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福建太子參常見病害與綠色防控技術

      2021-07-16 13:12:30陳菁瑛黃穎楨劉保財趙云青黃冬壽張武君陳景耀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21年12期
      關鍵詞:傳播途徑太子參防控措施

      陳菁瑛 黃穎楨 劉保財 趙云青 黃冬壽 張武君 陳景耀

      摘要 通過實地調查、試驗研究和查閱文獻,總結了近年來福建太子參發(fā)生的主要病害,包括病毒?。ㄊ忀蓟ㄈ~病毒、蠶豆萎蔫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和黃瓜花葉病毒)、根部病害(猝倒病、立枯病、紫紋羽病、根腐病和白絹?。┮约叭~斑病類(斑點病、葉斑病、黑斑?。┤箢?,分別闡述其癥狀與病原、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以及綠色防控措施,以期為太子參主要病害的綜合防治提供參考,為高品質安全生產提供科學指導。

      關鍵詞 太子參;病原;傳播途徑;發(fā)生條件;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6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2-015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2.038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mmon Diseases and Green Control Technique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Jing ying1,2,HUANG Ying zhen1,2,LIU Bao cai1,2 et al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Bioresource,F(xiàn)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xiàn)uzhou,F(xiàn)ujian? 350003;2.Research Center for Medicinal Plant,F(xiàn)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xiàn)uzhou,F(xiàn)ujian 350003)

      Abstract Diseases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 and sort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view,including viral diseases (turnip mosaic virus,broad bean wilt virus,tobacco mosaic virus,and yellow ring mosaic ) ,root diseases (cataplexy,damping off disease,root rot,purple root rot,and southern blight),and leaf spot dieases (spot disease,leaf spot,and black spot).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safe production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the pathogen and symptoms,route of transmission,condition of onset,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spectively elaborated.

      Key words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Pathogen;Route of transmission;Condition of onset;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太子參屬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 et Hoffm.]的干燥塊根,為我國常用的大宗中藥材,具有益氣生津、補脾潤肺的功效[1],臨床應用廣,主產于江蘇、山東、安徽、福建、浙江等省。福建省柘榮縣有百余年的種植歷史,被授予“中國太子參之鄉(xiāng)”,已獲得國家質監(jiān)總局“柘榮太子參”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常年種植面積超過0.23萬hm2,年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0%,是當?shù)刂匾慕洕еa業(yè)。近年來,筆者聯(lián)合有關單位和企業(yè)在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福安縣、壽寧縣等地開展太子參資源收集評價、雜交育種、生態(tài)栽培、病蟲發(fā)生與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制定太子參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規(guī)程。多年的調查和生產實踐證明,太子參病害發(fā)生、為害已成為發(fā)展太子參產業(yè)的主要限制因素,通常減產15%~50%[2-4],影響了地道藥材的產量和質量,給福建太子參產業(y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多年來對以柘榮縣為核心的福建太子參地道產區(qū)開展了實地調查、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驗證,福建太子參常見病害有病毒病、根部病害和葉斑病類三大類,筆者闡述其發(fā)生、為害與綠色防控措施,以期為太子參的栽培管理和高品質生產提供科學依據(jù),為其規(guī)范化種植及產業(yè)化發(fā)展提供借鑒。

      1 太子參常見病害的發(fā)生與危害

      1.1 太子參病毒病

      1.1.1 種類、癥狀與病原。福建太子參普遍感染病毒病,是為害太子參的主要病害之一,常造成減產11%~32%[2-3],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始出現(xiàn)癥狀,隨著植株生長癥狀更為明顯,呈現(xiàn)出植株比正常株矮小,伴有葉片花葉、駁斑,有的皺縮畸形,部分葉呈現(xiàn)黃色環(huán)斑和葉緣卷曲。研究表明貴州、山東、江蘇等太子參產區(qū)普遍發(fā)生病毒病,為害嚴重,減產20%~40%[5-6],宋榮浩等[6]鑒定太子參病毒病有蕪菁花葉病毒(TuWV)、蠶豆萎蔫病毒(BBWV)、煙草花葉病毒(TMV)和黃瓜花葉病毒(CMV)4種病毒,以TuMV分布最廣、為害最重,且常出現(xiàn)多種病毒復合感染。黃穎楨等[7]、趙云青等[8]通過RT-PCR檢測確認福建柘榮太子參中存在以TuMV 為主的病毒病;2020年在福建太子參產區(qū)調查發(fā)現(xiàn)植株葉片出現(xiàn)環(huán)斑、卷葉癥狀,可能是一種未知的病毒,正在鑒定中。

      1.1.2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種參帶毒是病毒病遠程傳播的主要途徑,近距離(田間內植株)依靠帶毒桃蚜、豆蚜(非持久性方式)傳播。連作、田間失管、長勢差的田塊病毒病發(fā)病重。

      1.2 太子參根部病害 福建太子參常見根部病害主要有發(fā)生在苗期的猝倒病、立枯病和生產中后期的紫紋羽病、根腐病和白絹病。

      1.2.1 猝倒病。

      1.2.1.1 癥狀與病原。太子參出苗階段時有發(fā)生,初始于幼莖基部呈水漬狀病斑,之后病部變黃褐色,擴展至整個莖基部,使病部縊縮成線狀,病情發(fā)展快,幼葉仍保留綠色、萎蔫前即從莖基部倒伏。畦面濕度大時,病殘體及周圍畦面土層出現(xiàn)一層絮狀白霉[9]。

      引起猝倒病的病原菌是鞭毛菌亞門的腐霉屬(Pythium sp.)或疫霉屬(Phytophthora? sp.)真菌。

      1.2.1.2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猝倒病菌以卵孢子或菌絲體在土壤中及病殘體內越冬,可長期在土中存活,土溫15~16 ℃是病菌繁殖最快的適宜溫度,田間溫度低濕度大有利發(fā)病,光照不足、種植過密、幼苗徒長等情況下,發(fā)病較重。

      1.2.2 立枯病。

      1.2.2.1 病癥狀與病原菌。

      常見苗期發(fā)生,引起死苗缺株。葉上呈橢圓形水漬狀病斑、后呈淡褐色,逐漸由葉緣向中央擴展,擴大后呈云紋狀大型病斑,出現(xiàn)軟化腐爛。幼莖基部染病后出現(xiàn)褐色水漬狀病斑,后沿莖部維管束上下延伸,形成褐色梭形或長條形病斑,常造成部分枝葉枯萎,后期病斑變褐色縊縮凹陷,嚴重時病株倒伏枯死[10]。病部不產生一層絮狀白霉。

      引起該病的病原為Rhizoctonia solani,屬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立枯絲核菌,也有報道另一致病菌為Alternaria alternata,屬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的互隔文鏈格孢[10-13]。

      1.2.2.2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立枯病菌以菌絲體和菌核在土中越冬,可在土中存活2~3年,病菌發(fā)育適溫為20~24 ℃,苗溫過高,水分多、濕度大,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種過密徒長等均易誘發(fā)該病,早春陰雨高溫有利發(fā)病。幼苗出土后開始發(fā)病,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發(fā)病高峰期,以后逐漸減輕。土質黏重,排水不良,發(fā)病較重。

      1.2.3 紫紋羽病。

      1.2.3.1 癥狀與病原。染病塊根表面形成紫紅色菌絲并結成根狀菌索,這些菌索縱橫交織成網狀,后在根部表面形成絲絨狀或網狀的紫紅色菌膜,從一處向四周擴展,根部被菌絲纏滿后,失去光澤逐漸變成黑褐色隨即腐爛。發(fā)病初期地上部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發(fā)展,植株葉片生長緩慢變細小,呈現(xiàn)黃化,下部葉早脫落,葉梢或細小枝枯死,嚴重時地上部倒伏腐爛死亡[9,11,13]。

      引起該病的病原菌是Helicobasidium sp.,屬擔子菌亞門卷擔菌屬真菌[10]。

      1.2.3.2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以菌索、菌核或菌絲體在病根上或隨病殘體遺留土中越冬,根狀菌索和菌核可在土中存活多年。翌年條件適宜,由菌核或根狀菌索長出菌絲,侵入細根,向主根擴展。調查發(fā)現(xiàn),病菌可通過灌溉水、雨水、農具等傳播,病健根接觸也可傳病,該病始發(fā)于5月底,連作、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發(fā)病重,前作作物為甘薯、花生等發(fā)病亦重。

      1.2.4 根腐病。

      1.2.4.1 癥狀與病原。初始地上葉片發(fā)黃,部分枝葉枯死,根部出現(xiàn)細根變褐,外表皮呈黑色,后逐漸擴展至主根,引起根部腐爛,在其上產生白色菌絲及分生孢子,無色,地上部莖葉自下而上枯萎,終至全株枯死。

      引起該病的病原菌為Fusarium oxysporum,屬半知菌亞門鐮孢菌屬真菌[10-11],稱尖鐮孢。

      1.2.4.2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尖鐮孢病菌在土中越冬,或塊根帶菌傳播。從傷口侵入,亦可直接侵入。4月下旬至5月上旬始發(fā)病,6月中旬進入盛發(fā)期,氣溫17~18 ℃始發(fā),22~28 ℃適宜發(fā)病。該病發(fā)生與地下害蟲如蠐螬、小地老虎等的發(fā)生為害程度密切相關,土壤濕度大、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等田塊發(fā)病重。

      1.2.5 白絹病。

      1.2.5.1 癥狀與病原。

      發(fā)病初近地面的莖基部出現(xiàn)水漬狀腐爛,地上部莖葉出現(xiàn)黃褐色病斑,邊緣褐色或淡褐色病部,皮層變褐,逐漸向四周發(fā)展,在病斑上產生一層白色絹絲狀物,多呈輻射狀擴展,蔓延附近土表。隨病情發(fā)展,根部腐爛,枝葉黃化萎蔫,致葉枯萎,甚至全株枯死。后期病部菌絲層上形成油菜籽狀棕褐色的菌核。

      引起該病的病原菌為Sclerotium roi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小核菌屬的齊整小核菌[10,13-14]。

      1.2.5.2 傳播途徑與發(fā)病條件。

      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種參、病殘體或雜草上越冬。菌核可隨水流、病土或混在種參中傳播。翌春條件適宜,菌絲迅速生長,沿土壤間隙蔓延,為害附近植株,進行再次侵染[10,14]。帶病種參栽種后,陸續(xù)引起發(fā)病。該菌喜高溫高濕,一般以30 ℃為適溫,5月上中旬始發(fā),6月為發(fā)病盛期,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濕度大、日照不足的地塊發(fā)病重,時晴時雨、高溫高濕,易引起該病大流行。

      1.3 葉斑病類 為害太子參的葉斑病類有4種,癥狀相近,?;旌习l(fā)生引起葉片枯死,已成為生產上的突出問題[9-15]。調查發(fā)現(xiàn)福建太子參常見葉斑病類有3種,即斑點病、葉斑病、黑斑病,以前2種居多,褐斑病[11]在福建太子參產區(qū)尚未確認。葉斑病類通常于3月中下旬始發(fā),4月中至5月中旬進入盛發(fā)期。

      1.3.1 斑點病的癥狀與病原。

      為害葉片,初始葉片出現(xiàn)灰白色圓形或近圓形枯斑,周圍有黃暈。病斑擴大后葉片正面長出黑色小點(分生孢子器)排列成輪紋狀,后期病斑匯合成不規(guī)則大斑,老病斑中間穿孔,整葉枯死,引起太子參結參小,或不結參,產量損失15%~30% ,有的高達50%左右。

      引起該病的病原菌為Phoma sp.[15] ,為半知菌亞門莖點霉屬真菌。也有報道另一致病菌為Alternara sp.[16]

      1.3.2 葉斑病的癥狀與病原。

      病葉呈褐色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大小為0.3~2.0 μm,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上生黑色小點(分生孢子器),排列呈輪狀。干燥時呈水漬狀穿孔,潮濕時形成褐色腐爛,嚴重時引起葉枯。

      引起該病的病原菌為Phyllosticta commonsii Ell.et FV.,屬半知菌亞門葉點霉屬真菌[14]。

      1.3.3 黑斑病的癥狀與病原。

      病斑常發(fā)生于葉緣和葉尖,病葉出現(xiàn)凹陷的圓形或梭形小斑,后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暗褐色病斑,上生小黑點,中心灰白色,邊緣黑褐色,濕度大時表面產生黑色霉狀物。

      引起該病的病原菌為Alternaria tenuis Ness.[14],屬于半知菌亞門交鏈孢屬的細鏈格孢。

      1.3.4 葉斑病類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輾轉為害。從葉片傷口或氣孔侵入,成為初侵染源,產生分生孢子可發(fā)生多次再侵染,不斷擴展蔓延。初始植株的下部葉片受害,逐漸向上擴展。15 ℃始發(fā)病,高于25 ℃時侵染快;連作、無性繁殖、密度大、氮肥多、雨水多,發(fā)病重。

      2 太子參病害的綜合防控措施

      太子參病毒病、根部病害和葉斑病類是當前威脅太子參產量與品質的主要病害種類。鑒于這些病害尤其根部病害具有傳播途徑廣(種參、土壤、肥料、病殘體等均可帶菌)、初始地上部癥狀不明顯的特點,地上部顯癥明顯時,地下部已造成嚴重損失,防控上存在很大困難。本著“防在源頭,治在初發(fā)階段”的思路,從種到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務必清除病害初侵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針對性地采取多措并舉,綜合治理。

      2.1 選地與輪作 太子參常年采用無性繁殖,且多連作,田間積存大量菌原,杜絕侵染源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選換種植地,選用未曾種過太子參的新地或選擇與水稻等輪作至少3年以上的田塊栽種太子參[10,12-14,16-17],可很大程度遏制病原菌的侵染為害。忌與太子參有交叉感染的茄科、十字花科蔬菜和瓜類、花生、甘薯以及白術、桔梗等作物輪作和間套種。

      2.2 種參選擇 選用無病無毒種參是從源頭控病防病和減少損失的有效辦法。選擇800 m及以上高海拔新開墾地、無病區(qū)或3年未種植太子參的山地建立種參留種地。選擇適應性好、品種純度高、長勢強、無病毒為害的太子參植株留種為種參。于大田生產中后期篩選健康無病的植株掛牌留種,選擇植株健壯、芽頭碩大飽滿及無病蟲為害和機械損傷的參塊作種。

      2.3 種參消毒預措

      種植前種參先用10% NA3PO4浸泡10 min,清洗后再浸泡在50%多菌靈500倍液20~30 min,亦可直接浸泡在50%多菌靈500倍液[2,14,16]或用生防木霉菌浸泡種參片刻,或用40 ℃左右熱水浸泡種參,試驗證明以上消毒預措對太子參幾種主要病害有較好防控效果。

      2.4 土壤滅菌

      種植前可選用50%多菌靈WP 30~45 kg/hm2拌細土撒施畦面,土壤偏酸性的參田可增施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進行土壤改良[10]。司世飛等[18]采用50%“多·福”WP 1 800 g/hm2與1 500 kg/hm2細土拌勻撒施太子參廂面,能有效防治太子參根腐病發(fā)生。

      2.5 健康栽培 實施健康栽培,為太子參營造健壯生長、惡化病菌增殖的生態(tài)條件。

      實行科學管理,筑畦深溝種植,防止串灌,雨季及時排水,降濕防病;施足基肥,倡導減施化肥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忌偏施氮肥[2,19],提高植株抗病力。播前提早深翻整地,改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助于消滅部分地下害蟲和減少土壤菌源量。及時中耕除草,有利土壤松動、通氣,提高根系微生態(tài)菌系活力和抑制根部病菌的致病力。清除雜草還起到清除傳毒介體蚜蟲的滋生場所和部分毒源。徹底清園,太子參采挖后要及時清除地上的病殘體和殘留植株,亦是清除翌年太子參病害的侵染源。

      2.6 不同生育階段的防治重點與防控措施

      2.6.1 苗期防治重點與防控措施。

      苗期常見病害主要是葉斑病類和猝倒病、立枯病,以及地下害蟲為害引起早期死苗。

      2.6.1.1 防控發(fā)病中心。在田間出苗50%以上時,注重防控葉斑病類的發(fā)病中心,采用施藥和摘除病葉相結合,將病情控制在初發(fā)階段。及時進行局部施藥,消滅發(fā)病中心,周圍植株噴藥保護,初期噴灑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AS 5 100 mg/hm2進行防控[19],也可選用50%多菌靈WP 600倍液噴施,7~10 d噴1次,連噴2次[19-22]。遇到氣溫高、病情發(fā)展較快時,宜全面噴10%世高WG 1 000倍液[20]或用25%脒鮮胺水乳劑1 500倍液,視病情酌治次數(shù)[14-15];噴灑2.5%魚藤酮400倍2 250 mL/hm2以防控病毒病[19]。

      2.6.1.2 治蚜防病。重點防控病毒的發(fā)生和擴展蔓延。田間細心檢查發(fā)現(xiàn)蚜蟲,立即施藥圍殲,可采用10%吡蟲啉WP 2 500 倍液等防治蚜蟲;可在畦面1 m左右高掛銀灰膜條驅蚜或黃色黏蟲板誘殺蚜蟲[2],以切斷病毒傳播媒介。

      2.6.1.3 病蟲兼治。苗期地下害蟲為害造成缺苗斷行,在防控猝倒病、立枯病時兼治地下害蟲,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措施、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最大限度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以減少環(huán)境污染和農藥及重金屬殘留[23]。農藥使用相應準則參照NY/T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

      2.6.2 生長中后期防治重點與防控措施。

      生長中后期田間常見病害主要是根部病害、病毒病和葉斑病類,除繼續(xù)抓好防控葉斑病類發(fā)病中以及防治蚜防病毒病外,重點抓根部病害的防控,這一階段防控工作很關鍵。

      2.6.2.1 田間防疫。細心觀察地上部莖葉生長狀態(tài),出現(xiàn)生長不良,尤其看到葉色褪綠,有萎蔫等疑似病株時,應即按田間防疫三環(huán)節(jié)(拔除病株、病穴消毒、周圍植株噴藥保護)及時處理。

      2.6.2.2 施藥防控。根據(jù)當?shù)夭∠x害測報,可考慮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塊根膨大期選用95%惡霉靈3 000藥液或普力克水劑750倍液結合沃生(中微量元素水溶液)1 000倍噴淋植株周圍并滲透到根部[6,22],6月中下旬施用25%嘧菌酯SC 2 000倍液[12,22]等藥劑,保護塊根不受根部病害持續(xù)侵害。防控小地老虎、金龜子成蟲盛發(fā)期可在田間設置黑光燈(20 W)誘殺[2,12]。

      2.6.3 收獲留種階段防治重點與防控措施。

      選好留種用無病植株作為種參用,收后全田徹底清理病殘體,最大限度減少田間菌源量,這是一項杜絕下一茬侵染源十分重要的工作。

      3 討論與建議

      根據(jù)對產區(qū)的病害調查,太子參病害主要為病原體引起,長期進行無性繁殖,生產上采用自留種參,病原體通過無性繁殖傳遞,且逐代積累,為害越來越嚴重;無檢驗的種參在不同地區(qū)間引種,亦加劇了病害的擴散和蔓延。針對福建太子參常見病害發(fā)生特點和為害嚴重的問題,太子參病害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該研究提出“防在源頭,治在初發(fā)階段”的思路,繼續(xù)開展太子參脫毒種參生產技術、良種搭配與種質復壯及重點病害生態(tài)防控技術研發(fā)等多措并舉,為太子參造就健壯生長、惡化病菌增殖的生態(tài)條件,以期實現(xiàn)健康栽培。

      3.1 太子參脫病毒種參生產技術研發(fā)

      種子種苗的質量決定藥材品質的優(yōu)劣。因太子參長時間采用塊根繁殖,導致病毒積累[24-25],種質退化嚴重,而目前尚未有對癥藥物防治[19]。戴軍等[26-28]開展了太子參脫病毒生產種苗的技術研發(fā),超低溫處理的脫毒率達90%以上[26],脫毒莖尖組培苗的單株產量高于其他外植體的脫毒組培苗[28],但迄今未見脫毒太子參種苗廣泛應用于大田生產,還需要進一步開展太子參脫病毒種苗生產技術的熟化研發(fā),以期從源頭防控種參帶毒提高種參質量。

      3.2 優(yōu)良品種多樣化搭配與提純復壯 優(yōu)良品種是太子參高產、抗逆、減少病蟲為害的重要前提[29],選育和推廣優(yōu)質、抗逆和高產的良種是太子參高品質生產的關鍵措施。我國太子參的種植歷史已有百余年[30],主要產地已經選育出許多太子參新品種,然而在太子參各產區(qū)生產上種植的品種較單一,這也是導致各地病蟲害發(fā)生流行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農業(yè)生產實踐表明[31-32],如果一個地區(qū)規(guī)?;N植單一品種的農作物,一旦遇上暴發(fā)性病蟲害或者不良天氣,容易導致全面減產,同時,單一品種的種植也加快了優(yōu)良品種的淘汰速度。由于目前未有一個非常完美的多抗品種,多年的品種單一化種植導致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并流行,從而使該品種被淘汰。為了使良種更好地發(fā)揮優(yōu)勢,需要選育更多特征特性不同的太子參優(yōu)良品種供農民選擇,不同品種合理搭配以最大限度限制病原小種進化和病原物群體的擴展,延長優(yōu)良品種的利用壽命,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良特性,提高藥材質量。

      品種退化、種質良莠不齊是太子參高品質生產的棘手問題[33],一方面是多年來參農一直采用塊根無性繁殖的方式留種,各家各戶自留自繁,無規(guī)矩無標準可循,導致種參種性退化、分化加重[34]。為此需開展太子參良種的提純復壯工作,對長期應用優(yōu)良品種或農家品種進行提純復壯,通過逐年大田選擇、改善耕作制度或改善栽培環(huán)境或改變留種區(qū)域或通過組織培養(yǎng)等措施,以獲得相對純的、生活力強的、無混雜退化的種參,使退化的優(yōu)良種質重新恢復高產、高質、穩(wěn)定等優(yōu)良特性。

      3.3 重點病害生態(tài)防控技術研發(fā)

      調查發(fā)現(xiàn),福建產區(qū)紫紋羽病為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極有可能成為福建太子參產業(yè)發(fā)展的最大障礙,近年來雖已開展相關綜合防控技術研究,但還需在明確其病原、發(fā)生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fā)集生物防治、耕作制度調整、伴生植物選擇等生態(tài)防控技術體系。此外,隨著太子參種植面積的擴大和單一品種的不斷連作,導致某些病害的為害逐年加重,病害種類也逐漸增多,因此,必須繼續(xù)開展新病害種類的調查及其防治技術研究,全面提高太子參病蟲害的防控水平。

      參考文獻

      [1]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6:533-534.

      [2] 徐宏輝.閩東山區(qū)太子參兩大病害發(fā)生特點及其綠色防控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1):39-42.

      [3] 林端壽.柘榮縣太子參主要病蟲害發(fā)生及防治措施[J].科學種養(yǎng),2016(5):100-101.

      [4] 張宇蘭.壽寧縣太子參主要病害調查總結[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24):138-139.

      [5] 傅興圣,劉訓紅,許虎,等.太子參研究現(xiàn)狀與研發(fā)趨勢[J].中國新藥雜志,2012,21(7):757-760.

      [6] 宋榮浩,濮祖芹.太子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病毒病病原鑒定[J].上海農業(yè)學報,1991,7(2):80-85.

      [7] 黃穎楨,陳菁瑛,朱景花,等.太子參中蕪菁花葉病毒的RT-RCR檢測[J].福建農業(yè)學報,2016,31(6):616-619.

      [8] 趙云青,黃穎楨,陳菁瑛,等.太子參蕪菁花葉病毒時空動態(tài)定性初步檢測[J].福建農業(yè)科技,2019(3):34-39.

      [9] 談孝鳳.貴州太子參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J].農技服務,2019,36(3):20-21.

      [10] 李忠,孫興旭,潘仲萍,等.施秉縣太子參根部病害發(fā)生及綜合治理[J].耕作與栽培,2013(2):32-33.

      [11] 張國輝,王龍,任永權,等.黔東南州太子參主要真菌病害調查及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11):14-17.

      [12] 張國輝,王龍,任永權,等.貴州省黔東南州太子參立枯病的病害分析及生防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1):205-209.

      [13] 李忠,潘仲萍,孫興旭,等.施秉縣太子參主要病蟲害種類調查及防治[J].中國植保導刊,2013,33(6):26-29.

      [14] 桑維鈞,熊繼文,宋寶安,等.貴州太子參主要真菌病害的調查與防治[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34(14):3314-3316,3318.

      [15] 王宗華,唐景章,吳石金,等.福建柘榮太子參發(fā)生一種嚴重的新病害[J].植物病理學報,1997,27(2):174.

      [16] 張國輝,張西平,賀定翔.貴州省黔東南州太子參斑點病的調查及防治[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7):3993-3994,3999.

      [17] 姚永松.太子參病毒病的綜合防治技術[J].福建農業(yè)科技,2014(6):41-42.

      [18] 司世飛,宋莉莎,任靜,等.不同土壤處理劑對太子參根腐病發(fā)生及產量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18(2):27-28,7.

      [19] 王磊,趙鋒,沈亮,等.無公害太子參栽培技術探索[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8,20(7):1123-1129.

      [20] 鄭麗惠,林叢發(fā),鐘愛清,等.“世高”防治太子參斑點病試驗初報[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6,18(6):122-123.

      [21] 許鍵.太子參葉斑病綠色防治技術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8.

      [22] 姜星,祝前,劉德江.太子參白絹病田間藥效試驗初報[J].農業(yè)與技術,2017,37(18):23.

      [23] 郭巧生,王建華.中藥材安全與監(jiān)控[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2.

      [24] 宋榮浩,濮祖芹.太子參病毒病的防治途徑[J].上海農業(yè)學報,1995,11(3):59-62.

      [25] 朱艷,周小華,秦民堅.太子參病毒病及其脫病毒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4(2):31-32,38.

      [26] 戴軍,姚厚軍,張九玲,等.太子參超低溫脫毒及規(guī)模化組培育苗技術[J].生物學雜志,2014,31(3):84-87.

      [27] 朱艷,秦民堅,周小華.太子參脫病毒技術研究[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05,14(4):25-29.

      [28] 吳朝峰,馬雪梅,林彥銓.太子參莖尖脫毒培養(yǎng)及增產效果[J].福建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35(2):129-133.

      [29] 肖承鴻.太子參種質資源評價及種子質量標準研究[D].貴陽:貴陽中醫(yī)學院,2013.

      [30]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2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

      [31] 白宏偉,劉志偉,李延民.玉米品種單一化種植的危害及其原因[J].黑龍江農業(yè),2002(1):34.

      [32] 衛(wèi)月益.淺談同一地區(qū)種植品種單一化的危害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24):152-153.

      [33] 康傳志,周濤,江維克,等.栽培太子參資源現(xiàn)狀及藥材品質的探討[C]//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中藥專業(yè)委員會.2014年全國中藥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六屆中藥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改選會論文集.北京: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中藥專業(yè)委員會,2014:5.

      [34] 李以訓,陳玉,林長征.太子參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0(S1):73-74.

      猜你喜歡
      傳播途徑太子參防控措施
      太子參品種栽培特性及其高產配套技術研究
      花卉(2021年14期)2021-07-26 02:22:38
      漢樂府古辭在唐代的傳播
      理論導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20:29
      流行甚“High”的網絡流行語
      戲劇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 14:56:45
      警惕環(huán)境惡化的新因素
      東方教育(2016年15期)2017-01-16 12:13:18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問題研究
      犯罪研究(2016年5期)2016-12-01 18:25:19
      題壁詩歌創(chuàng)作在自媒體時代下的存繼與思考
      配電線路安裝施工危險點及防控建議解析
      預付賬款的管理及風險防控措施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3:14:16
      冠癭病在阿勒泰地區(qū)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控措施
      正交設計優(yōu)化太子參ISSR—PCR反應體系
      右玉县| 镇雄县| 蒙城县| 无极县| 夹江县| 家居| 余江县| 慈溪市| 当雄县| 娄烦县| 双鸭山市| 巴林右旗| 新郑市| 二连浩特市| 尼玛县| 济南市| 宁夏| 博罗县| 绍兴县| 稻城县| 通州市| 三台县| 纳雍县| 临安市| 三明市| 麻栗坡县| 墨竹工卡县| 禹城市| 洪洞县| 芦溪县| 中方县| 福清市| 和林格尔县| 和平县| 冀州市| 上高县| 呼图壁县| 双鸭山市| 锦州市| 广河县|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