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霞
[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兒童詩。這些兒童詩對培養(yǎng)學生語感、豐富學生體驗、發(fā)展學生審美情趣起到重要作用。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應依據(jù)教材文本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讀、品、寫、拓等方面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童詩的魅力,獲得審美享受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統(tǒng)編教材;兒童詩教學;朗讀;品味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0-0036-02
統(tǒng)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兒童詩。這些童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學生喜愛。但是,要想教好這些童詩可不容易。在童詩教學中,有些教師采取了與其他文體教學一樣的策略,根本沒有教出童詩的特點和魅力。這顯然與編者的初衷相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童詩教學中,不僅要教出童詩本身的味道,而且還要揣摩編者的意圖,以真正發(fā)揮童詩的教學價值。那教師該如何進行童詩教學呢?
一、讀
朗讀是一種把文本無聲的語言材料轉(zhuǎn)換為有聲的語言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以朗讀的形式參與童詩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盡快融入童詩描繪的意境中,理解其含義,而且還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增強學生閱讀的愉悅感。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童詩本身的特點,找準朗讀指導的切入點,鼓勵學生在讀中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聆聽詩的聲音,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一年級上冊《明天要遠足》這首童詩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先聽配樂朗誦,以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然后,教師再以范讀、個人讀、男女生対讀等形式,引領(lǐng)學生在讀中感受小主人公在遠足前興奮激動的心情。同時,在對“翻過來……翻過去”的朗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這樣才能讀出童詩的魅力。再如,三年級上冊《聽聽,秋的聲音》這篇童詩,有兩個特別的象聲詞“唰唰”“[口][瞿][口][瞿]”讀起來特別有韻味。其中,“唰唰”是黃葉向大樹道別的聲音,“[口][瞿][口][瞿]”是蟋蟀振動著翅膀和陽臺道別的歌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范讀來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然后,再讓學生自己朗讀,注意讀準這兩個象聲詞的字音和它們蘊含的韻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取配樂讀、互讀等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多樣朗讀中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可見,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應以讀為主。讀是語文教學永恒的旋律。教師要注重對重點詞句的指導,使學生能夠真正讀好句子、讀出情感、讀出童詩的韻味。
二、品
童詩具有語言美、韻律美和意境美等特點。朗讀童詩是學生感悟童詩韻味的前提與基礎(chǔ)。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對童詩進行品味感受,使學生真正感悟到童詩獨特的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獲得美好的學習體驗,提升兒童詩教學的質(zhì)量。
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的《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首童詩中,“長長的小溪”“彎彎的小路”告訴了我們,雷鋒的足跡遍布各個地方。同時,“沿著”“順著”“冒著”“踏著”等詞語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它們能描繪出雷鋒的高大形象。教學時,教師可抓住這些詞句或者短語引導學生朗讀品味,從中感受到這樣描寫的好處;也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從“冒著”“順著”“踏著”等這些詞語中感受到了什么,使學生從中體會童詩的語言美。再如,二年級下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課,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節(jié)日進行描述,簡潔的語言形象地概括出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對這些語言進行品味,學生很容易進入童詩所營造的情境中。
可見,兒童詩的美是無處不在的,關(guān)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及時捕捉到一些值得學生駐足停留、品味感受之處。有了教師的引領(lǐng),這些美才能被發(fā)現(xiàn)、被品讀,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兒童詩的語言魅力。
三、寫
寫即寫作。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jīng)之路?!痹趦和娊虒W中也應如此。針對童詩中一些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教師可在學生把握詩歌特點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進行仿寫。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習得言語圖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從不同視角表達自己的學習體驗,獲得思維能力及個性的發(fā)展。
例如,二年級下冊《彩色的夢》這首童詩的第二小節(jié)有這樣的描寫:“腳尖滑過的地方,/大塊的草坪,綠了;/大朵的野花,紅了;/……”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仔細品讀,再說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最后讓學生想象“腳尖滑過的地方還會發(fā)生哪些變化?你會仿照著這樣的形式寫一段話嗎?”由于這個小節(jié)的內(nèi)容對學生來說非常新鮮,他們模仿寫作的愿望特別強烈。這樣,通過想象,每個學生都寫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感受,體會到寫作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再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童年的水墨畫》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讓學生模仿這首童詩的形式和內(nèi)容進行寫作訓練。根據(jù)詩中作者分別從“溪邊”“江上”“林中”三方面進行描寫的特點,教師可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從“河邊”“月下”“公園”等視角進行仿寫。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同步得到提升,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在教材文本中,適合學生模仿寫作的范例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童詩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的特點;然后找出有價值的訓練點,引導學生進行詩歌寫作訓練。這樣,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拓
拓即拓展。統(tǒng)編語文教材選編兒童詩的目的就是拋磚引玉,激發(fā)學生對童詩的熱愛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不能局限于教材內(nèi)容,而要通過課外圖書、互聯(lián)網(wǎng)等途徑,拓展兒童詩的學習渠道。教師要鼓勵學生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詩歌作品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的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活學生閱讀童詩的內(nèi)驅(qū)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童詩學習質(zhì)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首童詩中,由于雷鋒生活的年代距離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較遠,教師就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搜集雷鋒叔叔的故事,然后舉行一次以“學雷鋒,樹新風”為主題的講故事比賽,以豐富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的情感。對童詩的拓展,不僅包括相關(guān)資料的拓展,而且還包括相似作品的拓展。如,在學完《短詩三首》一課以后,教師就可以把冰心的其他作品展示給學生看,使學生對冰心的詩歌特點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的認知。
童詩是種子,應當在學生心底開花。可見,在童詩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童詩的特點適當進行拓展教學,在學生心中播下詩歌的種子;隨著學生的逐漸長大和認知經(jīng)驗的豐富,這粒種子就會開花結(jié)果。這對學生的一生來說,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合理拓展,以充分彰顯童詩的魅力。
總之,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從讀、品、寫、拓等四方面展開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真正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童詩閱讀品質(zhì),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韋 雄)