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俊杰
那天我在家整理舊書籍,不料有幾片塑料紙飄落下來,我拾起一看,發(fā)現(xiàn)竟然是我兒時收藏的幾張?zhí)羌垺?/p>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人們的生活還不富裕,糖果也只是辦喜事或過年時才能吃到。那時我八九歲,不知是誰帶的頭,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吃過什么糖,好向小伙伴們炫耀吧,有一段時間,小伙伴們流行起了收集糖紙。于是像晴空突然刮起的一陣風(fēng),不分男生女生,不分前村后街,所有的孩子都爭先恐后地、千方百計地收集所有能接觸到的糖紙。不管村里誰家辦喜事,我們都搶著去幫忙,搬凳子、掃院子、借東西……雖然主家并不需要我們幫忙,但我們樂此不疲,因為每次主家總會樂呵呵地給我們每人幾顆糖。到了過年,哪家都要多少買些糖果,但自己家的糖果有時沒啥稀奇的。大年初一,我們就挨家給長輩們拜年,特別是誰家有常住外地的兒女回來,帶回來的糖果是我們沒有見過的,我們更不會錯過去拜年的機(jī)會。不管在哪家,拜完年,長輩們總要往我們的口袋里塞幾顆糖。我們接過糖,小心地裝進(jìn)口袋里,還沒吃,心里就甜滋滋的了。一走出院子,我們就把糖掏出來,先看看有沒有以前沒吃過的,挑出來,小心翼翼地剝?nèi)ヌ羌?,把糖含在嘴里,把糖紙在手心里展平,仔?xì)端詳,和小伙伴們熱烈討論著誰的糖紙更好看。那時的糖紙大多數(shù)是紙質(zhì)的,如果誰遇到塑料糖紙,那真是像中了大獎似的,興奮得要跳起來,激動地向小伙伴們一一展示。對著太陽光看,糖紙上的色彩更加鮮艷奪目、明亮生動。回到家,我們把糖紙夾在書里,放到枕頭下壓平,睡覺都會笑醒。
開學(xué)了,我們把夾著糖紙的書帶到學(xué)校,互相交換多余的糖紙。如果誰的糖紙是“孤品”,又特別漂亮,還是很遠(yuǎn)的地方生產(chǎn)的,那人就會很驕傲,比吃了糖還高興。有的男生會偷偷往自己喜歡的女生的書里夾漂亮的糖紙,有的人會以糖紙充當(dāng)“貨幣”———一張好糖紙甚至能交換一本小人書呢,有的人給遠(yuǎn)方的親戚寫信不要糖只要糖紙,還有人為了爭搶一張?zhí)羌埗蚣堋媸俏寤ò碎T,為了糖紙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那時我們都認(rèn)為上海、北京是最好的城市,不但糖好吃,糖紙印得也很精美。有個小伙伴得到一張來自北京的糖紙,真像是得到來自天堂的禮物一樣,既想向別人展示、炫耀,又害怕別人偷走,用牛皮紙專門了折一個紙袋子裝起來,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糖紙不離身。還有一個小伙伴,后來鍥而不舍復(fù)習(xí)三年,終于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學(xué),問他為什么考上別的大學(xué)不去,他說就是小時候很想得到一張上海的糖紙而沒得到。
現(xiàn)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再好的糖果也只是個擺設(shè),什么糖小孩子都不稀罕了,他們甚至連看都不看一眼。我當(dāng)初收藏的糖紙大多不知所終,糖的味道也早已遺忘,留下的也只是對于收藏過程的記憶。收藏收藏,看來收的是物,而藏的是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