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法案》是英國當代作家伊恩·麥克尤恩對于兒童福祉的思考。在《兒童法案》中,亞當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悲劇在于宗教信仰幻滅之后,他無法找到新的精神指引,從而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虛無。在這部作品中,麥克尤恩倡導(dǎo)一種理性的信仰,這種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一種信念。當律法、理性和信仰都為倫理服務(wù)時,人們才更有可能驅(qū)散內(nèi)心的幽暗。
一、《兒童法案》概述
《兒童法案》是英國當代作家伊恩·麥克尤恩對于兒童福祉的思考。在《兒童法案》中,菲奧娜是一名民事法官,她的工作決定她每天要面臨很多抉擇。其中一個案子是關(guān)于一個17歲的男孩亞當,他還有三個月才能成年。亞當不幸罹患白血病,急需輸血,但是他父母以及他本人的宗教信仰使他不接受輸血,而醫(yī)院認為只有輸血才能挽救亞當。因為亞當還未成年,所以他的父母代為決定,他們一致決定不輸血。面對這個案子,菲奧娜一時難以抉擇,在去醫(yī)院見過亞當后,發(fā)現(xiàn)亞當熱愛詩歌、熱愛生活,他對于死亡具有浪漫化的想法,因此她裁決亞當接受輸血。
結(jié)案后,亞當曾向菲奧娜尋求精神上的幫助,但菲奧娜因為案子已結(jié),不想再和他有任何關(guān)系,便沒有給他回復(fù)。后來,菲奧娜得知亞當白血病復(fù)發(fā),這時他已經(jīng)成年,有權(quán)利為自己做決定,可是,他放棄了輸血。菲奧娜非常后悔、自責(zé),她從亞當給她的最后一封信中推斷出亞當死于自殺。根據(jù)法律條文,作為法官的她應(yīng)該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但怎樣才是最大限度地保護他們?菲奧娜曾經(jīng)非??隙ǚ煽梢宰龅?,但她此刻陷入了懷疑。
二、亞當?shù)谋瘎〗庾x
從亞當?shù)墓适聛砜?,《兒童法案》講的是科學(xué)與信仰之間的二元對立,整個故事也是宗教與人道主義的論戰(zhàn)。這本小說涉及三種文化:科學(xué)(以醫(yī)藥為代表)、藝術(shù)(詩歌、音樂)和宗教(與世俗法律相抗爭),三種文化互相沖突,彼此爭奪主導(dǎo)權(quán),這三種文化的爭奪在亞當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亞當是一個充滿活力、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男孩,他和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宗教信徒,他們的宗教信條嚴禁輸血。亞當對死亡懷有浪漫的想法,他把接受宗教信條而放棄生的希望當作英勇的殉道,他把自己的病情浪漫化、理想化,把自己想象成遭受苦難的英雄,認為所有偉大的詩人都必須經(jīng)受苦難。他是這部扣人心弦的戲劇的主角,接受眾人的矚目和關(guān)懷,他并未直面疾病可能帶給他的傷痛和折磨。
對于亞當和他的父母而言,信仰上帝可以幫助他們解除疑惑,上帝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虔誠的信仰帶給他們確定性,不用受到懷疑的困擾,但同時,信仰也與人的利益產(chǎn)生矛盾。心理學(xué)家斯各特·阿特蘭曾這樣定義宗教:“所謂宗教,是指一個社區(qū)篤誠地信奉一個具有陌生且奇異中介的世界,而這類中介能夠控制人們對人生存在(如死亡和欺騙)產(chǎn)生的憂慮?!睂啴攣碚f,這種憂慮和懷疑的消除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一)盲目的信仰
盲目的信仰是危險的、挑戰(zhàn)人性的,同時也引發(fā)人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福祉。麥克尤恩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對某個社會某個國家的人性程度的測量,一個最基本的準則是看他們?nèi)绾螌Υ⒆??!睆倪@個角度看,菲奧娜遇到的很多與宗教相關(guān)的案件都體現(xiàn)出宗教信仰的弊端。在連體嬰兒馬修和馬克的案件中,只有馬克是正常的,馬修雖有心臟,但幾乎不跳動,也沒有肺,而且大腦嚴重畸形,無法正常發(fā)育,馬克維持著兩人的生命,負擔過重,如果不接受分離手術(shù),兄弟倆必死無疑,但分離手術(shù)就意味著馬修的死亡。他們的父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拒絕手術(shù),因為宗教信仰使他們相信生命是上帝賦予的,也只有上帝才可以拿走。他們這種聽任上帝處置的態(tài)度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放任了兩個孩子的死亡。對此,菲奧娜判決連體嬰兒接受手術(shù),因為手術(shù)的目的不是為了殺死馬修,而是為了拯救馬克。
菲奧娜在這部小說中是理性的代表,她努力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維護兒童最大的福祉。在菲奧娜的信念中,“人”位于中心,而這個“人”并非自己,在為那些無法自己作出選擇的人做決定時,他們的真正利益是她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
菲奧娜的工作意味著對他人的責(zé)任,麥克尤恩認可這種責(zé)任,但對他人的責(zé)任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干涉他人的生活,而干涉到何種程度才是最合適的,這也是麥克尤恩在小說中提出的問題。
后現(xiàn)代多元社會提供給人們更多的選擇,但也加大了選擇的難度。麥克尤恩借助菲奧娜道出了這種困惑:“形形色色的宗教和道德體系(包括她自己的)就像從遠處看到的綿密群山中的一座座高峰,顯然沒有哪一座比別的更高、更巍峨、更真實。那么判斷的依據(jù)又是什么呢?!弊诮绦叛龊偷赖麦w系的個人化使得不同信仰和價值觀念的碰撞更加劇烈,問題和矛盾也更加突出,盡管在故事中,麥克尤恩并沒有給出解決方案,但他將這一重要問題提了出來,以期引起讀者的關(guān)注和思考。
(二)信仰的幻滅
在《兒童法案》中,亞當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年輕人,由于家庭的影響,他從小擁有真誠的宗教信仰,他從未懷疑信仰的正確性,也從未質(zhì)疑父母信仰的虔誠性,他理解父母的選擇和決定,輸血盡管可以救自己的命,但違背了上帝的旨意。但當菲奧娜判決亞當接受輸血,使亞當轉(zhuǎn)危為安時,亞當因為違背了上帝的旨意而難過,他的父母也在哭泣,但不是因為違背上帝而難過,是因為亞當?shù)镁认矘O而泣。
亞當?shù)男叛鎏?,他從父母矛盾的感情中看到了信仰的虛偽。菲奧娜的欣賞和鼓勵點燃了他對詩歌的熱情,但失去信仰后,亞當陷入了迷茫,他的生活需要一個智者的指引,所以他向菲奧娜尋求幫助,但菲奧娜卻拒絕了他。
菲奧娜給了亞當希望,帶給他一個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曾激起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渴望。菲奧娜給亞當?shù)纳畲蜷_了一扇門,讓他看到門外的美麗景色,但她沒能帶領(lǐng)他走到門外。在亞當?shù)纳钪?,沒人能給予他類似菲奧娜那般的見地。菲奧娜對于亞當尋求進一步幫助的拒絕實際上是關(guān)閉了曾為他打開的那扇門。亞當失去了對宗教的信仰,但他沒有找到另外一種可以取代宗教的堅定信念,信仰既失,命運就還原為必然——終極的必然便是死亡。亞當對詩歌和自由的熱愛曾有機會彌補宗教幻滅而造成的空缺,但菲奧娜的拒絕讓他求助無門,當白血病再次復(fù)發(fā)時,他選擇回歸信仰,這實際是以信仰為掩護的自殺。
(三)信仰的起伏
“亞當”這個名字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亞當?shù)墓适码[喻了人類信仰的起伏。亞當曾堅定地信仰上帝,缺乏質(zhì)疑精神,因為任何對上帝的質(zhì)疑都是褻瀆。在他生病住院時,菲奧娜來到病房與他交談。菲奧娜冷靜理性的話語給他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就像亞當在寫給菲奧娜的信中所言“我覺得您已經(jīng)把我?guī)蚰撤N別的東西,某種美麗而又深刻的東西,但我其實還不知道那是什么”,這種美麗而又深刻的東西就是生命的活力和意義,是一種新的看待生活的方式。
菲奧娜在離開病房之前吟唱的《柳園里》成為其與亞當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這首詩歌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蓬勃的生命力。“她囑我淡然生活,像青草滋長于堤岸”,人的生命如同青草一般平凡、堅韌,這首詩歌在菲奧娜和亞當心中產(chǎn)生共鳴。亞當在康復(fù)之后仍舊每天誦讀這首詩歌,既是對于菲奧娜的感激,也表明了他要好好生活的決心。
亞當?shù)男叛鎏?,他找到菲奧娜,希望她能夠給他指導(dǎo),給他列出讀書清單。他渴望擁抱生活,就像菲奧娜所認為的“沒了信仰,這世界在他的心目中該是多么開闊、美麗而令人驚嘆”。麥克尤恩借助菲奧娜指出宗教信仰對人的束縛,盲目的信仰使人的生活狹隘、缺乏生機。
然而在沒有宗教信仰的束縛之后,亞當為何還是決意走向死亡?這是因為他放棄了熟悉的生活,冒著風(fēng)險努力追求的東西無法得到,失去了方向,陷入了虛無。麥克尤恩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宗教禁止好奇心,我給了亞當好奇心”,“菲奧娜并沒向亞當灌輸無神論。但因為亞當自身就有一種好奇心,他允許這一束光亮進入了他的生活”。因為這束光,亞當看到了自己生活的狹窄和單一,看到了宗教之外的世界,這開闊了他的視野。
亞當選擇在白血病再次復(fù)發(fā)之時回歸信仰,放棄輸血,意味著他已放棄了對生命的渴望,從他寫給菲奧娜的最后一首詩歌來看,亞當回歸信仰并非出于虔誠,而是借此放棄生的希望,是以宗教為掩護的自殺。
從堅定的信奉上帝到信仰的坍塌,亞當?shù)墓适率侨祟愒谛叛銎飘a(chǎn)之后陷入虛無狀況的隱喻。宗教信仰的權(quán)威性已降低,西方社會傳統(tǒng)的價值觀崩塌,沒有了上帝,生活若不是恐怖的,就是荒誕的,然后是沉默,這便是喪失意義的后果。宗教信仰坍塌之后,被釋放的本性需要得到有效的疏導(dǎo),為人的生活提供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因此,尋找一種信仰或堅定一種信念成為必須和必然。人的存在需要一個立足點,它能指導(dǎo)人生的方向,使人避免陷入空虛和麻木,亞當?shù)谋瘎≡谟谒チ诉@個立足點。
三、理性的信仰
《兒童法案》中,通過菲奧娜審理的幾宗案件,麥克尤恩客觀地描述了宗教信仰的利弊。麥克尤恩雖然不是一個反宗教者,但他非常關(guān)注宗教信仰對人的影響,一是宗教的盲目性,二是喪失宗教信仰后的虛無狀況。
麥克尤恩并不否認宗教信仰曾起到積極作用,這一點從他對亞當?shù)母赣H亨利的描述中可見一斑。亨利借助信仰,經(jīng)歷了從頹廢、失敗到振作的過程,他逐漸有了成功的事業(yè)和幸福的生活。面對兒子亞當?shù)陌籽?,他認為這是上帝對他信仰的終極考驗。從亨利身上可以看到宗教的積極作用,即確定意義、堅定信念、明確方向,這可以幫助人們熬過艱難的時刻。
但如果信仰陷入盲目,其帶給人的消極影響也是巨大的。就像亨利以及連體嬰兒的父母等人在面對宗教與倫理沖突時,作出侵害人們權(quán)益的決定,這樣的信仰就失去了積極意義。同樣,如果沒有信仰,人就成了一個行走的影子,喪失了方向、目標和動力。
麥克尤恩倡導(dǎo)一種理性的信仰,這種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一種信念。在小說中,菲奧娜沒有明確表達她是否信仰宗教,但讀者可以確定她對于宗教的態(tài)度是理性的,支撐她的是一種信念而不是宗教,即如何最大限度地維護兒童的福祉,同時這也是菲奧娜的職責(zé)所在。堅定地按照原則辦事,按照自己的信念行動,正是這一信念和原則讓菲奧娜可以越過表面看到人們深層次的需求。
在亞當?shù)陌缸又?,當菲奧娜不確定什么決定對亞當最好時,她選擇親自到醫(yī)院與亞當交談,發(fā)現(xiàn)他真正的需求并不是為宗教獻身,他內(nèi)心充滿了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因此對亞當來說,最大的福祉是讓他延續(xù)這種對生活的熱情,實現(xiàn)他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四、結(jié)語
在《兒童法案》這部小說中,麥克尤恩將菲奧娜設(shè)定為一位法官,在各種紛擾沖突的矛盾中作出裁決,她理性但并不冷酷,她信念堅定但并不盲目,她具有正確的倫理觀、同理心,她作出的裁決合情合理、讓人信服,這一人物設(shè)定表明了麥克尤恩的立場。在法律與宗教、信仰與倫理的沖突中,麥克尤恩借助菲奧娜的裁決表明了科學(xué)和宗教都會對倫理產(chǎn)生影響,因此對于人們應(yīng)該珍視什么、應(yīng)該怎樣做會有不同的暗示??茖W(xué)和宗教若服務(wù)于倫理,會產(chǎn)生很好的效果,若統(tǒng)治倫理,就會產(chǎn)生糟糕的效果。當律法、理性和信仰都為倫理服務(wù)時,人們才更有可能驅(qū)散內(nèi)心的幽暗。
(北京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河北工業(yè)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作者簡介:王兆潤(1977-),女,河北滄州人,博士研究生在讀,講師,研究方向:英國現(xiàn)代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