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多媒體技術是通過計算機對文字,圖像,數(shù)據(jù),圖形,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感官與計算機實時進行信息交互的技術。
◆關鍵詞:個性化;想象化;對話
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象這樣的特點,對于教學過程中的朗讀訓練有其獨有的意義和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激發(fā)學生的個性體驗,便于老師指導學生的有感朗讀
感情朗讀有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使之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加速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因此感情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人認為多媒體課件操作重視直觀形象,忽視學生的個性體驗。其實只要我們把握好時機,采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具體的圖像,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課文,也更容易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配以適當?shù)囊魳?,讓學生能更好的投入到朗讀課文,朗讀就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如《圓明園毀滅》一課中第二自然段介紹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景觀和收藏珍貴的歷史文物,對第二自然段敘述的非常詳細,學生品析優(yōu)美詞句,腦海中會浮現(xiàn)一幅幅精美的圖畫,便情不自禁的產(chǎn)生一種贊美之情,這時候的朗讀贊美之情便自然而然的表露無遺。但此時學生只能是在徜徉于文字當中去感受文字帶給我們的這種語言的美,以及腦中去想象出圓明園的輝煌以及珍貴文物的璀璨。這時如果能以多媒體的影像呈現(xiàn)出圓明園壯麗的宏觀的景致,以及珍藏的嘆為觀止的珍寶。這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把文字和眼前的景象完全契合在一起,那么就會在腦海里再現(xiàn)一幅奇美的畫卷。這種視覺的沖擊就會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朗讀中具有了極強的感受力。由此與文字寄于情,學生自然就會用一種贊美之情讀出圓明園的輝煌。第三階段講述了英法聯(lián)軍瘋狂地毀滅圓明園的強盜行徑,相對描寫的較簡短,而這一歷史事件遠離學生生活的年代久遠,在今天和平年代生活的我們難以理解侵略者的野蠻行為,那么讓學生讀出憤怒仇恨,惋惜之情就有了難度,于是我通過多媒體把英法聯(lián)軍虐殺毀滅,圓明園的令人發(fā)指的強盜行徑展示在學生面前。聲,光,影的展示,學生親眼目睹圓明園由輝煌走向滅亡的全過程,一股對侵略者的仇恨之情,從內(nèi)心迸發(fā)出來。而這種情感是由學生在影像的激發(fā)之下,結合文字而從內(nèi)心躍出來的。這時候學生的朗讀,無需老師再從文字上反反復復的去引導和指導,而是由學生情不自禁的有力量讀出了自己的一種痛恨,憤怒以及惋惜之情。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便于學生發(fā)揮想象朗讀
比如我們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一文中,“空山風雨后,天氣晚來秋”秋天是一個什么樣的感受?一場秋雨一場寒,天漸漸涼起來,可是讓學生理解空山風雨后的秋天的感受,這時就會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一幅山中秋雨圖,隨影象引學生想象在秋天走入這深幽的空山之中,剛下過一場秋雨,不僅能夠由畫面帶入我們感受到山的幽靜,還同時能夠感受到深山秋雨的寒意,這時候秋的涼和空山的幽結合在一起,學生更能夠去體會那種在空山之中行走的越來越濃的秋意。此時學生自然能夠體會到山的幽靜和秋的涼意,因此每個學生在讀的時候,讀出自己想象的意境?!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朗朗皓月映照在大地上,透過松間的縫隙,灑落在大地上,這時候再配以音效的流水聲,明月,松林,清泉,月夜,清脆的流水聲,生成了一幅聲光圖。我想看著這樣的一幅畫面,學生每個人心里自然就有了一幅心中的秋月圖。因此,學生朗讀,一定能朗讀出自己對明月和流水想象中的感受朗讀。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朗讀
在教學《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一文中,如何體會“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所表達的將士們的情感。此時配以風雪交加夜晚的一幅靜圖,再輔以風雪混雜呼嘯的聲音為音效,營造出一段艱難的行軍路程,學生自然能夠去直觀的感受到將士們在行軍途中的艱難。憑借多媒體的技術,比如說可以把身穿盔甲的將士們在營帳之中,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的情景刻畫出來,同時,聲效傳出將士們的自哀自嘆之聲,“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通過這樣的處理,學生就體會到在行軍途中他們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但同時又思念家鄉(xiāng)的錯綜復雜的情感。此時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將士做一個面對面的對話,讓學生體會到出征戰(zhàn)士的英勇及對家鄉(xiāng)思念的樸素情感。通過這樣一個教學方法的處理,就可以讓學生能夠比較好的身臨其境的投入到情境當中,進行一個換位思考的情感體驗。學生感受到,雖然古人離我們很遙遠,跨越了時間的長度,但我們在情感上能夠拉近距離體會。自然學生在學習這樣的詩句當中就慢慢的消除了空間距離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