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欽使巡邊與明嘉隆萬時期的河西走廊經略

      2021-07-27 02:52:48郭海東
      青海民族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巡按巡邊巡撫

      郭海東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巡邊欽使是明朝設立于九邊負責巡察、閱視邊防軍政事務的欽差官員的統稱,其主要職責是糾察腐敗、考核邊臣和巡視邊務,即對貪腐官員的糾察,對邊鎮(zhèn)文武官員的考核,對軍事防御保障工程的督察,以及涉及邊區(qū)安全穩(wěn)定等事務的經略。近年來,學界對于明代西北邊防的關注,促使這一研究領域佳作頻出。對于明代河西走廊區(qū)域邊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軍事防御、朝貢使臣、民族政策、財政政策等方面①。以巡視監(jiān)察為視角的研究②,注重于對制度的梳理,但缺乏對特定區(qū)域巡視監(jiān)察運行情況的探討。筆者通過對萬歷《肅鎮(zhèn)華夷志》所記錄奉敕巡邊的欽使選任及職責探究,來分析明中后期欽使巡邊對于明朝經略河西走廊發(fā)揮的作用。不當之處,敬祈專家指正。

      一、巡邊欽使的派遣與構成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特殊,是歷代中央王朝穩(wěn)固西北邊疆的重要控制區(qū)。明代河西走廊區(qū)域屬于陜西行都司的管轄范圍,乃西北重要軍事通道。洪武五年(1372年),馮勝下河西以嘉峪關為界“自莊浪岐而南三百余里為西寧衛(wèi),古曰湟中。自涼州岐而北二百余里為鎮(zhèn)番衛(wèi),古曰姑藏。此河西地形之大略也?!保?]顧炎武曾強調,“甘肅一線之路,孤懸河外幾二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虜,經制頗難”[2],因而加強對該地域的管控與巡察,對于穩(wěn)定西北局勢至關重要。自明中期以來,為了對蒙古諸部進出青海形成阻隔,明朝修筑了從蘭州以西直至嘉峪關的邊墻,這一防御工事橫跨河西走廊。龐大的邊墻防御系統,從興建到維護都需要進行監(jiān)督,以免因監(jiān)管不利導致腐敗滋生,危及邊防安全。有鑒于此,明廷通過派遣巡邊欽使加強對邊墻防御體系的巡視監(jiān)察,以確保其發(fā)揮控西域,隔羌戎,遮胡虜的作用。

      明代嘉隆萬時期《肅鎮(zhèn)華夷志》巡邊欽使統計表(單位:人)

      (一)巡邊欽使的派遣

      派遣欽差巡視邊防,對于明朝確保西北邊防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意義。明太祖立國后,為了加強對全國管轄區(qū)的監(jiān)督,設立了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以行其職。監(jiān)察御史被外派巡察時稱為巡按,隨著巡察職能的細化,逐漸形成了巡關、茶馬、屯田等專差巡視。巡視邊防御史的派遣,據《明史·職官志》所載“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3]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邊防軍鎮(zhèn)體制的完善,明廷才開始逐漸將宣大、遼東、甘肅三個區(qū)域進行巡按御史的單獨派遣。以往所言御史巡按“師行則監(jiān)軍紀功,各以其事專監(jiān)察”[4],只是巡按御史軍政巡察的一方面,并不能涵蓋所有巡察事項。九邊防區(qū)巡按御史的職責更偏向于對邊政事務的督察,這也正是明朝著力突出其監(jiān)察邊防軍政事務的職責。

      明仁宗就曾敕諭兵部尚書李慶,“國家雖無事,邊境不可一日不備,緣邊諸衛(wèi)常須核實部伍,申飭號令,庶幾守備堅固,寇至無慮,比聞邊將多玩棄法度,軍伍之間名存實亡,須遣御史巡歷核視。”[5]值得注意的是,從明弘治時期開始明廷在派遣巡撫與巡按御史對北部邊防進行常規(guī)監(jiān)察之外,還派遣大學士、六部侍郎、六科給事中、大理寺少卿等欽差對邊防區(qū)域進行專項巡視。弘治時期,因沿邊墩墻多處傾圮,邊防警情頻傳。明孝宗敕諭“每三年仍特遣大臣閱視③,以行勸愆”,于是制定了派遣欽使三年一閱視的巡邊之制。孝宗認為“邊備事重,正宜以時修葺,其如所奏。令各邊守臣整理,仍三年一遣大臣閱視,不得虛應故事?!保?]因而,三年一次的巡邊閱視是對常規(guī)巡按御史巡視邊防制度的強化,著重突出了巡邊欽使在處理邊防事務中的監(jiān)察效能。

      (二)巡邊欽使的人員構成

      關于河西走廊巡邊欽使的組成情況,筆者選用明代肅州兵備副使李應魁的《肅鎮(zhèn)華夷志》(以下簡稱《華夷志》)所記載的巡邊閱視官員,作為本文考察對象?!度A夷志·奉使》中記錄了嘉隆萬三朝巡邊閱視肅州的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員,這為理清河西走廊巡邊欽使的情況,提供文獻佐證。現將其中“奉使”情況統計如下:

      在《華夷志》中所記70位“奉使”中,奉敕出巡的欽差25位,包括總督1人,大學士1人,巡撫1人,巡按御史12人,六科給事中2人,六部官員7人,太醫(yī)院御醫(yī)1人。從表中可以看出,“奉使”中的官員可以分為奉敕巡邊和職務巡邊兩類,其中奉敕巡邊的使臣是以欽差身份巡視邊疆,這部分官員中科道和六部官員較多。筆者認為巡邊欽使,首先必須是以欽差的身份奉命巡視邊關,其次巡邊欽使與巡視轄區(qū)無利益聯系,監(jiān)察官長期任職一方的話的其監(jiān)察效果勢必會受影響。鑒于以上兩點考慮,本文對巡邊欽使的探討主要圍繞巡按御史、閱視大臣、六科給事中流動性強的監(jiān)察官展開。

      1.奉敕巡邊

      奉敕出巡的欽差大臣須由皇帝頒發(fā)敕諭,其中巡按御史則由皇帝欽點,都察院頒發(fā)勘合。從明代監(jiān)察制度的運行來看,御史巡按地方是一項逐年派遣的常態(tài)化工作。而在《華夷志·奉使》中記載了內閣大學士、兵部侍郎、兵科給事中、大理寺少卿等奉敕巡邊,則屬于常規(guī)監(jiān)察體系之外的邊防巡視。筆者之所以將其歸入監(jiān)察體系,是因為所派遣的欽差均列銜副都御史或僉都御史,其職能的發(fā)揮是源于都察院賦予的監(jiān)察效力。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任命翟鑾“充行邊使,拊巡九邊,暫改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事完如舊?!保?]關于大學士改兵部尚書巡邊的規(guī)定,“兵部舊設兩尚書,一掌部事,一提督團營。今以都御史兼團營分憲臺之重,宜更推一尚書,尚書專督之,有事則奉命行邊,無事則三年一往經略邊務?!保?]以上史料說明,翟鑾以行邊使的身份巡視九邊時必須兼任都察院憲職。

      明代大學士巡邊事例并不多見,以六部侍郎、六科給事中等巡邊的事例,同樣可以為分析巡邊欽使提供例證?!度A夷志》中記載,王遴“以兵部左侍郎,隆慶六年奉閱兵”,張鳴鶴“以兵部主事,萬歷丙子奉 閱邊”,戴光啟“以兵科都給事中,萬歷七年奉 巡邊”,侯執(zhí)蒲“以巡按御史,萬歷己酉奉勅巡邊”。[9]以上四人對邊防的巡察閱視,是區(qū)別于常規(guī)的邊防視察。因為,弘治時期實行的遣大臣三年一次閱視邊關的政策時斷時續(xù),嘉靖時期又有所變化,直到高拱主政內閣后才開始規(guī)范地實施。就在隆慶六年(1572年),明廷遣“侍郎王遴、吳百朋、汪道昆分閱邊防?!保?0]王遴巡閱延、寧、甘、固、四鎮(zhèn),吳百朋巡閱宣大,汪道昆巡閱薊遼保三鎮(zhèn),奉圣旨“王遴著以原職,吳百朋、汪道昆俱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各閱視邊,寫敕與他?!保?1]從這道敕諭中可知,隆慶時期巡邊閱視大臣是有專敕的。萬歷四年(1576年),“以兵部左侍郎吳道直兼右僉都御史,閱視延、寧、甘、固,武庫司主事張鳴鶴佐之?!保?2]此條也恰好應證了《華夷志》中張鳴鶴巡邊至嘉峪關的記載。萬歷七年(1579年),“遣刑科左給事中戴光啟往延、寧、甘、固,工科右給事中王致祥往薊、遼、保定,刑科給事中姚學閔往宣大山西,給關防三顆。”[13]從萬歷七年起,巡邊的欽使開始領用關防,并一直持續(xù)到崇禎十年。此期間巡邊欽使的構成情況也處于變化過程中,即由弘治時期差遣專任大臣,繼而在嘉靖時期專用巡按御史,再到隆萬時期逐漸發(fā)展為侍郎、郎中、給事中等京官的大量派遣,最終在萬歷后期巡邊閱視諸事又重歸于巡按御史執(zhí)掌。

      2.職務出巡

      在《華夷志·奉使》中所載的70位官員中,巡撫、布政司參政、兵備副使、按察司副使、行太仆寺卿、同知、推官等有42人。筆者之所以將上述官員歸入職務出巡,是因為他們與流動性強的巡按御史、各部大臣、六科給事不同,需要長期任職于一方,且沒有皇帝頒發(fā)的巡邊專敕。因而他們對肅州等處的巡視是其日常職責中的一部分。以巡撫為例,雖然巡撫按照皇帝頒發(fā)的敕諭撫治地方是欽差的身份,但是在專項的邊防巡視中巡撫屬于被監(jiān)督對象。我們從皇帝頒發(fā)的敕諭中可以更明確地看到甘肅巡撫的職責,“命爾巡撫甘肅等處地方,操練軍馬,撫恤士卒,整飭器械盔甲什物,修理城池、關堡、墩臺,兼理屯田糧草,禁革奸弊。”[14]那么,日常對邊關的視察只是甘肅巡撫眾多職責中的一項,且其巡視對象只限于權限范圍內,當專項巡視欽差到達后當地巡撫則成為被監(jiān)督對象。

      筆者認為明代嘉、隆、萬時期的甘肅巡撫,應該將其視為具有監(jiān)察職能的行政官員,對于邊防的視察,可以視為其監(jiān)察權的一種表現。如果領有專敕則獲得閱視權,但從三年一次閱視的派遣情況來看,甘肅巡撫并非位列其中,反而成為被監(jiān)察對象。余蔚更是認為“明代巡撫則甚至不能視作監(jiān)察官”[15]。巡撫在景泰四年(1468年)以前是不兼都察院都御史頭銜的京官。自耿九疇鎮(zhèn)守陜西開始,“鎮(zhèn)守、巡撫皆授都御史”[16],至嘉靖朝,專差都御史與巡撫都御史還有區(qū)別的。如《華夷志》中記載了牛天麟以甘肅巡撫身份巡邊是不準確的。牛天麟于嘉靖乙未年(1535年)巡邊時職務為管理甘肅屯政右僉都御史,并非甘肅巡撫。他此次出巡屬于奉敕巡視,主要職責在于監(jiān)督甘肅屯政。次年他被任命為甘肅巡撫后,其職權較之前擴大,視察邊關則屬于其職務范圍內的本職工作。牛天麟身份的轉變看似細微,實則是專職監(jiān)察官與具有監(jiān)察職能的行政官角色的轉換,這也是明代中后期巡撫地方化的一個表現。由于巡撫久居一地,又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勢必與地方利益相瓜葛,于是巡撫作為監(jiān)察官的同時又成為被監(jiān)察的對象。

      二、欽使巡視邊防的事項

      明代河西走廊隸屬于陜西行都司的管轄范圍,此區(qū)域實行軍民一體的管理模式。因而,加強對河西走廊區(qū)域的巡察也是明朝邊防巡察工作的重要內容。自宣德以來,為強化對邊方事務的管控,明廷派遣巡按、巡撫等官員巡察邊防,懲治邊臣貪腐。正德以降,西北邊防形勢日漸嚴峻,尤其嘉靖時期蒙古騎兵頻繁擾邊,為巡邊欽使參與邊疆事務經略提供了契機。而隆慶和議后,明廷為防止邊臣晏安忘儆,希望通過閱視督促邊鎮(zhèn)修邊備戰(zhàn)。欽使巡邊的主要事項,筆者概括為三個方面:繩愆糾繆、懲治貪腐;巡視邊關、整飭軍備;監(jiān)督邊政、考核邊臣。

      (一)繩愆糾繆、懲治貪腐

      懲治貪腐是欽使巡邊時的一項重要任務。由于陜西行都司獨重于軍事職能,因而民政與軍政一體,造成了該地區(qū)重軍事輕民治的弊病。各級武官對于轄區(qū)內的軍民侵奪時有發(fā)生。嘉靖年間,鎮(zhèn)守甘肅都督同知姜奭及都指揮莫愚、芮剛等各侵奪鹽利,胡明善巡按甘肅時對其進行彈劾,最終“莫愚等俱下巡按御史逮問,姜奭令兵部看議以聞”[17]。

      對于貪腐官員的糾舉,無論去職與否一概追查。正德初期,陜西巡按御史季春查得巡撫文貴低價收購羊皮,“致累小民陪價二十余兩。右布政使陳孜、僉事胡經,各縱家人低價于部內買物,略無禁止”,而文貴為自己開脫,并誣告季春仗勢“逼孟統等取供,似有羅織之意?!保?8]文貴雖然僥幸得免,但其不知悔改,繼續(xù)貪贓枉法。嘉靖三年(1524年),盧問之巡按甘肅時對先前巡撫文貴、僉事劉經等侵盜邊儲銀復查,同時對于參與者都指揮吳綸、千戶陳連、指揮陳璽、閻泰等人進行了糾劾,最終“綸、連、璽謫永戍邊,泰等論贖,并追所盜贓,仍勘經有無家產,并促撫臣逮(文)貴來京問(罪)?!保?9]從此案件中可見,作為中央派遣的監(jiān)察官巡撫,利用職權與地方官聯合貪墨,致使軍民被魚肉其中。但是,無論貪腐者是地方官員或是中央派遣官員,違法者必然會被糾劾,而如何處置則由明朝中央決定。

      王遴在閱視河西期間,查處商人何思“侵盜召買銀三萬三千余兩”,對于官商勾結盜取召買銀問題,他議定了四等處罰措施“雖升遷去任并得追論”。[20]余懋衡閱視河西時,就邊鎮(zhèn)養(yǎng)廉地存在“驅卒而耕之,又計畝而租之。熟則按租索值,不熟則扣餉抵租”的弊端,上疏明廷請求在九邊“申勸相之條,禁科索之弊”。[21]巡邊欽使在閱視期間,通過查處邊鎮(zhèn)存在的貪腐行為,積極制定補漏措施,懲治貪腐。

      對于貪腐案件的處理,監(jiān)察官員雖然有彈劾權,但也會遇到諸多阻力。仇鸞任甘肅總兵期間,貪縱酷虐,恣為不法,“侵克衛(wèi)所月糧,……私役軍匠,日且百人,虐殺無辜,歲以十計”[22],但由于其善于行賄,屢次免遭拘問。巡按御史張雨在閱視甘肅期間,以貪暴等六事彈劾仇鸞。雖然明世宗令錦衣衛(wèi)將仇鸞逮捕,但由于其善于賄賂得以免責,之后僅被調任大同總兵。雖然巡邊欽使在巡視邊防時極力發(fā)揮其糾察腐敗的作用,但是邊防地區(qū)軍政與民政不分,勢必導致冤獄出現,腐敗滋生。巡邊欽使雖有糾弊之責,但制度的缺失,不能僅僅依靠事后的糾察來解決,必須在制度規(guī)范中補齊短板。甘肅巡撫李若星曾就此問題上疏明廷,“甘肅止設衛(wèi)所,不設府縣,以數百萬軍民付之武弁之魚肉。顧武弁希吮屯余之膏血,而播酷虐以開怨”[23]。

      對于邊境走私的整治,是巡邊事務中重要事項。邊境走私是在邊臣等利益集團操縱下,有組織的違法走私行為。雖然明朝有嚴格的關禁制度,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屢禁不止。萬歷八年(1580年),兵科都給事中戴光啟巡邊閱視時發(fā)現邊境軍民越境走私,于是上奏明廷:“武弁軍民往往私通夷虜,或擅行市易而應禁之貨幣潛投,或密與約交而一切之關防頓廢。迨一事抵牾,遂成嫌隙。潰今日之大防,貽將來之隱禍?!保?4]邊關軍民越境走私,由于利益的驅使長期以來無法禁止,并且其中涉及利益集團的保護,但如不嚴加管治,必然對邊關防務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巡視邊關、整飭軍備

      明廷派遣欽差巡視邊關的規(guī)定,早在宣德元年已經開始,當時派遣監(jiān)察御史和給事中巡視居庸關、山海關等處,但由于并未形成制度,時興時廢。從正統時期開始,明廷派遣御史、給事中巡視邊關,其主要職責是對于邊關存在的“設置未備,器械未精,軍士未足,守卒年久未更者,逐一理之?!保?5]成化時期,余子俊、徐廷璋在西北開始大規(guī)模地修筑邊墻。為保障邊墻防御功能切實發(fā)揮作用,明廷敕諭巡按御史和巡撫加強對于邊墻防御區(qū)的監(jiān)察。馬順平也認為甘肅鎮(zhèn)邊墻的修筑“在抵御蒙古騎兵入侵、捍衛(wèi)國家領土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保?6]隨著邊墻防御體系在西北的最終形成,加大對該區(qū)域的監(jiān)察力度,以確保其功效的發(fā)揮是有其必要性的。

      巡邊欽使在巡視邊關期間,需對發(fā)現的軍政弊病予以糾治。正統元年(1436年),英宗敕諭僉都御史曹翼等曰:“爾等審勘甘肅官軍殺賊功次,即加升賞。比聞爾取勘已明,因挾私憾,故緩其事,人皆忿怨,是違古人賞不踰時之意。敕至,爾等即將有功者依例升賞,庶激士氣便效力剿賊,無得稽違。”[27]頒布于正統時期的《憲綱條例》,更明確地體現了中央對地方軍事監(jiān)察的加強。而且巡按御史作為中央監(jiān)察地方的特派員,對于都司衛(wèi)所將官的軍事監(jiān)察權也得到了強化。

      從制度層面來看,巡按御史有“師行則監(jiān)軍紀功”[28]之責,監(jiān)軍時重在糾劾彈壓。明人沈德符就指出“御史,雖有監(jiān)軍記功之責,例主糾彈,不主薦舉;又主敘功后覆勘,不主報捷時敘功,此定規(guī)也。”[29]作為巡按九邊的監(jiān)察御史,在監(jiān)軍勘功的基礎上,還經常對軍政弊病提出整改意見。甘肅地處邊陲,與少數民族交往頻繁,軍事沖突時有發(fā)生,因而武官們多出現掩蓋敗跡或冒領軍功現象。嘉靖八年(1529年),西北諸番深入臨鞏搶掠,參將守備等不敢迎敵,巡按御史胡明善“劾奏前參將王璣、守備郝元吉、今參將云冒及鎮(zhèn)守總兵等官失事罪狀。”[30]監(jiān)軍職責是防范武將瀆職的重要保障,同時對于巡撫也可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李渡曾就巡撫與巡按的監(jiān)軍權消長問題指出,“嘉靖、隆慶、萬歷以后,巡撫的監(jiān)軍權力日漸削弱萎縮,職責日益向文帥轉化,……巡按監(jiān)軍的權力卻得到迅速加強”[31]。

      對于負有閱視職責的巡按御史,他們對同樣具有監(jiān)察官身份的巡撫也予以糾劾。侯執(zhí)蒲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巡按甘肅時,查得先前涼州三岔堡兵敗,被殺掠人口三百多,主將馬應龍按照巡撫徐三畏的指示,匿稱殺四名口,欺瞞朝廷。莊浪兵備道董國光奉旨對此事勘查,查驗結果所失七十二名口。于是侯執(zhí)蒲上疏彈劾,最終董國光等被追責,同時明神宗詔諭,“以后各邊失事有欺隱的,還著從重究處?!保?2]由此例可見,甘肅鎮(zhèn)巡撫的監(jiān)察意識已經弱化,并策劃參與了隱報欺瞞等違法行為。余懋衡在巡邊閱視延綏固原期間,發(fā)現“軍士逃亡,名糧尚未開除。馬匹倒損,草料猶然關支。輿皂充填,糧餉詭名冒破,兼以家丁無度。雜役虛糜,武弁太冗,官攢肆侵”[33]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他提出了整飭措施“痛懲虛冒,盡選驍雄,簡各技之熟閑,……分別勸戒,用示激昂,聞鼓先登者賞,赴敵亡軀者恤,臨陣逗遛者罰,望塵奔北者誅?!保?4]余懋衡在巡邊閱視期間,對于發(fā)現軍政弊病通過奏疏的方式向明廷匯報,并提出具體的整飭方案,由兵部敦促邊鎮(zhèn)整改,切實起到了整飭軍備的效果。

      (三)監(jiān)督邊政、考核邊臣

      巡邊欽使派遣的意義在于強化中央對于西北邊防的監(jiān)察。巡邊欽使通過巡視,對于邊政執(zhí)行過程中的存在的弊病予以糾正,對于發(fā)現的腐敗問題予以懲治,其監(jiān)察職權發(fā)揮更為充分。就邊政的執(zhí)行情況而言,由于邊防區(qū)域遠離中央,加之戰(zhàn)備問題、民族問題的困擾,即使健全的法制在此區(qū)域也難以認真落實。而河西走廊區(qū)域在陜西行都司的管轄之下,脫離于民政管理機構府、縣的范式,致使法制實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出于穩(wěn)定邊防秩序的需要,明廷定期派遣大臣巡邊閱視,監(jiān)督中央政策的執(zhí)行,以確保邊防穩(wěn)固。

      嘉靖時期巡邊閱視注重糾察,而隆慶以后閱視則更注重監(jiān)督邊政的實施,并帶有績效評比的性質。隆慶六年(1572年),楊博在《覆大學士高拱等建議責成宣大等七鎮(zhèn)邊臣及時整飭邊備疏》中稱,“外示羈縻,專修內治,以為經久之謀……內治要領,則欲乘此閑暇,積錢糧、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廣收胡馬、解散逆黨?!保?5]閱視的目的是督促邊臣整飭邊備,賞功罰過,從而達到勸懲的作用。從巡邊閱視制度逐步規(guī)范的過程來看,巡邊欽使在閱視中對于邊防存在問題的舉劾以及對于中央治理邊疆的建議,是促進制度規(guī)范化的重要保障。

      明朝自正統以來,派遣九邊巡撫成為定制,巡撫具有考核邊臣的職責。但是,隨著巡撫久居一地,個別巡撫逐漸與地方官吏沆瀣一氣,“都司及親臨風憲官縱容不舉,甚則與官軍交結受其賄賂”[36],嚴重影響了考核邊臣的公正性。明初,由巡按甘肅監(jiān)察御史負責河西走廊地區(qū)的巡視,其職權也僅限于監(jiān)察。巡按御史參與對武臣的考核,據《續(xù)文獻通考》載武臣考察名為“軍政”,成化十三年(1477年),令“在外都司、衛(wèi)所官,由撫、按造冊繳部”[37]一體考察。張治安認為,“巡視科道及巡按御史對武臣之考察均得先期參與,而兵部考察之后”[38]。弘治時期,制定的大臣三年一次的閱視邊防政策,賦予了巡邊欽使考核權。嘉靖時期,明廷申明三年閱視之制由巡按御史負責,于是巡按御史成為巡邊欽使的一部分。閱視邊防的巡按御史,其職權較普通巡按御史更重。巡按御史職權的擴張,是明廷派遣巡邊欽使結構的多元化和巡察閱視項目增多的結果所致。

      從萬歷朝開始,巡邊欽使以積錢糧等八項考核內容,對各鎮(zhèn)邊臣進行優(yōu)劣考核,良者舉薦,劣者裁汰。萬歷元年(1573年),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王遴對西北各鎮(zhèn)文武官員進行了考核,并將部分官員的賞罰建議上奏明廷,“戴才、郜光先、雷龍、廖逢節(jié)、佟登等升賞有差,楊鰲等分別罰治?!保?9]最終,勒令“分守隴右道僉事原森冠帶閑住,分守關西道右參政楊所、臨鞏兵備副使楊起元各降調?!保?0]從賞罰名單中可見,邊鎮(zhèn)巡撫、總兵亦在其列,通過賞與罰,即加強了中央對邊臣的籠絡,又對不稱職的官員予以警示,起到了中央對邊臣的有效管控。巡邊欽使通過對所閱視區(qū)內邊鎮(zhèn)的各項考核指標進行評比,督促各邊鎮(zhèn)積極防御,穩(wěn)定邊防區(qū)域的社會安定。通過考核促使各鎮(zhèn)總兵、參將等武官嚴于訓練、積極備戰(zhàn),為西北邊防的安定提供了制度的保障。正如韋慶遠、柏樺所總結的“遣吏巡行在一定時期內曾經起到過澄清吏治,加強統治的效用”[41]。

      三、欽使巡邊與河西經略

      巡邊欽使屬監(jiān)察系統,重在巡察,因此在巡視邊關期間并不能直接參與邊務的治理。以巡按御史為例,“巡按歲更,與地方久任之官本異,縱立有良法,代者未必踵行,徒使政體紛更,人無定守。其有大利弊當興革者,奏行部院議擬?!保?2]由于巡邊欽使流動性強的特點,使其在巡視中對于發(fā)現的問題,更多的是通過奏疏的方式獲取中央的支持。嘉靖以來,河西走廊的防守壓力巨增,出于實際防務需要,巡邊欽使開始參與邊疆事務的議處,只是執(zhí)行的方式區(qū)別于督撫等邊臣的施政。故而欽使巡邊的工作方式和權限呈現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

      (一)以巡視促進民族事務解決

      河西走廊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qū),巡邊欽使在巡視中常常遇到涉及少數民族的事務。閱視科臣蕭彥巡邊閱視期間,就肅州周邊少數民族雜居問題建議明廷,“肅州連年多故,諸番避居關廂。即今虜中逃回,往往投兵希養(yǎng),收拾人心,宜施優(yōu)恤之策?!保?3]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由于土魯番的侵擾,致使瓜州頭目總牙部、赤斤頭目革力哥失部等少數民族部族內附于明朝,其頭目率領部眾寄住在肅州迤北的境外。為了能對這些部族進行有效管控,都御史楊博上奏明廷,請在肅州外筑“新舊城堡七處,徙環(huán)城諸夷于彼住牧”。于是,瓜州族頭目總牙等部族男婦二千三百六十七名口,“安插威虜、察黑包二城。今頭目阿朵爾只、羽章吉部落,帳房四百三十頂,男婦五百名口,安插柳樹二、三墩?!保?4]楊博對于少數民族部落的安置,對往后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范例。

      在處理民族雜居問題的過程中,巡邊欽使能以大局意識妥善處理民族問題,以保持明朝在屬夷中的威嚴。屠叔方在甘肅閱視期間,吐魯番頭目沙亦等向明朝貢獻方物,但被蒙古部族首領威正等奪走。屠叔方認為“虜公然寇攘,失今不問邊事,將不可為”[45],并建議對其實施搗巢剿殺,維護貢道通暢。萬歷四十年(1612年),巡按御史徐養(yǎng)量就肅州長期滯留貢使的問題,“肅州、哈密等處各種夷人住居者幾四百名,歲費糧二千余石。又有吐魯番等國貢夷,除赴京七十人外,尚留三百名,半住甘州,半住肅州”[46],向明廷建議貢使以三年為限,按期遣返。由此可見,巡邊欽使通過在巡察過程中,合理安置貢使、妥善處理民族問題等舉措,使明朝中央在處置民族事務中更顯主動。

      巡邊欽使有“代天子巡狩”的職責,他們處理問題時必須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對于發(fā)現的問題及時上報中央,使其得到妥善處理,迅速整改落實。對于誠心歸附的少數民族,巡邊欽使通過上奏明廷給予優(yōu)撫,而對于心存欺詐的番族則向明廷直言其禍患,切實維護明朝的大國形象。李汝華在閱視河西期間,針對蒙古火真等部的撫賞與征剿問題上疏朝廷,請審時度勢,不可一味撫賞。兵部也認為“火真二酋,罪在無赦,使其遠遁海上,則懸賞購之,復窺近邊,則就近剿之,毋得畏敵養(yǎng)患?!保?7]閱視大臣通過對巡視中發(fā)現的問題,直接上疏明廷,避免邊臣蒙蔽。余懋衡在西北期間針對蒙古的款貢問題,指出邊鎮(zhèn)將領存在克扣軍士的軍餉以充抵撫賞銀的問題,他批評道“聞養(yǎng)軍以御虜,未聞賂虜以困軍。此弊不除,士氣坐索?!保?8]隆慶和議后,明廷每年劃撥固定的費用,用于撫賞蒙古各部,同時要求沿邊軍鎮(zhèn)整修戰(zhàn)備以防不測,但邊將們往往“媚虜而弛備,交虜而釀患”,并未將“款而不忘戰(zhàn),戰(zhàn)以維乎款”[49]的經略之策認真執(zhí)行。

      (二)以巡視促進邊疆治理

      宣德朝開始向遼東、宣大、甘肅派遣巡按御史,最初巡按御史職責并不涉及經略邊務。弘治時期制定的三年閱視邊防一次的政策,主要巡視軍馬、城堡、器械,而屯種、糧草等則不在巡視范圍,仍由巡按御史負責。刑科給事中李舉奏報各邊將官違法時,請朝廷“差給事中巡邊,以懲不職”,兵部覆議“各邊關則每三歲一巡視,請命盤糧科道官兼理”,明孝宗最終決定“各邊止令每年巡按御史閱視。”[50]由此可見,此時期甘肅巡按御史已經有巡邊閱視的職責。從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張雨巡按甘肅時都察院頒發(fā)的3686號勘合中可知,嘉靖時期三年一次的巡察閱視主要是查軍馬、錢糧、地圖。萬歷十九年(1591年),明神宗頒給閱視科臣的敕諭中也強調要重視邊務,“因虜酋款貢邊患稍寧,猶慮人心懈弛,每年三年閱視,或遣大臣,或遣科臣,或就便委巡按御史,……特遣京堂科臣相兼閱視,九邊各一人,期各盡心稽核,振舉邊務”[51]。

      萬歷初期是巡邊欽使監(jiān)察職能擴張的轉折期。明廷要求巡邊欽使依據積錢糧、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胡馬、散逆黨等八項巡視內容,“各邊文武諸臣與有修攘之責,果能著實修舉,著有勞績,比照擒斬事例重加升賞。如仍踵襲故套,搪塞誤事,即照失機律例從重擬罪?!保?2]這是對于邊防軍政事務的全面監(jiān)察,在巡邊閱視的過程中,巡邊欽使對發(fā)現的問題提出整飭意見上報朝廷。萬歷時期屠叔方巡視甘肅時,提出了經略西北的治邊六事,即修屯田、實兵餉、議設備、厄險要、慎互市、練招集,這六項治邊之策涉及到了戶部和兵部,同時他又“畫圖帖,說甘鎮(zhèn)者十有二,固鎮(zhèn)者十,裝潢成帙以進報聞”[53],為明廷制定決策提供參考。

      在經略邊疆事務中,巡邊欽使能夠從中央的全局觀出發(fā),審時度勢提出解決措施。趙世卿在《覆兵科申飭邊防事宜疏》中請明廷確定九邊經制,請“欽定九邊閱視按臣,將九塞經制擬為定例,某項應革,某項應存,總計實在若干之數,自后歲以為常,不得分外請增?!保?4]巡邊欽使參與邊鎮(zhèn)兵馬錢糧規(guī)格的制定,使其有權參與邊疆事務的處置。蕭彥在閱視延、寧、甘、固四鎮(zhèn)時,提出四項建議,“申節(jié)省之議,以圖實政;酌修守之宜,以休軍力;議入衛(wèi)之兵,以蘇積困;寬互市之期,以伐虜謀?!保?5]這四項措施全部與經略邊疆息息相關。王遴作為萬歷初期巡邊使臣中資歷最高者,他閱視西北三邊后,向明廷提出了集練兵馬、安插墩軍、修葺城堡、謹守要害、酌議兵食、亟處侵盜六項建議。

      四、余 論

      綜上所述,巡邊使臣對于河西走廊的巡察閱視,確保了明朝中央對西北邊防的有效監(jiān)督與管控。通過定期派遣巡邊使臣閱視邊務,明廷得以及時掌握邊防區(qū)域的局勢走向,并根據巡邊欽使的奏報及建議制定有效的治邊政策。巡邊欽使在巡視過程中,通過懲治腐敗以促進吏治凈化,通過監(jiān)軍勘賞以杜絕軍功冒替,通過妥善處理民族事務以維護明朝的大國形象,通過參與邊疆經略以推動邊防建設。這一系列措施對于整飭西北邊鎮(zhèn)軍備是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尤其萬歷時期確立的以積錢糧、修險隘、收胡馬、散逆黨等八項考核內容,使得巡察閱視的制度更加規(guī)范化。

      然而,長期以來明廷將巨額財力用于西北邊防,致使各級邊臣、邊將養(yǎng)成了貪污、揮霍的惡習,即使年年查處,仍然無法從源頭杜絕貪腐。萬歷中期以來,明神宗怠于政務,吏治敗壞,監(jiān)察官系統缺額嚴重,“舊制,給事中五十余員,御史百余員。至是六科止四人,而五科印無所屬,十三道祗五人,一人領數職,在外巡按,率不得代。”[56]同時,閱視八項內容的僵化,派遣的閱視官員良莠不齊,因循虛套。邊臣們則在閱視之年通過各種方式造假,蒙蔽巡邊欽使,更有甚者通過行賄的方式收買巡視官員,以免于查處。雖然巡邊欽使巡察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但也存在被腐敗侵蝕的風險。于是,常常出現邊將犯罪后,求情者建議通過戴罪立功的方式以示懲罰,這極大地破壞了北部邊防區(qū)域的監(jiān)察法治,致使邊政日壞。由于權力集中,其本身“兼有獎賞和懲罰,選擇與躲避也是必然的,再加上官僚們趨利避害的本能,利用制度保護自己,同時也利用制度禍害他人。這一切都是專制政體所造成的?!保?7]筆者以為明代邊防巡視監(jiān)察權力是否能發(fā)揮積極作用,其決定因素在于明朝各君主統治時期是否積極有為,即是由進取的君主與有序的官僚群體共同推動。假如統治階層內部黨同伐異、互相攻擊或君主怠政,那么巡邊欽使本身作為官僚群體的一部分是無法擺脫這種負面影響的。

      注釋:

      ①對于河西走廊的研究成果較多,筆者暫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田澍《明代甘肅鎮(zhèn)邊境保障體系述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3期;田澍《明朝對河西走廊的財政政策》,《甘肅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閆天靈《明清河西走廊的寄住民族、寄住城堡與寄住政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馬順平《“界在羌番、回虜之間”:明代甘肅鎮(zhèn)邊墻修建考》,《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4期;趙陽陽《從腹地到邊鎮(zhèn):明代陜西鎮(zhèn)的形成與演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7年第2期。李大龍、李鴻賓、王子今、王劍利《河西筆談:從河西走廊發(fā)現更廣闊中國》,《中國民族報》,2018年10月19日第6版。

      ②李渡《明代監(jiān)軍制度述論》,《文史哲》,2010年2期;謝忠志《明代的西北經略——以陜西兵備道為考察中心》,《白沙歷史地理學報》,2011年11期;修曉波《明代巡視監(jiān)察制度若干問題探討》,《歷史研究》,2018年4期;余同懷、柏樺《明代專差專使巡視考察制度》,《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5期;蘇嘉靖《從〈憲綱〉修訂看明代監(jiān)察制度的興衰》,《西南大學學報》,2020年1期。

      ③張祥明認為閱視“始于宣德元年,最初目的是為了督促鎮(zhèn)戍武官忠于職守,申飭武備?!薄睹鞔?zhèn)戍武官軍政考選初探》,《史學月刊》,2010年第12期,第23頁。曹循認為閱視“始于嘉靖元年,三年一行,完備于隆慶五年?!薄睹鞔?zhèn)戍營兵中的基層武官》,《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1期,第147頁。

      猜你喜歡
      巡按巡邊巡撫
      踏云巡邊
      廉政瞭望(2022年4期)2022-03-31 23:28:50
      宋代巡邊述略
      60歲的他 已為國巡邊55年
      新傳奇(2020年21期)2020-08-02 11:02:19
      一字一師
      小小說月刊(2020年7期)2020-07-27 16:32:38
      巡按御史:正義化身or腐敗淵藪?
      足球巡邊旗
      陳縣令拍錯馬屁
      故事會(2016年24期)2016-12-20 17:25:55
      總督與巡撫的相處之道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56
      誰在反對巡按制
      領導文萃(2014年18期)2014-09-22 15:18:45
      遙遠的道德箴言
      公務員文萃(2014年7期)2014-09-21 18:04:10
      通化市| 麻栗坡县| 册亨县| 六安市| 延庆县| 凌源市| 天柱县| 阿巴嘎旗| 沾化县| 昂仁县| 体育| 穆棱市| 屏山县| 基隆市| 酒泉市| 偏关县| 罗源县| 大英县| 宁武县| 甘德县| 库尔勒市| 高阳县| 岳普湖县| 和平区| 昆山市| 通榆县| 当涂县| 龙岩市| 双流县| 资中县| 延津县| 南靖县| 宝应县| 二连浩特市| 青冈县| 曲阳县| 贡山| 永登县| 淮阳县| 富阳市| 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