即將消失。不贊同的理由是:在自然界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區(qū)本身就存在著沙地(沙漠),沙地是一種自然景觀,1萬年以來,盡管氣候波動變化,但毛烏素地區(qū)仍然沙地與湖沼共存,降水是波動的,雖然目前偏濕,但可能過些年偏干;依據(jù)補充材料,毛烏素沙地東南部降水偏多,而西北部降水較少;“毛烏素沙地綠化面積逐漸增大”,如果過度綠化,將使植物蒸騰量增大,大量消耗地表水和地下水,會加重區(qū)域的干旱程度,導致風沙活動增強,故毛烏素沙地不會消失。
【參考答案】
(1)Ⅰ階段湖沼面積有所擴大,風沙活動波動中略有減弱;Ⅱ階段湖沼面積達到最大(極盛),風沙活動先弱后強;Ⅲ階段湖沼面積驟減,風沙活動劇烈波動、增強。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此消彼長。
(2)氣溫無明顯變化趨勢,降水呈波動增加,有利于當?shù)刂脖簧L,流動沙丘(地)趨于固定。
(3)人類活動強度增加,生產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導致蒸發(fā)(騰)增加,地表水減少。
(4)贊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 mm,趨向濕潤,自然條件改善,流動沙地逐漸固定;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植樹造林及農業(yè)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沙地景觀最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