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宏
◆摘? 要:目前人們對人文素質教育還主要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忽略了人文教育才是素質教育基本基礎。隨著網絡環(huán)境的不斷進步,人們與網絡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因此教育者要利用網絡關系,實現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的學習實踐研究,推動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進程。
◆關鍵詞:文化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
素質教育是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教育目標,因此素質教育的模式已從知識傳授逐漸演變成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達到提高素質教育的目的。人才的素質包含多種內容,比如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心素質等等,然而文化素質是形成其他素質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就必須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繼而達到實施全面素質教育。
1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人文素質是人們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一個重要體現,是文化素養(yǎng)的基礎。人文素質教育包含很多個層面,是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的文化狀態(tài)和特征。國內的許多高校,還是利用素質教育講座,課內外活動等方式通過知識的傳授來實現人文教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文素質教育也在通過時間不斷地發(fā)生轉化,因此要想發(fā)展好人文素質教育,就要將人文素質和知識教育相結合,探索多樣化的教育模式,激發(fā)大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能力。
2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研究性學習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fā)揮其探索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主要特征,也是發(fā)展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2.1研究性學習應圍繞解決問題來展開教學活動
帶著問題來解決問題,是大學生學習過程的新方式,主要是要幫助學生把問題和知識技能相結合,更好地實現學習效果。而研究性學習是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在生活中尋找研究課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索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深刻的體驗,在解決問題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2研究性學習應滿足并強化學生的自我需要
研究性學習要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采用個性化方式,不能統(tǒng)一標準,要滿足學生自身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發(fā)展空間,達到學習效果。學生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因此整個研究性學習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只起到協(xié)助的作用。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學生中自我激發(fā)的一個狀態(tài),增強學生獨自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
2.3研究性學習應打破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
研究性學習應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學習中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學習,要打破傳統(tǒng)的封閉式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吸取更多知識信息。因此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了大學生主要的途徑。
大學生通過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活動,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研究和實踐的積極性,通過網絡發(fā)掘找出知識本身所隱藏的精神因素,然后通過社會實踐把人文知識逐漸轉化成人文素質。因此,大學的素質教育就要將知識素養(yǎng)逐漸轉變成人文素養(yǎng) ,把素質教育的思想滲透到專業(yè)的教育中,把研究和實踐相結合,完成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
3基于專題學習網站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
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專業(yè),在網絡上專題研究一項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人文知識內容,在研究探索中,提高鞏固自己的人文知識,通過人文知識的研究逐漸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比如,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很多學生都在初高中階段就已經看過這部電視劇作品或者是書籍,但也都只是局限于表面的內容,沒有更深層次的研究。因此大學生可以利用專題研究學習的網站,對《水滸傳》的人物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情懷。
3.1專題知識學習階段
研究性學習要求大學生需具備專題知識的儲備能力,同時也要利用已有知識的運用達到專題研究的效果。比如在水滸傳的專題研究中,學生首先要了解水滸傳的背景,然后基于專題網站,系統(tǒng)地了解梁山好漢反抗欺壓,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勢力,最終走向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在網絡研究的過程中,要時刻提出與現實生活想聯(lián)系的問題進行思考,拓展研究性學習的思維能力。
3.2選題階段
專題性研究要根據教師的指導,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專題研究。學生在研究是要先根據已有的知識構建出一個知識體系,根據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專題進行深入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現實的實際事件進行緊密聯(lián)系,發(fā)揮研究性學習的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選題過程中有的學生的選題既符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又能很好地與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3.3開展研究階段
選好主題,教師就要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和探索,在主題研究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完成或者小組協(xié)作完成,教師從旁協(xié)作。學生在主題研究 過程中,從思考問題,發(fā)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途徑深入了解所研究主題的相關知識,拓展閱讀,提高自己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專題的研究性都是不斷實踐,不斷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在完成專題研究后,整體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自主地提升了自身人文素質。
3.4成果交流階段
專題研究后,教師應組織一場成果交流探討會,讓學生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和其他同學進行分享,在交流中找到專題研究的共鳴,并彌補自己研究的不足,幫助學生搭建一架思想上進行交流橋梁,讓學生在交流中產生知識火花的碰撞,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4總結
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空間,也幫助學生提升自主研究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促進大學生由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素質,更好地體現了人文素質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周玉宇.建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網的理論思考及實踐[J].現代教育論叢,2005(03):59-62,54.
[2]張世君.圖像時代文學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08):25-29.
[3]劉獻君.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及發(fā)展[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