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云
關鍵詞:語用原則 易錯點 標點符號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結(jié)構助詞“的”“地”“得”使用頻率高,都讀輕聲[de],但書面語中用法不同,造成了很多困擾。這類錯誤多數(shù)屬于文字差錯和語法差錯,“同一錯字重復出現(xiàn)……全書最多計4個差錯”[1],如果因“de”使用錯誤而造成知識性差錯或政治問題,就會帶來更大的稿件質(zhì)量隱患。本文從圖書質(zhì)檢中發(fā)現(xiàn)的常見典型差錯入手,梳理“的”“地”“得”的語用原則、編校易錯點和相關標點符號的用法,希望能給同行提供編校參考。
一、“的”“地”“得”的語用原則
首先,根據(jù)語法規(guī)則、語義和所屬句子成分判斷?!暗摹薄暗亍薄暗谩庇糜谶B接修飾語和中心語,“的”是定語標志,修飾名詞和代詞,做主語和賓語;“地”是狀語標志,修飾動詞和形容詞;“得”是補語標志,用于述語(動詞等)和補語之間,表示一種狀態(tài)或結(jié)果。在此語法規(guī)則基礎上,根據(jù)作者的情感取向,結(jié)合語義做出判斷。
其次,根據(jù)文章產(chǎn)生時代的語言習慣判斷。唐宋時期用“底”表示“的”的所有用法,用“地”連接狀語和中心語。[2]后來,二者在書面上逐漸統(tǒng)一于“的”。明朝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助詞“的”,如“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3]。五四運動之后,受白話文和外來作品的影響,開始區(qū)分“的”“底”“地”,但用法與現(xiàn)在的不同。比如用“底”表示領屬關系,魯迅作品中“闊的多”和“闊得多”經(jīng)常不分,季羨林、朱自清的文章中也有類似用詞。五四以后,“底”逐漸被“的”替代。[4]因此,在整理作家的文集時,建議保留用詞的時代特色,即使有些用詞現(xiàn)在看起來別扭,也應保留。
二、“的”“地”“得”編校易錯點
(一)“的”基本語用易錯點
1.“的”字的基本用法
“的”常放在起修飾、限制作用的定語后面。①多項定語的排列順序一般是,帶“的”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做定語應放在不帶“的”的形容詞或描寫性名詞定語之前。②與名詞關系越近的形容詞位置越接近名詞,尤其是一些不能改變的性質(zhì),如男女、材料、顏色等,這類詞一般不帶“的”,如“靈芝成熟時釋放的如煙似霧的粉狀物體”。③并列定語的結(jié)構應一致,或者都加“的”,或者只在最后一項定語后加“的”。④在不引起歧義的情況下,“的”可以省略中心語,如“我的”“她說的”。
2.與“的”相關的常見不妥用法或誤用
隨意刪除或添加“的”是編校常見病。通常情況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否加“的”字應根據(jù)語用習慣而定。編校的原則應是“無錯不改”:改對不改好,而且可改可不改的,應盡量不改。如果原文中“的”字沒有用錯,編輯不用刪除“的”;如果不加“的”字語法正確,就不要“的的不休”。例如,標題“感受冷熱妙處”,原文沒有語法錯誤,而且上下文同級標題中都用了6個字,所以“妙處”前面不須加“的”。
有些詞組是固定搭配,不能隨便改動。①“似的”“沒的說”“有的是”“是……的”等是固定習慣用語。其中,“是……的”是高頻易錯固定搭配。例如:“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盵5]請注意,可以省略“是”,這時“的”字短語單獨做謂語,表示領屬關系或質(zhì)料[6](如“這柜子鐵的”),但不能遺漏“的”,否則會造成句型殘缺。②在介賓結(jié)構中,如“在……上”“在……中”,中間插入的詞組是名詞性的,宜用“的”,如“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
加“的”可能造成語義表達不同或知識性錯誤。例如,“零突破”是指“沒有突破”,而“零的突破”是指打破了以往的狀態(tài)、紀錄等。又如,英國屬于歐洲,但不屬于歐洲大陸,“歐洲大陸”與“英國”是并列關系,所以“歐洲大陸的英國”表述錯誤。加“的”也可能造成數(shù)值不同:如果目標產(chǎn)量為100公斤,則“超過目標產(chǎn)量的25%”即為超過25公斤(100×25%),而“產(chǎn)量超過目標產(chǎn)量25%”即超過125公斤(100+100×25%)。
“的”字錯用可能造成語法問題。①“的”字可能造成主語、賓語、謂語缺失或不搭配。例如,“這些話使我的干勁倍增,繼續(xù)奮斗”的中心詞是“干勁”,而“繼續(xù)奮斗”的主語是“我”,造成后面分句主語缺失,改進方法是去掉“的”,讓“我”統(tǒng)領后面的“干勁倍增,繼續(xù)奮斗”。②“的”字可能造成定語和中心語的位置顛倒或并列結(jié)構句式前后不一致。如在“由于戰(zhàn)亂持續(xù)和潮濕的氣候,文物遭受了滅頂之災”一句中,主謂結(jié)構的“戰(zhàn)亂持續(xù)”和偏正結(jié)構的“潮濕的氣候”不能并列出現(xiàn),可以改為“由于持續(xù)的戰(zhàn)亂和氣候的潮濕”或“由于戰(zhàn)亂持續(xù)和氣候潮濕”。
3.中譯文里與“的”有關的翻譯腔
在正式文體中,漢語通常大量使用動詞,而英語在非謂語位置大量使用由動詞轉(zhuǎn)換而成的名詞或動名詞,所以在英譯漢過程中,尤其是在正式用法中,經(jīng)常需要把英語的名詞甚至形容詞、副詞轉(zhuǎn)換成漢語的動詞,反之亦然。如復合名詞詞組a full recognition of the leading role of knowledge可以譯為“充分認識到知識所起到的領導作用”,原文中介詞短語of the leading role of knowledge做后置定語,譯成中文后改為賓語,名詞recognition轉(zhuǎn)譯為動詞“認識”。但筆者在質(zhì)檢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沒有完成詞性轉(zhuǎn)換的譯文,直接使用中文寫作的稿件中也保留了不少這種西式文體,比如“對主體心智技能建構的忽視”“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視”雖然在語法規(guī)范上不算錯,但“忽視主體心智技能建構”“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更符合漢語規(guī)范。
“其”與“的”經(jīng)常出現(xiàn)誤用。“其”作為古漢語遺留下來的人稱代詞,意為“他/她/它(們)(的)”。[7]“其”是古文進化不完善的表現(xiàn),相當于人類的智齒,但在當下的學術書稿中,尤其是在中譯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其”字的用法,還有人頻繁錯用成“其的”,在英譯中時定語從句的譯文更是如此。例如,“為突破教學改革困境,對其的改革勢在必行”“學界對其的評價”讀起來很是別扭。實際上,可以把“其的”改為“其”,更好的改法是把“其”改為相應代詞。
“之”與“的”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誤用。“之”作為代詞和結(jié)構助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誤用?!爸币彩枪艥h語遺留下來的人稱代詞,相當于“她”“他”“它”;作為結(jié)構助詞,表領屬關系,相當于“的”。①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少單獨用“之”作為主語或賓語,比如“坎貝爾對此引文的評價”不能寫成“坎貝爾對之的評價”;也不應把“之”與“的”混用,寫成“本書旨在突出華夏民族語言的話語構成之體系”。②在英語定語從句譯成漢語時,不建議使用類似“他稱之為‘斯基泰語的共同語”的句式,因為不能說“他稱斯基泰語為‘斯基泰語的共同語”,建議去掉原文中的“之”字。另外,有些句式只能用“之”不用“的”,如“萬分之一”“想群眾之所想”“之所以……”等,但有些場合常用“的”,但習慣上往往用“之”(如光榮之家、大旱之年)。[8]
(二)“地”基本語用易錯點
①“地”用于狀語和中心語之間,修飾限定動詞或形容詞,如“科學合理地堅持鍛煉”。②有些表示時間的詞語及“突然”“起初”“慢慢地”等副詞用做狀語,為突出情況發(fā)生的狀態(tài),往往將其放在句首或獨立成句,修飾后面的整個句子,例如:“慢慢地,大門關上了?!雹鄹痹~只能做狀語,因此后面只能用“地”,如“多么”在感嘆句中是副詞做狀語,表示程度很高,后面只能用“地”,例如:“現(xiàn)在的通信是多么地快捷!”④動詞重疊式不論處于什么語法位置,其前面都宜用“地”,如“認真地琢磨琢磨這個問題”。
(三)“得”基本語用易錯點
①“得”常用于述語(動詞或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前面多數(shù)是表示動作或性狀的詞,后面的詞補充說明其程度或結(jié)果,如“被打得大敗而歸”(“大敗而歸”為“打”的補語,表示程度)。②狀態(tài)補語必須帶“得”,如“寫得非常好”不能說成“寫非常好”。③如果后面是“很、十分、非?!钡仍~,大多用“得”。如在“他招惹得弟弟非常惱火”中,“招惹”連接“弟弟非常惱火”這個主謂詞組,以補充說明前面“招惹”這個動作的結(jié)果。④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出現(xiàn)“得”,且“得”后沒有其他詞,表示程度高得無法形容,這時“得”不宜用“的”來替換,例如,“得了個大胖小子,瞧把你高興得”(表示心情愉悅,簡直沒法形容)。
(四)“的”“地”“得”常見易混用法辨析
1.“的”和“地”辨析
(1)如果單獨放在句首的詞不是修飾主句中的動詞,則在該詞后面用“的”;如果修飾主句中的動詞,則用“地”。
例1:光天化日的,竟敢行兇!
“的”表示情況或原因?!肮馓旎铡辈皇切揎棥靶袃础?,而是可以看成“現(xiàn)在是光天化日的”的省略。
例2:破衣爛衫的,拾掇了一箱子。
“的”用在兩個同類的詞“破衣”“爛衫”之后,表示“等等、之類”。
例3:漸漸地,天氣逐漸轉(zhuǎn)暖。
“漸漸”做狀語,修飾后面整個句子,只能跟“地”。
(2)在偏正結(jié)構中,如果修飾成分是雙音節(jié)形容詞或名詞性成分,中心語是具有名詞作用的雙音節(jié)動詞,那么,如果中心語做主語或賓語,就是定中結(jié)構,宜用“的”;如果中心語做謂語,就是狀中結(jié)構,宜用“地”,而且“的”或“地”可以省略,難以確定時用“的”。
例1:演員完美的演繹使這個角色非常生動。
“演繹”做主語,前面用“的”。
例2:這部音樂劇是對藝術的完美演繹。
“演繹”做賓語,前面用“的”。
例3:他完美地演繹了葛朗臺這個角色。
“演繹”做謂語,前面用“地”。
(3)“指示代詞/程度副詞+de+形容詞”的句式中,用“地”。指示代詞“如此”“那么”“這么”或程度副詞“多么”“十分”“極度”等可以表示性質(zhì)或程度,與后面做謂語的形容詞形成狀中結(jié)構,如“如此地妙不可言”(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的也不少),而且雙音節(jié)副詞做狀語,大部分可以省略“地”。
(4)擬聲詞放在名詞性成分前用“的”,放在動詞性成分前用“地”。如“啪啪的槍聲”“噼噼啪啪地鼓起掌來”,又如“‘哇的一聲哭了”,此處“哇”修飾的是“一聲”,并非動詞“哭”,用“的”;“嗖地一個箭步?jīng)_了上去”,“一個箭步”是狀語,放在“嗖”和動詞“沖”之間,用“地”。
2.“的”和“得”辨析
有時候“的”或“得”均可使用,不過從語法和語境來看意思有區(qū)別。如在“他說的有道理”中,“說的”是名詞性“的”字結(jié)構,更強調(diào)內(nèi)容;“他說得有道理”中,“有道理”是對“說”的結(jié)果的補充,是“說”的補語。又如,“必需的”可以相當于名詞,做賓語,但不能說“必須的”,因為“必須”是副詞,后面接動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有不少使用“必需的”的例子,但沒有“必須的”用法。
3.“地”和“得”辨析
有時“地”“得”均可使用,但強調(diào)重點不同。如果是在形容詞性成分之后、動詞性成分之前,既可能是“地”,也可能是“得”。
例1:看完電視劇《覺醒時代》,大家激動地討論起來。
主要是陳述“討論”,“激動”是對“討論”這一動作的修飾。
例2:看完電視劇《覺醒時代》,大家激動得討論起來。
強調(diào)“激動”,“討論”是對“激動”程度的補充說明。
4.“的”“地”“得”均可使用,但語義不同
有時“的”“地”“得”均可使用,但用法不同。例如:“真的”(“的”輕讀)指不是假的,做主語、賓語或定語(如“真的才讓人信服”“這確實是真的”“真的勇士”),也可以做狀語,旨在要求別人相信(如“真的,她來看你了?!保?。
“真地”(“地”輕讀)指“確實、實在”,做狀語(如“我真地想你。”)。
“真得”(“得”音[děi])可做狀語,指事實上、情理上的需要或揣測的必然(如“真得好好琢磨琢磨”),也可做補語,用于方言,表示“舒服、愜意”(如“這次玩得真得?!保?。
AABB式形容詞后面也可以使用“的”“地”“得”。AABB式形容詞做定語時后面用“的”(如“干干凈凈的衣服”),做狀語時后面用“地”(如“干干凈凈地洗一洗”),做補語時后面用“得”(如“洗得干干凈凈”),但如果整個述補結(jié)構做狀語,后面用“地”(如“干干凈凈地收著”)。[9]
5.“的”“地”“得”在專有名詞中的誤用
與文章名、書等專有名詞相關的表述應規(guī)范。①引用原文或譯文時應尊重原寫法,不能隨便添加或省略“的”字,也不能做“之”和“的”的互換。比如,《托妮·莫里森小說中的暴力世界》作為引文不能漏掉“的”字,魯迅的《我之節(jié)烈觀》也不能寫作《我的節(jié)烈觀》。有的譯文書名比較長,用詞也不太符合中文慣用法,但作為引文,其中的“的”也要保留。②標題詞語斷行時不能割裂詞義,而且虛詞,如“的”“地”“得”等宜放在第一行的末尾,不宜放在第二行行首。
地名用詞要符合我國的相關標準。①界山、界河等用詞要以我國官方的表述為準。翻譯書中或引述外文文獻中涉及的我國地名,必須改寫為我國的標準地名,不得沿用原文中的稱謂。如“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須稱“中尼交界的珠穆朗瑪峰”,不宜稱“我國的珠穆朗瑪峰”或“尼泊爾的珠穆朗瑪峰”。[10]②外國地名譯成中文時也要注意用詞。比較著名的地名翻譯時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版《外國地名譯名手冊》或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地圖為準。例如,“斯堪的納維亞”“波羅的?!敝械摹暗摹倍疾荒芨某伞暗亍被颉暗谩?,這本書中沒有列出的,通名翻譯可以參考《外國地名譯名手冊》附錄中的地理通名翻譯原則,專名翻譯按照原詞讀音直譯。
政治術語、法律法規(guī)和政府文件等表述最好原文引用。編校過程中原文引用權威出版物或政府網(wǎng)站上的資料能有效避免政治問題。①不可隨意添加或漏掉“的”“地”“得”。比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能添加“的”字,“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11]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選舉制度的決定》[12]不能省略“的”字;“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13]不能在“旗幟鮮明”后面加“地”;“實施食品安全戰(zhàn)略,讓人民吃得放心”[14]中的“得”不能改為“的”。②是否使用“的”“地”“得”可能造成表義不同。比如,“毛澤東的思想”是指毛澤東本人的思想,而“毛澤東思想”則是指“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根據(j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chuàng)性經(jīng)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15]。
三、與“的”“地”“得”相關的標點符號用法
根據(jù)《圖書編校質(zhì)量差錯率計算方法》,標點符號差錯扣分沒有上限。與“的”“地”“得”相關的標點符號用法經(jīng)常出現(xiàn)問題,應該加以重視。
1.與“的”相關的標點
①頓號用于并列詞語之間,如“兒童是活潑好動的、愛模仿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列入保護的和未列入保護的”。②破折號“標示注釋內(nèi)容或補充說明”[《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破折號前后是被注釋語和注釋語的關系,否則應去掉破折號,改用“的”。如“他的老家在長江中游——武漢市”中破折號用法錯誤,因為“長江中游”涵蓋范圍顯然比“武漢市”大得多,二者不是對等關系,所以應把破折號改為起修飾、限制作用的“的”。
2.與“地”相關的標點
①“地”連接并列狀語時,中間用頓號。如“他步履輕快地、滿懷激情地走上講臺”。②副詞用做狀語位于句首或獨立成句時,后面用逗號,例如,“漸漸地,天氣逐漸轉(zhuǎn)暖?!薄奥兀T口熱鬧起來?!?/p>
3.與“得”相關的標點
含有“得”的并列結(jié)構所用標點符號取決于相關動詞所處的句子成分,比如“他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并列定語,用頓號連接)、“這些胖人胖得直喘,那些瘦人瘦成皮包骨”(并列分句,用逗號連接)。
四、結(jié)語
嚴格區(qū)分“的”“地”“得”是規(guī)范使用現(xiàn)代漢語的必然要求。用“的”“地”還是“得”,應根據(jù)語法、句意、句子成分和文章產(chǎn)生年代的習慣用法做出判斷,但“的”“地”“得”的區(qū)分是一種人為規(guī)定,不宜僵化。另外,要高度關注因使用“的”“地”“得”可能造成的編校政治隱患,還要注意相關標點符號的用法。只要用心去做,就能消除這些問題,助力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文化產(chǎn)品供給。
參考文獻:
[1]圖書編校質(zhì)量差錯率計算方法[EB/OL].(2004-12-24).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0/24208_2.shtml.
[2]呂叔湘.論底、地之辨及底地的由來[M]//呂叔湘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23-124.
[3]王守仁.王守仁文集[EB/OL].[2021-03-06].http://www.guoxuedashi.com/a/16787g/.
[4]沈基松.報紙中結(jié)構助詞“的”的誤用問題[J].編輯之友,2012(4):103-104.
[5][13][1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EB/OL].(2017-10-27).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
[6]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61.671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023.
[8]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61.673
[9]杜永道.缺失的語文課:那些被你輕視的常識[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82.
[10]汪繼祥.編校時遇到中國地名該參考什么?[EB/OL].(2017-05-05).https://mp.weixin.qq.com/s/nvaQw5fF6phZNs3O1LA7tw.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EB/OL].(2018-03-22).http://www.npc.gov.cn/npc/c505/201803/e87e5cd7c1ce46ef866f4ec8e2d709ea.shtml.
[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選舉制度的決定[EB/OL].[2021-03-12].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21npc/n1/2021/0312/c435267-32049596.html.
[15]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EB/OL].(2008-06-23).http://www.gov.cn/test/2008-06/23/content_1024934.htm.
(作者單位系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