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倩
【摘要】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突出語言文字的應用地位,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包括文字識別與獲取能力、文字感知與理解能力、文字加工與記憶能力、文字組織與表達能力。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語言文字訓練進行了相關研究,以期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文字;應用方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龍文區(qū)小學課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案例研究”(立項批準號:LWKT19006)的研究成果。
目前,很多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依舊存在重內(nèi)容分析、輕語言訓練的情況,語言文字的應用并不突出,大多只停留在表面,使教學質量、效益與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為此,教師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不斷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突出語言文字應用的方案。
一、詞語學習中滲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語言文字的積累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基礎與前提條件,兩者之間有著必然聯(lián)系。所以,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不僅要進行專門的識字與寫字教學,還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將詞語教學穿插其中。這樣的教學方法存在兩方面的優(yōu)勢,其一,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詞語學習,學生能夠在閱讀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詞語,并加深對詞語含義的印象,從而更加精準與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其二,將詞語貫穿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對已學詞語進行鞏固與復習,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1]。因此,教師應結合閱讀情境,通過直觀且形象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精準掌握詞語的使用方法。
例如,在小學統(tǒng)編版教材《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中,學生需要掌握的詞語有很多,包括“即使”“浙江”“額角”“稍微”“仰臥”“蜿蜒”等,教師可以將詞語學習貫穿于閱讀教學中。比如,在學習“孔隙”這個詞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家想想看,孔是什么?”有學生回答:“很小的洞?!苯處熇^續(xù)提問:“那隙又是什么意思呢?”學生通過思考,能夠比較輕松地得出答案:“隙就是指很窄的、很小的意思?!苯處煂W生的回答給予肯定,然后提出疑問:“這個很窄的、很小的東西是指洞嗎?”學生回答:“不是,是指縫隙?!苯處煟骸巴瑢W們說得不錯,那我們現(xiàn)在將兩個字聯(lián)合在一起,大家再思考一下,孔隙是什么意思?”因為有之前的鋪墊,學生很快做出回答:“孔隙就是很小的裂縫。”最后,教師再做出總結:“是的,孔隙就是指窟窿眼非常狹小的縫?!敝螅處熢俳Y合文本內(nèi)容,對這個詞進行拓展、延伸:“大家通過了解‘孔隙這個詞語,能夠發(fā)現(xiàn)文章中孔隙這處景點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嗎?”學生回答:“這處景點在很窄小的地方,主要特點就是窄小。”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詞語,并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nèi)容。
二、文本速讀中滲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所謂文本速讀,是指在能夠理解閱讀內(nèi)容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快速閱讀。學生對文本進行速讀能培養(yǎng)自身的語言文字識別能力,同時能夠提高自身的語言獲取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文本速讀的習慣與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速讀技巧的傳授、閱讀時間的限制及明確問題的提出來幫助學生學會速讀。首先,在速讀技巧傳授方面,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速讀的要領,從而提高學生速讀的效率與質量。其次,在閱讀時間限制方面,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具備良好的時間觀念,如果沒有對閱讀時間進行限制,學生就難以感受到緊迫感,也就不會對閱讀速度進行提升。給出時間限制后,學生就能真正實現(xiàn)快速閱讀的目的。最后,在明確問題提出方面,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閱讀,使其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目標,并且能夠有層次地進行閱讀,清晰掌握閱讀內(nèi)容的主次[2]。
還以教學小學統(tǒng)編版教材《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作者游覽雙龍洞時的順序進行文本速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中的重點詞語進行標記,最后通過標記的詞語來進行文本脈絡的梳理,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文本速讀,還能提升學生語言文字識別能力與獲取能力。首先,教師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以什么順序來對雙龍洞進行瀏覽的?大家先別急著回答,我們一邊閱讀一邊在文章中畫出與之有關的詞句,然后完成這張游程圖。”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進行文本閱讀,并提出問題:“誰來說說你的游程?”然后學生說,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板書:“第一個地方是金華城,再是羅店、入山,之后便是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最后是出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疏漏的地方及時進行補充,等學生回答完畢后,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之后,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鞏固知識:“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詞語連接起來就能夠更好地說清楚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請同學們對照課文內(nèi)容,與同桌相互說一說具體的游覽經(jīng)過?!睂W生互說后,教師再選出代表來述說,一位學生這樣說道:“作者首先來到了金華城,在距離金華城約五公里的地方有個羅店,然后作者穿過羅店便逐漸進了山,行至大約五公里的地方就來到了雙龍洞口,往里走便到了外洞,通過孔隙便到了內(nèi)洞,最后作者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口?!?/p>
三、文本細讀中滲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整個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常在進行文本速讀后,便需要進入文本細讀階段。在該階段,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對文本進行詳細閱讀,并分析其中的語義,從而幫助學生精準、透徹地解讀文本意義,這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還以小學統(tǒng)編版教材《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在經(jīng)過文本速讀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展示自己所找的詞語,并對其進行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了寫作結構的分析,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即“金華城、羅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原路返回”。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對詞句進行剖析,主要是對文本中的精彩詞句或者關鍵詞進行深入分析,使學生能夠很好地對這些詞句進行評價、理解與賞析。比如,文章中有如下一段話:“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苯處熆梢砸龑W生分析作者此時的心理感受,然后提出問題:“作者寫這段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是為了對‘孔隙進行更為形象的描寫?!敝?,教師再讓學生歸納文本主題,即“作者通過描寫游金華的雙龍洞的過程,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熱愛大自然、喜歡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又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來幫助學生細致了解文本內(nèi)容:“在課文中,有三個地方對泉水的流向進行了描寫,第四自然段是寫泉水靠洞口右邊往外流,第五自然段是講泉水是靠左邊石壁下方孔隙流出,而第七自然段又說泉水靠右邊緩緩流,這幾個自然段的描寫似乎存在矛盾,這里是不是作者寫錯了?”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文本細讀,然后結合畫游覽線路圖的方式進行了深入閱讀,這樣便能夠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語言文字感知能力。
四、讀寫結合中滲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經(jīng)常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加工與表達,如閱讀過程中的自言自語,或者主動寫讀后感等。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來開展教學。
例如,小學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屬于游記,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寫作形式來進行仿寫。在仿寫前,教師應明確游記的相關寫作特點,如游記的寫作內(nèi)容主要是游玩的過程,寫作順序可以為空間順序,寫作時應突出景點內(nèi)容與游玩過程,同時可以對自己的心理感受進行描寫,從而襯托出景點的特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境來幫助學生將閱讀內(nèi)容轉化為寫作內(nèi)容,如以導游詞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首先,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教學情境:“馬上就要到暑假了,聽說小草旅行社要招聘雙龍洞景區(qū)的導游,你們愿意報名參加嗎?”同時,教師發(fā)布“招聘”條件,包括熟知雙龍洞的各個景點、舉止文明大方等,然后讓學生結合閱讀文本來寫導游詞??紤]到時間問題,教師可以讓每位學生挑選一個景點進行寫作,最后再讓學生扮演“小導游”來帶領其他同學參觀“雙龍洞”,比如,有學生帶領大家參觀外洞:“今天將由我?guī)ьI大家一起游覽雙龍洞的外洞,這山不僅高,還非常有氣勢,你們再看這洞口的形狀,就像見著了橋洞一般……”
簡而言之,語文閱讀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靈活運用,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教學設計,來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為學生之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陳先蘭.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目標[J].語文課內(nèi)外,2020(13):203.
武妍妍.用好語言文字,教出童心蕙質:淺談小學低年級階梯式閱讀教學[J].語文課內(nèi)外,2020(1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