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虛靜”是中國古典哲學和美學中十分重要的范疇,它是關于藝術創(chuàng)作與審美態(tài)度的理論。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的“虛靜”概念,不僅與“虛靜”的哲學概念有關,還有其自身的特點?!疤撿o”有其深刻的理論淵源,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虛靜”論。
關鍵詞:虛靜;審美意蘊;藝術;繪畫
一、虛靜論的哲學審美意蘊
虛靜,作為中國古典美學以及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對宗教、哲學、心理學,尤其是美學和藝術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克鼎》銘文中所說的“虛靜”,是指先祖生性率直樸素,即樸實、謙虛大方、心平氣和、淡泊寧靜。
“虛靜”說的淵源,毫無疑問,當首推老子。老子曾經(jīng)提出“致虛極,守靜篤”[1],他以為萬物溯源則是“虛靜”的狀態(tài),細究其意義,則為強調致虛守靜。老子《道德經(jīng)》中有這樣的描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摶氣致柔”中的“摶”有凝聚之意,“氣”則是構成物質世界的主要元素,是天地的本源。這句話是說,當我們內心完全安靜下來時,會感受到身體的氣息猶如嬰兒般柔和順暢。而“滌除玄覽”,據(jù)陳鼓應注釋說即是“洗清雜念,摒棄異見,而返自觀照內心的本明”[2]。老子以為,世界的本原是虛無,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狀態(tài),一切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循環(huán)往復,反反復復,但終究會回到“無”。世界的本質是“無”,是“道”,是“虛靜”,其特性是自然無為。因此老子主張個人應追求一種自然無為的狀態(tài),驅逐世俗名利之心,保持內心的清靜與平和。
莊子進一步發(fā)展了“虛靜”說,并更多地從審美的意義上來理解“虛靜”?!肚f子·人間世》中有:“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3]80莊子稱“虛”即是“心齋”,也就是“坐忘”,即忘年忘義,忘其所受,忘天忘物,忘掉一切。由“虛”而“靜”。莊子《天道》篇以對圣人的形容來描述了這種“靜”的狀態(tài):“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盵3]247“靜”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可以濾除萬物干擾。
“虛靜”對藝術主體和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審美關系有著極大的影響。莊子以為,“虛靜”是萬物之本,是通往“道”的必由之路。莊子認為,世界上最高的境界是“虛”,這種境界的特點是“靜”。莊子《天道》中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3]248在這里,以水作為人類精神的隱喻,旨在描述主體精神“虛靜”的意境,以及莊子的“神”觀念,如若要呈現(xiàn)出“虛靜”狀態(tài),必須摒棄雜念,收心除欲,飽有心境恬靜純一。
二、虛靜論的藝術審美意蘊
在道家哲學的核心概念中,“虛靜”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它對后世產(chǎn)生的影響極為深遠。在魏晉之前,“虛靜”更多地是指一種人生哲學和處事態(tài)度,尚沒有廣泛運用到文藝領域。直到陸機《文賦》讓“虛靜”這一概念在文學領域出現(xiàn),才使得“虛靜”成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心境。在《文賦》中,陸機說道:“佇中區(qū)以玄覽?!币庠诒磉_作家要進行創(chuàng)作需要思慮清明,心神專一,了解創(chuàng)作對象的外在與內在規(guī)律特征,以便能夠對其進行深切的觀察與闡釋。由此可以看出陸機對“虛靜”的精妙把握。
“虛靜”論認為藝術審美活動必須有凝神靜思的心態(tài)。虞世南所謂“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4],惲南田所說的“筆筆有天際真人想,一絲塵垢便無下筆處”[5],指的都是進入“虛靜”的極致——“凝神”的藝術創(chuàng)作狀態(tài),才能深入領會審美對象的外在和內在的規(guī)律特征。
“虛靜”論認為要想完成審美創(chuàng)造,審美主體必須去除外界與內心的干擾,正所謂“離山乃見山,執(zhí)水豈見水”。審美觀照必須超越世俗事物,擺脫與名利等私欲有關的外在誘惑。它不是用實踐的眼光去尋求欲望的滿足,而是進行審美觀照,超越功利主義,正如郭熙所說,觀察事物要“以林泉之心臨之”。只有保持“虛靜”,主客體進入物化狀態(tài),才能創(chuàng)作出無尚的藝術作品。
三、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虛靜論的演進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虛靜”論極其盛行。宗炳在審美和藝術方面,提出了“澄懷味象”。他在《畫山水序》中提到“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6]?!俺螒选奔词沁_至洞澈而靈明的心性來看待物象,不沉溺于物欲與功利,“味象”是一種品味。“味”作為一種審美體驗起源于宗炳的繪畫理論,這里是指一種精神上的歡愉和享樂,屬于審美之“味”。以“虛靜”心態(tài)看待事物,是一種從實踐和知識中解放出來的美的觀照。因此,被感受的對象進入到審美觀照之中成為美的對象,而自己的精神融入美的對象,得到自由的解放,使人能夠忘卻世間的名利,這便是“澄懷”的緣由,也是“澄懷”的結果。
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指出,山水畫的作用是“澄懷觀道”“澄懷味象”。領略玄趣,遠離俗世,洗滌濁心,“自道而降便入精神”,靜思方能得道。拋開事物的表層,需以虛靜之心來觀察,以本真狀態(tài)去觀照,這樣才能使其與審美觀照者主觀精神融為一體,升華到一種“物化”的狀態(tài),進而使精神得到解放與自由并忘卻塵俗。
到了唐代,張彥遠對繪畫藝術欣賞有著自己的見解,他在宗炳的基礎之上對審美觀照的心理特點作了進一步分析。他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遍觀眾畫,唯顧生畫古賢得其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盵7]也就是說,若主體放空了思想、沉靜心態(tài),在審美活動中,便能獲取對自然的“妙悟”,從而投入到“物我兩忘”的境界。這和莊子的“心齋”“坐忘”是相通的。
宋元時期,眾多文人學士如歐陽修、蘇軾、米芾、趙孟等在儒釋道方面都有著深厚的學養(yǎng),他們對“虛靜”的審美維度運用以及“虛靜”美學意蘊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如歐陽修以“蕭條淡泊”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來論畫。而蘇軾在《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中談及筆墨竹畫時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藝術家進入“神與物游”的構思狀態(tài),運用形象思維來理解藝術,方能進而達到“物我同一”的審美理想?!澳瘛笔菍崿F(xiàn)審美觀照的主觀精神條件。對于藝術審美者來說,必須要有“林泉之心”才能發(fā)現(xiàn)藝術作品的價值。此外,米芾“墨戲”“平淡天真”的書畫美學思想,也為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虛靜”論提供了新的維度。
唐宋以后,虛靜論與禪宗思想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它往往與“意境”放在一起談,參禪也滲入到文人的生活習俗之中。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提及“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其要旨是說意境的營造得益于虛空的心靈。正所謂,靜穆之觀照,進而產(chǎn)生心靈上的意境,而這種意境能夠投射到藝術上的林泉之思、虛靜之思、簡樸之思。
王維作為后世文人畫的先祖,把“虛靜”的理論運用到中國畫的理論與實踐中?!叭诵谋居谠獨?,元氣被于造物,心善者氣應,氣應者物美?!彼麖牡兰业挠^點出發(fā),認為客觀事物的美是人的“善心”與物的“元氣”的合二為一的產(chǎn)物。蘇東坡總結了這一古典繪畫美學思想,他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8]他強調必須以超然和高尚的志趣欣賞和創(chuàng)造自然意象的美。在文人畫中,意象世界是一個凈化和深化的對象,從特定的自然景物中分離出來,成為美和哲學的表達,虛靜才能空靈,空靈才能深邃。
由此可見,道家的這種以生命為本的哲學觀,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之中,其中的“虛靜”論,凝神遐思,凈化心靈,物我兩忘,滋養(yǎng)精神。在各具特色的古代繪畫理論體系中,對“虛靜”的關注和表達無處不在,“虛靜”也是體現(xiàn)中國獨特藝術精神不可或缺的美學范疇。
參考文獻:
[1]陳鼓應.中國哲學創(chuàng)始者——老子新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5:157.
[2]陳鼓應.老子今譯今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13.
[3]莊子.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13.
[5]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第七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974.
[6]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卷)[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593.
[7]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76.
[8]蘇軾.寶繪堂記[M]//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356.
作者簡介:程思敏,上饒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美學與藝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