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很多人心里,“富二代”是那些因家底雄厚、父母寵溺,導(dǎo)致子女貪圖享樂,喜歡炫耀,緋聞不斷的小眾群體。
但當(dāng)不少“富二代”已開啟了自食其力模式時,本該“早當(dāng)家”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卻裝成了“富二代”。年齡小一點兒的孩子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學(xué)會了自“駕”購物車,選擇進口零食、進口文具、品牌電子手表,以及平板電腦等。年齡大一點兒的孩子,腳上是上千元的名牌鞋,手握5000元以上的大牌手機,每逢生日、節(jié)慶還要豪氣地邀約一眾朋友,找個高檔酒店吃一頓、尋個場子唱一番……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窮人家的‘富二代”現(xiàn)象。
所以,我們要警惕“窮家富養(yǎng)”害了孩子。讓一個從不摘蘋果的人擁有吃不完的蘋果,他體會不到果實的甘美。要知道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父母的艱辛后,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yán)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艱難困苦,都替孩子過濾、屏蔽掉,不顧家庭條件,為孩子刻意營造一個所謂的“無憂”“窮奢”的生活環(huán)境,又怎能指望他們懂得生活的真諦和奮斗的樂趣?少年應(yīng)識愁滋味,讓泡在蜜里的孩子,懂得一些“愁”滋味,品嘗一點兒“苦”味道,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青少年還處在人生的起步階段,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正處于形成過程中。身為家庭教育的主角,家長一方面要注重孩子的知識教育;另一方面也要身體力行,引導(dǎo)孩子形成勤儉奮斗的正確三觀。
(《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