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聰
(安徽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學院/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2)
1.3 研究方法X線頭顱定位側位片由一名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通過Uceph基礎版測量軟件4.4.3進行測量。選取Tweed測量分析法[2]中的10個標志點及6項測量項目(圖1)進行測量,將標志點及輔助線寫入相關測量分析程序,制作個性化的測量分析列表。對所有頭顱側位片測量兩次,第一次測量結束后7 d進行一次重復測量,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S為蝶鞍點;N為鼻根點;P為耳點;O為眶點;A為上齒槽座點;B為下齒槽座點;Me為頦下點;T為過Me下頜下緣切線點;L1為下切牙切緣點;L1A為下切牙根尖點;∠1為SNA;∠2為SNB;∠3為ANB;∠4為FMA;∠5為FMIA;∠6為IMPA。
2.1 上下頜骨相對顱部相關角度女性SNA、SNB、ANB略大于男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頜骨相對顱部角度測量結果
2.2 Tweed分析法相關角度Tweed三角是由眶耳平面、下頜平面、下中切牙長軸組成的代表面部形態(tài)的頜面三角形的三角。結果顯示,女性FMIA略大于男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性FMA大于男性(P<0.05);男性IMPA大于女性(P<0.05)。見表2。
表2 Tweed分析法角度測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