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兒童期虐待對高中生攻擊行為的影響: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的鏈式中介作用

      2021-07-19 16:19:15荊瑞晨楊珂馮賽賽邢小莉王曉峰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2021年7期
      關(guān)鍵詞:攻擊行為

      荊瑞晨 楊珂 馮賽賽 邢小莉 王曉峰

      摘 要 為了探索兒童期虐待對高中生攻擊行為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采用中文版兒童期虐待問卷(CTQ-SF)、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解釋偏向問卷(IQ)和Buss-Perry攻擊問卷(BPAQ)對河南省商丘市某高中411名高中生進行測量。結(jié)果表明:(1)兒童期虐待水平與高中生的敵意解釋偏向、消極應對和攻擊行為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guān);(2)高中生的敵意解釋偏向與消極應對和攻擊行為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3)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在兒童期虐待與高中生攻擊行為中間起鏈式中介作用。因此,兒童期虐待不僅可以直接影響高中生的攻擊行為,也可以通過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對攻擊行為產(chǎn)生間接影響。

      關(guān)鍵詞 兒童期虐待;攻擊行為;敵意解釋偏向;消極應對方式

      分類號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07.007

      1 引言

      隨著校園暴力事件的增多,青少年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成為大眾及研究者關(guān)注的焦點。青少年攻擊行為不僅會給自身和他人帶來傷害,還會對社會,甚至對個體心理和行為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影響,如抑郁、焦慮、反社會行為等(楊青, 陳云, 李茜, 袁莉華, 2014)。相對于其他階段,高中階段學業(yè)壓力更大,且該階段正處于社會性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吉彬彬等, 2020),因此,有必要關(guān)注這一階段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成因,為減少高中生的攻擊行為提供理論依據(jù)。目前關(guān)于青少年攻擊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校園欺凌、 同伴侵害、 網(wǎng)絡(luò)欺負行為等短期的環(huán)境因素(施桂娟, 高雪梅, 李娟, 2013; Franzese, Covey, Tucker, McCoy, & Menard, 2014)。而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父母控制、兒童期虐待等長期因素的作用機制關(guān)注較少。本研究則關(guān)注了早期的兒童期虐待經(jīng)歷這一長期因素對高中生攻擊行為的影響。

      兒童期虐待(Child Abuse)是攻擊行為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境刺激因素(陸芳, 2019; Haller, Harold, Sandi, & Neumann, 2014),它是指那些對兒童有監(jiān)管和撫養(yǎng)義務的人所實施的,包括各種形式的軀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軀體忽視與情感忽視等,是一種可以引發(fā)病理人格的潛在危險環(huán)境因素(Cohen et al., 2014)。兒童期虐待不僅是一種應激因素,它還為兒童模仿攻擊行為以及學習消極的應對方式提供了條件。根據(jù)社會信息加工模型理論,個體會對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線索進行編碼,之后通過解釋、決策、反應實施等階段產(chǎn)生攻擊行為(Li, Fraser, & Wike, 2013),比如,兒童期遭受過虐待的個體會在潛移默化中對攻擊情境產(chǎn)生注意偏向,若日后呈現(xiàn)出類似的環(huán)境刺激就有很大可能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此外,攻擊行為是否發(fā)生還受到人們習得的反應行為類型的制約(Solakoglu & Yuksek, 2020),如果個體在以往的經(jīng)歷中采用攻擊行為、消極的應對方式成功解決了問題,在面對問題和挫折時更可能使用同樣的反應行為。

      研究表明,早期的虐待經(jīng)歷會導致個體出現(xiàn)模仿行為人的攻擊行為的現(xiàn)象(謝琴紅, 杜妍, 劉寧, 楊波, 2020; Veenema, Blume, Niederle, Buwalda, & Neumann, 2006),這說明兒童早期發(fā)展環(huán)境中的重要他人會對其今后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此外,腦成像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早期的應激經(jīng)歷與個體前額葉皮層的減少有關(guān),而前額葉皮層的減少可能導致個體產(chǎn)生更少的積極情緒,可能會進一步誘發(fā)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Cabrera, Torres, & Harcourt, 2020)。已有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早期的虐待經(jīng)歷可能導致認知和情緒的紊亂,進而產(chǎn)生不良的行為習慣(比如攻擊行為)(王湃, 劉愛書, 2017)。還有研究表明,兒童早期的受虐經(jīng)歷可能通過影響其認知和情感,進而影響攻擊行為,如Coker等人(2015)的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處于暴力生活事件的個體會出現(xiàn)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方面的問題,暴露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程度越高,越會促進其攻擊行為的發(fā)展。

      應對方式也會對個體的攻擊行為產(chǎn)生影響。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指在面臨挫折和壓力時,在個體穩(wěn)定因素與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基礎(chǔ)上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依據(jù)其結(jié)果性質(zhì)可以區(qū)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余芝蘭, 2008)。應對方式有其穩(wěn)定性,使得個體在面對應激事件時總是做出類似的反應。不同應對方式類型的個體具有不同的社會行為反應模式。如更多采用積極應對的個體在面對困難情景時更有可能會積聚力量解決當前的問題;相比于積極應對個體,消極應對個體在面對挫折時,很大程度上會用不適應的方式做出反應,如逃避、幻想、病態(tài)頑固等(許玲, 2020)。

      另外,兒童期的虐待也可能通過不同的應對方式影響攻擊行為。攻擊行為一般是由威脅的情景誘發(fā)的,若個體以消極的方式應對威脅情景,那么有極大的可能性會導致其出現(xiàn)攻擊行為。我國學者的研究支持了這一點,他們發(fā)現(xiàn)積極應對與攻擊行為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而消極應對與個體的攻擊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方永慈, 2019; 楊玲, 郭瑾瑾, 曹華, 杜琴琴, 2019)。兒童早期虐待經(jīng)歷也可能通過應對方式影響攻擊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期虐待與積極應對呈顯著相關(guān),其中情感忽視可以顯著負向預測積極應對(Christiansen, Hansen, & Elklit, 2014)。

      此外,個體的認知也是影響攻擊行為的重要因素。心理學家道奇(Dodge)提出了攻擊行為的社會信息加工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際之間的攻擊行為取決于對沖突事件的認知,因此攻擊行為是否發(fā)生更多地依賴于人們?nèi)绾螌ι鐣畔⑦M行加工(羅勝慶, 2010)。如果個體傾向于將模糊情境解釋為敵意的,就可能會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這種行為反應可能會使個體受到周圍人的排斥,進而產(chǎn)生消極抑郁的情緒,養(yǎng)成一貫的攻擊行為。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敵意解釋偏向是影響攻擊行為的重要認知因素,并且兒童早期虐待經(jīng)歷可能通過敵意解釋偏向影響攻擊行為。敵意解釋偏向(Hostile Interpretation Bias)也稱敵意歸因偏向,是指個體對模棱兩可的信息解釋成敵意的一種認知加工偏向,其中模棱兩可的信息可以是語言、文字、動作等多種形式(張麗華,苗麗, 2019)。研究表明,敵意解釋偏向還會激活個體的負性情緒,從而導致更多的攻擊行為 (Martinelli et al., 2019),此外,學者發(fā)現(xiàn)有兒童期虐待經(jīng)歷的個體更可能將模棱兩可的信息解釋成敵意的,進而增加其攻擊行為發(fā)生的頻率(Werner, 2012)。

      敵意解釋偏向也能影響個體的應對方式。Welbourne等人的研究表明,積極的歸因偏向與積極應對方式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消極應對方式呈顯著負相關(guān)(Welbourne, Eggerth, Hartley, Andrew, & Sanchez, 2007);同時,對抑郁群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遇到模棱兩可的生活事件時,抑郁個體更有可能采取消極的歸因偏向,并且更容易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Tang, Wang, Liu, Shu, & Xiao, 2009)。因此,可以推測,敵意解釋偏向也可能通過應對方式間接影響個體的攻擊行為。

      基于以上綜述,本研究假設(shè),兒童期虐待、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正向預測攻擊行為;敵意解釋偏向與消極應對在兒童期虐待與攻擊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的鏈式中介假設(shè)模型圖如圖1所示。

      2 方法

      2.1 被試

      采用問卷星,從河南省商丘市某高中抽取441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收回有效問卷411份(93.20%)。其中男生184名,女生227名,平均年齡為16.95歲(SD=1.45)。

      2.2 工具

      本研究采用Bernstein等人(1998)編制的兒童期虐待問卷,并由趙幸福等人(2004)譯制的中文版兒童期虐待問卷進行調(diào)查,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有23個條目,包括軀體虐待、情感虐待、軀體忽視以及情感忽視4個因子。答案按等級設(shè)置,由“1=從不”至“5=總是”。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5。

      敵意解釋偏向采用Butler和Mathews于1983年編制的解釋加工材料,中文版由李靜華(2004)修訂并驗證。本問卷共13題,每一題后面有4個備選答案,其中有兩個答案是對事件的消極解釋,有兩個答案是對事件的積極解釋。測驗要求被試想像自己是事件材料中的主人公,然后在給出的4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自己認為最可能的答案。參照前人的研究,每一題的答案采用“0~1”計分方式,凡是選擇消極解釋的計1分,選擇積極解釋的計0分,被試解釋加工的得分為所有13題的得分之和,被試得分越高說明解釋越消極,得分越低說明解釋越積極。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5。

      應對方式采用Folkman和Larus于1996年編制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我國學者解亞寧于1998年對此問卷進行了修訂。該問卷包含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 共20個條目。 其中積極應對分量表包括12個條目,消極應對分量表包括8個條目, 采取4級評分方式(0代表不采取,3代表經(jīng)常采?。?。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6。

      攻擊行為采用Buss和Perry(1992)編制的攻擊行為問卷,該問卷適用于青少年,劉俊升等人(2011)對該問卷進行了翻譯修訂,該問卷包括身體攻擊、替代攻擊、憤怒和敵意四個維度,共20個條目。問卷采用五級評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數(shù)越高表明攻擊行為越強。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8。

      2.3 統(tǒng)計分析

      運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對通過問卷收集的兒童期虐待、敵意解釋偏向、應對方式和攻擊行為四個變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統(tǒng)計處理。使用Process軟件包,控制年級、班級、性別等變量,將兒童期虐待作為自變量,攻擊行為作為因變量,敵意解釋偏向、消極應對作為中介變量進行了鏈式中介模型分析。

      3 結(jié)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使用Harman單因素檢驗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jié)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25個,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14.60%,小于臨界標準40%,說明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是否經(jīng)歷兒童期虐待高中生的攻擊行為差異分析

      以兒童期虐待總量表得分除以各維度數(shù)目得到量表均分。將兒童期虐待發(fā)生情況分為5組,即從不(均分=1)、偶爾(1<均分<2)、有時(2≤均分<3)、經(jīng)常(3≤均分<4)、總是(均分≥4)。本次研究中對兒童虐待的界定將各條目中選擇“有時”“經(jīng)?!被颉翱偸恰边x項作為陽性條目,各分量表中有1條及以上的陽性條目界定為經(jīng)歷了兒童期虐待(劉宇丹, 趙霜, 李小玉, 2020)。兒童期至少經(jīng)歷過一種虐待的高中生占總數(shù)的64.2%。對兒童期虐待經(jīng)歷是否陽性的高中生攻擊行為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顯示,兒童期虐待總量表非陽性的高中生攻擊行為的平均值為42.97,標準差為18.41;兒童期虐待總量表陽性的高中生攻擊行為的平均值為56.49,標準差為23.45,兒童期虐待檢出為陽性的高中生的攻擊行為顯著高于沒有經(jīng)歷兒童期虐待的高中生(t=-5.10, df=409, p<0.001,Cohen's d=-0.64)。

      使用描述統(tǒng)計的分析方法,發(fā)現(xiàn)兒童期虐待總分與高中生的敵意解釋偏向、消極應對和攻擊行為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而兒童期虐待總分與積極應對顯著負相關(guān);同時,高中生的敵意解釋偏向與消極應對方式和攻擊行為正相關(guān),而與積極應對方式呈顯著負相關(guān);高中生的消極應對方式與其攻擊行為為正相關(guān)(見表1)。

      3.3 兒童期虐待與攻擊行為: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由于各變量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guān),可能會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造成結(jié)果的不穩(wěn)定,因此對方程中的預測變量均進行了標準化處理(Z分數(shù))和共線性診斷。結(jié)果顯示,所有預測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為1.28小于5,容忍度為0.78大于0.1,因此數(shù)據(jù)不存在嚴重共線性問題,適合進一步做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采用Hayes編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依據(jù)templates選用模型6,重復抽取樣本5000次,默認95%的置信區(qū)間。以檢驗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在兒童期虐待與攻擊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結(jié)果見表2。如表所示:兒童期虐待可以顯著預測消極應對,兒童期虐待和消極應對能顯著預測敵意解釋偏向,兒童期虐待、消極應對和敵意解釋偏向能顯著預測攻擊行為。

      中介效應分析表明(如表3和圖2所示),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在兒童期虐待與攻擊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總的間接效應值為0.24占總效應的49.35%,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表示消極應對和敵意解釋偏向在兒童期虐待和攻擊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此模型由三條路徑組成,分別是:兒童期虐待—敵意解釋偏向—攻擊行為(間接效應1)、兒童期虐待—敵意解釋偏向—消極應對—攻擊行為(間接效應2)、兒童期虐待—消極應對—攻擊行為(間接效應3),三條路徑的Bootstrap95%置信區(qū)間都不包含0,即敵意解釋偏向、消極應對在兒童期虐待和攻擊行為中的中介作用顯著,且敵意解釋偏向、消極應對在兒童期虐待和攻擊行為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鏈式中介效應模型圖見圖2。

      4 討論

      與預期一致,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期虐待與高中生的攻擊行為呈顯著正相關(guān),兒童期受虐待個體的攻擊行為比未受虐待的個體相比更高。正如一般學習模型提到的(Wen & Wang, 2017),反復經(jīng)歷虐待的情境更容易使個體習得與攻擊相關(guān)的知識結(jié)構(gòu),這些結(jié)構(gòu)中就包含了對情境的敵意解釋偏向以及攻擊行為反應。經(jīng)歷兒童期虐待的個體容易對情境中的敵意因素產(chǎn)生更多關(guān)注,更有可能將生活中模棱兩可的事件進行敵意解釋,從而導致了更多的攻擊行為。Teicher等人對攻擊行為的腦神經(jīng)機制進行的研究能夠為這一結(jié)果提供有力的佐證: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早期應激會影響前額葉、海馬體和杏仁核的反應,可導致個體的神經(jīng)分泌與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變化, 以及海馬體的縮?。═eicher et al., 2018)。因為海馬體具有記憶儲存和情緒控制的功能,一旦受損便可導致記憶的減弱以及情緒的不穩(wěn)定,進而導致個體產(chǎn)生攻擊行為。

      敵意解釋偏向在兒童期虐待與高中生攻擊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這表明有兒童虐待經(jīng)歷的個體更可能將生活中模棱兩可的信息解釋成敵意的,從而導致了其攻擊行為頻率的增加。兒童期虐待會嚴重影響個體的心理韌性、抑制控制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狀況(VanMeter, Handley, & Cicchetti, 2020),而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其產(chǎn)生敵意的認知加工模式,因此,兒童期虐待是影響個體敵意解釋偏向的重要因素。擁有敵意解釋偏向的人群往往具有較高的攻擊行為,他們更容易被帶有暴力因素的情境所吸引,并且更容易從模棱兩可的環(huán)境事件中提取出帶有攻擊信息的因素,進而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攻擊行為(Quan et al., 2019)。敵意解釋偏向在兒童期虐待與高中生攻擊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也存在神經(jīng)機制研究的支持,研究發(fā)現(xiàn)海馬對攻擊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并且敵意解釋偏向在左右側(cè)海馬旁回與替代性攻擊傾向之間起了中介作用(權(quán)方英,夏凌翔, 2019)。

      本研究顯示,兒童期虐待會導致個體更多的采用消極應對方式,進而增加高中生的攻擊行為,這與已有的研究結(jié)果相同(VanMeter et al., 2020)。本研究認為,消極應對與攻擊行為呈顯著正相關(guān)可能是因為兒童期虐待是父母或撫養(yǎng)者施加于個體的不健康環(huán)境因素,在此環(huán)境中的兒童可能會形成不良的人際信任以及習得性無助等問題,所以他們更有可能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也就越可能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Rodríguez-Naranjo和Cao(20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事件更有可能導致個體對他人的不信任,也更有可能使其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同時,在應激狀態(tài)下的個體采用消極應對方式可導致其皮質(zhì)醇水平到達峰值(Janson & Rohleder, 2017),而皮質(zhì)醇的突然升高則會使得個體的情緒發(fā)生劇烈波動(楊娟, 侯燕, 楊瑜, 張慶林, 2011),進而影響在應激狀態(tài)下的反應性攻擊行為。

      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中介作用的檢驗表明,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在兒童期虐待與攻擊行為的關(guān)系中起到了鏈式中介作用,即兒童期虐待通過敵意解釋偏向、消極應對影響攻擊行為的發(fā)生。具體而言,首先,經(jīng)歷過兒童期虐待的個體更可能對環(huán)境刺激中模棱兩可的信息解釋為敵意的,從而促使其產(chǎn)生攻擊行為;而兒童期虐待經(jīng)歷也可能導致個體在面對挫折或困難時更容易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無法合理解決問題進而采取攻擊行為。其次,兒童期虐待經(jīng)歷的個體會對模棱兩可、挫折或困難的情境進行敵意和消極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又會導致消極應對方式,從而增加了攻擊行為反應的可能性。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的鏈式中介作用在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Christiansen et al., 2014; Popescu, Drumm, Dewan, & Rusu, 2010)。由此可見,兒童期虐待的經(jīng)歷會使個體形成敵意解釋偏向以及更多地使用消極應對,而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又將進一步促進兒童期虐待對攻擊行為的影響。綜上,本研究得出兒童期虐待可以直接預測攻擊行為,也可以通過敵意解釋偏向、消極應對間接影響攻擊行為的結(jié)論。這一鏈式中介模型的意義在于,它說明了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不僅與環(huán)境刺激因素有關(guān),也受到了個體的認知因素的影響,體現(xiàn)了個體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在兒童期虐待與攻擊行為中間具有鏈式中介作用,即兒童期虐待不僅能夠直接影響攻擊行為,還能通過敵意解釋偏向和消極應對對攻擊行為產(chǎn)生影響。這一結(jié)果提示我們,除了要對家長和撫養(yǎng)者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以外,還可以對個體進行認知訓練,使其在面對模糊情境時盡可能對情境進行積極的解釋;或者使個體在挫折和困難環(huán)境中更多去采取積極的力量解決眼前的麻煩,也可以向他人尋求幫助。目前已有研究者通過干預敵意解釋偏向減少攻擊行為(Nouran & Jorg, 2018),未來還應該進一步探索兒童早期虐待經(jīng)歷對敵意解釋偏向和攻擊行為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為攻擊行為的干預提供更多支撐。

      本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通過問卷的方式對高中生樣本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可能會受到社會贊許效應等的影響,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應采用行為實驗的方法收集更加主觀、準確的數(shù)據(jù);其次,本研究只對商丘市的一所高級中學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可能會使得所得結(jié)果不具有普遍性,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應選取不同地域的樣本進行施測,以使所得結(jié)果更加客觀、有效、普遍。

      參考文獻

      方永慈 (2019). 中學生父母控制、應對方式與攻擊行為的關(guān)系.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7(12), 1875-1879.

      吉彬彬, 蔣思珊, 彭媛媛, 吳雨薇, 唐云, 李晶 (2020). 高中生心理韌性在學習壓力與學習倦怠的中介作用.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8(12), 1876-1880.

      劉楓, 劉燊, 祝陽君, 徐強, 張林 (2016). 挫折與挑釁情境下高攻擊個體的注意與情緒特點. 心理研究, 9(4), 27-34.

      劉宇丹, 趙霜, 李小玉 (2020). 南充市兩所大學大學生兒童期虐待經(jīng)歷調(diào)查.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8(5), 785-788.

      陸芳 (2019). 兒童期虐待與大學生的應對方式: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7(10), 620-628.

      羅勝慶 (2010). 攻擊行為的理論模型綜述. 學理論, 23(11), 128-129.

      權(quán)方英, 夏凌翔 (2019). 敵意歸因偏向的大腦功能及其與替代性攻擊的關(guān)系:來自fALFF與RSFC的證據(jù). 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 中國浙江杭州.

      施桂娟, 高雪梅, 李娟 (2013). 暴力視頻游戲中不同攻擊動機對玩家攻擊行為的影響. 心理科學, 36(3), 612-615.

      謝琴紅, 杜妍, 劉寧, 楊波 (2020). 服刑人員兒童期虐待對攻擊和自殺意念的影響: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8(2), 387-390.

      許玲 (2020). 我國青少年應對方式及培養(yǎng)研究綜述. 農(nóng)家參謀, 41(8), 224-225+245.

      楊娟, 侯燕, 楊瑜, 張慶林 (2011). 特里爾社會應激測試(TSST)對唾液皮質(zhì)醇分泌的影響. 心理學報, 43(4), 403-409.

      楊玲, 郭瑾瑾, 曹華, 杜琴琴 (2019). 應對方式在大學生童年創(chuàng)傷與攻擊行為關(guān)系中的作用機制.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7(10), 614-619+628.

      楊青, 陳云, 李茜, 袁莉華 (2014). 高中生攻擊行為與移情關(guān)系.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2(1), 87-90.

      楊慧芳 (2002). 攻擊行為的社會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 31(2), 244-245.

      余芝蘭 (2008). 中學生應對方式研究綜述.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2(1), 53-54.

      張麗華, 苗麗 (2019). 敵意解釋偏向與攻擊的關(guān)系. 心理科學進展, 27(12), 2097-2108.

      朱文鳳, 夏凌翔 (2019). 兒童虐待與攻擊: 敵意歸因偏向和憤怒沉浸的中介作用. 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 中國浙江杭州.

      Cabrera, C., Torres, H., & Harcourt, S. (2020). The neurological and neuro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child maltreatment.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51(1), 141-151.

      Christiansen, D. M., Hansen, M., & Elklit, A. (2014). Correlates of coping styles in an adolescent trauma sample. Journal of Child & Adolescent Trauma, 7(2), 75-85.

      Cohen, L. J., Tanis, T., Bhattacharjee, R., Nesci, C., Halmi, W., & Galynker, I. (2014). Are there differen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different types of adult personality pathology? Psychiatry Research, 215(1), 192-201.

      Coker, T. R., Elliott, M. N., Schwebel, D. C., Windle, M., Toomey, S. L., Tortolero, S. R., & Schuster, M. A. (2015). Media violence exposure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in fifth-grade children. Academic Pediatrics, 15(1), 82-88.

      Franzese, R. J., Covey, H. C., Tucker, A. S., McCoy, L., & Menard, S. (2014). Adolescent exposure to violence and adul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hild Abuse & Neglect, 38(12), 1955-1965.

      Haller, J., Harold, G., Sandi, C., & Neumann, I. D. (2014). Effects of adverse early-life events on aggression and anti-social behaviours in animals and humans.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26(10), 724-738.

      Janson, J., & Rohleder, N. (2017). Distraction coping predicts better cortisol recovery after acute psychosocial stress. Biological Psychology, 128(1), 117-124.

      Li, J., Fraser, M. W., & Wike, T. L. (2013). Promoting social competence and preventing childhood aggression: A framework for applying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in intervention research.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8(3), 357-364.

      Martinelli, A., Kreifelts, B., Wildgruber, D., Ackermann, K., Bernhard, A., Freitag, C. M., & Schwenck, C. (2019). Aggression modulates neural correlates of hostile intention attribution to laughter in children. NeuroImage, 184(4), 621-631

      Nouran, A., & Jorg, H. (2018). The effects of a novel hostile interpretation bias modification paradigm on hostile interpretations, mood,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58(1), 36-42

      Popescu, M. L., Drumm, R., Dewan, S., & Rusu, C. (2010). Childhood victim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oping behaviors for victim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5(6), 575-585.

      Quan, F., Zhu, W., Dong, Y., Qiu, J., Gong, X., Xiao, M., & Xia, L. X. (2019). Brain structure links trait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attitudes toward violence. Neuropsychologia, 125(3), 42-50.

      Rodríguez-Naranjo, C., & Cao, A. (2016). Daily stress and coping styles in adolescent hopelessness depression: Moderating effects of gende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7(2), 109-114.

      Solakoglu, O., & Yuksek, D. A. (2020). Delinquency among turkish adolescents: Testing akers'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64(5), 539-563.

      Tang, J., Wang, G., Liu, Z., Shu, C., & Xiao, L. (2009). The study of rearing, coping,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their relations in depression adolescents. European Psychiatry, 24(1), 26-35

      Teicher, M. H., Anderson, C. M., Ohashi, K., Khan, A., McGreenery, C. E., Bolger, E. A., & Vitaliano, G. D. (2018).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hildhood neglect and abuse during sensitive exposure periods on male and female hippocampus. NeuroImage, 169(5), 443-452.

      VanMeter, F., Handley, E. D., & Cicchetti, D. (2020). The role of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pathway between child maltreatment and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Child Abuse & Neglect, 101(1), e104323.

      Veenema, A. H., Blume, A., Niederle, D., Buwalda, B., & Neumann, I. D. (2006). Effects of early life stress on adult male aggression and hypothalamic vasopressin and serotonin.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4(6), 1711-1720.

      Welbourne, J. L., Eggerth, D., Hartley, T. A., Andrew, M. E., & Sanchez, F. (2007).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workplace: Relationships with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0(2), 312-325.

      Wen, J., & Wang, Z. (2017). Learning general model for activity recognition with limited labelled data.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74(2), 19-28.

      Werner, N. E. (2012). Do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es in children and parents predict relationally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73(3), 221-245.

      猜你喜歡
      攻擊行為
      孤獨癥譜系障礙患者攻擊行為發(fā)生危險因素、病情評估及治療方法的應用研究進展
      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攻擊行為發(fā)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可信賴云計算的通信終端攻擊行為識別算法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擊行為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無線網(wǎng)絡(luò)攻擊行為的辨識研究
      中小學生人際寬恕與攻擊行為傾向的發(fā)展研究
      ——以六年級至初三為例
      教育觀察(2020年35期)2020-11-18 11:06:26
      兒童攻擊行為的特點及新進展
      高職生共情、寬恕、攻擊行為的關(guān)系研究
      職教通訊(2015年11期)2015-12-03 10:46:42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高職學生攻擊行為探析
      文教資料(2014年1期)2014-11-07 06:54:50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的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
      龙南县| 肥城市| 林周县| 青州市| 忻城县| 临洮县| 万宁市| 大冶市| 滦南县| 当涂县| 江西省| 台江县| 饶平县| 仙居县| 桦川县| 广东省| 遵义市| 商水县| 乌审旗| 平昌县| 长宁区| 阿巴嘎旗| 云林县| 蒲城县| 大港区| 田东县| 沅江市| 密山市| 凤凰县| 横山县| 洛浦县| 屏边| 茂名市| 乌海市| 竹山县| 鹤峰县| 榆社县| 淅川县| 乳源| 定襄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