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卓南
【摘要】高中自然地理課程學習是很多高一新生的“痛點”,因為該部分內(nèi)容抽象,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能夠把前后知識聯(lián)系貫通,而開展自然地理實驗則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符合課程標準“培養(yǎng)學生實踐力”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校園內(nèi)利用校園資源開展自然地理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力。
【關鍵詞】高中自然地理;校園資源;地理實驗;實踐力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部分提出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即“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diào)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同時指明“考察、實驗、調(diào)查等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并在課程目標中強調(diào)“學生要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地理工具,在室內(nèi)、野外和社會的真實環(huán)境下,通過考察、實驗、調(diào)查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活動策劃、實施等行動能力”。由此可見,為了滿足國家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而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學生個體發(fā)展需要,教育改革在不斷的深化,特別強調(diào)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也說明了地理實驗教學方法在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自然地理課程特征與地理實驗
高中自然地理課程(即高中地理必修一),包括有地球的運動和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幾大圈層的物質循環(huán)運動等知識,這部分內(nèi)容抽象,空間感強,需要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主要從初中階段學習獲得),但這些都是高一新生所欠缺的。
長期以來,眾多高中地理老師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板書畫圖講解,或者借助多媒體動畫、課件演示,但收效不容樂觀,很多自然地理知識反復講解,甚至到高考前學生依然對其一知半解。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呢?顯然是有的,譬如動手操作做實驗。例如,在講沖積扇的時候,沖積扇的形成過程、地貌特征等,不管在黑板畫多少次示意圖,總是有同學因空間思維較弱而理解不了,那么可以設計一個小實驗:一個夠大的托盤(可以去學校飯?zhí)媒瑁?,一段長50厘米、直徑10厘米的PVC管剖開要一半(或者類似的其它替代品)代表“峽谷”,PVC管底部鋪一層粗細不一的沙子,置于托盤上一端抬起大約5度并固定,取一個瓶子裝滿水從抬起那頭倒下,可以觀察到沙子在水流的沖刷下向下端運動,并在下端“出山口”處呈扇狀堆積。這個小實驗除了可觀察到?jīng)_積扇的形成過程和特征外,還可以觀察到流水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以及沉積物隨水力變化而產(chǎn)生的分選性等細節(jié)知識。通過這個小實驗,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沖積扇的有關知識。
二、自然地理實驗教學的意義及現(xiàn)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一些小實驗,甚至是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開展地理實驗教學,把一些抽象的原理或者需要較強空間感的知識具體化、生動的展示,可以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精神,也可以讓學生能夠更清楚、更直觀地去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達成課程標準要求。
但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學極少做地理實驗。提起實驗一般都是想到物理、化學、生物這幾科理科的實驗,對地理實驗感到相當陌生。有些學校或老師甚至一次地理實驗都沒做過,有些偶爾做一些簡單的課堂演示,例如用力擠壓書本使其彎曲來演示褶皺的形成。這些情況都對學生更容易、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校園地理教學資源的優(yōu)點
校園地理教學資源,即校園內(nèi)適合應用于地理教學活動的一切事物,諸如校園規(guī)劃(包括位置、朝向、建筑物布局、校道分布等)、校園地形、植物類型、地理園,乃至其它學科的實驗室及實驗器材等。校園地理教學資源擁有以下優(yōu)點:一是容易獲取。因為就在校園內(nèi),“垂手可得”;二是成本低。本身就屬于校園建設的一部分,不用再購置器材,節(jié)約成本;三是容易上手。學生對學校環(huán)境都很熟悉,很清楚校園里有什么、在哪里,實驗的開展就更加的順暢,操作起來更容易代入知識。
四、開展地理實驗活動的原則
第一,要強調(diào)學生參與。所謂實驗,就是實際動手操作驗證。整個實驗的過程包括實驗設計、實驗準備、演示驗證和總結評價,學生應該參與到整個過程當中。同時,強調(diào)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使學生做到深入了解實驗,能對實驗的整個過程進行詳細分析和記錄,即使在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意外或誤差,也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把實驗現(xiàn)象和課本知識相聯(lián)系,獨立完成實驗的總結,最后達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二,實驗活動要符合學情??v觀高中自然地理課程內(nèi)容,涉及原理、規(guī)律非常多,也幾乎都可以開展實驗活動,但原理有深淺,使到實驗也有難易、簡單復雜之分。如何選擇合適的實驗來開展?首先實驗要切合課標要求,和教學目標相適應,不能為了追求“高大上”而開展一些超出大綱要求的、復雜的實驗,因為這樣的實驗對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毫無幫助。其次,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去選擇實驗,不能一些淺顯易懂的原理規(guī)律也做一通實驗,這樣的話只會適得其反,一來浪費本來就緊張的教學時間,二來會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甚至使學生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
第三,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實驗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加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開展實驗除了要符合學情外,還應該要注意可操作性,也就是說在校園內(nèi)能夠容易獲取實驗工具及材料,要能讓學生動得了手操作。
第四,不能妨礙正常教學進度。學生都有較強的好奇心,實驗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開展實驗能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積極性。但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課程內(nèi)容多且難度大,教學課時又少,如果大量開展實驗的話勢必影響正常教學進度,所以就要求有所取舍,選擇一些有針對性的、典型的開展。
五、自然地理實驗案例分析
實驗項目名稱:降雨對地表的侵蝕作用
實驗類型:室外實驗
實驗目的:認識降雨對不同性質地表的侵蝕差異
實驗設計:
(1)準備實驗材料:軟水管、蓮蓬頭、地理園或校園內(nèi)其它空地。
(2)改變地表性質:根據(jù)實驗要求設計兩類4種地表狀況。
平地 坡地
裸地 草地 裸地 草地
(3)數(shù)據(jù)分析。
(4)總結:根據(jù)實驗結果聯(lián)系課文知識,對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進行分析并思考。
操作過程:
(1)教師強調(diào)實驗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
(2)學生分組完成實驗,并記錄及拍照:用軟水管連接蓮蓬頭模擬降雨對4種地表進行沖刷,觀察泥沙流失情況。
(3)學生自主設計新的實驗條件并完成,如控制水流量模擬不同強度降雨、不同坡度等。
(4)分析實驗結果并總結,驗證所學知識。
此外,本實驗還可以稍作延伸,如觀察溝谷的發(fā)育過程、沉積地貌的形成過程及沉積物的分選特征等。
六、總結
適宜的開展地理實驗,符合課標培養(yǎng)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也能促進教師在教學模式的轉變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做到“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