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輝
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介紹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海底兩萬里》。儒勒·凡爾納是法國著名的科幻和探險小說家,其創(chuàng)作的這本小說設想了潛水艇的強大功能,描繪了奇幻而美妙的海底世界。作為課外閱讀的指定篇目,這本小說也常出現(xiàn)在試卷中。
如何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海底兩萬里》這本書呢?從“類型小說”的特點入手,是個不錯的方法。
文學創(chuàng)作一直有兩個傾向,一個是類型化傾向,另一個是創(chuàng)新性傾向。文學就是在類型化和創(chuàng)新性的相互抗衡、相互爭奪的張力中發(fā)展的。類型化有助于創(chuàng)作和閱讀經(jīng)驗的積累,形成固定的審美體驗。打個比方來說,類型化就是搭建起一個固定的舞臺,作家要在程式化的表演中展現(xiàn)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
具體在小說中,類型小說是指那些在題材選擇、結(jié)構(gòu)方式、人物造型、審美風格等方面有著比較定式的、類型化傾向的、讀者對其有著固定的閱讀期待的小說樣式。類型小說的種類很多,包括武俠小說、推理小說、歷史小說、言情小說、科幻小說、探險小說等,還有現(xiàn)在流行的穿越、玄幻等小說。
首先來看,本書的故事發(fā)生的基礎是建立在“鸚鵡螺號”潛水艇超高、超前的高性能上的。這艘潛水艇的性能,如下潛深度、承受高溫高壓的能力、動力系統(tǒng)、潛艇的食物來源等,即使現(xiàn)代的核潛艇也無法達到。潛艇還在海底遭遇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奇遇。其中一部分雖然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發(fā)生,但是其表達了想象中科學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所以,《海底兩萬里》既屬于探險小說,也屬于科幻小說。
“鸚鵡螺號”幾乎走過了地球上所有的海洋,行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書中的主要人物阿龍納斯、康塞爾、尼德·蘭等遇到了很多困難,多次陷入險境。但是這些困難和險境最終都解除了,書中的主人公都安然無恙。最后如果不是尼摩船長有意無意地將潛艇駛?cè)肱餐笮郎u,我們真不知道這次旅程如何才能結(jié)束。
從這樣的情節(jié)來看,我們或許可以用“遇險與脫困”來歸納《海底兩萬里》的情節(jié)發(fā)展模式,這個模式就是探險類小說的一個基本特點。
我們可以使用魚骨圖來具體地體會一下“遇險與脫困”這一探險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模式。魚骨圖由魚刺部分和魚頭部分組成,當我們把魚刺部分填寫完整,就到達了魚頭部分,也就是說,這個魚骨圖可以用來分析一個故事或者事情的過程和結(jié)果。魚刺部分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我們可以在魚刺的上半部分寫出海底旅行過程中遇到的危險和困難,在魚刺的下半部分寫出解決的方法。
例如:在航行穿過托雷斯海峽時,因為托雷斯海峽狹窄曲折,珊瑚礁群密布,雖然尼摩船長親自駕駛潛艇,但潛艇還是擱淺了。尼摩船長并不著急,只是靜靜地等了5天,等到月圓時,利用海水漲潮的浮力托起了“鸚鵡螺號”,輕易地解除了困境。我們就可以在魚骨圖的上部寫上“托雷斯海峽擱淺”,下部寫上“利用漲潮脫困”。(圖1)
圖1 魚骨圖
書中還寫了哪些危險和困境呢?又是如何解決的呢?同學們可以細讀文本,提取相關信息,然后填寫在魚骨圖中。這樣能夠更好地體會“遇險與脫困”這一探險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模式。
當同學們讀到探險小說中的主人公身陷險境時,是什么心情?是不是非常緊張,非常擔心?危險越嚴重,你的心情就越緊張,甚至會不自覺地攥緊拳頭、連大氣都不敢喘?當險境解決的時候,你是不是長舒一口氣,有種說不說出來的輕松和滿足呢?那當又一次不同的險境出現(xiàn)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得厭煩呢?肯定不會的,因為險境不同了,考驗潛艇中每個人的方式也不同了,解決方法也不同了。
書中的險境雖然不少,但是從來都不重復,作者設立了各種各樣的險境,有兇險的自然環(huán)境,如珊瑚礁和南極冰原;有可怕的食人動物,如鯊魚和大章魚。為了解除困境,有時需要勇氣、膽量和力量;有時需要智慧、頑強的決心和不妥協(xié)的意志力。通過“遇險與脫困”的經(jīng)歷,我們可以更好地體會書中的人物性格特點。在“鸚鵡螺號”被困在南極冰蓋之下時,尼摩船長表現(xiàn)出的冷靜、智慧、頑強不妥協(xié)的意志品質(zhì),令讀者印象非常深刻。沒有這個情節(jié),我們對尼摩船長這方面的性格特點就無法了解。同時,“遇險與脫困”的過程,滿足了讀者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對危險的既渴望又恐懼的心理,帶給讀者危險解除之后的輕松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