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亞歌
臨近暑假,各種教師培訓信息逐漸增多。畢竟學期中間,教師要忙著上課,不能安心外出學習。到了假期,好好讓教師充充電,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教師培訓成為一種常態(tài)甚至負擔時,我們是否應該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角度反思一下,誰才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師?
學生,才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師,是他們教會教師如何教書育人。
學生是去學習的,是接受學校教育的。這種觀點在傳統教育環(huán)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古代私塾,教師只教學生認識一些文字,然后示范讀幾遍,就可以讓學生自己讀了,至于學生是否理解,那就另當別論,畢竟是私人教書,沒人去認真考核。但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這顯然是不行的。從國家層面講,有教育目標、課程標準及學科教材的要求;從地方層面講,有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從學校層面講,有各種日??己?,以此來要求或引導教師做好本職工作。層層壓力下,教師既要不斷了解教育新政策、教學方法,又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因此,不斷學習和培訓就成了教師的必修課。
從課堂教學的角度看,如何把新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逐漸轉化為學生的新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的真本領了。因此,從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角度出發(fā),如何找到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并且能夠真正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惑,這才是所有教師最為關切,也最希望在培訓中得到解決的。但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培訓都無法徹底解決這個最為核心的問題。因為,教育具有特殊性,它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由師生共同完成的一種不可復制的思維活動,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可以借用或模仿,只有教師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觀看名師的課堂,教學過程行云流水,設計精巧,亮點頻現。家長看到這些,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些名師那里,讓孩子受到高水平教育。但是,我們是否想過,這些名師的教學設計、教育理念是他們多年教學實踐打磨出來的,他人是無法模仿的。因此,辛辛苦苦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引進的“新模式”,到了自己班里多是“水土不服”,最后便不了了之。
不可否認,觀看名師的課堂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fā),但這些都是外部技術上的觀察,而非教師內部經驗的重構,更不是針對自己學生的問題進行的糾正與改變。教師只有把學生當作自己專業(yè)成長之路的“導師”,認真思考他們的問題,仔細觀察他們遇到的困難,系統分析他們解決問題時的想法,才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且讓學生受益的成功教學之路。
當下很多名師都是在解決學生學習問題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才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師。而那些漠視自己學生學習的困惑,只顧東奔西走的“旅行”式學習只能是招數的模仿,而非真正的學習。因為,他們拜錯了“師傅”。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