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朝鮮朝文人李廷龜?shù)闹袊剿斡泟?chuàng)作

      2015-12-23 21:32張克軍
      東疆學(xué)刊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審美意蘊

      張克軍

      [摘要]朝鮮朝中期文人李廷龜在其第二、三次出使中國時,創(chuàng)作了三篇中國山水游記,分別是《游千山記》、《游角山寺記》和《游醫(yī)巫閭山記》。這三篇游記的視角各不相同,《游千山記》重在寫文化,《游角山寺記》重在寫地勢,而《游醫(yī)巫閭山記》則重在寫景。李廷龜?shù)纳剿斡洖槲覀兲峁┝艘粋€外國人審視中國東北山水的全新視角和與眾不同的情感體驗。同時,這三篇游記也體現(xiàn)了李延龜親近自然山水,熱愛祖國,珍視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重視東北山水的政治軍事意義以及樸素的文體意識等審美意蘊。

      [關(guān)鍵詞]李延龜;中國山水游記;審美意蘊

      [中圖分類號]1312.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15)03-0025-07

      中朝兩國古代文人在交游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詩文,但是卻很少有嚴格意義上的山水游記。比如,“朝天錄”、“燕行錄”等作品中含有大量的關(guān)于山水的文字,但是,就其本質(zhì)而言,“朝天錄”和“燕行錄”是指記述朝鮮朝赴明或赴清使臣在沿途之中以及明朝或清朝京師所見所聞的詩文集的總稱,屬于紀行文學(xué)的范疇。其中的山水文字,或是沒有獨立成篇,或是缺少游蹤、景觀和情感中的一種,顯然不屬于山水游記的研究范疇。實際上,具有一定文體意識的赴華使臣也沒有將其沿途之中創(chuàng)作的山水游記收錄到他們的“朝天錄”或者“燕行錄”之中,而是收錄在他們文集中的“記”體文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朝鮮朝中期文人李廷龜所創(chuàng)作的中國山水游記,雖然只有數(shù)量很少的三篇,但是無論就其文體意義而言,還是文學(xué)價值而言,都顯得彌足珍貴。另外,雖是描寫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山水,但是作為朝鮮朝出使明朝的使臣,李廷龜?shù)纳剿斡浺矠槲覀兲峁┝艘粋€外國人審視中國東北山水的全新視角和與眾不同的情感體驗。

      一、山水游記的描寫對象與敘事結(jié)構(gòu)

      李廷龜(1564-1635),字圣徵,號月沙。朝鮮朝宣祖朝登第,官至左丞相,謚號文忠。李廷龜曾以戊戌奏文而名聞天下。據(jù)《朝鮮仁祖實錄(卷三一)》記載:“廷龜氣度英爽,見識通明,平生無疾言遽色,常持大禮,專務(wù)包容。為文章,雖高文大冊,操筆立成,似不經(jīng)意而出,輒膾炙人口。蓋其天才敏捷,人所不及?!弊鳛槌r朝中期的官員,李廷龜經(jīng)歷了那個時代的所有大事,其中包括對朝鮮朝影響深遠的“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等。李廷龜文采出眾,這在他的很多詩文中都有所反映。另外,他還作為使臣曾多次前往中國,并留下了三篇關(guān)于中國山水的游記作品,分別是《游千山記》、《游角山寺記》和《游醫(yī)巫閭山記》。

      朝鮮朝使臣出使明朝的路線一般比較固定,特別是1388年明朝接管了元朝統(tǒng)轄的大部分領(lǐng)土,還建立了鐵嶺衛(wèi),從而使得遼東的大部分土地都劃入了明朝的統(tǒng)治范圍,這為朝鮮朝使臣從陸路進入明朝打通了道路。明成祖遷都燕京之后,朝鮮朝使臣的路線更加便捷,他們一般是在進入明朝境內(nèi)之后,從九連城一路北上到達遼東城,然后由遼東城出發(fā),經(jīng)鞍山、牛家莊、沙嶺、廣寧、小凌河、沙河等館驛而入山海關(guān),再經(jīng)撫寧、石門、漁陽、三河等地進入燕京。李廷龜所寫中國山水游記的對象,即千山、醫(yī)巫閭山和角山寺都位于其進入燕京的途中,當然并不是正好在所經(jīng)之地,但是即使有偏差也不是很遠,并證明了這三處景致對于李廷龜?shù)奈ΑM瑫r,李廷龜將千山、醫(yī)巫閭山和角山寺作為其山水游記的描寫對象并不是突兀之思,一方面是因為它們的景色有其獨到之處,另一方面也因為韓國古代文人使華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如李廷龜之前的崔憲在其《朝天日錄》中就有關(guān)于千山和醫(yī)巫閭山的文章,這些文章雖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山水游記,但是卻會對李廷龜創(chuàng)作的中國山水游記產(chǎn)生影響。

      《游千山記》、《游角山寺記》和《游醫(yī)巫閭山記》同是游覽中國東北山川的游記,其敘事結(jié)構(gòu)大體相同,即先是交代時間,然后游覽的主體(包括作者及朋友),最后則是游程并夾雜著對于山水景色的描繪,其情感是在行文之中自然流落,沒有刻意進行表現(xiàn),讀者在其所描繪的景色之中自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跌宕??偨Y(jié)起來,李廷龜有關(guān)中國山水游記的敘事結(jié)構(gòu)是:時間→游覽主體→游程→景色描寫→情感表現(xiàn)。同時,李廷龜非常善于營造氛圍,勾起讀者的閱讀期待,并使之不知不覺中跟隨著作者的思路與情感變化,這一點在上述三篇游記中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然而,李廷龜每一篇山水游記的視角、構(gòu)思及描寫手法又各有千秋:《游千山記》重在寫文化,《游角山寺記》重在寫地勢,而《游醫(yī)巫閭山記》則重在寫景色。而視角的轉(zhuǎn)換也意味著情感基調(diào)的變化,《游千山記》的厚重,《游角山寺記》的沉郁,《游醫(yī)巫閭山記》的輕快都是我們在閱讀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的。從整體上來說,這種視點的切換不僅使其游記本身富于變化,也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情感體驗。

      二、山水游記的審美意蘊

      自古以來,遼東乃苦寒之地,不比江南煙雨,也沒有泰山、廬山的文化底蘊,所以能名聞海內(nèi)外者甚少,但是卻不乏美麗的景致。這在朝鮮朝的很多使行文學(xué)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

      李廷龜?shù)年P(guān)于中國山水的三篇游記是在不同出使時間創(chuàng)作的,其中《游角山寺記》和《游千山記》創(chuàng)作于1604年,而《游醫(yī)巫閭山記》則創(chuàng)作于1617年。雖是如此,但是李廷龜對于千山、醫(yī)巫閭山和角山寺的游覽卻不是一時之興,而是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積累和醞釀,這一點在《游千山記》中表現(xiàn)出來:

      人之局束生偏邦者,率以朝天為壯游。余于戊戌冬,奉奏朝京。時年尚少,凡所歷,必恣意探討。其鶴野之大、長城之壯、望海亭之高爽、采薇祠之清絕、潞河之帆檣、天壇之環(huán)麗,以至都邑之雄固、士馬之精強、宮廟之尊嚴、省署之弘敞、市廛之繁華、鎮(zhèn)堡之棋布、榆關(guān)、北平、柴市、金臺之古跡,皆壯觀也。乃若奇山秀水,則無可記者。聞千山在遼陽西,醫(yī)巫閭在廣寧北,角山寺在山海關(guān)城曲之最高頂,俱稱奇絕。

      這段文字雖然是《游千山記》中的第一段,但是其中包含的意義卻非常豐富。“人之局束生偏邦者,率以朝天為壯游”一句實際上是寫他以及很多朝鮮古代文人,包括作者自己首次出使中國的心理。在很多朝鮮古代文人看來,能代表朝廷出使中國不僅意味著身份和地位的巨大提升,同時還可以增長見識,加強與中國文人的交流。此外,文中還交代了李廷龜?shù)谝淮纬鍪姑鞒那闆r?!拔煨纭笔侵该鞒娜f歷戊戌年,即1598年。李廷龜在他的《戊戌朝天錄》中對于他的第一次出使明朝的目的有著明確的交代:

      萬歷戊戌,天朝經(jīng)理楊鎬新奏島山之捷,被參于贊畫丁應(yīng)泰,革任西還。宣廟上奏保留經(jīng)理,應(yīng)泰移怒于本國,構(gòu)捏參奏,惡名狼藉。宣廟閉合待罪,逾月不視事。朝廷將差出辨誣使,必以相臣為上價,弼云李公恒福以兵曹判書,升拜右議政,為陳奏上使。余以參知,特命加資為副使。黃汝一為書狀官。

      結(jié)合這段序文來看,李廷龜在1598年是以“參知”的身份擔任著“副使”的職務(wù)出使明朝的。因為負有“辨誣”的緊急使命,以致行色匆匆,沒有對中國的山水進行具體游覽,但是卻使李廷龜對于中國及其山水有了大致的了解,并為以后游山賞水、創(chuàng)作山水游記打下了基礎(chǔ)。同時,《游千山記》的開頭部分表面上看是寫作者出使中國所見到的種種景致,但實際上卻為后面的文章做了鋪墊,勾起了讀者極大的好奇心,也使得我們對千山、醫(yī)巫閭山和角山寺的美麗景色充滿了期待。而我們在為作者沒有看到中國的奇山異水而感到遺憾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仔細探究千山、醫(yī)巫閭山和角山寺景色的興趣。同時,這段文字雖是《游千山記》中第一段文字,但是更應(yīng)該視為李廷龜創(chuàng)作的三篇關(guān)于中國山水游記的總序文,因為它不僅寫了對于游千山的期待,還寫了對于游醫(yī)巫閭山和游角山寺的期待,從而為游覽三地打下了心理和情感基礎(chǔ)。

      (一)與自然山水的親融

      千山、醫(yī)巫閭山和角山寺都不正位于“使華”的路線上,只有作者本身對于美麗自然山水的親近才使得他能夠克服路途上的障礙。同時,李廷龜三次出使中國,走過中國的很多地方,見識自是極為豐富,正如其在上文中所寫的“鶴野之大、長城之壯、望海亭之高爽……市廛之繁華、鎮(zhèn)堡之棋布、榆關(guān)、北平、柴市、金臺之古跡,皆壯觀也”。但是這些地方卻都是人力所為,其中雖表現(xiàn)了中國的繁華,卻難免浮世的嘈雜,缺少自然山水的獨有情致及其所帶來的心情愉悅,所以李廷龜說“乃若奇山秀水,則無可記者。”實際上,不是“無可記”,而是不想記,表現(xiàn)了李廷龜對于人為景觀的天然抗拒心理和對于自然山水的親近,也說明了千山、醫(yī)巫閭山和角山寺對于作者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原因。李廷龜對于自然山水的親近心理不僅表現(xiàn)在這些言辭之中,更表現(xiàn)在其游山記水前的準備和過程中,如李廷龜在《游千山記》中寫道:

      歲甲辰,又有奉奏行到遼。得一秀才,探千山道里,遂不與譯輩謀,厚遺騾主與之約。自八里站,迤南行五十余里,夕投山下村宿。副價閔伯春,書狀官李叔平從。

      作者在交代了對于游千山的期待和之前無法游千山的原因之后,筆鋒一轉(zhuǎn),寫道“歲甲辰,又有奉奏行到遼”,時間的跨度雖然較大,但是卻沒有給讀者生硬之感?!凹壮健笔侵溉f歷甲辰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坝蟹钭嘈械竭|”則說明此次來到中國的原因。而李廷龜?shù)摹安慌c譯輩謀”,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游山的不必要的障礙,使游覽更加順利、自由;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作者游覽千山的急切心理。同時還交代了游覽的同行之人和進入千山的道路,使我們對他們的游程一目了然。

      《游醫(yī)巫閭山記》更是直接描寫游賞美麗的自然山水所帶給作者的愉悅心理:

      丙辰之冬,余三赴京師,沿途諸勝,皆昔年所飫觀。獨醫(yī)巫閭,是北鎮(zhèn)名山,常有意一見。而余老矣,倦于行役,時又苦寒,不果焉。

      “丙辰之冬”,即1616年冬天,這一年李廷龜已經(jīng)53歲,也是他第三次出使中國。年齡大了,心情難免有些疏懶。對于醫(yī)巫閭山的景致,李廷龜雖早聞其名,也有一游之心,但是因為“余老矣,倦于行役,時又苦寒”,所以李廷龜雖是經(jīng)過醫(yī)巫閭山,卻沒有去游覽。而當他完成了在中國的政治使命,并在回國時行經(jīng)遼東舊地時,即使當時“病不偕行”,也沒有抵擋住美麗的醫(yī)巫閭山的吸引。

      時余久苦泄痢,從者迭諫不聽,副價柳老泉,病不偕行。書狀官張自好暨從者七人隨,穿市出城。行十余里,密樹蔭路,平綠被野,清晨倚騾坐,意爽然忽覺沈?去體。過一嶺得靈宮,云是北鎮(zhèn)廟,即余戊戌年與弼云相國游賞之處,有敘若詩,隔隴多棹楔,丹碧隱映,皆城中巨室之別墅云。又行五里許,始望見群峰束立,無不造天,過溪迷路,傅秀才駐馬逡巡。山下有村如桃源,俄有人騎牛出洞來,頤指入山路,遠遠投村去,小庵寄在峭峰上,奇絕如畫,即小觀音窟也。立馬凝望,不忍失之,涉兩溪折而北上,有大峰突兀撐空,全石陡絕,飛閣在其半壁。

      醫(yī)巫間山的文化積淀渾厚,但是顯然李廷龜更注重其自然景致。游山可以開闊心胸,陶冶性情。李廷龜?shù)摹吧??去體”當然有出使中國的使命完成后所產(chǎn)生的心理輕松的原因,但是更直接的誘因卻是美麗的自然山水及其帶給作者的心理變化。同時,也說明此山景色的非比尋常,進一步加深了讀者對于其景致的期待。相對于《游千山記》而言,《游醫(yī)巫閭山記》中更注重對于自然山水的描寫,文中對于寺廟及僧人的描寫更像是穿插于其間的調(diào)節(jié),即使有對于寺廟的描寫也不是寫其文化,而是注重寺廟周圍地勢和景色的描寫。同時,每寫完一處景致便有寺庵或僧人的出現(xiàn),而伴隨著景色的變化,李廷龜?shù)膶懛偸墙o人以峰回路轉(zhuǎn)之感,在不自覺中緩解了讀者的情緒與審美感覺。另外,雖是寫遼東的醫(yī)巫閭山,但是其視野卻沒有局限于此,而是時刻放在厚重的中國歷史之中,這不僅突顯了醫(yī)巫閭山與眾不同的美麗,也彰顯了作者本身的見識與學(xué)識。而其情感表現(xiàn)也是含而不露,讀者在細心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自然能體會到作者輕快的心情:

      歸路遏少女風,甚快意,不知雨已藏山,回視杖屨之地,已在杳靄中。才出洞,雨點隨人,爽氣洗喝,不覺衣濕,亦一勝也。投入北鎮(zhèn)廟,上會仙亭,仍登北樓,雨止風大,不能穩(wěn)坐。道士姓應(yīng)人,迎坐于松陰,忠實可與語,廚人進酒果,數(shù)行而別,歸店呼燈書。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必刻意書寫情感,但是情感已在山水之中,歸程的“少女風”,“杳靄中”雨點帶來的“爽氣”,無不給作者和讀者帶來清新之感,其對于情感的書寫自然流暢,實現(xiàn)了自然景色與作者心理和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

      (二)中、朝兩國人民的文化認同

      雖然李廷龜對于自然山水有著本能的親近感,但是他在游千山時卻沒有直接描寫自然山水,而是更多地描寫了山中的寺廟。

      翌日,清早入靈遠寺,或稱祖越寺。寺門金榜日:“人區(qū)別境”。佛殿扁日:“千峰拱翠”。寺之法主僧普釗,自號松峰,迎于沙門,引入別殿。殿即太監(jiān)高淮舍施新構(gòu),以為游賞留宿之地也。諸僧爭薦櫻桃,普釗別設(shè)荼果珍異諸品。殿后有層樓,高可數(shù)十丈,從樓后石磴上二層,有玉皇殿,殿傍大石儼立,刻曰:“太極石”,石左有鐘閣,風動自響。又上一層,有觀音殿,向之樓若閣若殿,皆倚在峭壁。杉松之屬被之,而根柯屈盤,扶疏偃仰,若人栽培者。又有大壁,高可萬仞,其面刻大字日:“獨鎮(zhèn)群峰”,又日:“含澤宣氣”,不知何物好事者,緣何著手足,做此危絕工夫,豈劈山巨靈,偶然施巧耶。

      千山又名“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位于我國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為長白山支脈,素有“東北明珠”之稱,其自然景色有很多可記寫之處。然而,李廷龜在其文章中基本上在寫靈遠寺、龍泉寺等寺廟以及與其中僧人的交流。其中,純粹的寫景之處不過寥寥數(shù)語,基本是在移步換形之間穿插著幾句寫景之語,但是卻非常逼真,簡潔、生動地勾畫出了景物的特征。如“奇峯峭壁,束立如劍戟”,“大松盤其上,老干橫柯,隱隱如蓋”,“石之如蹲虎、如立人、如剖大甕、如垂天闕者”等等。在這里,李廷龜帶給我們對于千山自然景觀的期待與其文章所記之簡好似具有極大的落差,然而這些寺廟本身就是千山的一部分,并與千山的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同時,寫靈遠寺和龍泉寺等寺廟實際上是在寫文化,所以作者很注意描寫寺廟中的各種陳設(shè)與題字,表現(xiàn)這些寺廟的文化淵源與歷史積淀,具有鮮明的“文化型游記”的特征。

      王立群先生認為:“文化型游記側(cè)重文化認同,但這種認同不能突兀而來,首先要借助景觀,即前賢時人在同一山水或類似景觀之前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或由于景觀觸發(fā)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而記憶的文化信息,揭示這些文化積淀或考證這些文化積淀的同時自然也就包孕著豐富的情感?!憋@然,山水游記中的文化,實際上是自然山水與文學(xué)藝術(shù)的諧振。在李廷龜?shù)摹队吻接洝分?,文化認同意識實現(xiàn)了對于自然山水的超越,是作者文化認同心理發(fā)揮到極致的結(jié)果和表現(xiàn),但是他并沒有完全沉湎在歷史掌故的考辨和碑刻軼聞的記述當中,時不時還流露出對于自然山水的欣賞,而文化表現(xiàn)之間的景色描寫還起到了“轉(zhuǎn)承”的作用,使讀者的視覺與情感不會凝滯與枯燥,調(diào)節(jié)了文章的節(jié)奏,表現(xiàn)了李廷龜對于文學(xué)表現(xiàn)技巧的熟練運用。實際上,李廷龜對于中、朝兩國的文化認同意識一直貫穿于他所創(chuàng)作的三篇中國山水游記當中,比如《游角山寺記》本身就是以寺廟為立足點,而上文所提到的《游醫(yī)巫閭山記》雖是以寫景為主,但是對于寺廟及其文化的記載也是很重要的部分。當然,作者描寫寺廟并不是意味著其對于佛教的簡單認同,而是對于中國文化,甚或是對于兩國共同文化根源的認同,并在文化認同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于中朝兩國人民友好感情的珍視。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期是朝鮮朝非常困難的一段時期,“壬辰倭亂”、“丙子胡亂”都發(fā)生在這一時期,明朝本身雖然也是困難重重,但是還是給予了朝鮮朝巨大的幫助,朝鮮朝文人非常感念這些幫助,而中、朝兩國人民也因此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李廷龜之所以得以游覽千山、醫(yī)巫閭山和角山寺,都有中國文人的因緣在里面,如在《游千山記》中“得一秀才”,在《游醫(yī)巫閭山記》中則是“舊主人傅”等等。中國文人在李廷龜?shù)纳剿斡洰斨须m然只是被一筆帶過,但是卻起到了帶動李廷龜游覽中國山水的重要作用,彰顯了李廷龜對于中國文人的重視。李廷龜?shù)娜袊剿斡涍€都寫到了他與僧人的交流,而與僧人交流不僅是他對于異國文化的表現(xiàn)與體驗,更重要的是還表現(xiàn)了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的熟悉與友好感情,比如在《游千山記》中,“形如枯木”,已七、八年不與人語的老僧與作者的見面及對話就不只是對于外國人的好奇,還含有深厚的情誼,文章的最后寫道“靈遠僧普釗、龍泉僧惠文、普真與五六少僧,攀轎不忍別,送至五里許,余各留詩為別”,其依依惜別之情力透紙背,深刻表現(xiàn)了兩國人民的純真感情。

      (三)朝鮮使臣的使命及其政治、軍事意識

      朝鮮使臣出使中國除了都帶有明確的顯性政治使命外,一般還負有考察中國人文風俗、地理環(huán)境等隱性使命,并以此作為其國家制定對華政策的參考。作為經(jīng)歷過“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的朝鮮朝使臣,李廷龜雖然對于明朝懷有深厚的友誼,但是其在中國游山賞水之時卻沒有擺脫軍事、政治的觀察視角,所以他每到一地,都特別注意觀察山水的地勢,特別是對于關(guān)鍵的軍事重鎮(zhèn)的觀察更是如此。這一點在《游千山記》和《游醫(yī)巫閭山記》中都有所表現(xiàn),但在《游角山寺記》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萬歷甲辰年農(nóng)歷九月,李廷龜完成了其在明朝的使命,從燕京回國,再次來到山海關(guān)。山海關(guān)城北3公里處則是角山長城,其中角山系燕山余脈,是關(guān)城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峰,它背靠燕山,面向渤海,海拔519米。角山寺就是位于角山上-的一座古寺,又名棲賢寺。明代兵部左侍郎詹榮、書法家蕭顯、監(jiān)察御史鄭己等都曾寄居于此,潛心求學(xué),因此角山寺又被譽為“山海關(guān)文化的搖籃”。

      與李廷龜游覽角山寺的人還是一起游千山的那些人,但是他記寫角山寺的視點卻與寫千山完全不同,既沒有過多刻畫其景,也沒有特別關(guān)注其文化?!队吻接洝访麨橛浬?,但實為寫寺或文化。然而《游角山寺記》雖名為寫寺,但是其著眼點卻是山海關(guān)周圍的地勢。文章開頭寫“遙見角山寺,杳在九天上”,一方面勾起了讀者對于角山寺的無限遐思;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它的高。文章寫去角山寺的路程實際上都是在寫角山寺的高、險、陡,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出來,而是通過描寫去角山寺的過程表現(xiàn)出來的:

      速九月還到關(guān)上,趙秀才以旌昔年居停久識也,攜之共上角山寺。趙前導(dǎo),伯春,叔平隨行。廚備肴植,清曉策騾。從城北行十余里,得山麓石路犖確,騾十步九踣,在騾背猶喘汗股戰(zhàn),如是行七八里,路斷不可攀,遂舍騾策杖,捫蘿爭鳥道,前者牽后者推,或以帶引之,應(yīng)邵所謂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項者,登一嶺踞石坐,意謂山盡是矣。仰見寺門猶遠,嶺僅三之二焉。朝日三竿,炊煙滿空,腳底百萬家,已失之矣。開酒沃渴,且休且躋。

      高、險、陡等詞語帶給讀者的往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感性的體驗。但是當我們讀到“騾十步九踣”,“舍騾策杖,捫蘿爭鳥道”,“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者”等語之時,才能真切地感受角山寺所在之地的情形。即使已經(jīng)爬上了角山寺,李廷龜也沒有去細致地描寫寺廟,而是更在意角山周圍的地勢走向:

      蓋贏氏之城,止于榆關(guān),而山海關(guān)則皇朝開國伯徐達所拓,而抵之海作關(guān)門。朝夕開鎖,扼天下東北喉者也。斯即秦時舊筑,而寺在西北隅山之最高頂。前山忽兩卻而辟成巨壑,可容數(shù)萬兵馬,城避壑循山脊。東折而馳,睥睨隱隱,或現(xiàn)或蔽,復(fù)轉(zhuǎn)而西,橫截天一半。粉堞縹緲于云際,其遇壑而折,因壁而繚之者,不知其幾百曲,而山與之穹窿偃伏者,又不可以形言。蓋山自漠北來,左為太行、上黨。而下為居庸、紫荊。關(guān)右為大青山、小毛山、黃土嶺。而下為山海關(guān)。從堞上北望,則大山長谷,重重遮擁,山缺處,遙見黃沙白葦,杳杳接胡村。東南則銀濤拍空,積氣蒙蒙者,皆海也。其若覆釜、若偃屋、若褰鵬噣。水縈之如帶,湖涵之如杯者,青齊之諸山也,福蓋之群嶼也,登萊之灣步也,河口之碣石也,灤河也、湖也、漳水也、滹沱也,淄澠濟泗之屬也。其一抹橫翠者,非泰山乎、非徂徠乎,直西則薊之崆峒阻焉,故恒、嵩、太行諸山,皆在其外。近而玉田、盧龍、北平、遵化、樂亭、天津,遠而真定、保定、河間、涿鹿、滄景、大名,東昌之野,隱見于杳靄間。

      文章中對于角山寺的描寫僅是一筆帶過,或者說角山寺成為了—個背景與觀察地勢的支點。人在寺中,但是角山周圍的情況卻盡覽于眼底。通觀全篇文章,單純的景色描寫也不多,而是注重對于角山寺周圍地勢及其歷史的描寫。就歷史而言,寫到了秦始皇、蒙恬、徐達等與山海關(guān)相關(guān)的不同朝代的人物;就地勢而言,則以角山寺為原點,分別描寫了其西北、東南、東方、西方等不同方向的山勢、走向,然后又從遠、近的角度將其與整個中國的名山大川、城池郭驛連接起來,顯示了作者對于中國歷史和地理的熟悉,也凸顯了角山寺長城或山海關(guān)長城對于中國關(guān)內(nèi)的重要軍事意義。當然,《游角山寺記》雖然注重地勢的描寫,卻沒有陷入地學(xué)游記的范疇之中。相對于文學(xué)性的山水游記而言,地學(xué)游記顯得淡化自然山水,強化游蹤記寫。在《游角山寺記》中,李廷龜并沒有過多地寫自己的游蹤,而其地勢卻依托自然山水而存在。同時,當我們聯(lián)想到明朝末年,于東北崛起的努爾哈赤此時正逐漸對明朝構(gòu)成威脅時,那么,李廷龜?shù)倪@種觀察顯然就帶有更多的軍事、政治意義,也顯示出李廷龜?shù)膹娏覑蹏閼选?/p>

      山海關(guān)長城是關(guān)內(nèi)外兵家必爭之地,而李廷龜?shù)诙纬鍪怪袊臅r候,努爾哈赤在東北的勢力已經(jīng)逐漸強大起來,并在1605年已經(jīng)對內(nèi)稱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山海關(guān)長城顯得尤為重要。李廷龜?shù)摹队谓巧剿掠洝穼嶋H上就是在寫山海關(guān)長城易守難攻的地勢,而角山寺的險要實際上就是山海關(guān)的險要。對此,作者在文章中對于山海關(guān)明確寫道:“朝夕開鎖,扼天下東北喉者也”,其“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自然也就有利于明朝的軍事防御,增加了其勝利的可能,而朝鮮朝朝廷在了解這種情況之后自然也會加強對于明朝的信心,并確證明朝政權(quán)和疆土的牢固性。當然,李廷龜?shù)倪@種軍事觀察視角或許帶有感情和文化認同的成分,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中國文人的文章中很少使用這種視角,從而也顯示了李廷龜中國游記創(chuàng)作的視角獨特性。即使就文學(xué)色彩來說,當我們的思緒跟隨作者對于廣漠的地理山川走勢的描寫流動時,仿佛整個中國的山川大河都能盡收眼底,給人以心胸遼闊之感。特別是文末的一句“夫山之以高名于天下者,奚獨此山哉?而必它山在近而遮,故山雖高,望有局焉”,使人心緒一轉(zhuǎn),從廣闊的山川之中,回轉(zhuǎn)到我們自身的存在狀態(tài)上,增加了文章的文學(xué)色彩與思想力量。

      三、結(jié)語

      李廷龜?shù)闹袊剿斡浳膶W(xué)技巧高超、思想表現(xiàn)深刻,無論是從文學(xué)及其審美意蘊的角度來說,還是從文化交流及地理、軍事的角度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因為李廷龜本身的政治與文壇地位較高,其創(chuàng)作的山水記游散文成就不凡,所以在朝鮮朝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并給了當時及后世文人很多的啟發(fā),使得朝鮮朝使華文人更加關(guān)注中國山水,并創(chuàng)作相關(guān)的山水散文。李廷龜之后,朝鮮朝出使中國的使臣和文人每寫到東北山水幾乎都要提到李廷龜及其所創(chuàng)作的中國山水游記。不僅如此,李廷龜?shù)闹袊剿斡涍€在中國留下印記,而朝鮮朝的一些使臣和文人則有意在中國收集這些文章并帶回國內(nèi)。由此可見,李廷龜?shù)闹袊剿斡浽诔r朝后期文人當中影響非常巨大。

      [責任編輯 金禹彤]

      猜你喜歡
      審美意蘊
      菊花的審美意蘊及其在花卉節(jié)慶中的開發(fā)應(yīng)用
      陶淵明詩歌中“琴”意象的審美意蘊
      解析李清照花意象的自喻特征
      戰(zhàn)國楚漆器鳳鳥紋飾之審美意蘊探析
      淺談中國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傳承
      論明代文人茶畫中的審美意蘊
      《大魚》的意象敘事及審美意蘊
      化妝品外包裝設(shè)計中中國元素的審美意蘊
      舞臺朗誦藝術(shù)的審美意蘊探析
      丹阳市| 徐汇区| 朝阳县| 榆中县| 甘德县| 手机| 云霄县| 宁阳县| 竹溪县| 东方市| 都匀市| 林州市| 竹溪县| 元朗区| 乳源| 涿州市| 潞西市| 福清市| 邻水| 新疆| 临江市| 尉氏县| 南岸区| 石渠县| 富锦市| 和平区| 长宁区| 佛教| 仙游县| 申扎县| 休宁县| 吴川市| 专栏| 义乌市| 利辛县| 光泽县| 汝城县| 陇南市| 建始县| 六盘水市|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